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06 23:16:56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教学论文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教学论文15篇

教育教学论文1

  摘要:若想使“学困生”变为学优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发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初中物理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开发“学困生”隐在的潜能,提高其自身学习物理的欲望,为成功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激发;学困生;兴趣

  常言说:“千人千品,万人万相”。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一的学生充满希冀的来到学校,而初二的有些学生会由于初一的成绩不理想,自感升学无望,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习,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结合本人经验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良好的“开场陈词”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好奇,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入门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好奇心和迫切情绪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由于“学困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教师,但根据你们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我不会是同样的教学方式的,我相信你们每一位都会象历届学生那样成功的喜欢上物理。”在上新课前采用几个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在上课时对学生说我们先来看两个魔术,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吹气,并把手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所有人都知道只要物体离开手,它一定会掉下来,如果加上用力吹气,物体掉得更快。但实验现象恰好相反,学生的求知欲又被激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会进一步提升,效果显著。然后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让学生议论一会后,再做出倒杯纸托水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用“了解和赏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给他们必要的鼓励和赏识。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话是:“物理好学吗?”“物理怎样学?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解释,积极给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单一性关注,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从而多几把尺子,开发学生多种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便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只要不是过份的吹捧,人们听了都会心花怒放,赞美之词如同照耀人们心灵的阳光,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以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四、以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与学习的兴趣。

  情景不仅是“一种刺激”而是教学目标相应的知识活动。与情景活动相应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磨擦时可让学生回忆在家拉手推车时,同样重的车走在水泥路上和土路上的感觉、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拉重车和轻车的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磨擦力大小的因素。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即使“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有生活亲历,现象直观,结果易得。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中学的“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而从挖掘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最愿看到的事实。

教育教学论文2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情感教育

  情感以及知识这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身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学生极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就应该对存于数学知识之内的各种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对有效的激励手段加以使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够更加积极。

  1。对存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情感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挖掘理智、道德以及审美情感是存于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三大主要情感。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自身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中学数学的感染力更为强烈。

  2。对多个渠道以及多种手段进行利用来开展情感教育若想使学生所具有的情感更加积极,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时就应该重视对教学手段的研究,使得数量更多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得以被运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实现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如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于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学对于多媒体的合理利用,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

  3。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建立在情感维度基础上,教师针对数学教学内容所进行的加工以及组织工作,目的是为了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时,数学知识能够具有更加积极的情感。教师可以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出来,对于数学学习更有热情。

  4。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学生均是具有情感的个体,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融。通过对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败例子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学校往往会有较多冲突发生,为实现师生间情感的有效互动,教师应该对下述问题加以注意:

  第一点,教师应该重视保护学生所具有的自尊心。中学生内心往往比较脆弱敏感,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其中的一点就是要对批评方法进行把握。每个人都会犯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够只是对学生进行一味地指责,应该采取循循善诱的手段,使学生对于自己所犯错误予以清醒的认识。

  第二点,教师对于所有学生都应该做到公平的对待。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能更为偏爱那些学习优异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相对比较冷漠。这种做法极易造成教师、学生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所有学生施以公平对待,促进教师、学生间的情感交融。

  第三点,教师要尽可能地对学生想要成功的需求予以满足。成功性是情感教育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尽其所能地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时,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对存于数学内容之中的各种情感因素进行挖掘,使情感教育环节对于数学教学工作所具有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也应该重视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数学教学工作获得良好成果。

教育教学论文3

  1.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1丰富幼儿的情感,充分激发兴趣

  幼儿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缓解心理紧张的情绪。不同节奏的音乐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欢快动感的音乐可以让幼儿振奋舞动起来,悦耳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幼儿平静先来。因此,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全面的丰富幼儿的表达情感。与此同时,音乐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体验,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及他们的注意力。

  1.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我表达能力

  幼儿教师通过应用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的感受能力,在音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可以无拘无束的展开无限想象,可以用动作跳出音乐的节奏,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音乐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养成良好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同时,音乐还能不断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音乐中孩子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行动能力。

  1.3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音乐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出孩子乐观开朗的美好性格。音乐会不断影响着孩子心灵的成长,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在音乐中孩子既能感受到快乐,又能受到音乐艺术的体验,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在德智体各个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2.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1让音乐常伴幼儿的教学生活

  音乐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浅析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实践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陈巧琴丰富情感。幼儿教师在组织各种活动中,都可以加上不同情绪音乐的融入,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其全身心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放些律动感较强的音乐,让幼儿能欢快跳动起来,并在他们身边准备各种安全的道具,例如:小乐器、彩条、纱裙、草帽等等,让他们充分利用身边的道具,熟悉周围的环境,最大化的满足他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孩子就餐时,教师可以放一些舒缓安静的'音乐,让他们有秩序的进行就餐吃饭,不在吃饭过程中大吵大脑,同时抒情轻缓的音乐能助于孩子的午睡。教师可以选择合理的音乐去指挥孩子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音乐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音乐常常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他们就能潜移默化的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2.2在音乐中加入舞蹈教学,培养孩子的表现能力

  幼儿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孩子在音乐节奏中用动作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在早期阶段往往都是被动的存在着,需要大人带动他们去接受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事物,音乐舞蹈可以有效的陶冶他们的情操,助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旋律,编出朗朗上口的各种儿歌,让孩子边唱边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跳出各种动作、手势。也可以让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孩子自己的合作能力,将动手能力强的小孩分为一组,让他们合作创造出各种动作,再让其他小孩进行模仿表现出来。

  2.3在教学活动中融入音乐

  幼儿时期,孩子在接受事物时往往带有情绪性,他们对于各种声响以及色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中要多多融入音乐,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发挥出音乐教学的最大作用。比如,教师在上画画课时,要叫孩子画出可爱的兔子,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有关兔子的欢快音乐,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出来,让孩子在音乐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心目中兔子的形象,可以是安静趴着的,可以是欢快跳跃着的。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音乐中的体验。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过程的重中之重,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的作用,不断提高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美好性格,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论文4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师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养较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按照教科书的教学顺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三是教师与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言传身教;四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当然传统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填灌式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局限性较大,甚至有些知识已经与科技进步脱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三是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黑板和教室为活动中心,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容易引起学习疲劳。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者有学习愿望,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教育。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学方式非常多样,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的应用,使网络教学手段非常灵活,能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二是网络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不同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检测方式;三是网络教学地点和时间非常灵活,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四是网络教学内容体系较为丰富,不局限于课本,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新非常迅速,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最快地获取更多信息,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需求。正由于网络教学极大的自由性和不固定性,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特别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自律性较差,在没有教师的约束下,难以做到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没必要了解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很难真正学到知识。

  2。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利弊、优势互补,因此现在网络教学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但网络教学未必可以淘汰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

  2。1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

  网络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多地考虑传统课堂的需要,让网络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中引入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传统课堂的深度,加入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加入网络课堂的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音乐代替传统说教。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具体学情和客观条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2。2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正因为网络便利,很多网络资源鱼龙混杂。为了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必须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设计网络教学时要更用心,网络教学目标要清晰,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难度设置要合理,并根据学生兴趣选取适当的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在网络教学中设置明确的学习指导。网络教学资源非常多,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很可能迷失,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指导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分的板块,每一个板块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和基本了解内容之间的划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必须实施一些检测手段。可以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督促,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在线完成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3。结语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使网络教学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裴亮。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xx,11:26。

  [2]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xx,02:89—91。

  [3]李家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与融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6:57。

教育教学论文5

  一、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做对事情”则需要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把事情做对”与“做对事情”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希望把每一件事都做对。换句话说,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达成,而我们要选择其中最适当的一种,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事实上,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即我们要去“做对的事情”。那么,我们首先就要问自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就是要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而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价值上的抉择。以前,老一辈人认为孩子上学就是读书、认字、明理。这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物质世界的学习研究和人类心灵的成长体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把事情做对”与“做对事情”也是不一样的。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又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就更为复杂,就是要打通截然不同的领域,使学生主动探究根本的、完整的知识。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打通、整合不同的领域,引领学生自主成长、持续发展、全面进步,既要“把事情做对”,更要明白“做对的事情”。所以说,有灵魂的课堂就是学生在运用一定方法,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不断端正态度、丰富体验、形成价值观。

  二、关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再认识

  中职教育属于中等阶段的教育,既有基础性,又有职业性。因此,中职学校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又要重视教育的职业性。如果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缓慢;但如果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一味强调职业性,则把职业教育推向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边。而教育一旦充斥功利性,其崇高性、理想性必然丧失殆尽。中职学生应该有两种身份,一种身份是学生,另一种身份是准职业人。相应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学生的培养,其培养方向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对准职业人的培养,其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未来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员工。通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底子、为学生的谋职就业做准备。这三项任务如何协同推进,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创新实践。笔者认为,就基层职业学校而言,应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1.将培养准职业人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准职业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职业学校从教育和教学两方面共同作用。而目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重理论、轻技能或重技能、轻素养。这两种情况都陷入了“见物不见人”的误区,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准职业人,既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也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对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素质、能力、知识、态度、价值观等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吃苦耐劳、坚韧毅力、善于表现等基本的职业素养?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精细准确、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如何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对这些问题予以回答并加以解决,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完整的。

  2.建立适应培养准职业人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目前,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老套路。这与考驾驶证类似。学开车的人都知道,到了驾校后先学理论,学习者一头雾水,只能死记硬背。理论过关了,才开始上车。驾车上路以后才发现,许多理论考试的内容原来看看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就全明白了。如果在学员开车的过程中,教给他们如何辨认交通标志,岂不是事半功倍吗?可见,目前学驾驶证的程序设计不科学。同样,职业学校的“老三段”也是学生所抵触的。要培养准职业人,就要求我们要对老套路进行彻底改革,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以把学生培养成为与他们所学专业所对应职业的优秀员工为方向,以大力推行融知识、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项目课程、实践活动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教学改革已进行了数年,无论是理论层面的分析,还是操作层面的把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打通、整合不同领域。从学校发展看,既要规模适度,更要内涵发展;从培养目标上看,既要注重职业性,更要体现基础性;从利用资源上看,既要挖掘校内教师、课程、实训的优势,又要发挥校外师资、课程、实习的作用。总之,中职教育既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又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让中职毕业生心中充满自信、手上掌握技能,这才是中职学校开展有灵魂教育的应有之意。

教育教学论文6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的概念是由罗伯特.斯莱文最早提出的,最初指的是小组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地学习,而教师设置的小组获胜奖励可以使小组间形成合作竞争关系,激发组内凝聚力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内成员对小组的责任是均等的,人人都有表现机会和成功机会,这是合作学习的特点所在。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激发自主学习的方法,它通过组内合作、组内竞争、组间合作、组间竞争等方式使学生自主性地进行探究和学习。目前阶段国内对合作学习大致有三个观点:

  第一,小组合作方法,就是将学生合理分成较为均等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享受同等的教学资源。

  第二,集体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集合两个或以上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合作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运用在教学形式之中。

  合作学习体现在五个方面:依赖性、责任性、互动性、技能性和自我评价[2]。而体育合作学习可以理解为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体育运动相互促进,评价标准是以团体成绩为主,促进整体学生共同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新视角的教学模式。

  2合作学习为高校体育教学展现新视角

  体育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学生们对运动的爱好不一,这给体育教学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过分统一的组织活动会占用学生练习爱好运动的时间,而过分的自由活动又会导致以请假、旷课等方式来逃避体育课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不理想,优秀率较低,甚至成绩还在及格线上浮动。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活动;

  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非但不处于主体地位反而处于被动接受体育锻炼的位置;

  第三,教学目的不明显和教学内容陈旧。

  大多数体育课采用的是传统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没有目的性,教学质量也就不高。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脑体并用,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开展另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就是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在美国合作学习主要看重的是体育技能、竞争意识的提高,而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国家有些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动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借鉴他国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对我国体育教育方面是有益的,为体育教学展现了一种新视角下的教学模式[3]。

  合作学习通常是将学习水平不同、体育能力不同的各个同学合理平均地组成小组,由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为了集体荣誉,使全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和提高,形成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一种团队关系。在学生努力去完成同一个任务时,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同舟共济的依赖性的,这种依赖性可以是合作的、竞争的、个人奋斗的;合作是为了渡过难关,竞争是为了集体荣誉,个人奋斗是为了表现自己,为小组争光。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能够增加集体凝聚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是竞争性的,也可以是合作性的,个人荣誉需要个人的努力去争取,团体荣誉则需要整体的努力和配合去取得。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中非常适合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除了能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增强体质以外,还能够培养学生领导与参与,自我探究,主动学习的性格,从而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和创新能力,学会分享荣誉和分担责任。在共同努力中让学生感觉到一种责任感;在信任与被信任、认同与被认同之中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合作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完成小组任务,这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所不具备的特点。

  3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行措施

  3.1进行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是指在开展一节体育课前,教师要先针对拥有的资源、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安排出一个主题,并做出一份整体设计,预期可能达到的效果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目标。首先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资料,结合他们的能力、性格、特长、兴趣等方面,制定一个合理的能顾及到全部学生的主题;其次教师根据所设主题进行目标确定和学习环节计划;再次要合理划分小组,让各个小组的能力大致处在一个水平线上;还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后要及时监控课堂进度,使各个环节得以顺利开展,确保合作学习模式的成功[4]。

  3.2分组合作学习

  这是合作学习实施阶段。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先按照计划将学生分组,然后简单介绍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再重点讲解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先是要了解本节课的内容,然后根据小组任务自由讨论,通过交流探讨等手段做到合理分工,相互帮助完成任务。最后在各小组完成任务以后,要通过比赛或者展示来表现各小组的任务成果,让学生相互鼓励,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3掌控各小组的学习进度

  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经常巡查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合理给出建议,引导他们自我调节,相互制约,养成自觉完成任务的习惯。并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加以指导,使各小组间的分工环节得以顺利开展。

  3.4更新评价机制

  传统的体育评价制度还是按照学生个人的达标成绩给学生打分,让学生被迫相互竞争,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所以在进行评价打分时要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更新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重在激励。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学生的进步上,而不是结果的评比上,让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都得到肯定,尽量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而在肯定个人的努力上还要强调小组的成绩,把个人的努力表现作为加分融进小组成绩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5]。另外,还要充分引导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结语

  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运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整体荣誉,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教学中,应该大力实施合作学习模式,借鉴国外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设计合作学习环节,科学合理地分组,系统地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对学生来说即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够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学会分享快乐和分担责任,对小组目标进行积极大胆的思考,主动探究学习体育技巧,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非常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是值得体育教育者学习、借鉴,以及充分应用的一种新视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论文7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若干策略,旨在推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提高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公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我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间尚短,并且教育基础薄弱。再加上农村地区受“上学无用论”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学生中途辍学,因此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为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必须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实施初中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重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夯实了基础。新课程最显著的一点,在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而以双向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一方面教师通过探究合作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合作探究教学强化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对有效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此外,在探究合作教学开展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平台的有效搭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二是合作探究的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猜测故事结局、分组讨论、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的记忆更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重视因材施教

  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大,如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因此教师往往没有太多精力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后进生缺乏足够的关心,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召开座谈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有难度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问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都有所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对此,在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应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生本”理念,并切实做到:(1)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结合实际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3)完善教学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学习成效;(4)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闫文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20xx(42).

  [2]薛玉田.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xx(13).

  [3]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xx(03).

  [4]沙安平.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xx(02).

  [5]胡百良,张静.刍议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03).

  [6]黄小琼.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快乐阅读,20xx(16).

教育教学论文8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做好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管理是其生存之本。全面质量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市场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对策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时,就需要实施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稳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对外界做出质量管理宣传教育模式,发挥高职院校全面建设的主导性作用。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运用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通过创新将其引入高职院校教学领域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监控,通过提高管理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

  全过程是指高职院校要贯穿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始终,通过开展质量管理打造适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只有保证教育工作质量才能保证优质人才输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做好专业调研工作,设置与市场发展建设相适应的专业,打造教学优质平台,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具有优势。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已经加快,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当根据所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定位,满足高职院校所在城市市场需求达到留住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目的。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为出发点,因此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向预测国家及地方需求变化趋势,与国家管理部门经常沟通积极调整专业的内容和重点,紧跟技术发展建设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招生、培养、管理、服务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从传统“事后把关”质量管理模式转变成为“事先预防”质量管理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优秀技术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指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人员等全部参与到学校质量管理中来,做到全员奉献人人有责。学校质量管理的提高不仅仅依靠高层领导,更重要的还要依靠广大师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主体是领导、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对人才市场考察调研建立专业固定模式培养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性人才。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做到人人有责,学校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响应号召,提高责任心提高服务性全员参与管理。只有提高每位工作者的积极性,从教育质量的各个环节入手,落实到个人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标准,使得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学生都具备重视质量管理建设的良好素质,从而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三)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

  全方位是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不仅涉及到教学质量管理还包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全方位管理表明学校质量管理模式已经体现到学校发展建设的各个部门、各个层面。高职院校的工作部门从结构上课划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指挥部门,这个部门的人员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董事会或高级领导班子,通过发挥监控作用对各职能管理部门进行主次划分,能够使得部门之间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辅助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是否能够良好开展是高职院校管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来完成,因此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教学管理的全方位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革模式、工作评价、教学目标定位以及社会服务,教学管理涉及师资队伍管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第三,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虽然教育质量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学校后勤部门的管理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校的后勤部门和学校关系不明确,在管理中后勤部门通常只注重自身利益,使得宿舍管理出现脏乱差的现象,服务质量十分低下,但学校管理却无从下手,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实施全方位管理就可建立起高质量的管理体系,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就是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从市场发展建设出发,打造服务于民的优秀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发展中要遵循市场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的宏观管理需求具有清晰的定位,通过合理的质量管理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健康有序的稳定发展。同时需要两个正确定位:第一,把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方向,使得高职院校专业具有特色化在市场建设中颇受欢迎;第二,把握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和鲜明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水平的综合性高科技技术人才。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环境,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定位,高职院校就能够高质量高水平的稳定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公立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并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市场竞争必须选择适合时代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才能保障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使高职院校在技术性、技能性教育范围内的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够使高职院校得以生存,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市场定位已有超越普通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扑面而来的竞争形势,普通高职院校必须对学校管理质量进行改革,因此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建立高职院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其关键词就是“职业”与“技术”,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学校专业进行定位时应当对人才市场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调查,正确了解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全面掌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差额。这有这样才能够设置正确的专业,为市场输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使学校名称享誉人才市场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对市场正确调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实现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国外高校进行中外合作。但国外高校与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我国高职院校首先要确保办学质量,使得信誉度走在高职院校的最前端,因此要建立具有特色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网络互动、合作项目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高职教育要积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打造一批适合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科技技术人才,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提供优质人才的地位得到提高,与国际市场形成竞争,是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高职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教育规划建设中的重大改革,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中潜移默化的需要,满足人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改革要以学生为重心,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尊重用人单位,征求他们的建议进行专业技术结构的调整,重新对教学课程规划设置,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要进行教育改革就需要求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宣传做出积极响应,重点发挥人才培养战略模式。

  (二)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而是否具有良好的管理队伍决定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得高低。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当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管理的改革,积极开放思想虚心学习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将管理岗位人员与师资队伍人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校管理人员的理论基础知识,制定管理方法和措施,督促管理人员相互学习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的,所以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拔应当使用专业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有管理经验又有科研经验且热衷于管理事业的管理干部,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第三,建立完善的管理人员选拔评价机制,也可使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评价,努力提拔具有管理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管理素质结构合理的健康型的管理队伍。

  (三)引入ISO9000族系列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进行总结颁布了ISO9000族系列标准,目的是为了提高国际各个组织质量建设的运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应当从基础阶段开始抓起,根据高职院校目前开展的有效管理模式中总结实际情况,与ISO9000族系列标准相结合取得质量认证证书。而全面质量管理有效实施具有长期性,需要达到质量监管组织所制定的标准才能够成功推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水平均不达标,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ISO9000族系列标准是质量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只要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体系化的管理模式就可达到质量管理标准,学校就可在管理建设中贯彻实施。由于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族标准的管理模式界限划分差异性不大,因此二者相互结合可使质量管理发挥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为了保证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变换管理模式灵活面对外界变化。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作为核心内容,为了保证更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运用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思想所进行的系统性管理活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就必须运用新的发展策略实现新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全面教学管理质量体系。

教育教学论文9

  一、幼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幼儿园办园不规范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整体教学水平低下,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园办园不规范。所谓幼儿园办园不规范,就是现在的许多幼儿园由私人成立,幼儿园的选址也是私人住宅,而非正规的学区建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正规的公办幼儿园只存在于市级、县级,且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社会幼儿数量的需求。因此,不规范的私立幼儿园逐渐增多。而家长将幼儿送学的主要目的仅仅是在家长工作时间有个负责任的单位能够照顾孩子,就将幼儿送往就近的幼儿园。

  2.教学方式落后

  幼儿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教学方式落后。其主要是现在以教师为主进行教学活动,而非以幼儿为教学主体。幼儿是汲取知识的新个体,幼儿课本知识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力均需全面提高。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能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学内容也相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幼儿智力的发育和创造力的培养。

  3.幼儿教育机构中部分幼儿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幼儿教学过程中,因幼儿年纪过小,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所表现的行为举止皆为自己的主观意识。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吵吵闹闹,与同伴玩耍。面对如此小的孩子,教师很少主动配合幼儿的天性成为孩子中的一员与孩子打成一片,而是以教师严肃地警告、禁止孩子的行为举止。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不仅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还让学生对上学产生厌倦。而幼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教师,不仅对幼儿教育工作失去了热情,且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始迷茫,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与事业发展的方向产生疑惑。其次,不规范的幼儿园,教师的能力培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规范的幼儿园没有正规的对教师的考核标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自身素质提不上去,导致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下。

  4.幼儿的小学化教育严重

  因幼儿教育是与小学教育接轨的,现行许多幼儿教育机构,已开始偏向于将幼儿教育小学化,让幼儿能够顺利升入小学,并能够在小学崭露头角,能够提升幼儿教育机构的升学率与社会口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对小学生的态度来对待幼儿,以对小学生的要求要来求幼儿。侧重于规定课程的教学,要求幼儿能够规范课堂规矩,上课时要安安静静、坐姿必须端正,课下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要求幼儿对当日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以及对次日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幼儿园为自身业务发展,还开设许多特色班与兴趣班,对小学教学内容进行补习。

  二、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建议

  幼儿教育首先需要对幼儿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幼儿是完全根据自身个性来表现自我的,其行为举止比较自我。为规范幼儿的行为,幼儿园应让教师参与幼儿日常行为规定的制定,让教师以幼儿朋友的身份,总结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制定规范幼儿、规范教师的行为准则之后,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指导与管理,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管理与监督,家长要对学校与教师进行全面监督,实现对幼儿行为的规范化。

教育教学论文10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

  (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

  (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

  (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

  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

  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

  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教育教学论文11

  摘要: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的现状,从体系理论研究、教学一体化、自评与他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等四方面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做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进行了探讨,从发展性、全面性、动态性和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职业学校数量日益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给人带来不少担忧。回顾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这样的发展过程。目前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落后,无法确保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教学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评价。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通过监控与评价的主体采用一定的运行机制和标准作用于客体,然后收集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全面评价教学工作、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的偏差等活动,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结构系统。

  1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类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通常都是通过学生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管理者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几种形式进行,这种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理想。

  1.1欠缺对体系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大量、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诸如体系架构、环节设置、实施部门、评价标准及反馈处理等均需要反复论证,认真思考研究。然而,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大都来源于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如果长期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很可能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使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而直接影响到监控和评价效果。

  1.2注重“教”,轻视“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抓“教”的方面,而轻视“学”的方面。因此,导致现行教学评价模式的重点就成了评价教师的“教”,评价指标过多地关注了老师教这个过程,即使有对学生的评价,其目的也都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缺少学生对于教学的主观感受、缺少学生对于“学”得的反思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发现创新。这种只追求结果而轻视过程的作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的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判断一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从中学到了东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

  1.3重视“他评”,忽视“自评”

  现阶段教学质量评级的方式主要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为主,这些评价方式都属于“他评”。以定期的教学检查和不定期的课堂听课采用“评价表”、“听课打分”的方式进行。对于“他评”,学校通常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以期能够获得良好的结果。因为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招生和学生的就业等。但是对于“自评”关注度不高,这是因为“自评”不会学校造成较大的外部影响,很多学校采取的态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教职工之间都是同事关系,很难不被人情左右,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和优势。

  1.4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现阶段多数职业院校采取的都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通常的方式是在课程结束和学期结束时,给各个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只考虑到了结果,缺乏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9-13]。应该更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利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基于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而进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1统筹发展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只是院校的手段,并不是目的。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教师真正投入到自身岗位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和能力发展为目的,以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关注眼前,更应该考虑未来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劣势,使其更加了解自己,提升其综合实习。

  2.2注重全面性

  教学评价应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研究者,学生应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把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依据,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衡量尺度。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在于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保持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3重视动态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但其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在日常管理中,院校应在自然、常态的条件下,对于影响教学质量的有关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有明确的和便于操作的指标和标准,建立起一个教育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其指标体系根据时代进步保持动态性。

  2.4突出特色

  由于各院校办学历史不同、情况不一,教学工作评价模式不可能统一。不管采用何种机制与形式,只要管用,能达到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效果,就是合理的。在建设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注重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办法,在继承与创新的互动中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院校管理的理论问题。院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其终极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试方法及评价模式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论文12

  1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焦点,俨然转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人们通过计算机可以查询所需信息,一些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也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社会的人可以分为两类: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哪类人才,都应该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学的培养。因此,可以说,大学教育中注重计算机教育,重视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工作,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

  1.2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结合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织渗透的,从而也推动了前沿科学的产生。因此,新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各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从而产生新看法和新见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舞台上更需要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只有掌握一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国际交往。为了培养这两类人才,大学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

  2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2.1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进一步锻炼大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本质性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教学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教学结构的改革,是对教与学效果的优化。

  2.2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而进行科学创新的一项必要条件就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动力,只有兼具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创新型人才。而大学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都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其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思考学习内容与具体实际的联系,将计算机的广泛性与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提高,并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中,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2.3增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仅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师很难与大学生分享其全部的教学资料、教案等。而通过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网络课堂上传教学课件,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获取这些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指出课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对教学资料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接受信息,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

  3强化计算机教育的.方法

  3.1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去学习什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为教师。为了强化计算机教育,应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为“学为主、教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属于双向媒体,除了能够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以外,还可由学生向其输入信息,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若以专业方式向学生解释,学生可能仅仅记住了专业名词,实际上并不理解,教师就应注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2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促进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计算机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层次,更应该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新旧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特性正好补充和完善了高数教育知识内容陈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数教师可将计算机引入教学中。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应该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其所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操作计算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

  3.3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软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并按部就班开展培训工作,保证教师水平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基础设施作保障,才可保障计算机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施,对于这些设施,不仅仅要求保证其质量,更应保证其数量够大学生使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资金做好硬件设施的后续维护工作。在软件方面,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供大学教育使用,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为计算机教育创造条件。

  4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了加强计算机教育,学校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士艳.计算机教育在现代学校中的地位与发展[J].电脑与电信,20xx(Z1):57-58+61.

  [2]韩晓翠.计算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xx(03):97-98.

  [3]郑静波,高和平.浅谈计算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xx(10):264+256.

教育教学论文13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这一观点迅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推广。如此可见“德”的重要性。师德是为师之本。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最美教师张丽莉危急时刻,用瘦弱的身躯挡在失控客车的前面,奋力抢救学生,最终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她的义举正是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身,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具有标识作用,所以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有了人格魅力,他才会有威信,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教育才会获得较大的成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培养和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此铸就高尚的师德。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健全的个人人格素养。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不把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的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他们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也只有这样人,才会爱岗敬业,大公无私,才会以崇高的师表风范出现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才会自觉地用自己的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熏陶下才会容易形成健全的人格,才会有益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个人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气质。拥有优雅气质的教师一定是学识渊博、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的人。这样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他们很会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倍受学生的喜爱,他的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和培养。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的各方面性格能得到良好的影响,受益终生。拥有优雅气质的教师一定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仪表,他们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教育学生讲究仪表,注意文明,让那些行为不检点人在他面前自显形秽,无地自容,从而予以收敛,并逐渐养成注意良好自身形象的优秀品质。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出众的口才和准确敏锐的判断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教师,他们很会说话,很讲究语言艺术,注重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这样的教师学生喜欢接近,并很容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他的口才,他的能力让学生折服。他对学生教育的话语才有分量,才富有感召力,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震慑力,对学生的教育是深远的。这样的教师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物的变化具有前瞻性,进而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有着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得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处理学生的纠纷时,他们善于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关键,提高办事的效率,会让学生受到教育,并心服口服。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宽容和慈爱。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不是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他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他们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生活中的过失,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相信并让学生自己纠正过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他们胸怀博大,能包容性格各异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长者,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会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热冷暖放在心间。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他们始终以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在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的失败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更加丰硕的成果。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作一个具有美好人格魅力的人,要拥有一颗宽容学生、信任学生的博爱之心。让我们每个教师努力地培养自身的素质,用自己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学生。

教育教学论文14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发表职业教学论文,职业化论文投稿

  结构概念设计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具有定性准确、简单快捷的特点,其关系到结构的安全与合理。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应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文章阐述了适当补充教材内容的必要性,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进行了探讨,并强调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概念设计理念, 为其今后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概念设计在钢结构课程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概念设计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所接受。但概念设计并非如大多数工程师所言,是工程设计经验的累积,而是在结构工程设计中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创新和决策的方法和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概念来正确处理构件与构件、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是结构工程师基本结构理念的集中体现[1-2]。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今社会衡量毕业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结构分析软件(或电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和校核?这就需要学生融合概念设计的理念,掌握力学概念、材料概念、荷载概念、施工概念、使用概念等等,并运用到结构方案设计、构件布置、计算结果的分析中。

  尽管概念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在房屋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概念设计的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学生在完成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学习之后,虽然具备了计算构件及连接的能力,能套用公式解题,也能轻松设计一个单根构件,但对一个简单的工程设计却感到无从下手。此外,由于担心工作后缺乏竞争力,学生常将更多时间花在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上,对计算机过分依赖。这种状况造成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下降,整体结构设计概念模糊不清。设计大师林同炎先生曾说,现在的教育是先教构件的设计,再到整个结构,而在实际工程中是先结构后构件[3]。如果能够做到让学生先了解整个结构,再学习构件的具体计算、构造要求等知识,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所在的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课题组进行了钢结构课程内容改革,将概念设计贯穿课程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今后的钢结构设计工作中熟练运用概念估算方法,迅速、有效地选择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以及受力明确、传力简捷的结构体系。

  二、将概念设计引入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现有教材《房屋钢结构设计》 [4]中,概念设计一般作为结构体系与布置原则的一部分内容,而实际上概念设计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教材中关于结构布置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也无不体现着概念设计的思想。针对钢结构设计的特点,结合各类结构构件的设计要点、相关规范规定,应补充如下教学内容。

  1、结构计算的概念和判断

  对工程师而言结构计算概念和判断是体现其设计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授课中应重点给学生讲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结果的判断准则,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果的判断准则,帮助学生走出概念的混沌状态,使其对设计结果有清晰的把握和判断,引导学生基于已有专业基础知识思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特征,即变形首先要保证连续,这是结果可信的必要条件。另外,结构各方向刚度的均衡性可以根据结构动力参数(频率分析、振型)加以判断;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轻质薄壁结构按边缘屈服控制强度,并考虑与局部稳定相关的有效截面参数。而非薄壁结构可适当考虑塑性发展深度,可按10%以内控制。通过对此类计算结果的判断讲解,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概念设计理念,避免出现因整体概念不清晰而导致不合理的设计。

  2、建筑结构形式的优化

  学生在学习基本构件受力特点及设计计算时,由于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规范公式,因此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参数固定的计算时,大多能严格按要求执行,但对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却缺乏思考。故在教材内容改革方面,重点增加了结构形式优化的讲解内容。结构形式的优化包括结构整体的优化和单根杆件的优化。让学生明确整体结构优化的目的是提高结构效率。整体结构的优化可分步走,先根据力学原理作判断,定大方向,然后依据具体条件分析确定详细设计方案。为避免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太笼统,可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跨度的大跨度屋面结构形式选择。就单根杆件的优化而言,主要包括应力性质的优化和应力水平的优化。

  3、 结构荷载的选择与调整

  教材对荷载及其组合一般仅从规范规定出发来介绍,但结构荷载的选择与调整对于结构整体设计有着重要意义。可从抗震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区设计多层建筑,如何用较小的代价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答案无疑是减轻自重。因为烈度和场地类别是无法选择的,只有建筑材料的自重可以由设计者选择,而地震的惯性力与自重直接相关;从材料选用角度,因为结构效应是以荷载与作用为自变量,代入结构效应函数中产生的,弯矩这一主要结构效应与跨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对大跨度结构减轻自重就显得尤其重要。大跨度建筑一般采用轻质材料,但小跨度结构则不一定采用。学生一旦明确了这些概念,就可以在设计初始避免由于不合理的材料选用及荷载选择而造成设计的先天不足。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因此有必要在授课中进行调整,以利于学生灵活掌握。

  4、 节点设计分析

  在讲解节点设计时,应着重突出节点的.概念以及节点设计的目标,强调节点设计要忠实体现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功能,且要有可靠的承载力,并保持规定所要求的状态。因为节点承载力不足会造成破坏,而节点状态不好,如螺栓松动等也会造成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另外,讲授节点传力时,要强调在设计节点时,应保证其传力通达顺畅,不应造成应力紊乱、集中。焊缝以平滑的对接焊为最好,加引弧板后磨平更好,螺栓连接以摩擦型高强螺栓为最好。在结构计算中,节点与整体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结构整体要求节点尽可能精确,但节点不可能完全精确,如提高精确度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因此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要基于结构整体受力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在什么位置做适当的简化假定较为合理,且有利于降低连接的成本。 二)灵活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概念设计引入工程结构教学中,内容整体性高,概括性强,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多样化。

  1、工程案例分析

  由于概念设计内容较为零散,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设计理念的理解,必须将课堂教学及工程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教师平时应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例如在讲解风荷载的选取与调整时,按图1的思路分析不同结构体系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取值差别。

  2、互动问答环节

  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讲解概念设计时,教师的课堂讲授是主要方式,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结构概念,有必要组织不同程度的课堂讨论。在活跃的、有趣味的学习讨论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每个概念的知识点,教师都应准备一个或者几个最为典型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结合疲劳动力荷载,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避免疲劳破坏?通常情况下,许多学生知道疲劳应力幅大于相应的允许疲劳应力幅,则结构会发生疲劳破坏。但对于如何减小疲劳应力幅并无具体的概念,因此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从疲劳动力荷载最为基本的概念入手,即减少疲劳应力幅其实就是减少结构应力的变化幅度。可为学生介绍两类方法:用简支结构代替连续结构和用预应力结构代替非预应力结构。引导学生追本溯源,组织学生讨论简支梁和连续梁的受力特点,以及预应力结构与非预应力结构的区别。之后再给学生具体讲解这两类方法能减小疲劳荷载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疲劳荷载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概念分析入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在讲解钢结构构件稳定时,学生对构件的失稳机理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因此应尽量将构件的各类失稳过程制作成三维动画,或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展示构件失稳时的变形和应力状态,绘制荷载位移曲线。如在讲解简支梁平面外弯扭时,可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失稳过程。这些过程以动画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接收快,效果良好。

  三、结语

  掌握概念设计是一个优秀工程师必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取不仅有赖于工程设计经验的长期积累,更需要在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把概念设计的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基本内容, 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今后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慈勉,尹小明、概念设计的意义和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2005,36(8):626-628、

  [2]高立人、结构工程师与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1993(4):46-50、

  [3]林同炎,S、D思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和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沈祖炎,陈以一,陈扬骥、房屋钢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教育教学论文15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们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们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们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们创新

  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们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们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们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们必须参与。要有学生们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们创新,从而使学生们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们解,让学生们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们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们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们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们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 ,因此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们理解知识。只有学生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们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们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们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们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们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们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们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们,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们。给学生们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论文12-10

教育教学论文11-06

大班教育教学论文12-10

物理教育教学论文12-10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2-10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1-03

天路教育教学论文03-11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05-25

教育教学论文(15篇)11-07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