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人物顺序表情理由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夫妻二人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付钱
第二天早上父亲二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儿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是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俗语云:“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充满真挚情感的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一听而惊,不忍弃去”。导语简洁明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交流。)
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分为3部分。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师出示挂图,结合文本,提出问题。)
A.谁能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师交待出因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B.你能理解“搭讪、后嗣”的.意思吗?
C.文章开头对于贵夫人和穷夫妻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
D.贵夫人看到穷夫妻领的孩子是怎样想的?
(生小组合作探究,集体讨论、交流,师生评价。)
评析:教师利用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汇报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实践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生对话朗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思考:A.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他们冷酷吗?
(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B.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C.穷夫妻说:“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说明了什么?
D.贵夫人面对穷夫妻的几次反悔分别是什么态度?能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上汇报 、师生评价。)
教师小结: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所以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话朗读,从情感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穷夫妻3次反悔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从而体会父母对儿女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五、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师:穷夫妻的3次反悔,深深地感动了贵夫人,她理解并谅解了他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你如何评价贵夫人?到此本文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
师:平时生活中你的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你的?(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
(师适时播放歌曲《母亲》。)
师: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了全部的爱,你现在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母说,那就把它写在心语卡片上送给他们吧!
教师总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及行为表现,读懂父母心,理解父母心;
2. 激发学生感激父母长辈,热爱父母长辈的感情;
3. 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及行为表现,读懂父母心,理解父母心。
教学准备:
课前填写调查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1. 听一听:同学们,今天大家先听一个小故事《母牛和小牛》,听了这个故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 谈一谈: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
3. 议一议:母子之情是最深厚的,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更何况我们人类。我们每个人的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广博的,深厚的,我们是在父母的爱心下成长起来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爸爸妈妈的内心深处,去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活动二:深入调查,体验亲情
师:每一个做父母的,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希望和要求,你的父母对你有哪些希望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希望?课前老师让大家当一回小小调查员去采访一下爸爸妈妈,完成了吗?拿出你的调查表,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 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选成员发言。
2. 谈一谈:看来,父母对我们提出的希望真不少,听了他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
3. 读一读:自古以来,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优秀的人才,他们为了使子女成才,费尽心血,创造条件,做出了很多牺牲。让我们先读一读“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吧。(播放课件)
4. 师: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不断地搬家呢?如果孟母没有这样煞费苦心地选择居住地,孟子的成长会有不同吗?
师小结:今天的父母,同样采取了各种措施,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或省吃俭用,或不辞辛劳,或好言相劝,但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子女早日成才。一起来看看图中的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哪些付出?(课件)
学生选择一组图片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三:回忆往事,感受真情
1.师:我们的父母,长辈真是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也许我们平时并没有注意到,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为我们无私地奉献着,他们把世界上最真挚的爱都倾注在我们幼小的心田。回想自己的父母是怎样辛勤培育自己的?为了你们的成长都付出了哪些辛勤的劳动,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的难忘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2.师:每一个真实,温馨,感人的故事中都包含着父母点点滴滴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在这些故事中,爸爸妈妈的付出有的让人感动,有的让人不理解,还有一些做法甚至会使孩子反感,那么,应该怎样去看待父母的这些良苦用心呢?(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的?)(相机板书“理解”“感激”“回报”)
3.(课件音乐)师:是呀!父母的爱有很多,当我们生病时,他们细心照顾我们是爱;当我们学习时他们耐心辅导是爱;当我们出门时,他们叮嘱我们是爱;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帮助鼓励也是爱。
4.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有一些心理话要对大家说(课件),我相信XX家长的心里话也表达了所有做父母的心声。看来,父母无论对我们提出任何的要求都体现他们对我们的无限希望,也是为了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活动四:爱的献礼,情感升华
师:你想怎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呢?快在亲情卡上把你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吧(课件音乐《感恩的心》,多媒体显示:爱的献礼---我的“孝心”要让您感受到)
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和感动,还有些同学没来得及发言,没关系,回家后把这些感受读给父母听,相信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师总结全文: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我们对父母也应如此。让我们把爱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并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恩情吧!
活动五:作业安排
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或者为父母洗一次脚…….并写一篇感想。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
3、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父母三次送人孩子的过程中的复杂心情,从中感受到 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
一、设疑激趣,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听了这首歌,让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人世间最让人感动,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感之中,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情吗?(父母情) 对,它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情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父母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动笔标出小节号。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故事叙述的是为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领养后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
三、自主读书,理解感悟
1、(穷夫妻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夫人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1—6自然段
①边读边动笔找出:穷人夫妻的生活状况怎样?贵夫人呢?
②学生交流反馈:穷夫妻:家里穷 孩子多 去北海道找工作 贵夫人:家里富 没孩子 想抱养孩子
2、贵夫人想领养穷夫妻的孩子,他们同意了吗?他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7——17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他们送孩子时的表情动作,用波浪线画出他们要回孩子的理由。请同学们交流后完成下面表格;
3、刚刚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夫妻俩的心里,深切地体会一下他们当时送孩子的心情。当贵夫人提出要抱养穷夫妻的孩子,父亲答应贵夫人回家和妻子商量送孩子的事,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父亲回家是怎样和母亲商量的?
时间 人物 被领养的孩子 表情动作 调换的理由指名请学生读读他们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的语言和表情动作的句子。
(1)从“流着眼泪”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夫妻俩送出孩子的那份无奈和伤心)
(2)再次读读这句话,指导同学们读出无奈、伤心的语气。
4、请一男同学读读父亲换大儿子所说的话。
(1)当他们把大儿子送出去后,回家后会是怎么想,又会有些什么表现呢?他们实在无法舍弃孩子,于是他们想换回大儿子。
(2)他们想换回大儿子的理由是什么?
(3)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维持,还有什么家业呢,他这个理由充分吗?他们为什么要用这个理由来换回自己的孩子呢?(他们觉得孩子送给了别人不好意思再要回来,但又实在舍不得)
(4)指导学生读,读出父亲复杂矛盾的心情。
5、当他们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时,他们的心会平静吗?那么他们又会怎么想呢?
(1)请一女同学读读母亲用女儿换回二儿子的那段话。
(2)“难为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从母亲的态度“难为情”这个词同学们想像一下她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说)(母亲想要回自己的.孩子面对贵夫人又难以开口)
(3)她换回二儿子的理由是什么?
(4)指导学生再读这段话,读出母亲当时的心情。
6、第三天上午,当轮船快接近北海道时,夫妻俩出现在夫人的卧舱时,为什么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了呢?(指名说说)(因为当轮船一靠岸,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
7、请男同学们读读父亲要回女儿的那段话。
(1)“抽泣”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2)他们要回女儿的理由是什么?
(3)“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从这句话中你们明白了什么?(虽然把孩子送给别人,会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也会减轻家庭压力,但在两者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实在爱自己的孩子,无法舍弃任何一个,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再苦点也是快乐的)
(4)再次读读,休会父母当时的心情。
8、夫妻俩送了三次孩子,但三次又反悔了,同学们,对这俩夫妻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送孩子那是生活迫于无奈,他们反悔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孩子,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结合板书:送 ——--悔 无奈———爱
9、师总结:是呀,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10、评价贵夫人。
① 两夫妻三番五次的要回儿子,那么贵夫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每次夫妻俩换孩子的不同态度。(愉快地答应—— 只好同意——流下同情的泪水)
②本来贵夫人很想要一个孩子,可夫妻俩一次又一次的反悔,贵夫人为什么不但没责怪没有怨恨夫妻俩,而且还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并帮助了他们呢?我们齐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③指名回答。 是呀,尽管她非常喜欢孩子,也很渴望能收养他们的孩子,可她被父母对儿女的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感动了,她实在不忍心让他们承受一家人分离的痛苦。从这件事中让我们看到了贵夫人有颗怎样的心呢?(善良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你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
2、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细心的呵护中成长,我们也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那么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要学会感恩父母,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拿起你们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几句话吧!
五、总结。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作为儿女的我们不但要能体会父母的这份心,还要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你们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温馨的问候对他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这一堂课吧!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它就是——“爸爸妈妈” 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爸爸的手粗了,他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面对爸爸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爸爸妈妈殷切的心愿 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忧虑地成长,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我拿什么来感谢你们,我的父母!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 所有的恩情我们只能铭记于心。
板书设计:
父母心
送-————悔
无奈————爱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
明确:爱
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
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
(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
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
阅读文章片段:
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
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这是语言描写。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
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以贵妇人的形象来衬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两层意思:这个家庭很穷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师:这时这个穷困家庭面临一次转机。这就是,贵妇人想要收养他们的一个孩子。现在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父母该不该送出自己孩子?
对比分析:送出的话,这个孩子进入富贵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确的选择。不送的话,他们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继续下去。
明确:送与不送,作为父母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这个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爱心
1.全文写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节发展线:
空出三次反悔内容,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和转变):
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想收养孩子;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几个时间词: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就来换回(大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来换回二儿子(二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们决定要回孩子(小女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多一点时间)。
可知,送出每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心里都不好过。请你选择一个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是小说预留下的空白,也給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明确: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刚黑下来,这也说明时间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则写时间很迟。说明他们这一对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终犹豫,最后是即将隔离的现实迫使他们下了最后的决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这个后悔将是一辈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父母都在;第二次,因为反悔要用二儿子还回大儿子,这是父亲来的;第三次,还是反悔,要用女儿还回二儿子,这是母亲来的;第四次,因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来了。
对于他们父母几次出现,你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父母与孩子最有告别,他们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谁都犹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双方一方担责;而第四次,则是他们表达对于收养人的歉意,也说明他们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3.文中在送出孩子一事上,这一对父母哭了两次,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是送出大儿子,离别时“流着眼泪”。第二次,是想要回女儿,没说话就放声大哭。这两次境况不同。第一次,写痛苦还是淡淡的,毕竟主要想着孩子进入富裕家庭,会有更好的生活。第二次,则主要想到马上就生死离别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担心的情绪占了上风。
4.这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舍,还在哪些细节处可以看出来呢?例如,父亲听到贵夫人想要一个孩子。他说,回家商量。可见,他是犹豫的。母亲送女儿换的时候,“难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觉得对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师: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题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宝”。
三、认知明暗双线的结构
师:文中只写了这一对父母的心吗?
提示: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在写父母之心。
明确,贵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她最后还成全了这一对穷人父母,说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说,她虽然无子女,却也有父母之心。
师:这个贵夫人,她也有对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换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穷人父母毁约,她也没有收回报酬。她这么宽容和善待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四、升华主题认识
1.背景认识
师:其实文章写了三重父母之心。在明暗双线之外,还有一层父母之心,更需要你潜心体验,才能察觉。
投影,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二岁丧母,三岁丧父,他被寄养,而且与自己的姐姐,也分开。他一生感到生命的孤独,所以更渴望用文学艺术的描绘,来弥补生活里所缺少的。
讨论,明确:
这个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明白,一个孩子离开父母的呵护,与亲人分离,是怎样痛苦与不幸的。所以,他在渴望拥有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下,以小说的笔法,为自己圆了一个梦。他在这个故事里,深刻理解了父母之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多么想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呀?
2.文本着力讲述一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开头呢?这是不是累赘呀?
请你联系《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下面片段,来理解。
投影:
(在雨天上学后)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
讨论明确:文章开始,说,诸位,请你闭着眼睛想五分钟。可见,在很多时候,作者就依靠这么短暂的沉浸其中的想像,来满足自己对于父母之爱的渴望。
师:现在你可以用一句话,给作者认定的幸福生活,下一个定义了吗?所谓幸福生活就是——
明确,一个家庭,无论怎样贫穷,只要父母与孩子不分开,他们就拥有了人类最美好的生活。因为他们彼此都深深地爱着对方。——有爱的生活才幸福!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媒体:投影仪、胶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情导入: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出示投影)
三、整体感知
1、 (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尚。
2、学生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抓住主要事件○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3、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写出你的看法。
提示:父母的心是。
教师归纳并板书:
父母的心
送长子换女儿
换次子要女儿(一波三折)
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四、品味情节,把握主题
1、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2、总结评价: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这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口头小创作:爱是(出示投影)
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教师适当补充:爱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爱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爱是雨中的一把伞;爱是夜里的一盏灯;爱是儿女眼中的依恋,;爱是父母无私的心灵……)
3、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4、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五、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以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示:○1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与财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轮船上。○2他们到财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出色的表现,贫穷父母的大儿子终于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3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终一家六口真的饿死在一起。此外,还有其他种种续写,只要想象合理,不受限制。)
2、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课后让大家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投影部分)
例如: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请你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父母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并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第85页基础训练一1——3题。
2、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父母的爱子之心。
4、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19自然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6),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7—10),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11—13),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4—18),高潮部分。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9),小说的结局。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
(一)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五、句段理解
(二)那男人才哭着说:“本来不应该……。把那么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当爹妈的冷酷无情。你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女儿一家六口人而死在一起好。”
理解: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土窝。”托.富勒说:“孩子是穷人的财富。”(《箴言集》)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名人名言录》)这几句话点出了本文的中心。
(三)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的时候了,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地走出了舱房。……那位父亲牵着五岁的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财主太太的客舱。
……这回两口子一起来到那位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理解:为生活所迫而卖亲骨肉,其痛苦自不待言。怎么避免雷同的表达效果呢?作者三次调换分别用”眼含热泪、难割难舍”“无精打采”“痛哭失声”描述,痛苦逐渐加深,我们不难从中感到父母情感的震荡,从情节上说,又为“有钱妇人”最终放弃了收养作了铺垫。
六、积累中学语文在线
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学生互相交流。
七、小结
1、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写作特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八、结构图解
贫穷父母 夫妻 第一次送子 第二次送子、索子 第三次送子、索子 索回女儿
多子没能力抚养 商量 请你收下吧 长子“是我接班人 “ 就像把婆婆仍了 “太太担心”
贵妇人 无子 求子:过好日子 第一次得子 第二次得子、 第三次得女、还子 还女儿 也跟着悲伤
日子富足 继承家业 按约付钱 还子,高兴同意 “有些不高兴” “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
九、布置作业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自主导学】
1.《父母的心》作者是 , (国)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uán 故 无精打cǎi 如数fènɡ 还 xiàn 慕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①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
褴褛:
②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失魂落魄:
4.在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贫穷 贫困
①那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的 父亲和他的孩子们。
②他家里能卖的都卖光了,生活非常 。
酬谢 感谢
①我 我的母亲,因为她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②钱呢,就算你们教给我懂得 父母之心的吧。
5.速读全文,概括小说各部分的大意。
序幕: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穷人夫妇最后一次索回女儿,一家人团聚。
【自主合作探究】
6.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7.揣摩文中“父母的心”,根据下列情境,补写那对穷夫妇当时的心理。
示例:送走长子时:他们认为对方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让他过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减轻一些。
(1)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2)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3)要回女儿时:
8.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题目。(4分)
一位有钱的太太虽然年过四十,但还没有孩子。她看见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衣衫褴褛,带着三个孩子,日子很艰难。这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贫穷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她唤过一名女佣,低声吩咐了一番后,女佣便来到那位父亲的跟前说:“________________”
(1)高贵的夫人是怎样吩咐女佣的?请想像一下,把夫人吩咐的话写出来。
(2)女佣将怎样对那位父亲说,把你认为最得体的一种写在下面。
9.“父母的心”中的“心”有何含义和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在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
B.文中用财主夫人的心与父母的心作对比,文章的中心也是通过这一点体现出来的,突出了父母的`“心”是不慕钱财的。
C.从这对父母的决定可以说明这颗心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D.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馈检测】(20分)
10.“数”字有三个读音:A.shǔ B.shù C.shu,下面的成语中加粗的“数”应读什么音?在括号内写上序号。(6分)
(1)数不胜数( ) (2)如数奉还( )
(3)数典忘祖( ) (4)数见不鲜( )
(5)数米而炊( ) (6)数一数二( )
1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表达作用。(3分)
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 )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 )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12.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4分)
13.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3分)
14.《战国策》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你认为课文中父母不愿把儿女给富人,是不是失策?(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4分)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9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2.作者链接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1968年因《雪国》《千鹤》《古都》获诺贝尔奖.
【合作探究展示】
一、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
(一)初读,理情节。
设疑
师: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
(二)二读,抓神态
师: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他们把三岁的小女儿送去姑且不论,单是每次送孩子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的。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追问: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
(三)三读,析语言
师:虽然这对父母“不可恶”、“不心狠”,但读了第三遍课文后,我觉得他们很“狡猾”,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这对父母每次要回孩子的理由是什么?
并追问了两个问题
追问1、你认为这些理由是真的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并对所找词语和句子加以分析。)
(四)四读,明主旨
师:当第四遍读课文时,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所作所为是为了“致富”——那100元钱。讨论讨论,他们真的致富吗?
(同学们讨论,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师:同学们,这对父母生活艰难,身份卑微,他们很可怜。但在这万般无奈的.处境之下,还是要回子女,他们又是多么可敬啊!
二、拓展延伸,讲故事谈感想
师: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绝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你们平时是否收集到有关父爱、母爱的谚语、格言、民谣、故事!若有,请与大家分享。(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讲的太好了,老师也讲一个题为《两份账单》的故事:美国小男孩约翰,一次早餐时,他在妈妈的桌子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跑腿费3美分,倒垃圾2美分,扫地板2美分,小费1美分,妈妈一共应付约翰8美分。”午餐时,妈妈把8美分钱放在桌子上,并且也放了一张纸条。大家猜猜看,她会写些什么?
那位母亲也给约翰写了一份账单。上面这样写着:怀胎10个月——0美分,喂奶水——0美分,买衬衫、玩具、鞋子——0美分,一日三餐——0美分……约翰一共应付给妈妈——0美分。小约翰看着,没说一句话,把8美分钱放在妈妈的手里。从此以后,小约翰常常主动帮助妈妈做事。
三、课堂小结:
(在《感恩的心》的音乐声深情地结束这堂课)
结束语:同学们,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四、布置作业,表示感恩之情
1、拟一条感恩父母的短信。
2﹑课后收集有关父爱、母爱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目的在积累)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① 长子
不可恶
②送二儿子换长子
③送女儿换二儿
④要回女儿
① 割难舍
不心狠
②无精析采
③失魂落魄 可怜又可敬
④痛哭失声
不狡猾
①接班人
②像婆婆
③她太小、无知、冷酷无情
不是致富
①与其舍掉,不如饿死
② 钱,酬谢吧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课前布置学生交流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准备课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爱。
3、课后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收集到积累本上,准备课堂交流。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父母心》是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人家,又领回来的感人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从作者的编排意图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以课外相关文章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把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动情,从心灵深处产生要感激父母,要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和谐的读书氛围中理解、感悟文章的主旨,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意。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用《母亲以手喂熊救爱子》的故事,导入新课。
(多媒体画面上出现病床上的母子俩。这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到抚顺市劳动公园里玩。工作人员正准备把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的铁丝网拆除。不知不觉中,这个孩子走近黑熊,并将一块糖伸向黑熊,于是小手被黑熊咬住了。这一刻,母爱化作巨大的勇气,母亲迅速将一只手伸进熊嘴里喂给黑熊,另一只手护着儿子的小手,拼命地从熊嘴里往外拉。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勇敢的母亲以双手重伤,其中一只手肌腱断裂的代价保住了儿子的小手。)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请同桌或老师帮助读准字音,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完后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三、知情悟理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这对父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再读感悟。
当你又读一遍课文时,你对文中的父母所作所为有不同的看法吗?学生交流。
(如果意见不同,可分组讨论,再交流。)
3.提炼升华。
朗读使你受感动的句子,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四、总结全文
1.从这篇短文中你懂得了什么?
2.结合实例谈谈生活中你的父母对你的爱。
五、拓展延伸
师出示有关父母爱方面的小故事(也可课前让同学搜集)进行阅读。
附故事:
一天深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小山村已夷为平地。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家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下转27页)
(上接23页)仅剩下屋顶的一角。
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惟独房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哭喊着要妈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外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景象:一个女人站立着,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
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在这个女人的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挺立,双肩高高耸起……
原来,这个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的……
阅读后思考:
1.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情,读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
2.联系课文,看看两文有何相似之处?
六、拓展作业
1.如果你喜欢写,给父母写一封信,写出你对父母的爱;
2.如果你喜欢说,与父母沟通,让家人感受到你的爱;
3.如果你喜欢做,帮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感受你的爱;
4.如果你喜欢画,画一幅最美的爱心图;
5.如果你喜欢收集,请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七、播放FLASH 动画课件《让爱住我家》,全体学生起立,跟随音乐齐唱……
附: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五
父母的心
不可恶①送长子②送二儿子换长子③送女儿换二儿④要回女儿不心狠①眼含热泪 ②无精打采③失魂落魄可怜天下父母心
与其送人 不如一起挨饿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穷人父母当时复杂
难点
领会穷人父母舍不得送走孩子的原因,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穷人父母当时复杂
教学难点
领会穷人父母舍不得送走孩子的原因,体会父母良苦用心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感知故事背景
1.指名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归纳。
(1)穷人:有三个孩子(衣裳污渍斑斑)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外谋生
(2)富人:衣着华丽富翁(没有孩子)
(3)富人想抱养穷人的孩子。
三、感悟父母心
1.指名读课文第7-17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
(1)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描写穷孩子父母神情的语句。
(2)穷人给富人孩子了吗?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
3.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
4.全班交流、汇报。
(1)文中描写穷孩子父母神情的语句有:流着眼睛离开→难为情→放声大哭→抽泣
(2)先给大儿子→继承家业(要回)
再给二儿子→像奶奶(要回)
再给小女儿→舍不得(要回)
"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吃点苦也是快乐的)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父母对孩子的爱。
习、拓展延伸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夫妻俩生活那么困难,送一个孩子给富人家,不正好减轻他们的负担吗?可夫妻俩开始答应,后来为
←么不愿意呢?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课件播放文中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
假如你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人,你愿意父母把自己送给富人家吗?为什么?
(学生联系实际,自由畅谈)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和方法。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3
活动目的:
1、阅读《父母的心》,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父母的爱是很伟大的。
2、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知道简单的阅读方法。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感悟和归纳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说一说看过哪些课外书
2、师随机评价,简介《父母的心》
二、运用读书方法进行阅读《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爱
1、生进行阅读(快速默读)
2、生分享故事内容(概括内容大意)。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
3、边读边把用得好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画出来。
4、生进行第二次阅读。(精读)
5、阅读反馈:
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生动?为什么?
师对说得中肯的答案给以肯定,鼓励学生如何去品词品句。
6、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三、认识看课外书的作用
1、看了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以后会怎么做?
2、讨论看课外书有什么作用
四、概括阅读的方法
1、出示阅读的方法
2、讨论怎样阅读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课堂总结
总结:今天同学们通过平时学会的阅读方法,自己学习了《父母的心》这个感人的故事,懂得了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颗崇高的爱心。其实有关这个题材的文章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回去找找,看看你能找到几篇这类型的文章,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佣、嘀、咕、弃、舱、承、允、添、嗓、残、酷、谋,12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与课文主题的关系。
3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能结合实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从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情:每个人的父母各不一样,但他们心中都有着对儿女们浓浓的爱。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2你了解自己父母的心吗?
(板书课题:父母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笔下的父母又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 l )认读生字词。女佣嘀咕抛弃舱房继承允许添麻烦嗓音残酷谋生
( 2 )指导读准字音。“承,是翘舌音,“舱、嗓,是平舌音,“佣、舱、承、嗓,是后鼻音,“允、添、残”是前鼻音。
( 3 )指导难写的字。“承,的中间是“了”字加三横;“添”字的右下方不是“小”。
4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义。
( 1 )孩子们个个聪明可爱,
( 2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可是他们的衣裳却污溃斑斑。自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准、读通。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组同学进行评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故事的内容吗?
3思考:那对穷夫妇送来送去,送过几次?什么时候送的?送的是谁?送出去,要回来,这中间的理由是什么?请大家边看书边根据老师提供的表格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研读语句,感悟深化
1模拟情境,启发情感。
( 1 )富翁夫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时。:.当富翁夫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时,孩子父亲心里想的是什么?
①高兴:有一个孩子从此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以减轻一点了。你从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求之不得”。
②犹豫:送还是不送。这种心理你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商量”。指导朗读:高兴而又犹像不决。
( 2 )送走长子时。
当夫妻俩送走大儿子后,他们是怎样离开舱房的?(流着眼泪)此时,他们的心里又有怎样的想法?指导朗读:不舍。
( 3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将长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如果决定了将孩子送人,这样的理由站得住脚吗?从这样的理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孩子的不舍)指导朗读:不舍。
( 4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第三次母亲决定用三岁的女儿换走二儿子,这次的理由是二儿子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奶奶。难道只有二儿子像奶奶吗?看来这个理由也是一个借口,这仍然是父母对孩子的―不舍。此时母亲的话该怎样读?(难为情、不舍)
( 5 )要回女儿时。
当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在船舱里休息的时候,他们可能都想起了那个年幼的女)
他们都想到了: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这一夜,他们一夜没有合眼。第三天上午,夫妻俩又出现在夫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当夫人问了好儿遍,父亲才说话。(课件出示原文)为什么父亲的话最后用的是省略号?(联系“抽泣”,体会当时父亲的心情)指导朗读。
2联系上下文,升华情感。
( l )在这儿,父亲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舍不得。课文还有一处地方也直接提到了父亲的不舍,你知道在哪儿吗?
( 2 )指导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 3 )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还是要回孩子是爱?你觉得文中哪个片段哪个句子最感动你?(指导朗读)4在课文中,你还感受到谁的爱?(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大家分享你的父母心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浓浓的爱心。
3、体会作品流露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懂你》)
这首歌的名字叫《懂你》,那么听完这首歌,同学们知道“你”指的是谁吗?(父母)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只有父母才会有这么真挚的感情。“父爱比山高,母爱比海深”父母之爱是一首永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歌颂父母之爱的佳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小与说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多媒体出示课题、作者)
二、走近文本
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出段序,注意字词,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
(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要说清楚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
过渡:
①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字词;
②谁来说一下你概括的内容?其余同学依照要求、提示,对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父母的心教案设计01-04
原创《父母的心》教案设计12-17
父母心教学反思10-23
《父母的心》教案03-12
父母心12-08
父母心作文02-13
感恩父母心作文02-12
初二语文父母的心12-08
最苦父母心作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