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论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开拓学生的时空视野,引导学生走入作品,感受作品,在审美熏陶中思考人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生活,不但有利于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层次和做人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时空视野;陶冶性灵;写作实践
大学语文到底是不是鸡肋?大学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高校语文教学工作者。而学生把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并产生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厌学情绪。这种状况与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以及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文提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的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造成大学语文如今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高校功能和评价机制的偏颇,我国高校重外语轻母语的情形非常严重;其次,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和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学语文教师在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新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再次,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侧重功用性的教育思想,学校和学生都重视有实际功用的课程,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侧重学生的审美教育、人文素养等,与社会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在短期内感受不到效果,故而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当然,大学语文的定位、功能,以及教材编写的混乱等等,也都是制约大学语文蓬勃发展的因素。
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大学语文短期内要摆脱困境,迸发其令人欣喜的活力还是相当艰难的,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扬长避短,使大学语文在步履维艰的发展道路上呈现它的魅力。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即由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挂帅,组织中青年教师参与大学语文教学,最终使高等语文成为一个学生排队抢着上课的教学品牌,并在2009年被列入北师大非中文系的文科本科生的必修课。在成功的教学实践中,王宁教授提出了自己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大学语文)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进校就懂得,一个大学生比中学生不止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在本质上的跨越,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也一直在思索大学语文的教学如何摆脱高中语文教学的阴影,重新唤起修课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对母语即民族文化的情感与责任心,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潜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开拓学生的时空视野,引导学生走入作品,感受作品,在审美熏陶中思考人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层次和做人的境界,以无用之学达到有用之境。
一、拓展学生的时空视野
笔者所在的院校为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面对的是非中文系的本科生。尽管这些学生并非一流高校的高材生,但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语文教学的一些重要元素他们已是耳熟能详,如果仍然按照原先的字词句分析之类去讲解,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厌学。因此,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新鲜感,引起他们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拓展他们的时间和空间的视野,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如,在大学语文的第一堂课上,笔者首先讲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本国的悠久历史和汉字文化,以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笔者用PPT课件展示了中国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朝鲜李朝用汉文写成的国王大事记《朝鲜李朝实录》的截图、韩国现存的一些汉字文献和遗迹,并截取了朝鲜李朝文人模仿中国神智体诗写成的优秀诗歌,给学生讲解中国文化以及汉字对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神智体诗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线条、大小、疏密变化的处理,以及书写发生增减、正斜、顺逆、阴阳等视觉差异的变化所产生的奇妙效果,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这些图片的展示和讲解即是力图让学生打开空间的视野,不但知道中国,而且知道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渊源,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能够自觉地保护、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再如,在节选的《大学》篇目中,笔者讲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段时,在“格物”与“致知”的讲解中,将古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现代人的研究、利用天地、探索宇宙结合分析,让学生耳目一新,深深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厚重博大,并有一种历史的视野。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乃是其喜爱大学语文的良好开端。
二、陶冶与激荡学生的性灵
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仍以文学作品为主,或者纯以文学作品入选,这与中小学时期的情形有些类似。不同的是,大学语文相对更注重作品的审美,精神的陶冶和启发。文学作品的讲解很容易重复中学时代的东西,所以这些作品尤其要注意深入浅出,但不能故弄玄虚或肤浅单调。在作品的解析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美,随着作品思考,在不知不觉、轻松自然中点燃他们学习和思考的乐趣,并能从中体味人生,理解活生生的人性,并为自己的生活、事业和学习提供镜鉴。。如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清代王闿运称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湘绮楼说诗》),闻一多赞其“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这首超逸绝伦的诗作无疑是美的。笔者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大量与诗句相得益彰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和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在欣赏诗作的同时去想象这幅难以言表的春江花月夜图,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幻化出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感受到这种明丽、静谧、梦幻般的美的情调和境界,陶冶性灵,是意料之中的。但对大学生的教学不应止步于此,而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首美的诗作所体现的更深层的东西,对美好生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短促的惆怅感伤,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考。由此,激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
三、引领学生乐于进行写作实践
目前,写作,诸如行政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新闻写作等,也是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行政公文写作不但缺少文学性,而且要求有统一的、细碎的规范格式,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掌握公文的写作规范,不但会闹笑话,更会影响工作。因此,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公文看似枯燥,却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不完全是冷冰冰的,它与相关人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公文起草者要有缜密的思路、准确的表达,才能实现它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认识公文,从内心认识到公文写作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在公文写作的讲授中,常常选取一些存在问题的公文,与学生一起去找问题,以现实中的一些实例为佐证,让他们意识到公文表达准确的必要性,认识到公文的不规范或者表达不清给工作带来的不便。在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公文的写作规范和重要性之后,让他们就某一个与他们紧密相关的事项模拟机关单位起草一份公文,考查他们对公文写作的掌握程度。逐份批改后,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讲解,提醒学生换位思考,他们就能明白问题所在,从而对公文写作更多一份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增添了一份实践的喜悦。
大学语文目前的定位尚不明确,但它无疑属于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功能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历史、社会和个人。就历史的方面而言,人文学科的功能是促进人类思想、文化、历史经验的承续,实现文明和知识的传延;就社会的方面而言,人文学科的功能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社会历史的理解能力、伦理分析的能力,以及批判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参与社会事务;就个人而言,人文学科关注培养人的道德品性,宽广的智识,帮助人们进行人生意义的探究,改变生活的素质,过有意义的人生。”高校应该培养完整、健全、高尚的人,这远比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公司职员要重要得多,而作为高校人文素质修养课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正承担着这样的责任。语文教学是多方面的,“语文的工具性是不能放弃的,语文是个大全,它里面必须有工具性、知识性的东西,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这两个又不能分成两块。”而如何将这些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使用母语,增强知识素养,开拓视界,提高人文素养,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试论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中学通用技术的教与学论文05-03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与学的思考论文04-27
实践的教与学矛盾分析论文05-03
《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与思考05-02
儿童美术“教与学”的思考04-30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论文05-01
远程教育中教与学整合论文05-03
试论小学自然对比实验的教与学04-30
高职大学语文课思考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