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理论教学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实施的形势下,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心理学视野下的基础课程教学,必将大大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21世纪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乃至所有社会人个体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多样化,使人们原有的生活理念和生存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网络、电子、数字化技术加快了当代人的生活、工作节奏,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同时在大学这个阶段大学生学业繁重,人际交往困惑多,情绪感受激烈。这些外在的社会压力和内在的心理冲突,导致他们心理负荷沉重,心理健康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对未来之路茫然,对专业不感兴趣,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有的大一学生到校后,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心理,不思上进,得过且过;不少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或者过于害羞,以至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性格孤僻,自命清高,难以接纳别人。据最近一项调查统计,42.73%的大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大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大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更严重者,恶性案件的发生常可见于校园:2001年,广东高校一年七学子自杀;2002年2月,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2003年10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在社会上又引起了更大的轰动;而发生在2007年4月16日的美国弗吉尼亚校园说明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也仍然存在。联合国的一位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中央的要求,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首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的重要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这一课程的性质来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其终极的目标在于向大学生提供科学地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16号文的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课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课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两者是互为基础、相互渗透的,其终极目标也是统一的。
1、基础课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环境适应和心理调适能力,冷静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理性清晰的抗挫折能力和控制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完善的个性品质等等。而这些都是基础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课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
因为无论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还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如果没有个体心理上的认同、接纳,都将无法产生和形成。大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个性心理矛盾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能够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在培养道德情感方面能够自我激励,在锻炼道德意志方面能够自我控制,在增强道德信念方面能够自我监督,在完善道德行为方面能够自我检查。
3、基础课教育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础课教育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求实的职业理想、向上的生活理想,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个人如果具有了这些正确的观念,便会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以一种乐观的姿态来面对生活,也不容易出现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更好地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基础课教育可以通过讲授崇高理想、科学信念等章节,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通过高尚的审美活动,如,名著导读、经典名片回放、举办演讲比赛等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启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学生体验到真善美的事物,使人性得到升华,引起学生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满足他们的道德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完善需求,从而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基础课教育还可以通过为学生讲授人生成长新阶段、大学生活主旋律、人生追求等章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挥其自主精神来探索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寓教于议、分清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基础课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析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主义精神,自主地缓解心理压力。
4、基础课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
基础课教学中价值观、集体观、责任感、荣誉感、正义与良知等方面的形成及塑造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些思想道德的表现形式本身带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特征。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贯通的情形无所不在。另外,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基础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共同目标和任务。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这些方面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是否健康,也会间接地制约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将基础课教学纳入心理学视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合并至今,教学更加规范,教学内容较以前大大丰富,课程本身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方式单一,论述大而空洞,受教育者被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教学实效性问题仍然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逐步体会到,把基础课教育纳入心理学视野,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基础课教学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按照大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尤其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进而获得科学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与知识。而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演讲辩论法、音乐欣赏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在基础课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
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其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使教师所教的以及他们自己所学的.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行为,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中,着力提高这一环节的培养:一是找出学生身边的典型作榜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辩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让他们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为什么”,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又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三是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增加口试,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又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检测,同时在学生成绩评定时,采取理论加操行的评定方法;四是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用恰当的惩罚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做事一定要认真对待,遵守规则,否则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因而养成认真、守信、真诚等一些优良的品德。
3、紧密联系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基础课教育的可信度
在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力;相反,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空间、时间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越小。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从问题人手、从现象人手、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支配人思想、行为的心理和认知规律,通过比较来判断其行为和品质的善恶,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提高德育素材的可信度,这样的基础课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只针对少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而且要针对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个体的整体。唯如此,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内心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充实,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人生价值正确体现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大学生。
4、在基础课教学中,强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支撑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当代西方先进的文化,不但引起学生们极大兴趣,满足其多学科、多领域的求知欲,也拓展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这些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富于正义与良知的美德,具有了浓厚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并成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毫无疑问,学生具有这些文化修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不无裨益,影响不可低估,这进而大大有助于基础课教学的效果。
总之,基础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教育,既有利于基础课教育的“纲举目张”,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基础课教育必须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宗旨前提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重要内容被有效地融入其中,并不断完善,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也势必大大提高,从而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政治思想理论教学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教学秘书教育理论论文04-21
田径教学教育理论论文04-20
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9-11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12-03
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的教育理论论文10-08
高中教学备课中的五备环节的教育理论论文04-17
情境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的论文04-16
情感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