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标理念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课外阅读”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现在不少中学仍然只重课内阅读、轻课外阅读。而学生学习语文的无趣和文学常识的贫乏正是我们长期忽视课外阅读的两大恶果。文章根据职高生功课较轻松、课余时间较多的特点,介绍了把新课标重课外阅读的理念运用到职高语文教学中,尝试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及取得的相关成效。
1理念运用的背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导引,现在不少中学仍然存在着一种现象:禁止看课外读物。不仅武侠、言情小说不让学生看,就连《红楼梦》、《安娜·卡列妮娜》这样的名著也在禁看之列;不仅大部头小说不让学生看,就连看一份杂志也往往受到“围剿”。受这种“气候”的影响,不少家长一说起看课外书就认为是在看“闲书”,纯粹是在浪费大好时光,并加以大力干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长期的重课内阅读、轻课外阅读造成了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差,写文章词汇贫乏、思想肤浅、想象力不丰富,就是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知识贫乏、文章空洞、审美情趣欠缺等问题。而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无趣和文学常识贫乏正是我们长期忽视课外阅读的两大恶果。在有的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不受欢迎、最不受重视的课。这无疑使语文课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职高学生由于受高考的压力相对少些,功课比较轻松,课余时间较多,这本是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大好机会。但由于初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忽视课外阅读,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使一部分职高生能利用学校开设的每周一节阅览课进行课外阅读,也大多喜欢读言情、武打小说等,还是不肯去品味中外文学名著等优秀作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本中所选的名著节选及其分析对于这些读书甚少的职高生而言不易理解。中学生的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影响到对经典文本的深刻理解。
大家知道,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天长地久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单一的课堂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必须把学习的主体从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去,才能激发出更为强大的活力,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为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新教材还增编了与之相配套的课外《读本》。而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加强职高语文课外阅读是目前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理论依据
2.1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符合“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这一研究符合新课标对文化论著研读的教学目标:“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也体现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等基本理念。
2.3课外阅读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沟通;是学生应考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3目标及其措施
3.1课外阅读主要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
3.2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因而职高语文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措施:
①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每周一次的阅览课、早自修等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认真落实好课外阅读前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学会选择书籍,学会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时思考,批判性吸收,学会做读书笔记。
学会选择书籍: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
学会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若选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若选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若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学会阅读时思考。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批判地吸收,避免囫囵吞枣,照单全收,窒息了创造精神。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圈点勾画、眉批旁注、摘抄剪贴、读书札记、读书心得等等。阅读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时做笔记既是对知识的一种积累,又有利于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是自我提高的一种好方法。
②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目标,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定期反馈,定期评价。
4课外阅读的实施
为了使课外阅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4.1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中国青年》、《视野》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供学生阅读品味。
4.2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一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4.3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约有3万字。
4.4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被推荐的文章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5万字。
4.5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每月利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专题如下:
①倾心阅读(关于读书与人生)
②音乐之声(关于音乐与人生)
③学会倾听(关于感悟自然)
④最后的家园(关于环保)
⑤感受奥运(关于奥运会与体育文化)
⑥疯狂足球(关于足球、球星与人生)
⑦感受余秋雨
⑧语言的艺术每个专题约1500字,每月完成一篇专题报告,一年共计1.2万字。指导学生同一话题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于对比。
5研究的成果
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四大成果:
5.1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也如是说。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事实也正是如此。经过一学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喜欢比例已由学初的28%提升到学末的96%。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益处、乐趣。有83%的同学认为经过一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2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具有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阅读“五个一工程”一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了200多万字,有50%的同学阅读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有26%的同学达到100万字以上,其余同学也在70万字左右,远远超过新课标要求高中三年阅读150万字的要求。面对如此大量的阅读要求持赞成的同学高达90%,认为量有些大的只有10%,不赞成的为0。有84%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有55%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1%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五个一工程”阅读中“读读——说说——抄抄——背背——写写——讲讲”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时下被语文界认同的语感培养模式。
5.3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一工程”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即使是“专题对比阅读”,也是以学生阅读交流、讨论为主。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
5.4提高了品位,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读者》作为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难怪有78%的学生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杂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学生喜欢的作家鲁迅、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无不是人性的化身。8个专题阅读所选的文章也都与文化与人生相关,学生推荐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的。
6实践中反思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效果,从笔者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问题至关重要。
6.1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加强阅读指导,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包括学生在选择书籍、阅读方法、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写读书心得等方面,我们都要认真指导。
6.2要保证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并作好定期反馈、定期评价的工作,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种种措施及时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使之养成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当然,也不能使学生轻课内、重课外。要知道“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使课内外相得益彰。
6.3要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阅读的自由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同时,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切忌千篇一律,要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职高语文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只有通过不断的开展课外阅读,才能使知识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加宽、加深,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品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继续耕耘在课外阅读这块沃土上,以求“课内得法,课外得益”,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贺淑曼,李焰,冯培,等.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2001.10
[3]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新课标理念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念的运用论文04-30
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论文05-02
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4-27
试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5-02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04-30
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04-30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5-04
探究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