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时间:2023-05-01 15:04:10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精选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精选8篇)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篇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2]401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并由民商法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有多所新升本科院校,他们大多开设了法学专业,这些法学专业基本上是建立在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业的基础之上,但在本科院校建设模式和规范之下,与原有的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模式等均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方法、理念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故此,基于对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分析,新升本科院校重构法学专业理念和机制已经是当务之急。

  二、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理念重构的意义

  第一,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和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需要。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的现实情况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下,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更加凸显,能否较好地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的关键因素。

  第二,是迎合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实现法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需要。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相对于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业而言,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模式等均有很大的区别,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国法学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顽疾和诟病,这显然不符合法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因为本科专业建设经验不足等原因,对此尤其要引起高度注意。

  第三,是突出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教育之不行,立人则虚置;立人之不行,文化就萎缩;文化之不行,实力必疲软。教育是增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血液,它循环于国家的整个躯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果法学专业大学生经过数年的高等教育依然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致使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这是解决当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实际问题的需要。根据早先的调查,例如,根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2013年麦可思研究院对20多万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了最难就业和最好就业的10个专业。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其中,动画、法学等专业连续三年被亮红牌。[1]可见,“就业难”成为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心头的一块大石。从实现角度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法学专业大学生欠缺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其结果必然就是其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先不论该报告的数据是否精确或客观,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实践能力更被看重。可见,包括法学专业在内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于实现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这是为司法部门特别是基层司法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近10多年以来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招生和毕业人数翻了数倍,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一方面表现出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司法部门特别是基层司法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例如,有的地方基层法院未能引进法官已经多年,现有法官的案件审判案件数量和工作量不堪重负。故此,培养和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合格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法学专业建设理念重构的几点思考

  (一)在坚持法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应当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研究者和高校提出了不少的观点和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有的学者提出确立“生本关怀”培养理念,激发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发并利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加大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育体系;有的学校通过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加强实习学生的锻炼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湖南警察学院与多个市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实践机构开展了实习基地的合作,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的学校通过大学生社会调查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湖南农业大学曾组织学生在对张家界贫困山区贫困儿童情况的调查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有的学者和学校则主张或践行“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五位”是指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内容,具体应包括交流、查阅、写作、调查和思辨五个方面,“一体”则指实践性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为体)。

  (二)实现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之间的有效互动

  “重理论,轻实务”一直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点。纯粹的理论学习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探索一条如何有效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如何将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之间如何互动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能力来提升就业能力,反过来又通过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和促进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理念的转变和机制的改革,发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潜质素质,让法学专业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从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既掌握了本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并且在法律思维、学习方法、表达技巧、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三)突出法学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实践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可见,专业能力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许多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我国的重要借鉴。例如美国的法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明确将促进法律职业或者为职业提供准备设定为教育目标,法学教育注重的是法律人的思考方式、法律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其法学院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注重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考量,法学院或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应当随之与之相适应,提供合适培养路径和方法。譬如,美国的法学院以“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为其主要教学模式,发展并运用“诊所法律教育”和“模拟口头辩论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搭建理论分析和实践知识之间的桥梁”,将“正式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统一起来。因此,这种通过实践教学方法和路径提升和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

  立足新升本科院校,研究和实践新时期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方法、理念和机制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长期的整体工程,一些深层次的理念和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当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仅要解决教育理念、教育教学体制和市场导向等问题,也要加强高校及其教师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引导,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拓展教师的实践教学视野,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加强师生的双趋双动,互趋互动,形成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途径是多样的,这有待于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例如有学者提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更好的促进就业。这是从“厚基础”的角度提出的路径,不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篇2

  1、概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南宁建成,广西高校大学生有了更多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难、就业能力有待提升等[1]。这给广西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选择。虽然如此,但也只有那些经历过激烈竞争、多重挑战后的人才能成功获取就业岗位。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局面,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这一实际情况发展自身的就业能力。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毕业生感慨就业难,难于上青天,但对此也很无奈。高校该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自从改革了大学生就业体制和大规模扩招高校大学生后,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始进行了研究。郑晓明最早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获得的能够选择满意的工作、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能施展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文少保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2]。

  3、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研究

  调查后发现:很多毕业生认为就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注重其给单位带来利润的能力,对于面试者的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无法在面试中直观考查出的能力重视度相对减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提高自身实力中出现偏差。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普及政策让许多青年接受更多教育,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越来越难;所以他们认为赢得一次面试比拥有在日后工作中给自己升值的能力更加重要。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眼高手低型又叫心高气傲型,他们缺乏奉献进取精神,自我主义强大,但并没有核心能力。近几年来,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成为就业单位考核的重要项目。许多招聘方会通过实践或兼职经历来评估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以及具备的潜力[4]。

  3.2社会实际需求

  为了了解广西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情况,笔者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对广西区主要城市各类企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02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实践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两大类,其中包括沟通交际能力、组织策划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紧急事务处理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等。就业单位不看重的是学历和各类证书,因为这代表不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根据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的调查,被众多公司公认为是最不可缺少的就业力同样属于个人技能和素质范畴,基本包括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主动心与事业心(进取心)、科技等八个方面[5]。由此可知,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实践和经验。

  3.3两者差距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该问题的出现源于市场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同时,这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表现在实践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在甄选人才时,把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对象,因为在就业单位看来实践操作能力是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超过64.5%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评价并不理想,其中比例较高的是社交能力,但也只为51.4%,而沟通能力为47.5%、组织策划执行能力为40%、团队协作能力仅为31%,由此可知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求未得到满足。

  其次,表现在综合素质方面。用人单位更欣赏综合型人才(“竖”表示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6],这类人能突破专业知识层面,掌握其他方面其他领域的.知识,这给就业单位带来极大价值,也给自身带来极大上升空间。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62.5%的在校大学生希望以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多半以上的大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接触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视容易造成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就业单位需求。

  4、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原因分析

  4.1、大学生认知欠缺很多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大多数出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阶段。专业知识水平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但不容否认,许多就业单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翻译类、医学类、艺术类以及技术工人等等。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发现这类岗位仅有约13%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对口,这说明了大学生没有好好掌握自身重要的技能。

  4.2、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未能及时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人才类型不符合社会需求。绝大部分就业单位对人才的素质、创新、实践和适应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均衡,总体能力不能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

  4.3、高校应做好用人单位的反馈工作高校能否及时有效的获得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也是解决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矛盾的关键。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建立与维持产业界的双向互动关系。而经调查发现广西不到一半的高校做到了收集就业单位和校友等的反馈工作。根据我们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4%的大学生通过校园内招聘会上了解到招聘信息,36%是通过网络、中介等了解招聘信息,20%是通过人才市场了解招聘信息,而10%是通过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就业。数据表明,高校并未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落后市场需求一大截。

  5、缓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建议

  5.1、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培养一体化。面对严峻就业压力,大学生自身应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应适时地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放远些,动态把握就业机会扩大自己的就业面[7]。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更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发展自己的求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5.2、高校应及时更新大学生就业培养方案高校是大学生和就业单位的枢纽,培养适用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首先,高校应面向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市场化。其次,多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增设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最后,高校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要支持和维护相应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5.3、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有效的就业政策解决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问题仅仅依靠大学生和高校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广西区政府出台有效政策积极引导。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建立以来,广西各产业蓬勃发展。政府应利用机遇,协调就业单位、高校、大学生三方关系,使高校快速适应产业转变的局面,制定出适合广西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篇3

  一、实施背景

  青岛黄海学院于20xx年开始培养电子商务就业创业人才,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发现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无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第一,电子商务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大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精准用人需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知识能力为主,在技能实操层面过于薄弱,而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销售业绩的技能型、实践型人才。第二,电子商务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的大学生的电商就业技能与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有较大差距,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胜任电商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技能。第三,电子商务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一,明确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掌握电子商务业务相关技能,能够胜任电子商务企业对应岗位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能够基于平台运营熟练应用相关技术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第二,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开设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小E学堂和企业工坊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电商企业相关岗位工作技能,使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精准的高质量就业。开设创客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实战来启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强化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电子商务领域独立自主的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实践教学。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注册、工商、税务、法律咨询,提高大学生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的成功率。第三,改革现有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把相关的课程替换掉,密切结合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设置电子商务课程,从而实现定向精准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的目标。开设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创业选修课,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在电子商务领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

  构建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立实践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和创客平台联合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创业人才。实践教学平台用于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实训平台用于承担学生在企业工坊的实训,创客平台用来承担学生的创业。在大一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在大二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和入企实训、创新创业,在大三阶段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习。

  (一)实践教学平台

  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由高校专业理论课程、岗位技能课程、岗位实战课程三个模块构成。

  1、专业理论课程。该课程群以高校专业理论基础课为主,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素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及使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由学校老师进行课堂教学。

  2、岗位技能课程。该课程群以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全部采用真实企业案例和项目,通过企业经理、行业专家、山东网商集团老师等现场教学,学用互动,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和具体岗位的认知。课程体系的设计以电子商务岗位需求为逻辑起点,包括内贸、外贸两个方向,共计十一门课程。其中,内贸方向主要课程包括:设计思维基础、客户服务与管理、网店美工设计、网店推广、自媒体运营。外贸方向主要课程包括:跨境电商图文营销、阿里国际站操作实务、跨境贸易转型与突破、跨境电商零售运营。

  3、岗位实战课程。岗位实战课程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以培养和拓展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从业能力、增加实战经验为主要目标。课程组主要包括职场转变和电商实战。

  (二)实训平台

  实训平台,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岗位实操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就业创业相关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入电子商务领域相关的电商企业入驻基地,通过课岗融替,校企合作共育电子商务就业创业人才。在实训平台,每位学生都会选择一家企业的一个岗位,在规定的时间去企业工作,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每天都会有经理分配工作任务,接受经理的指导和培训,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和企业经理进行反馈。通过在实训平台的工作,一方面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岗位工作当中去,强化知识的吸收和熟练加深所学技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解决在实际工作岗位当中遇到的新问题接受最前沿的电商实践操作技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通过此平台的实训,学生将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将选择适合的企业就业,另外一部分则开展独立自主的创业实践。20xx年,青岛黄海学院共引入包括青岛老尹家海参有限公司在内的20家企业。

  (三)创客平台

  创客平台,通过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展广泛的创业实践,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拓展并强化学生的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技能。20xx年,学院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42门。在此阶段,学生可以按兴趣和意愿自由组建若干人参与的创业团队,创业导师对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可以入驻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提供免费的场地、办公桌椅、水电网等硬件供创业学生使用,并配有摄影棚、样品展示厅供创业学生使用。20xx年学院共有18支创业团队入驻创客空间。创客空间设立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过程中的工商注册、法律、财务、融资等服务。入驻创客空间的团队在创客空间开展为期一年的创业实践,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接受创客空间的管理和服务。每个创业项目都有对应的创业导师进行辅导或创业项目带动,以确保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创业实践时间,创业学生可申请每学期4学分对应的课程的免修免考。创业团队经过为期一年的创业实践,优秀的创业项目将会注册公司,成长为小微创业企业,小微企业又将会入驻基地的实训平台,为学弟学妹服务,进一步发展壮大。另外一部分创业团队经过创业实践的磨炼,积累了较强的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会选择优质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青岛黄海学院从20xx年至今,共培养3000多名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1000多名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孵化87支创业团队,注册企业65家,带动就业390人。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促进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解决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实战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招人难、用人难的问题,实现了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优质精准就业和创业,使学校、企业、大学生三方满意。青岛老尹家海参实训工作坊,学生在20xx年双十一当天交易额突破百万。中恒纸业实训工作坊在基地经过两年的孵化,企业员工数量由两位数增加到八位数,业绩翻了三倍。青岛黄海学院20xx年承担魅族手机“云客服”创业项目,学生在“双十一”当天交易额达到3750万。20xx年3至6月份,电子商务创业班23名同学完成了70.2万元销售额。青岛黄海学院电子商务创业班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先后被青岛早报、黄岛电视台、青岛电视台报道。

  五、思考与展望

  青岛黄海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校企密切结合培养实用型电商人才,启迪和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为社会培养了就业创业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了创业梦想,学校也因此走在了电子商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在创新创业和互联网+的浪潮下,青岛黄海学院将坚持走培养应用型就业创业人才之路,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篇4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加大。文章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型模式,进而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当代大学生能否保质保量的就业,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级单位接受毕业生的力度较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压力。20xx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难以继续维持的局面,这样的经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单位问题

  就业空间正在逐年缩小,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这就给用人单位肆意的以一些硬件条件不合为由拒绝招聘提供了借口。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例如只招收“985”“211”毕业生,或者只招收男生这样的不合理的用人要求,盲目的提高了人才的标准,形成了用人市场的人才高消费局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一些人才单位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错误的认为把时间用在培训应届毕业生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三)高校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给这个专业造成了很多的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缺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导致没有相适应人才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无形中为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开设在一个学期内,这很难满足学生就业心态多变、社会就业形势多变的需要。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当中,导致大学生认识不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到大四的时候再进行就业指导为时已晚。

  (四)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上,把毕业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对自己定位,错误性地提高个人就业期望值,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不足,学业不精,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差;同时社交能力欠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有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型模式

  (一)“360°无死角”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360°无死角”,是包括个人、高校、就业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一新型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既要独立存在,充分发挥其功能,又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而努力。

  1、毕业生――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首先,毕业生的个人性格、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去向。大一到大三期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参加一些比如就创业园,就业沙龙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应当克服不正当的求职心理,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有择业自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求高薪,而是应该本着积累经验的目标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摇篮,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因此,高校应该严把“质量关”,为培育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竭尽全力。就业能力也被称为可雇用性,就是关于获得工作和可以被雇佣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新的就业的能力。国外一些大学已将其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第一,高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思想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减轻就业心理负担;第二;针对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三,通过讲座形式进行创业理念,创业过程的教育;通过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践性训练,激发他们的创业思想,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

  3、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的支撑。有就业单位的支撑,才能有毕业生施展的平台。当下,就业单位应适当改变用人原则,消除学历观念,更看重能力,给毕业生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构建用人单位选用大学生的新理念,新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4、政府――培养就业能力的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就业率稳定上升的保障。政府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失业青年,为那些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助;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及环境,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各项改革;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的地区,派遣选调生,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减免学生的贷款,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

  (二)“特殊化”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特殊化”是指针对特殊类别的学校,特殊毕业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

  1、针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特殊化”。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是很高,这与他们的院校类别,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院校,其专业相对”冷门”,社会需求不明显,或工作环境较差,学生不愿去,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对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发挥农业类的专业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观点。

  2、针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特殊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些特殊的群体在毕业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更应该逐步加大。首先,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多与老师沟通探讨,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提升自我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和帮扶项目,建立特困生信息库,对特困生重点关注,全程跟踪。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安排校内就业岗位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认定“双困”毕业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3、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化”。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因此,提倡大学生网络创业多元化,将极大的带动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创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要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对创业的认可度。鼓励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支持毕业生学以致用。其次,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相应的税收、融资帮助,更重要的是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降低失败率,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少走弯路。最后,加大诚信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防止毕业生网络创业受骗。

  参考文献

  [2]刘宏鑫,易小祺.“十二五”规划方针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浅析[C].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xx.

  [3]陈康敏,彭小孟.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xx(10).

  [4]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xx(1).

  [5]赵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10).

  [6]齐柳.新时期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G].中国电力教育,20xx(4).

  [7]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xx(8).

  [8]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1).

  [9]胡桂兰.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研究,20xx(3).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篇5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实际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说明只有贯彻就业导向原则,才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结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们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就业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业能力研究

  一、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的要求,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和立体化

  按照就业导向原则,我们设计了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和创业就业模块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弹性,而且对职业化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实行双证融通,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按照会计行业的准入制度要求,我们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就与会计证的取得融为一体;《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证书的取得融为一体。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质、创新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亮点。这些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学生由吸纳向创新、创造转变,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2、自主式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的模式在专业学习模块时进行的,将使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贴近生产实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用能力很有好处,并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取消了见习期。

  4、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紧密结合,以科研部门参与为基础,促进教育、科研、产业互动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教师刘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红早蜜”、“秋红蜜”、“秋红晚蜜”桃树系列晚熟、极晚熟新品种和果品安全生产技术,作为我市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5、校企综合实施“2+1”教学模式三、创新高职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颇受关注,其中课程评价更令人关注。(教高[20xx]16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高职课程评价问题不仅是国际高职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高职课程自身发展与完善的一个必要条件。

  6、高职课程评价的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但是,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评价的反馈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7、高职课程评价的内容

  (1)文本评价的内容。文本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其中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是否完全覆盖或反映出课程评价目标,应该如何表征课程方案及课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主要指课程方案的创新度、课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能否检验课程本身及其各个工作环节的效率,课程评价的结论是否可以为课程控制提供依据,对课程可行性的分析,课程方案的科学性评价、课程方案的影响力评价等。

  (2)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以内部教学质量为视角,从课程的开发、决策、设计等开始介入到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课程决策、以及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所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价,它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3)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效果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掌握的程度、应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教学角度(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成果等方面)以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表现(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等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

  [3]葛振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

  [4]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篇6

  【摘要】

  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是社会心理不适应,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合理就业。在这一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不会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和谐现象出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人际关系

  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应具有的能力水平

  (一)倾听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掌握说话者的心态,了解说话者的现状,以便在未来能做更好的应变与回答。有时候我们欠缺的不是说话者,而是倾听者。一个富有耐心的倾听者有时候胜于说话者。

  (二)适时回绝能力。对于有些大学生,有时候碍于面子,对于别人的求助是有求必应。但有时候这种交流方式,却严重阻碍了其平等交流的能力。有时候适时的回绝,不仅是对自己,同时对别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处理方式。

  (三)自我认识能力。在人际关系中,最难的是自我认识。我们往往能够看清别人,可是有时候却很难了解自己。因此,良好地自我认识能力,不仅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都是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二、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般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良好地人际关系能反映出一个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一定程度上的就业能力同时也需要人际关系的支撑。人家关系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加就业筹码,提高大学生就业速度,减少就业时间,增加就业机会。但人际关系只有在一定的`条件的基础上才会发挥作用。不良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对就业非但没有帮助,还会把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出来,会引导大学生步入歧途。人际关系与就业能力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但同时需要大学生以辩证的视角来看待。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思考

  (一)创造多渠道的交往方式。社会是大学生未来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应创造多种渠道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鼓励各行业精英宣讲;创造多渠道的就业形势。

  (二)开展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直接的交往方式,在现今的学校中往往被忽视。对于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学校会组织其参与实习。但现在各学校的实习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制度管理的不严格,往往存在假实习的情况,这样不仅没有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没有锻炼其参与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开展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认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和不同领域的人接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多方面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还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锻炼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树立职业意识,不断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这样才能应对外界的各种挑战。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篇7

  摘要: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在于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能力培养,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就业能力

  国际劳工组织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①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②国内最早较为详细论述“就业能力”的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③可见,广义上的就业能力就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个人能够获得、保持以及晋升职务所需的能力。狭义上的就业能力就是指获得竞聘职位,实现就业的能力。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其内涵丰富。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等。

  ④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其基础和关键是基本胜任力的获得。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基本胜任力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形成的专业能力,它是大学生获得竞聘职位、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可分为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⑤所以,高校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

  2、专业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社会适应力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受时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市场需求反应存在相对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有的学生可能因个人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养成也相对较弱。

  (2)专业知识的延伸及应用能力欠缺。目前,学生往往过份重视学分而忽视对专业本身的深入学习,所学专业知识还较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知识的延伸性不够,实践能力不足,这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一旦招聘单位的专业考察脱离书本,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3)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足。大学生大多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学习的欲望与动力;对待工作的态度乐于实施,疏于创新。学习形式过于单一,多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缺乏在实践中学习的经验,不能举一反三,只能执行不能创新。

  (4)无明确的职业目标。有些大学生由于分数或者调配的问题就读了所学专业,导致了对就读的专业不感兴趣,对日后职业的选择意向在现实和自己的兴趣面前犹豫不决。若再遇学校不重视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最终影响其就业。

  3、强化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形成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它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同时,专业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整合运用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特定的专业能力。

  (1)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大学应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设置专业,培养能力型人才。同时应结合自身条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专业和新知识,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重视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首先,设置的课程在保证学科功能的前提下,重视其社会功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融入相关能力的培养,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避免证书很多却无真正一技之长的尴尬。再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及时吸纳新的科研成果,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现状与学科前沿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习得并不意味着自学能力的自动养成,靠死记硬背获取的知识往往缺乏生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要考虑自学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引入,促使学生在探索中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4)搭建大学生与企业互相了解的平台。让学生进入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各项业务运作,实践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运作和对员工的具体要求,让其对照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和提高。也可将用人单位请进大学校园,对在校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行业的人才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能力是随着个体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断养成的。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关键在于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和自身特色,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并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培养相应的能力,在其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提升就业能力,使其最终获得应聘岗位,实现就业。

  注释

  ①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②④王颖.基于高等教育影响的个人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③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⑤肖贻杰.就业能力相关概念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 篇8

  [论文摘要]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还关系到高校的健康发展。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提升途径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呈现,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近几年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细分出来的新课题,它更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的综合素质或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在国内外也有各种说法,各种观点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把专业性能力归属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畴之内。在这里,我们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能够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做好工作并不断获得晋升的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既然是综合能力,自然包括专业性能力。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在理工类学科以及一些前沿科学的高精端学科,用人单位在招聘技术人才时,专业是用人单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再考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生物科学行业、应用物理学行业、机电行业、建筑行业、医学行业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方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瓶颈。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可以为测量和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构建,本文将其结构构建如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是普遍性的、各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它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性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掌握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高校而言,既要注重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育人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提升途径

  1、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包括社会洞察力、判断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或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如开设“逻辑学”“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以及某些讲授方法论的课程,在课程讲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运用,从以知识型教学为主向以能力型教学为主转变,多引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第二,专门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给学生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并制订解决方案。如果条件具备,这些方案还可以实施或部分实施,以检验学生的方案成效。这种课程必须是讨论式的或者是开放式的,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方案,在评价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石。对于高校来讲,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沟通能力的提高。沟通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争辩能力、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第一,重视口头交流技能。鼓励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自信心。第二,高校要多组织各种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班会、信息咨询。第三,学校开设“演讲学”“逻辑学”“辩论学”等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

  4、适应能力的培养。适应能力包括忍耐力、心理调适力、情绪调控能力、抗压力、抗挫折能力等。高校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现实,承认并正视竞争,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面对各种压力和挫折。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深化心理辅导的内容,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分别采用面谈、心理讲座、心理测验和团体训练、就业指导选修课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第二,学校可以请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优秀毕业生作就业报告,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现状和信息,学习成功案例,转变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克服恐惧、自卑、从众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提高心理承受力,打破传统意义上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就业思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就业的`挑战,提高抗挫能力。第三,高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治疗室,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值班坐诊,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方便。

  5、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设置“组织管理学”这门课程,而且要配备有良好组织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引导学生注重组织管理知识的学习。虽然组织管理能力是在一定经验的积累下动态发展的能力,但是有关组织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前人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第二,大学生个体要主动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锻炼。首先,要善于抓住和把握锻炼的机会。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干部,大学生个体要主动参加干部竞选,利用干部这个平台,组织好各种活动,敢于承担责任,积极锻炼自己,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认识到任何一个职位都可能使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学习和锻炼。第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如果自己不是学生干部,想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话,就要善于观察,向别人学习。当班干部组织活动时,不要漠然处之,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班干部组织好活动,并注意学习组织的方法,关注产生的效果,活动后积极进行总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如一场球赛、一次郊游、寝舍之间的联谊活动等,这样,经过积极主动的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同样能得到提高。

  6、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和个人成才,学校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就业发展情况。第一,要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广播、板报,网络等宣传手段宣传何为团队精神,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以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为主题的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或专题教育活动,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事例展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向大学生讲授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第二,学校和老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拓展训练、创业构想、专题研讨等能发挥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一个集体就是一个团队,许多工作都需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很多个体价值的体现也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体现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活动中使学生始终保持团队协作的激情和热情,使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内在需求。

  (二)大学生专业性能力的提升途径

  专业性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关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途径,以往的许多研究文章都论述得非常全面和详细,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重点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1、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课堂集管理、传道、授业、解惑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最正规的载体。学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合理规划。定期开展职业道德讲座,注重将职业道德贯穿专业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的始末,不断加以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自己专业需要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并通过案例告诉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的危险性以及各种职业道德楷模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从而使学生强化对自己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如在师范类的“教学论”课程中可进行师德教育,在医学类的授课过程中贯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等。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其显著特征是穿透力强、作用面广、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高等学校的相关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观看录像,请一些职业道德标兵畅谈自己的体会,举行专题讲座,开展讨论等,积极营造浓厚的职业道德环境。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占领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3、通过行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培养职业道德。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行业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这些社会活动,让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切身体验职业生活,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也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学校应当有效地利用这一机会,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让学生把理论上学到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规范等内容应用到实践实习中去,把职业道德理念和认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论文12-01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9-02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03-04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08-16

当代大学生升学优于就业辩论论文09-0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论文09-06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11-23

如何提升教学的研究能力05-09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调查方案12-27

动物类研究论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