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体现的论文
【摘要】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语文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忽略了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进行了功能的开发。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关键词】注重备课因材施教顺势引导主体意识践中的几个具体环节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备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
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它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备课只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这些在教学大纲里有明确地阐述。但我们的教学决不能是死板地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可以不讲或少讲;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知识,教师就不要过多地干预;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平台上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是注重如何把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的思路清晰,而学生感觉怎样,是否能真正掌握都不明确。因此,教师所讲的,学生并非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知识及思维习惯的自然形成过程。通过教和学,实现学生知识的自发构建、科学素养的主动养成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接受训练,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且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学生,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确实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端正态度。
有的学生成绩不良是由于学习信心的不足或丧失;有的则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如缺乏足够的坚韧性、自制力等。使学生对课程中某些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完全或不牢固,跟不上班级的共同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对学习丧失信心,并且可能形成自信心不足。在这种消极情绪支配下,不再认真刻苦地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不好。有的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长远动机;有的是因为有某种特殊爱好,迷恋某种爱好;有的是兴趣分散,不专心学习;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的一时不顺利,改变了学习的积极态度。这后一类学生多半由于有强烈荣誉感和自尊心,对学习上的失败特别敏感,由于条件不利,遭遇困难,就常以“不在乎”的表现掩饰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对待学习的习惯。
此外,身体健康情况不良也可能使某些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坚持到底。对待这些学生,应通过克服学习或其他困难,来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对身体弱的学生指导他们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这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使其意志力得到锻炼。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被充分激发和持久保持的求知欲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应积极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求知意向,推荐适宜其阅读的书籍,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小书架”,把学生引入到充满知识奥秘的海洋,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求知的乐趣。
同时,用热情和耐心,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敢于克服困难、勤学好问,以好学乐学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勇于求知、乐于求知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可以把有相同求知意向的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学有专长教师的传、帮、带,帮助学生实现求知的愿望,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向更高层次发展,养成稳定、持久的求知兴趣。针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和家长应及时表扬,并积极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以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的求知欲受到鼓舞。同时,营造氛围,扩大其在同学中的影响,来带动其他同学,以促进充满求知欲的班风、学风的形成。
作为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成长中的求知欲,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的引人入胜之处。例如:运用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文情诗意,使学生陶醉其中,唤起他对语文知识的渴望。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给学生讲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给学生创设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疑惑中积极求知,然后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当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时,要根据学生的求趣心理,及时转变教育思路,变换知识的呈现形式,融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学生的求知兴趣,常常会因他自己觉得已经学会的时候而消失。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及时放弃那种为了使学生牢固识记而继续教学的做法,立即开展新内容的教学,融旧知识的复习于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求知欲长久保持。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因为幼稚而加以阻止,应引导学生去探究,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找到其智慧所在,增强其进一步求知的自信。要有童心,尽量用充满智慧的幽默代替严肃的说教,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朋友关系,以消除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惧怕心理,敢于向教师和家长提出求知的问题。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切忌急躁,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因为学生一时不能正确理解而说出伤害其自尊心的话,而是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尽可能地报以欣赏的目光,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给他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求知欲是由问题开始的。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要尊重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要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注意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使课堂变成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
四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就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了。在人本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的掌握知识。改变“满堂灌”方式,把教学变成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教师讲授知识时,不能像过去那样,自己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讲解,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基本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接着教师再纠正错误、补充说明、答疑解惑,然后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参加,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这样,抽象而晦涩的东西就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变得简单易懂了,学生们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语文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优美、和谐、人文化的育人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团体;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认真总结、不断探索,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有兴趣、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体现的论文】相关文章: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18
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论文12-01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论文11-23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中思辨性的体现的论文01-03
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识字01-20
浅谈经典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论文04-16
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04-29
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体现的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