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1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教学是外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本文试图综合文化教学领域的一些内容,并涉及最近的有关语言和文化教学的一些方法实践.最后将阐明:为获得有效的学习,在第二语言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必要的.
作 者: 柴畅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310000 刊 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xx ""(1) 分类号: H319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教学方法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际教学中一些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实际策略
3.1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 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 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
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4、结语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3
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Hall和Trager提出“文化地图”概念,列举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比较来分析和描写目的语文化。(陈申,20xx:32)六十年代,对语言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文化在语言交际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80年代,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我国学者中,胡文仲最早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问题,从语言功能上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80-90年代,文化语言学说的建立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多名学者都对文化导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光磊界定了文化导入的内涵,林汝昌详细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层次问题,赵贤洲、束定芳、鲍志坤等学者深入研究了文化导入的原则问题。
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的原则
1.交际原则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双方无障碍的顺利沟通。因此,语言教学中应该导入有利于交际双方进行交流的文化知识。教师应该着重介绍那些学生在学习或相互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或是失败的相关文化知识。“猪”在中国文化中有“懒惰”的含义,中国人常用“懒得像猪一样”来形容某人的懒惰。而在德语中,人们常说“ErhateinSchwein.”意思是“他很幸运”,因为德国中世纪体育竞赛的失败者会得到一头小猪作为鼓励,久而久之,猪在德国成为幸运的代名词。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讲解“猪”在德语中的这一含义,就可能导致学生在遇到相关情况时不能领悟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
2.适度原则文化包罗万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授课目标,以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时间和导入的文化内容,避免盲目或无计划的延伸文化内容而影响授课进度,同时,要掌握好单个课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
3.渐进原则文化导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阐释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以及该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为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知识,避免出现日常交际失败。中级阶段主要介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成语、俗语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熟悉并深入理解外语表达蕴含的文化内涵。高级阶段主要揭示中外交际双方在思维方式、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以目的语为母语者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1.语言文化
(1)语构文化蕴含在词语、句子等语言结构中的民族文化知识叫做语构文化。吕必松讨论“语法系统中的民族文化因素”时,从“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目、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系统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吕必松,20xx:51)语构文化包含在构词、句型、句式等各个方面中,教师在讲解语法结构的同时,要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如:德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其复杂多变的语法变位规则常常令德语学习者无所适从。这种繁复的词形变化与德意志民族严谨、刻板的民族性格形成不无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没有语言单位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语序和虚词表述时态、语态。汉语轻形式、重意义的“意合”特点就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关。
(2)语义文化语义文化主要是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是最常见的语言文化因素。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很多事物的名称或概念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或是字面意义对应但深层意义不同。如,德语中的“Drache(龙)”指的是带有翅膀的,会喷火的.怪兽,通常是邪恶的象征,口语中用来形容泼妇,贬义词。而汉语中的“龙”指的是带有五爪的,能够行云布雨的瑞兽,常作为统治阶级的象征,禁止普通民众使用其形象。德语中的“Hufeisen(马蹄铁)、Marienk覿fe(r瓢虫)”是幸运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无此意义。这类词语易给交际带来障碍,教师在讲解此类词语时,必须详细解释该词语在目的语和母语中语义文化的异同。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由特定的民族文化决定的,语言交际中产生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归约。常用的基本语用文化包括:称呼、问候、致谢与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等不同语言中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语其使用范围和场合往往不尽相同,如,德语中的“du(你)”不仅用于朋友、平辈间,还是家庭成员间包括祖孙间的称呼用语,而汉语中,孙辈就不能用“你”,而要用尊称“您”来称呼祖辈。又如,汉语中“老先生”中的“老”表示尊重,德语中的“alt(老)”则无此意义。
2.基本国情除了语言,交际双方中还应掌握相关国家的基本情况,如首都、人口、民族、政治、饮食、服饰等。掌握对方基本的国情文化知识既可以在交际中避免触碰对方国家的禁忌,又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基本国情的讲授时,应注意选取的内容必须是最广泛、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是在掌握前两项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专门开设的文化课程,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或是有专门需求的学习者。如,外国历史、文学、哲学等。这类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是日常交际中较少涉及的专门知识。
(三)文化导入方法
1.对比分析法人们在接触新的文化时,往往将不熟悉的文化与自身熟悉的文化进行对比。外语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可以采取对比原则,重点对比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相同及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目的语语言结构。对比分析教学法主要分为:描写、选择、对比、预测几个步骤。首先要分别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描述,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然后,在目的语和母语中选出特定的语言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上一步所选定的语言规则或结构间的异同,这是对比分析法的核心和重点。对比完成后,对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做出预测,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发生错误。对比分析法以迁移理论为基础,主张克服各种主客观因素,如母语的干扰。对比分析法是外语教学中使用最多、最基础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文化导入法。
2.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理论。系统功能理论揭示出了语言的社会属性,任务教学法选取的任务也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材要以真实生活场景为背景,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使用语言,掌握语言和其背后的文化知识。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分为任务前(引入任务主题),任务环节(计划任务,进行实践,报告),任务后(教师总结、组织练习)三个步骤。任务环节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学生分组执行任务,教师负责协助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汇报任务情况。与传统的对比分析教学法不同,任务教学法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现者、实践者,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导入是语言文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外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赵彦 单位:洛阳外国语学院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4
一、文化移情的概念
1873年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提出的文化移情被认为是审美的象征,同时也是情感渗透的象征。文化移情表现于跨文化的四个层次中,其中第四个层次就是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指通过了解并体会当地文化,熟悉并理解该文化主导下的当地人对待各种问题的看法,从而最终达到理解当地文化的目的,消除文化冲击等负面情绪。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求达到文化移情,而且要能够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相应的文化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作用在于能够让交际双方有意识地转换思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目的语文化意识的束缚,脱离自我文化的约束。交际中将自己放在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通过跨文化交际真实地感受和感悟这种文化,使自己融入当地文化中,减少目的语文化产生的不利于交际的各种心理暗示和影响,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心理学家认为文化移情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跨文化交际中,认知移情指的是交际双方能够觉察到对方的情绪;交际移情是指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表述,充分体会对方的情绪,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认知移情与交际移情相辅相成,认知移情是交际移情的基础,交际移情是认知移情的升华。而文化移情是两者的集中表现。交际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正确界定主、客体的确切身份。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需要站在对立的立场去感受和体验,就是说,一个有能力的交际者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应对各种不同的人群。为了更好地了解别人,既要善解人心,又要适应角色。综上所说,如果把文化移情适当地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教师就会在不同的文化模式、语言模式及交际模式中建立桥梁和纽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际运用,改变“哑巴英语”的现象。
二、外语教学中运用文化移情的原因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交际中的文化认知是指目的语的具体交际规则及应用的知识。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交际,交际是文化”。(Hall,1976)人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受到其文化的制约。所以,外语教学不仅要训练语言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文化移情就是提升跨文化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不同文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造成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的寒暄、隐私、饮食、服饰、思维、宗教信仰、家庭观念等文化与中国的相应文化有很大不同,因此交际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在所难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外语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的交际型教学模式之后,文化移情在外语教学中起着日渐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观。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形成了彼此言语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同时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彼此间交际规范、语法、句法方面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训练基本的语言技能,相关语言的文化背景也要着重介绍并讲解,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水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文化移情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外语教学有重知识轻运用的倾向。有调查表明语言能力强的人,语言运用能力不一定强。语言学家托马斯(1983)曾指出,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对交际中的语法错误往往会认为是说话人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然而外语流利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出现交际失误,有可能被对方认为缺乏素质与修养。传统教学的结果是一旦进入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就很难说出地道的外语,即使说出来,也缺乏语言的得体性。学生们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交际方式,缺少有关外语交际规则和模式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注重实践,使用文化移情,把自己的情感与交际对方的情感融合并产生共鸣。另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必须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传授正确的语言知识时还必须培养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要强调相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言语行为的差异,不能生搬硬套,也就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文化移情的熏陶与培养。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结合新的知识点和学生所掌握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借助多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在介绍外国文化和相关背景知识时,要特别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努力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了解,用多种渠道提高文化移情,如观赏适合学生水平的配有中英文字母的英文原版电影、学唱英文歌曲、观看一些实事新闻、篮球赛、脱口秀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推荐学生阅读原版的英文报纸、杂志或文学作品等。
四、结束语
文化移情是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学生对世界了解得越多,越能克服交流障碍;说话者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越好,听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他所接收到的信息。只有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掌握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是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文化移情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水平。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5
摘要:每一种语言都是通过独特的文化滋养形成的,词语是每一种语言最基本的元素,所以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底蕴、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独特的气韵。每一种语言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每一个词语都是历史的剪影。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对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介绍、语言文化以及以外语为母语的国家的风俗、人文、民族价值观等知识的讲解,着重培养学生在文化方面的洞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素养;文化交际;文化迁移
一、外语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
在现实的应用中,语言是由符号、语境以及含义共同组成的。但是在不同国家,语境对含义理解的影响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外语国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在语言交际的时候更注重语言的思路清晰以及简单易懂,他们的语言直白,不是建立在讨人喜欢的基础之上的,公私分明。相比较下中文的内涵就很丰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义,一个字有多个音,一个音有多个字等等,而且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比较含蓄,很多意思都采用暗喻的方式表达。除此之外,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价值,主张独立,强调平等,提倡个人奋斗;反观中国,中国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沉浸了几千年,所以一直以来,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凝聚力的培养,为了达到和谐共享的目的,每个人都自觉承担起为集体利益服务的责任,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要以集体利益为首位,每个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彼此协作,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二、当下国际文化教学的发展
1.美国的文化教学
现阶段,美国将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上,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教学的一大特点,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培训成为美国文化教育的两个核心阵地,美国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而且也大大改善了美国年青一代的大国沙文主义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样就间接地巩固了美国多元文化的建设。
2.欧洲的文化教学
欧洲的语言文化教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美国的发展背景相差很大,欧洲的外语教学方式是由美国和西欧的试听说法转化来的,虽然欧洲在二战后就开设了语言课程,并且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欧洲很少针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进行课题研究,只是以欧洲大陆和英国作为研究对象,即便现在开始对美国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但是欧洲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十分狭窄的。
3.中国的文化教学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教学研究过于严谨,虽然与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学著作和论文很多,很多外语教师也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与学生探讨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文化主题,开展一些有关语言文化的学习,但是在缺少相关配套教材的情况下,这些活动只局限在相关的知识介绍,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化教学,所以依照现阶段中国的文化教学研究来看,中国的文化教学还有待加强。
三、外语教学中的失误现象
1.称呼错误
中国和西方在人际关系上有很多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存在很大的差异,最明显的就是称呼,有些时候称呼对方不得当,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直接对交际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职位高低、不分辈分的长幼,都可以直呼其名,甚至对父母也可以直呼其名,这样对他们来说是表示友好、亲近和平等的一种方式。另外,在英语中一个单词可以代表多个称呼,而在汉语中,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下级对上级的称呼,都要用尊称,绝对不可以直呼其名,不然的话就会被人视为不礼貌,缺乏内在涵养。
2.问候语以及告别语
中国人见面相互打招呼经常用“你好“”你早”“去哪”“吃饭了吗”,但是这些话如果被直接翻译成英语,就会让英国人感到不舒服,因为这些问的都是私事,其他人不应该打听;在告别时,中国人除了会说“再见”还会说“慢走“”下次再来坐坐”,但是在英国,就不会有这样的告别语,他们认为这样的告别语太虚假。
3.初次见面被禁止的交流内容
在中国两个人初次见面,都会问对方的年龄、家庭等方面的内容,这样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然而在英国,初次见面可以谈论天气或者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但是绝对不可以问女性的年龄,如果询问对方的年龄会让对方感到不快,在英国女性的年龄以及男性的收入都是不可以告诉旁人的隐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慢慢沉积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产物。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就一定要先了解那个国家的人文地理、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社会价值观,只有将这些与理论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学透、学懂。所以,在对语言教学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将研究重心放在对其文化的研究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外语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罗运春,杜军.培养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xx.
[2]张秀芹.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xx.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6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联,而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有着核心作用。本文通过从语言与文化、外语的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为切入点,有效分析了当下在“文化教学中”主要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实行跨文化意识的举措。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实施
跨文化交际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着交际互动。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参与到交际者所接受的文化层面,还有“社会、历史、民俗”等相关层面。而“交际者”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能够有效地对“文化差异”进行得体的交际能力就叫“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囊括了“语言知识能力、跨文化意识、语法正确性”等多种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习者掌控所要学习的相关语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让学习者运用此语言,实现“跨文化交际”。随着当今全球的经济发展需求,中国不断地与全世界接轨,那么在这个接轨的过程中自然需要与外国文化进行“接触”。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中国的外语教学“质量”及“效率”及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素养,这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的境遇要求,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项重重要使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的外语教学就应该加大力度于“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将“外语教学”看成跨文化教育的一种,让跨文化交际认知直接植入在外语的教学课程中。
二、现外语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尽管“外语教学”的教学方式都是从最一开始的“语法翻译”过渡到现相关专家所提倡的“交际法”和“任务学习法”,但“交际法”在当下的外语教学过程所取得了成效却并不是人们所预测的那样,因为外语教师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表面上去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教学的核心放在“词、句子”等相关的语言基础知识上,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化教学”。教师个人就大量的缺少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及“跨文化交际认知”,直接造成了“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学生的外语语言知识能力有提升,但外语语言的综合运用素养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意识,缺乏交际能力,致使学生虽学习了外语,但仅此知识掌控了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却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归根结底,“外语教学”就是没有科学地根据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也没有去关注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使得让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1]。
三、外语教学实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举措
(一)教师扮演主角
要想能够让学习者在外语课上提高跨文化交际认知度,那么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相关认知,科学合理地利用“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上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去打开学生的视野,磨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把教学的核心全部放在“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上,而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在文化意识相关教学上。这样不仅可以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相互融合,并且还能够助力学生能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素养及文化认知度。比如说,当老师讲到某些词或句子的时候,可以试着植入这些词背后的意蕴,并且再介绍本国或西方国家相互关联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来掌握英语的词句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有效利用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模式是以“语言功能”为主,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基本外语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强调“语言形式”的教学,而是以达到提升语言的'“运用”及“交际”的目的。它讲究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合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法”是当下很多相关专家举力推荐的一种教学方法[3]。然而,现在部分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掌控交际法的“精髓’,其只是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的英语对话。在交际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建真实的语言环境,并让学生扮主角,老师尽量去引导学生开发思路,积极地鼓励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并交流,让课堂上能够成为”交流“和”交际“的活动场地。同时,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有效、具有趣味性“的话题,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发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犯错,因为犯了错误才能进步的更快,让学生无论是在交际能力方面还是跨文化交际认知方面都有所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前提。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还是从“跨文化国际”与“外语的教学”的联系,这四者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缺一不可。外语教师应该勇敢破除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要只是将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基础知识作为核心,虽然这样满足了“应试教育”的要求,但并没有顾虑到学习者将来的发展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想能够更好地学习外语知识,就需要通过结合其语言的背景知识来学习。要想让自己能够巧妙合理地应用语言,就需要多认识并了解外语文化并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还有,外语老师在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多熟悉并掌握去体会异国的文化韵味,通过将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对比,了解其中的差异,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达到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有一个“得体交际”的目的,相信如果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能够去实行以上所叙述的举措,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乙微.跨文化交接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19.
[2]李平.外语教学中深化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实施[J].山东外语教学.20xx,04.
[3]王艳萍.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前言.20xx,08.951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相关文章: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04-27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培养04-28
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渗透04-27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04-27
戏剧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作用04-29
从解释学解读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04-28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04-27
外语教学中的概念流利04-29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