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1
主要针对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快乐.
作 者: 赵楠 刘书玉 作者单位: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刊 名: 硅谷 英文刊名: SILICON VALLEY 年,卷(期): 20xx ""(12) 分类号: G45 关键词: 创新 兴趣 积极性 快乐让课堂活起来2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让课堂活起来3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既要注重生活,又要注重实践。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物理现象,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甚至还跟一些表面现象相背离,这就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久而久之,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觉得物理越来越深奥。那么,物理课堂就需要多姿多彩,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通过外出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反思,我对物理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1.还给学生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提出“六部”教学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学法。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自学学案,让学生有了自学的要点;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学生展示,完善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还规范了书写。教师的点拨环节如同画龙点睛,补充学生没有深入的地方,概括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让本节课达到高潮。
这就需要教师既要饱满的热情和爱心,又要丰富的经验和应变能力。在学生整理和当堂检测环节,让学生把知识形成体系,并能查漏补缺。
2.变接受为探究,善于设置疑问
在长期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更注重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讲得丝丝入扣,严谨科学;如何把问题分析透彻,把学生注意不到的地方告诉他们,却很少考虑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怎么想的。教师讲得越细致,学生思考的空间被挤占得越多。这就造成学生“上课听得懂,课下不会做”的局面。没有体验的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我们要善于在关键的地方设置疑问,诱导学生逐步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选修3—1的“电势能”概念教学中,当然,我们可以直接从电场力做功理论分析中引入电势能概念,但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两块带电的平行板中,悬挂一只金属小球,小球在两板中来回不断摆动,并敲打两板,发出响声。让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解释小球摆动的原因。学生叽叽喳喳,终于讨论确定:是小球的电势能转化为动能,让学生体会到电势能的存在。所以我们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吸收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才能灵活应用。
3.改讲实验为做实验,诱发学生思考
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例如,在必修1的摩擦力教学中,学生体会不出汽车行驶地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我让学生设计一个可动的路面,让遥控车在上面行驶。学生想到在两个易拉罐上面搭一块硬纸板,第二天我带来材料和遥控车,与学生一起进行了这个实验。学生很兴奋,课堂很活跃。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解释纸板后退的原因。还有在学生的自主实验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学生参与,更需要学生思考,通过手的劳动调动大脑的运动,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物理学家贝费里奇:“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如果仅注意那些预期的事物,就可能错过预期之外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尽管开始令人不解,却最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重要事实的发现。”
4.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体验
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等环节体验科学过程,感悟科学方法。但课堂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制约,可以让学生借助于体育课研究跳远成绩可以通过改变哪些因素来提高;通过测体重,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活动,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通过放假时坐车回家,体会汽车转弯时离心运动的感觉。在这些此类研究活动中,追求的不是结论的尽善尽美,而是由过去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向重视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活,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5.融入物理学史,培养创造型人才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在教学中,恰当引入物理学史,以其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与学生一起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在讲“电磁学”部分时,我不仅向学生介绍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等科学家的事迹。特别是法拉第,我让学生从网上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部分在课堂中展示。有的小组从法拉第出生家庭说起,法拉第出生贫寒,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但他好学、认真和上进,从而获得戴维赏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拓了视野。
有的小组从法拉第的治学精神说起,法拉第在有生的76年里,用了59年的时间做实验,而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整整用了10年时间,还写了无数多的论文和巨著。有的小组从不尚富贵说起,法拉第在他成名之后,谢绝了皇家学会会长、皇家研究院院长等职位和头衔,也不接受贵族爵位,他说:“我是贫民,我也不想当贵族。”每一组叙述完,都是一片掌声,在学生敬佩和感动之余,让学生认识到伟人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他们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品质是我们师生共同学习的。
让课堂活起来4
在很多人的眼里,历史是枯燥的、无聊无味的,尤其是初中历史课,历来被冷落,不受学生、家长的重视,被称为“小科”。加上传统的历史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探究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没有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让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喜欢起来?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历史课导入充满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出精彩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开始就被吸引。
如六年级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先从地球的年龄入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兴致很高,有的说几十万、几百万年,有的说几亿年。“地球大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存在只是地球的一瞬间,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学生有的说女娲用泥土造人,有的.说上帝造人,有的说是猴子变来的等等。“这只不过是一些美丽的传说,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地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例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做了如下设问:假如你是当时准备“扫六合”的秦王嬴政,你准备先“扫掉”东方六国中的哪一国?为什么?同学们积极发言,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组织“历史辩论赛”,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最成功的一例,是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我说,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想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其中第四组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看榜文》。事先我也没告诉学生该怎样准备,还是即兴发挥比较好。没想到经过简单的准备后,几个同学拿着“榜文”上台了,其中一个同学把“榜文”贴在黑板上,其他几个便争先恐后地涌上前去观看。一个同学好像“榜上有名”,突然激动地跳了起来:“中了,我考中了!”接着另一个也蹦了起来:“我也考上了!”两个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走,喝酒去!”而旁边的几个大概是“名落孙山”,则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座位上。几名“演员”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考中以后那种狂喜的心情被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了历史、学习了历史。 辩论不仅能激发人的主动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辩论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随机创设的,“唇枪舌战”中产生的知识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
四、历史课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利用家乡的遗址遗迹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这一点看起来很遥远,实际上离我们很近。比如学到著名的“北京人”,可联系我们家乡的“沂源人”,与“北京人”同时代,是山东省境内最早的人类,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因为很多学生去过此地,甚至有的同学家就住在遗址附近。
学习《灿烂的青铜文化》一课时,我说:“不要觉得西周的青铜器离我们很遥远,就在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西周时期的遗址,鱼台村崮子平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器,还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一坛酒。我们县酒厂出产的“鲁源酒”有一句广告词:“鲁源”——鲁酒之源,就源于这坛酒。”学生那种好奇的眼光,至今还历历在目。在学完秦始皇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后,一些学生兴致勃勃地从家里带来了一些铜钱,让我给“鉴定”,我也建议他们关注中央二台的“鉴宝”栏目。其实,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而不是干巴巴的几根骨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导,激趣入课,以情感人,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去。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可以创新出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5
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活是地理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地理教学的精髓所在,是地理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一、让教师“活”起来
教师有学问——活的前提。教师的学识与才华是决定其个人魅力的核心因素。地理教师应该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应该处处彰显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新世纪育人者的精神风貌。“才足则生敬,才重由生真,才满则生益。”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教师有个性——活的关键。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师的才华通常是由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教师的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有教学个性的地理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朴质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或轻松自在、信马由缰;或旁征博引、论证严谨;或清丽温婉、磁性迷人。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
教师有成果——活的完善。学生呼唤上精彩课,地理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争当研究型的教师,并出教研成果。在平常的教学中,一是要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灵活地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成功的乐趣;二是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小课堂向大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张扬个性,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让课堂“活”起来
以情激活。“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教学。
以趣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只会“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取“用古诗词辅助教学”、“用歌曲来辅助教学”、“用歌谣来辅助教学”、“用成语来辅助教学”、“用谜语来辅助教学”、“用谚语来辅助教学”、“用别称来辅助教学”等来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平等激活。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如此既能检查小老师的学习情况,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的氛围中,教学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养成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三、让学生“活”起来
让学生“说”出来。说是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可以让“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说,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给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围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仅能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
让学生“想”下去。在地理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地理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其次,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思考,在课后复习中不断思考,在作业的练习中得到思考。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透,想得远”。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起来,动是非常必要的条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安排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地理游戏活动、填图填表活动、讨论学习活动、资料收集活动、阅读欣赏活动、参观采访活动、野外观测活动、动手实践活动、练写心得活动、开展探究活动、展开辩论活动、课堂演讲活动、书写报告活动、编辑小报活动、撰写论文活动等。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课堂活起来6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倾听、理解、赏识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理解,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爱”充满课堂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引领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生活融乳数学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让课堂活起来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能发现某些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分强调个性而疏远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是的,“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
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其间,老师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前面发言的同学或表达了对扬科遭遇的同情,或表达了对统治者残暴的愤恨。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扬科也是罪有应得,他不应该随便进别人的屋子;地主和管家也是情有可原,他们以为扬科要偷他们家东西,当然要管了。”老师一愣,但马上微笑着评价:“你很有创新意识,观点与众不同。这是你独特的体验。谁还想谈?”这就是老师的评价吗?是的,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情合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当发现一个孩子对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颇或体会不够深入时,难道不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吗?上述课例,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加以引导:“看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见解与众不同。能不能再想想扬科为什么走进了地主的房间?”这样,既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认识到扬科对音乐极端热爱,已达到了全然忘我的境地。一个如此可爱的音乐天才却因摸了一下小提琴就被活活打死,多么令人惋惜、同情,多么令人气愤。
强调个性,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地发展”。
二、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双基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有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生举手踊跃而思维肤浅
课堂上,举手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经过训练,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少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这一表现。听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举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见解怎么深刻?
接着看学生的表现,当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时,更多的学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声叹气,有的仍不甘地举着小手。。。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又有几位同学是在注意倾听的呢?本来,课堂上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互动,是心理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可缺少了倾听,还称得上是“交流”吗?
因此,为了提高交流的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倾听,细心揣摩,深入思考,虚心接纳,以免使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肤浅和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让课堂活起来8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以期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注重激发兴趣。既要讲得“广”、讲得“准”,还要讲得“活”。那么,怎样才能讲得“活”呢?
一、 精心设计开场白(导语)
好的开场白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在上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时是这样开场的:“鲁迅先生是爱国的,爱之深才责之切。在旧中国黑暗的岁月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来寻找光明。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黑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灯下漫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
二、使用规范、诙谐的教学语言。
规范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普通话。普通话很注意语法规范,而且有语速、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变化。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往往能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很适合用普通话有表情的朗读。诙谐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寓庄于谐,甚至常常能妙语连珠,迸出智慧的火花。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不宜照本宣科,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求新、求变,寓教于乐,使语文课“活”起来。
总之,当今的学生涉猎面广,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参与意识强,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大胆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能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让课堂活起来9
一、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搬家”时,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数学概念,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就缩小到原来1/1000;……一直这样下去,无止无尽。反之,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移动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同学们学得轻松,领会得深刻,掌握得就牢固。
二、适时动手操作,让人人想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他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教材探索与发现(二)中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摆一摆,将3cm、4cm、5cm;3cm、3cm、5cm;3cm、2cm、5cm;3cm、1cm、5cm。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结果怎么样,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而我们农村小学规模小,每校只有一部电脑,就是让同学们操作,每节课也只能满足几位同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按教材规定的长度准备12根小稻草棒,作为学具带到课堂上,在部分同学已在电脑上拼摆一遍后,取得初步的感官上的认识,再让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摆一摆,看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
然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三根小草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怎么样?接着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分组选出1人汇报本组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结果,同学们都兴趣很高,情绪十分高涨,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练习熟练了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又使同学们了解了整个操作过程,更使学生注意到了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否则就拼不成三角形,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将会终生受用不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还应将自己的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发现问题,注重过程,解决问题。有人曾说:一个有修养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场合,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辈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同时指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中,不暗示学生操作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教学解应用题时,我总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与目标。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煽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他们良好地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其智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课堂活起来10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及繁杂性等特点,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避免培养机械化的学生,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最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等几个问题,就笔者的个人经验提出几个观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教学工作者已经从最初的僵化教学模式,逐步加深了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也更为多样化和成熟,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出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以下就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以及改进方式展开详细的叙述。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语文教学在社会上始终具有争议性,由于其兼具工具性和文学性,使得教学中因应当如何平衡或者更重视哪一种性质产生了热烈的讨论,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女儿的作业》一文的发表,展开了社会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性问题的讨论。
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
由于我国语文的教学模式过多受苏联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过程过于理性化和机械化,仅仅体现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的工具性特点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特点。而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沿用多年的固定模式教案教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特点而适当改变,极其缺乏创新性,也不具有教师的个人特色,当然,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金岳霖先生》一课时,有的教师仅仅进行程序化教学,从划分段落到归纳中心思想完全按照“程序”走,语文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过于理性化的思维划分,使得学生并不能从汪曾祺的点滴文字中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于金岳霖老先生的敬爱之情,体会不到金岳霖老先生纯真率直、具有孩子气的独特人格魅力。教师对于相关教师用书的过分依赖,使得其过于遵循文章分析中的标准化,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差异化,从而扼杀了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思考的机会,造成了不良的教学后果。
2.标准化阅卷使得学生形成僵化性思维
高考中,将语文作为重点考试科目之一,使得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对语文学习格外重视,但是,这种由于考试而产生的重视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于迎合试卷的“口味”,而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造成教学重点上的“本末倒置”。近些年来提出的标准化机器阅卷,更是将语文考试中的灵活性与人文性抹杀得一干二净,成了与数学一般无二的“理性学科”。由于阅卷中对答案的完全一致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完全僵化,成为阅卷机器的“奴隶”。例如,阅读题中学生由于思维理解的差异性,可能会有些许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合理即可。而标准化阅卷将所有学生的思维统一,所有不同观点一律不得分的`政策,使得一部分学生屈服于重压,形成僵化思维;另一部分学生由于阅卷产生的愤忿感而开始讨厌语文学习,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3.写作文成为一种模式,并非情感表达
初中作文作为试卷中分值比最大的一部分考试内容,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和重视缺乏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写作技巧、高分密集方面进行理论化培养,大多数教师会总结出各种文章的几类模板,所有文章都有自己的“高分套路”,这种套路使得学生完全失去了自己写作的主观性,造成所有的文章都“千篇一律”,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更加违背了“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初衷,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和作文中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产生了极大的束缚。
二、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1.灵活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以上提到的僵化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生以及教师自身进行改变,量身制订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打造初中语文活力课堂。
2.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应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启发和引导,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帮助其更好的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分析阅读《你为什么活着》时,我会问学生“我们是为了金钱而活吗?是为了父母而活吗?是为了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活吗?”等问题,通过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逐步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答案,理解活着的意义。
3.情景教学,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其工具性的重视和对于其人文性的忽视,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大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其人文性,在阅读方面,提倡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对文章进行差异化理解;在写作方面,让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注重感性写作而非理性的框架结构捆绑。
初中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教师要对其不断探索,并摸索出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使其日臻完善,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相关文章:
让饲料活起来04-26
让恐龙活起来04-27
活起来作文09-25
让文物活起来作文07-07
张扬个性让课堂活起来--二年级上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4-25
中班区域活动教案《积木区活起来了》08-26
曾文梅:学以致用,让课堂活起来-《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4-25
生态课堂是童心的课堂04-28
课堂的口号03-01
课堂的作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