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的温度
《论语》的温度1
历史的天空,烟尘滚滚,淡去了王侯将相的`身影,隐没了大秦阿房的残垣,消逝了运河灵渠的繁忙.甚至于历史的车轮轧过的痕迹,也早已悄然无踪.
作 者: 童锡基 作者单位: 浙江乐清柳市中学高二(1)班 刊 名: 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英文刊名: ZHONGXUE YUWEN 年,卷(期): 20xx ""(2) 分类号: 关键词:《论语》的温度2
历史的天空,烟尘滚滚,淡去了王侯将相的身影,隐没了大秦阿房的残垣,消逝了运河灵渠的繁忙。甚至于历史的车轮轧过的痕迹,也早已悄然无踪。
然而,泱泱大国,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总有些像《论语》一样的典籍,早已褪去迷离的色彩,却余温尚存,甚至触手可及。
穿越尘封千年的隧道,纵观自春秋而至晚清的历史烟云。你怎么也不会忽略这一阶层——士人。三更明月,五更鸡啼,十年如一日地寒窗苦读,不为其他的什么,只为金殿独占鳌头,光耀门楣。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多少个士人在严寒,在酷暑,以此自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多少个惨遭贬谪的士人,终生郁郁不得志,还依旧指望一展抱负,而最终客死他乡;有多少个士人,表面上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最终至死不已,甚至于隐居之后,仍不忘政事。
太多的太多,早已无法说清。只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一展抱负,为了实践大义。只因《论语》所蕴涵的“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只有入仕,才能显示自我的'人生价值。
早已淡出历史视角的中国士人们,他们无以选择,他们只有依靠入仕来改变命运,来一展鸿图。似乎“入仕”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似乎“入仕”才是他们的人生坐标。
正如当下很多活在山沟沟里的同龄人一样,他们永远也走不出大山,除了考上大学,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曾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当初年幼无知的我对此窃笑不已,如今想想,也许这就是现实。
那么我的人生坐标又在哪里呢?
行文至此,我停下笔来想想:推己及人也是启发我们心智的途径之一。那就来一次推人及己吧!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低眉仰首之间,胸次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许是经典给大多数人的启示,然而《论语》告诉我们更多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积极向上”。也许,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或成功,或失败,但心态很重要。
《论语》非热非冰,是一种永恒的温度,温暖透心。
《论语》的温度3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限制,加之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故而只有读书人最熟悉它、认可它。
C.《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它提倡的守孝也成为礼俗。
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孔圣人的话。
B.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正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
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这就可以称之为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见《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看来《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
C.《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有罪,责在下,上尊而下卑。
答案:
1.B(只有表述有误)
2.C(家族荣灭一体不是孔子的发明)
3.B(《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错误)
《论语》的温度4
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妻窃谓充曰:“今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思分异。”充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平亦为博士,每 与集会,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平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集会,鲁平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5 分)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 分)
参考答案:
4、A (A 项“递”在文中应解释为“交替”)
5、D
6、B (“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的说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文中只说了天子下诏选取品行高尚的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于鲁平的力荐。)
7、(1)鲁平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长。
(2)大丈夫活在世上,贵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够考虑子孙长远的事情呢?
《论语》的温度5
《论语》的温度
①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②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③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④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⑤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⑥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⑦古有“_____________”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 )”,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 )”,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
⑨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⑩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第⑥段中的原话回答。)
2.读第⑦段,根据加横线句子的提示,在空白处填充一句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A“儒教”、B“儒术”、C“儒学”依次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
依次为( )、( )、( )(填序号)
4.如果第⑩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2.半部《论语》治天下
3.B、A、C、
4.《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意对即可)
《论语》的温度6
《论语》的温度(于丹)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11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12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13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2、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1分)
13、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请用第⑨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14、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5、如果第13 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2分)
16、文章第⑥段借子贡的“慌忙”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2分)
17、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2、(1分)用身体体会(体验、接触)它,用心血(鲜血、血液)检验它。(用身心来体悟它。)
13、(2分)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论语》比作活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论语》给人朴素而温暖的感觉,赞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
15、《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意对即可)
16、(2分)平易近人的形象。
17、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后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论语》的温度】相关文章:
《论语》的温度英语作文11-28
温度的作文10-18
有温度的服务有温度的话作文08-17
温度作文05-30
饺子的温度02-21
母爱的温度04-07
(精选)温度优秀作文07-03
也有温度作文08-12
温度心情作文08-15
心灵的温度作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