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时间:2023-04-29 14:49:32 哲学宗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1

用心理学原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分类与分析,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作 者: 蔡建伟 作者单位: 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刊 名: 沈阳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0xx 15(3) 分类号: B848.4 关键词: 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 自我意识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2

  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失业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失业时间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一、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展示英雄用武之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舞台。但是从目前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待完善,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在就不了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只想到大企业、大公司或到挣钱多的单位去工作。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样的就业心态也就越来越脱离现实,造成失业大学生种种心理压力。

  失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多数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一是就业心理的期望与失落感;二是就业观念不合理,表现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三是就业人格缺陷,表现为盲目从众与依赖;四是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五是自卑与自大;六是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七是就业心态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与急躁。

  二、失业大学生引发的其他问题分析。

  20xx 年,北京大学一课题组对当年7个省34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平均就业率,家庭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公务员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高出约14个百分点,父母社会地位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也就越高。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失业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由来自农村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大学毕业生构成。这一调查至少表明,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学生就业危机,仍然主要转嫁到农民身上。于是,在当下中国就出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大批出生农村的失业大学生游走于城市和乡镇,成了知识游民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大学就业分配体制的不公,堵塞了农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渠道。一方面,一旦高校录取就成了城市居民的招生制度使得他们远离土地;而另一方面,一旦不能当期就业,就既不能在城市立足,又面临返还农村的尴尬。因此他们只能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游民”。据相关调查显示,极少数失业大学生已被流氓意识所支配,而大量由失业大学生构成的年轻知识游民,已经面临退守道德底线的边缘。

  三、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没有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失业大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就业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水平等因素,他们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就业岗位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他们没有在考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树立重视职业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促进事业成功的求职观。

  2、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坦然面对失业挫折。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失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诸多挫折、困难和委屈,如“热门”专业好就业,而自己学了“冷门”;又如失业女大学生有时会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失业大学生只是抱怨自己的不幸,却不能对心态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3、就业心态不成熟,心理调适的方法欠缺。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部分失业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他们总是过度担心再次求职失败、害怕自己具有如媒体对失业大学生总结的心理障碍。他们不能对不良心态进行主动调适,害怕有关失业大学生的话题。他们不愿把自己的失业思想、心理问题向家人、朋友倾诉,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四、如何调节失业心理

  1、倾诉

  交流越多,心灵越开阔,思路越灵活。当一个人反复积累自己的烦恼、痛苦,不愿意暴露于外界,而是压抑或埋藏在心里时,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刺激或压力,就会加剧其自我的苦恼,最后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

  将压力完全藏在心里也不好,一旦爆发后果将非常严重美国旧金山有一次大堵车,有一个人等得不耐烦,情绪失控,从车上跳下来,开枪打死了12个无辜的人。在社会行为学家眼里,不是因为堵车让他开枪杀人,而是过去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疏解,堵车只是引爆压力的导火线。

  当自己有烦恼,自我解决不了的事情时,要向您的亲朋好友倾诉出来,哪怕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释放出压抑情绪,就会心身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

  缓解心理危机的最佳方式就是倾诉,好比宗教忏悔和心理咨询,其主要内容都是倾诉。倾诉的意义在于排除不良情绪,达至心理平衡。要大胆突破自我,改变封闭的性格。争取一切可以倾诉交流的机会,无论家庭成员,还是普通朋友,因为倾吐心声、说出自己的烦恼和不幸,不会让失业者更难过,也不会更难堪。同时,通过倾诉交流很可能让失业者获得有用的信息,甚至重新找到工作。

  切记不要采用不健康的宣泄或应对方式,如大量酗酒、打打闹闹、发牢骚、说怪话等,都无济于解决自己心理上的`苦闷,反而会加剧心理痛苦

  2、幽默

  幽默对紧张和压力过大的人是一种松弛剂。当一个人紧张不安时,适当幽默一下,可以应付紧张尴尬局面,使情绪恢复正常。其次,幽默使人开怀大笑,有助于肌肉放松,缓解压力,恢复正常心态,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幽默提高免疫力。笑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它有利于驱走烦恼,消除心理疲劳。因此,在心情焦虑时,不妨来点幽默,找点笑料,一笑解千愁。

  3、调整再就业观念

  变则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来的就业观念显然已经不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了,与其抱残守缺,不如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现实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对自我的理想和要求要建立在切合实际、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不要过高地制定自我难以实现的目标,否则,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引发自卑感和无能感,最终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一般来说,目标制定得越高压力越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他人,保持一个平常健康的心态,有利于缓解各种压力。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失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沉重打击,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是对人生走向的一次艰难抉择。希望每一个面对失业的人能够坚定信心,放弃自卑,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失业真的是一件忧愁的事吗?如果能好好安排、转换价值观来享受这段“长假”,也许你会看到从前赚再多钱也看不到的风景。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3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特征

  1.盲目从众,抱团现象严重

  大学生从众心理是一种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部分学生由于平时极少关注就业政策与动态,不注重收集、筛选学校引进的企业单位信息,同时学生自身独立意识不强,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还没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应聘过程中往往存在同班级、同寝室的学生扎堆签约同一家企业,或不考虑自身情况,被动地接受家人的建议而就业等现象,从而出现盲目随大流,人云亦云等不良现象,错失就业良机。

  2.急功近利,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急功近利是当代大学生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经调查发现,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快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念依旧存在。就业性质方面,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国企、研究所的比重逐步增加,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受学生青睐。同时,薪资仍是学生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几乎80%的学生期望毕业时的薪资能达到3500元以上。综合以上分析,高薪、体面、工作环境优越的职位始终是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首选;愿意从基层做起,与公司一起成长的毕业生则相对较少,功利现象明显。

  3.优柔寡断,悲观、自傲心理并存

  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往往家境贫寒,没有背景,易自惭形秽,在就业选择上缺少与人争锋的勇气,思想负担重。同时,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校、专业不满意,应聘过程中畏首畏尾,一旦应聘失败,需要较长时间调整。相反,有些学生则自命清高,求职应聘过程中挑三拣四,好高骛远,难以脚踏实地,当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时,更易导致压抑、不满等负面情绪的发生,就业受阻。

  4.创业勇气不足,求稳心态明显

  目前大多数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传统观念和自身“恋家情结”等因素影响,一份安定、福利待遇优、劳动保障好的单位已成为此类学生的最佳选择,甚至其不考虑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择业岗位相关,近些年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火热现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前,尽管国家、学校已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诸多利好政策,但大学生自主创业激情并未有明显高涨。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原因分析

  1.内在因素

  (1)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存在一定异步性。大学是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替代生理问题,其完善、健康与否成为这个时期的重点。大学生往往充满激情,怀揣理想,渴望尽快摆脱家庭与学校的约束而步人社会,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然而求职过程中,内心的不成熟与不稳定使得他们很难客观、全面地认识复杂多变的社会,易导致产生现实与理想不一致。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社会实践以及足够的经验积累,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经常伴随着理性和感性,自立和依赖的交错,情绪波动明显,久而久之易形成心理障碍。

  (2)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综合能力的高低。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综合能力相较于企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就业自觉性不足;其次,理论知识薄弱,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不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差;最后,缺乏应有的钻研、开拓精神,难以担任较高层次的职务。

  (3)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陈旧,求职准备不足。绝大数应届大学毕业生均是首次就业,从心理到思想上普遍准备不充分,不易准确把握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顺境与逆境,不善于及时调整择业过程中产生的自满与失落情绪,并且由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缺乏系统、正确引导,一味追求高薪、体面的职业,盲目追求“铁饭碗”“金饭碗”,一次就业则定终身等不正确思想依旧存在。同时,仍有很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目前社会就业现状,两者间的心理落差往往将导致诸多不健康心理问题。

  2.外在因素

  (1)市场经济的弊端与不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对毕业生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出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一系列不健康思想极易误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如就业地选择具有倾向性,片面要求薪资待遇,一味追求社会认可度高、轻松的职位等,并且目前就业市场发展仍不成熟,相适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还不到位,应聘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对毕业生二次就业、择业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就业困难加剧。

  (2)高校教学质量下降和企业的人才高消费对毕业生的影响。目前,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诸多新兴职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也对其综合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近些年受高校扩招影响,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无论是在硬件设备还是师资储备上都存在滞后与不足,专业结构设置同企业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直接影响毕业生质量。然而大多数企业还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一方面,盲目以学历、证书作为硬性门槛,不合理的提高聘用标准,最终导致人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承认在校所学的知识同企业要求的标准存在差距,但其仍希望所聘用的毕业生能立马到岗、上岗,尽快实现企业价值,必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明显缺失,即使部分企业存在一套实习,培训体系,但毕业生此期间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方面普遍不规范、随意性较强,导致企业留不住学生,人才缺失现象严重。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弱化以及过重的家庭负担对毕业生的影响。目前各高校普遍都设有就业辅导、心理咨询机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学生答疑解惑,走出误区,然而相较于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存在滞后现象,未能达到提前引导、转变、预防的目的。并且对于处于初次就业阶段的毕业生而言,都希望尽早找到满意的工作,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同时,由于社会要求和教育成本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两方面因素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产生就业心态失衡。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思路

  1.充分发挥社会调节功能,克服结构性就业问题。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机制已初步成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为辅助,充分发挥当地人才市场的基础性指引功能,强调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推荐作用。然而,为了保证规范化运转,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最大限度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政府首先应坚定不移健全就业市场,冲破如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等诸多方面壁垒,清除人事制度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实效性,确保毕业生就业顺利、畅通。其次,尽管近些年就业趋势依旧严峻,但在人才相对匮乏的偏远地区、山村以及相对冷门行业上,依然少人问津。因而仍需持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提高此地区、岗位从业人员的待遇和保障,促使人才资源的平衡流动,避免两极趋势进一步增大。政府应当继续对高校教育改革发挥牵引作用,明确大学生培养、发展方向,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前提下,对高校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宏观指导。同时,健全毕业生创业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创业。

  2.大力深化高校内部教育改革,加强校企沟通与合作。为顺应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内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继续发挥高校在学生与就业单位间的桥梁作用,加强“就业高速公路”建设,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基础专业学科,进一步强调“理实”一体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始终坚持“巩固老用户,拓展新用户”的就业市场建设原则,继续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制定合理的就业工作方案,使得大学生培养更有针对性,适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缓解就业压力。高校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也是减轻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首先,就业指导课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每个学年,不能仅仅局限在毕业季。其次,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追求多元化、灵活性,如举办就业专题讲座、模拟招聘会等,提前培养大学生求职所需基本能力,掌握应试、面试技巧,克服就业中的不安,恐惧情绪。在心理咨询方面应强调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处理方式的结合,注重培养专业心理咨询队伍,畅通心理咨询热线,最大程度保证学生拥有良好、健康心态。

  3.客观认识自我,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克服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大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优势与不足的前提下,有目的收集招聘信息,可以更明确就业选择,更清晰认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避免在起步阶段出现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在就业、择业中大学生能做到及时修正不符合自身情况的就业想法,促进心理调节能力的形成,将迷茫、犹豫、压抑等不良情绪扼杀在萌芽中。同时,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而大学生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极为必要的,不仅要牢牢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培养举一反三能力,而且应珍惜在校中的每次课程实训及社会实践机会,平时多阅读有关就业应试技巧方面的书籍,主动锻炼同他人沟通能力,多听听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保证就业信息与观念一致、畅通,进而实现摆正家长过高就业心态的同时也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效果。总而言之,在当前巨大就业压力面前,帮助高校毕业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与付出。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精选6篇)09-28

高考后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04-27

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精选18篇)10-31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通用11篇)09-23

解决问题作文07-21

解决问题的作文08-23

先解决最难的问题04-27

《解决问题》教案04-25

《解决问题》教案02-11

关于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考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