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哲学不是具体的理论,虽然有理论,但一直在更迭和发展中。如果哪天哲学思想固化了,科学也就到了尽头。哲学真正的精髓不在于这个或那个学说,而是对固有学说或思想的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哲学思想批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1
一
春秋战国动乱550余年,其间战火连绵,诸侯争霸,生灵涂炭,人民遭殃,社会长期处于兵燹和混乱之中。
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首都从镐迁到洛阳。之后,郑庄公首先称霸,平王时“周郑交质”,各以太子住在对方作为人质;桓王时郑伯祝聃射中王肩,周王的军队被郑国打得大败,从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郑国之后,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对外扩张,形成很大的霸业;管仲死后,桓公任用小人,以至于自己死而无葬;后宋襄公短暂称霸,晋文公、楚庄王继而争霸几十年,发生过多次大战,最后在宋国大夫向戌的调停下晋楚弭兵,共为霸主,齐、秦与之结盟,其他国家还要朝贡;中原的烽火暂息,但东南的战火又燃起来了,吴王首先称霸,随后越王勾践成就了春秋时最后也是最大的霸业。到公元前474年,春秋时代结束。
进入战国时期以两件事为标志,一是魏、赵、韩三家分晋,三个大夫瓜分了晋国;二是田氏代齐,田姓长期居于相位,终于称君。战国之后,只剩齐、魏、赵、韩、秦、楚、燕七个大国,大家力量相当,谁也无法称霸。不过,实力还是有相对强弱的时候。始则经李悝、西门豹等改革的魏国力量最强,后来齐国的孙膑围魏救赵、减灶诱敌,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国的庞涓,同时,秦国打败了势力不断扩张的楚国,这样,齐国与秦国形成双雄并立的局面。但是随后乐毅率领六国军队打败了齐国,齐国差点亡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地,最后田单用火牛阵收复了一些失地。但齐国还是衰落了,只剩强秦。长平一战,秦国打败了六国中实力稍强的赵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扫平天下,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倡其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纷纷登台亮相,中华文化处于鼎盛时期。
秦始皇当政后,建立郡县制,也就是层层施控、上级命令下级的人治官僚制度(现代政治文明是法治分权的制度),同时,他采取法家的消灭文化的愚民治国态度,焚书坑儒,苛刑酷政;结果,秦祚短促。汉朝初时,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萧规曹随,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大大增强了国力。但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进入了漫无止境的'意识形态独尊的时代,文化趋于毁灭,民族的活力和创造性被窒息。
这就是中国的特点,国家纷乱才有文化繁荣,国家“太平”必然文化灭绝,“太平”就是政治专制、文化专制、官府垄断资源。
所幸我们有孔子、老子、庄子,否则我们无以面对人类文明。
二
孔子首先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第一位人格独立的教师。他首次向民间普及教育,改变了学在官府、官师不分的局面;他提出“有教无类”(一切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的思想,为后来的科举制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也使得中国哲学成为大众化的知识;他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对师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主张以“仁”为教育。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2
哲学是什么?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对世界的认识,方法论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科学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就是各分科的学问所组成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谓的学问是指系统化理论化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是具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先有哲学后有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指导,科学是哲学思想下具体的成果,反过来也是对哲学的印证。
根据上述的定义和关系,再梳理下哲学的概念。
哲学不是科学,就是说不是具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供的是切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或视野,具体地说,就是指导思想。比如唯心和唯物,显然唯物就是科学的出发点,讲求物质的客观性,是需要经得起验证的。
哲学不是具体的理论,虽然有理论,但一直在更迭和发展中。如果哪天哲学思想固化了,科学也就到了尽头。哲学真正的精髓不在于这个或那个学说,而是对固有学说或思想的反思,也就是批判。
在固有思维下任何发展都有尽头,因此新思维的出现打破了旧的枷锁,但同时又上了一把新的枷锁。哲学就是在为了不断打破思想的枷锁而存在着的。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中的生态哲学思想12-11
超验主义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12-09
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12-09
殊途同归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葛兰西、阿多诺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12-10
中国场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批判12-11
哲学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刍议12-08
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华夷之辩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