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形成过程浅析论文

时间:2023-05-01 23:08:2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语文能力形成过程浅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言语一般性言语技能高级语感创造性言语能力

关于语文能力形成过程浅析论文

  [论文摘要]语文能力即言语能力,个性化是语文能力的根本特征。语感是连接语言和言语的纽带,是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语文能力的形成正是以语感为基础核心的,借助共性化的初级语感的积累,形成了一般性言语技能,在此基础上,借助个性化高级语感的积累,一般性言语技能得以向创造性言语能力过渡发展。其中创造性言语能力才是真正成熟完备的语文能力。

  一、语文能力及其本质特征

  有专家认为,语文二字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语文学习的直观对象似乎就是语言,然而随着语言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言有了多层次的认识,使得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澄清语言,成为界定语文能力的前提。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将语言区别为言语和语言两个侧面,并对二者作了如下区分:

  语言——人类表情达意,进行交际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

  言语——人f]X~语言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运用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生成物。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由言语活动(听、说、读、写)和言语作品构成。

  其中,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前者讲究共性,是抽象的规则,后者讲究个性,是具体的行为。

  然而,语言规范着言语,没有约定俗成的共性特征,言语便无法正确表达思想,达成交际,言语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言语体现、发展、丰富着语言,没有言语,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方式。语言只不过是对言语高度抽象、概括所形成的思维体系,先有言语,再有语言。

  在以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中,我们深刻意识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个性化的言语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即言语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自始至终,语文能力培养的起点并不是从抽象的语法开始,而是在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实践中起步的;而且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也决不是造就语言学家,而是形成构建个体独特的言语世界。可见,语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而言语不仅是语文教育的手段,更是中心目标。形成个体富有创造力的个性化言语活动系统,无疑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宗旨。

  因而我们认为:个性化是语文能力的第一特质,是语文能力的根本特征。

  二、语文能力发展的动态结构系统

  既然语文能力是个性化的言语能力,那么在庞大的语言参照系中,语言凭借什么来规范言语?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又是“谁”?是工具书?是语法条文?

  显然不是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每用一词,每写一句话,都去翻检字典或语法规则,求得规范。它们虽不失为一种言语规范的方法,但对语能力的培养并不高效,更何况相当一部分言语现象是lT具书和语法都无法含概的。事实上,我们用来习得语文能力的一个个例子——从课文到课外读物,都是言语作品,即言语。作为个体心理活动的言语,以其直觉的思维方式与数理运算相区别,言语中有太多空白,加剧了言语的模糊性与主观性,不像1+1=2那样明确、客观,虽然言语也有严谨、准确、有条理、思辩的~面,但言语的直觉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却占了主导地位,Tl具书与语法在此间显得很无奈。

  言语依赖于具体的语境,随语境的变化,语音词义亦随之变化,对特定的字音、词义、句段的理解,只有凭借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力,这就是语感。同时,“每个词义都是言语思维类化的产物”,因而作为言语的直觉感知力,语感具有概括力,带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同时它又以直觉的思维方式存在,呈现出高度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处在语言体味的感性模糊状态,与言语本身的特点十分契合,这决定了它在言语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高效的。

  汉语文的特点使语感在语文能力培养中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汉语文是非形态性语言,具有“以大观小”、虚实映衬、含蓄多变、“以形写意”的特点。趋向从整体到局部综合感知,语义表达受语境制约,所谓“字不离句,段不离章”。从声韵、构词、句法、章法到韵律结构,汉语文无不体现出虚实掩映,变化多端的特点。不像西方那种形态化的语言,凭借严整的逻辑结构,表达明确的语义,汉语文将理念附着于具象之中,在意象的连缀中展开抽象过程,文字简约,笔法蕴藉,表现写意性的精神特质。思维往往呈跳跃之势,行文洒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以意韵贯通,在空白中引人回味思索……

  可见,语感是连接语言与言语的纽带,是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语文能力的形成正是以语感为基础核心,经历了由一般性言语技能向创造性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正是在众多个性风格各异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读解实践中,人们找到了言语运用的共性规律——语言,发现了共性的言语特征,这是个人对言语低层次的同化过程,是语感的初级阶段,这时人们迷恋于语言的共性,为一般性言语技能的学习作了规范化的准备,这是语文能力“人法”的阶段。强初人们认识事物时,总是敏感于事物的共性,就像我们觉得欧洲人长得都是一个样子)

  当人们的言语活动达到了能灵活运用言语清楚达意,但对言语的内涵诸如:内在象征义、文化意义、情感色彩、审美价值等没有感受到或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时,我们看到这样的言语技能还徘徊在言语符号的形式表层,因而我们称这个技能层次为一般性言语技能阶段。

  从这个阶段开始,掌握了太多言语共性的人们,在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读解实践中,注意的范围开始扩展了,对共性的言语特征的感觉因司空见惯而渐趋麻木,因熟悉而“陌生”(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熟视无睹)。伴随着新奇感的消失,人们更敏感于言语的个性化,言语的深层含义,言语的各异风格,言语丰富的表现力言语的感受力——语感进入了对差异性、个性化敏感的时期,这是个人的言语活动受到高层次言语顺应的过程,是语感的高级阶段。这时,人们着眼于言语的个性化本质,为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达成作着丰富的积淀,这是语文能力“出法”的阶段。

  当这种潜在的高级语感,以其丰富性、创造性、灵活性迁移为一种外显的言语技能,使主体能够深刻地感受言语斟酌言语。兼顾言语运用的表层与深层、内容与形式,并达到能够运用策略自我监控,艺术化再现生活,创造性地运用言语技能表达独特见解,形成个性化言语风格之时,就是创造性言语能力达成的阶段。

  在语文能力系统这种动态的发展结构中,经历了两次量变:语感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达成了两次质变:一般性言语技能阶段和创造性言语能力阶段;而每一次质变都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达成,才真正标志着语文能力的形成。系统动态发展结构图示如下:

  其中粗黑实线展示了能力形成的真实历程和流向,细虚线反映了能力发展各阶段之间的动态关系。

  系统结构揭示了这样的意义:

  语文能力是以语感为基础的。借助共性化的初级语感的积累,形成了一般性言语技能;在此基础上,借助个性化高级语感的积累,一般性言语技能得以向创造性言语能力过渡、发展。

  各阶段之间又有这样的动态关系:

  初级语感是高级语感的基础,并有待于向高级语感发展;高级语感个性化的极大丰富反过来又拓展了初级语感的共性,使言语的社会性得到加强。一般性言语技能有待于发展成创造性言语能力,而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达成不仅能进一步丰富高级语感的个性化,而且能促使一般性言语技能产生分化,使言语运用更加精确、概括、规范。

  语文教学,正是通过一篇篇言语作品,一次次言语活动,在这种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培养格局中,借助语感的量的积累,达成一般l生言语技能向创造性言语能力的飞跃。

【语文能力形成过程浅析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探究的论文04-27

浅析幽默形成的语言机制04-28

龟化石的形成过程作文08-11

广松哲学的形成过程04-27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的探讨05-03

浅析品牌形象设计战略过程论文04-30

技能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研究04-29

浅析东亚经济新格局的初步形成04-29

浅析花岗岩地区孤石形成原因05-01

天祝县冰雹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浅析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