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疑问教学法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这种疑问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敢疑”、“好疑”、“善疑”的习惯,提高深入探求知识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 设疑解疑 疑问教学法
疑问教学法同传统的问答教学法、谈话教学法不同之处,关键在一个“疑”字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才干的增长,需要经过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使他们有疑,带领他们知疑而进,达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当堂阅读或分析课文时自己产生疑点,提出疑问,然后指导学生去精读深思,讨论研讨,自释其疑。教师不应担心学生提出疑问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而不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也不应该不加启发指导,任其自由讨论或不让积极思考,草率据疑而释,仍应该把释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在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前,先简介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揭示了全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为分析文章做准备。学生通过预习,产生了不少疑点,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疑问:一是对文章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难以理解,文章既是为“记念”死者而作,又怎么说是“为了忘却”呢?二是文章第四部分第二自然段的末句:“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三是文章结尾处,作者表达继续战斗的决心和必胜信念时发出的充满仇恨的呼喊“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一句,为什么不用问号,也不用感叹号,而是用句号?疑问提出后,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深思或议论研讨,逐个自释其疑。对第一个疑问,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启发学生理解“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明确作者对烈士从未忘却,接着提示学生联系“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一句进行分析,认识到这里所说的“忘却”指的是不要过分沉溺于悲痛之中,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坚忍不拔的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从而再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疑问作出正确的解释:“忘却”与“记念”并不矛盾,“忘却”是为了更好地战斗,也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对第二个疑问,先要求学生参照注释弄清作者这里所引用的“高僧”这一典故的内容及“涅槃”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精读那段文字,先从字面上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即“我不是高僧,没有死的自由,不像那位高僧以死来逃避被捕;我还想活着与敌人斗争,所以我离开了家,逃走了”),再引导学生联系“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好办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那句话,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最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对疑问作出恰当的解释:作者这句话不仅坚定地表明了自己要保存实力同敌人继续战斗的决心,还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批判了幻想逃避现实斗争的懦夫行为。对第三个疑问,先提问学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学生很快作出回答:文章写于白色恐怖下的1933年。进而问学生:作者对当时的世界,是否已有了肯定的看法?学生经过简短的议论,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作者对眼前的世界早已有了肯定而明确的看法,即认为是充满黑暗、“并非人间”的世界。教师点拨至此,学生对疑问就不须多释而自明了。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的呼喊,无须发问,更不要求别人回答,连感叹也没有必要,实际上已寓答于问,所以不用问号、感叹号而用句号。采用由学生生疑,再指导学生释疑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主动求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颇有益处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往往无疑可问,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疑,也就是根据教材内容,抓住某些关键性问题和学生不易发现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设疑提问,使学生有疑要解。学生有疑以后,教师自己不宜匆匆据疑而解,更不宜提供现成答案草草提问而答,应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自解其疑,把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自读时,设下几个疑问:开头举了哪三个灾害性事件?它们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什么?怎样消除污染保护环境?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这一课的内容就掌握住了。那么,最后一个疑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的答案就出来了。
又如讲《荷塘月色》时,在介绍写作背景后,注意紧密围绕文章所揭示的主题,抓住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个难点,于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多处设疑,引导学生解疑。在分析作者面对冷清、静寂的荷塘环境发生的“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之感受时,就设下了“作者这样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因何而有”的疑问,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明确这是情因景异,景随情染的结果。在着重分析了月下荷塘的景物和荷塘上的月色后,提出了作者为什么把淡淡的月光下的荷塘景物写得那么有形有神,有静有动,有光有色,把荷塘上的月色写得那么清淡而朦胧,这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心情等疑问,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愿与恶势力积极斗争的矛盾心理,展开讨论,要求学生思维,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去解答疑问,明确对月光下的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那短暂喜悦的心境;
对荷塘上月光的描写,表露了作者苦闷忧郁的心境。这样在指导学生总结课文时,就容易使学生理解荷塘月色全景的展现,既是作者那淡淡喜悦又夹杂着淡淡哀愁这一心境主宰下的产物,又是作者抒发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个难点。
这样设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大有好处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使用这种疑问教学法,对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敢疑”、“好疑”、“善疑”的习惯,提高深入探求知识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疑问教学法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教学法论文05-04
浅谈趣味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05-02
浅谈体育自助餐教学法试验教育论文05-04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教学法04-30
浅谈地理问题化教学法论文05-02
浅谈手指游戏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妙用论文05-01
交际教学法课堂上的语法教学04-28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论文05-03
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论文05-02
教学法论文教育学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