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论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 - 毕业论文
【作者简介】陆书伟,南京大学中文系
;1、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关系
; ; ;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规则潜藏在人们的头脑当中,每个人都会从社会经验当中习得1定的语言规则。但这仅仅是说这个人具备了1定的评判别人语言准确与否的能力,并不表明他自己的语言表达会如何。
; ; ; 要想把语言从人的头脑中的潜在能力或规则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每1种语言系统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是人们可以“说出、写出、听到、看到的”,而深层结构是“存在于说话者、写作者、听者或读者心里的”。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还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概念:所谓语言能力,就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关于本族语的潜在的知识;而语言运用,则是这种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
; ; ; 语言规则潜藏在头脑当中,是模糊的、无形的、杂乱的,而落实到声音、字面则变为具体可感。按照1般的分法,可以把外部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让学生讲故事、说思路属于口头表达,而将自己的想法、感触诉诸文字,则为书面语言。
; ; ;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关系:
; ; ;
; ; ; 很多人平时讲话头头是道,但1到写作却无话可写;而有的人不善言谈,写作能力却很强。前者是因为从思维到书面表达这条线不顺畅,后者是因为从思维到口头表达这条线不顺畅。
; ; ;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在预设为智力同等的条件下,语言表达差异或许是由于缺乏训练造成的。语言与思维都是可以提高的,人的语言能力从理论上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 ; 很多人认为,写文章不难,嘴上怎么说就怎么写。诚然,这样说不错,而且从实践上说也行得通。但是,这无形中犯了1个错误,即把语言想象成了这样的模式:内部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这就自然把书写推后了1步,在想与写之间有了间隔,故而有很多人无所适从。上面的指导方式会让学生理解为:要想写文章,先要会说。其实这样做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了写作的时间和难度。如果让幼年的孩子这样去做,可以,但对已经有了1定知识积累的中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似乎不太可行。
; ; ; 我们应当建立新的语言3角:
; ; ; 即:思维、口头、书面是互相连接和促进的,思维(内部语言)是表达的基础,而说和写是思维的外现。《诗大序》中所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对这1道理的高度概括。我们要将它们3者的关系加以巩固,建立它们之间的快速通道。从历史发展看,先有声音的表达,后有文字的书写,这个在世界各国的考证中都已得到证明。但是,当文字发展成熟到足以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之后,就会起到记录口头语言,甚至促进口头语言的作用。语言的创造是人类1大进步,但同时,语言也会促进思维的进1步发展和成熟。
; ; ; 在语言表达实践中,思维、口头、书写是可以同时进行和循环促进的。思维对口头和书面表达起决定作用,而口头表达也会促进书面写作,反之亦然。我们现在就是要让学生的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同步,尤其是书面表达与内部语言同步,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 ; ; 语言训练落实到语文教学当中,主要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对内部语言的培养,也是对外部语言的培养。
; ; ; 2、作文指导新尝试
; ; ; 为探索有效的作文方法,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1定的成效。
; ; ; 2006年11月,我们在南京市某重点学校的初中和高中进行了实验,具体为初中2年级和高中2年级,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年级,是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各自的学校生活,有了1定的所处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且课业负担相对轻1些,学生积极性会比较高。
; ; ; 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即意识不是静止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连续不断地流动的。我们不妨把学生的内部语言引导出来,使之在纸上流淌。但我们并不是指导学生有意去写意识流性质的文章,不是鼓励学生作意识的随意跳跃,而是要学生写内容连贯的文章。
; ; ; 操作步骤:
; ; ; 1.引导:随便给出1个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时,要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表达。然后再多给出几个题目,让学生发表意见。这个阶段是口头表达阶段,实际上是在对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中的口头语言进行调整,目的是让学生轻松地进入状态。
; ; ; 2.导练:教师与学生同步。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比如题目、关键词语),学生在纸上跟随老师写。这1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动笔,写得工整潦草无所谓。然后让学生随意写字,多写。要求学生不要停,写得越多越好。
; ; ; 3.定题:经过上面两个步骤的练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课堂。老师再提出1个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与学生商议,1同定出题目。
; ; ; 4.讲述具体要求:①笔1定不要停;②可以随便写由题目想到的话;③要注意分段;④不可以改错别字,如果错了就在后面写上对的,或者用句子表述出来;⑤凡是写上的,1律保留;⑥时间控制在10分钟;⑦越长越好。
; ; ; 5.操练:讲完要求后就可以进行练习。在初步训练阶段,教师要掌握时间,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必须保证1节课能进行两到3次训练,这样才会有效果。为了保证学生第1次写的内容多1些,教师可以考虑延长1分钟,但不能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获得1定的成就感。
; ; ; 6.讲评:这是小的讲评,时间1定要短,两3分钟即可。主要是对作文篇幅长短、错别字修改、段落等方面进行评述。它与普通的作文讲评不同的地方是不注重内容的优劣,而是看学生到底写了多少。尤其是对写作训练中出现的修改错别字、划掉所写语句等做法,1定要注意纠正。之所以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果断下笔的习惯,也为了书面的整洁美观。另外,要注意每段不可太长,要大致均匀。
; ; ; 以上步骤是第1次进行的完整步骤。经过第1次训练,学生会发现:自己竟然还有好多话要说,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有些人会要求再给几分钟,这时学生的文章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涂改较多、段落不均、语句重复等。教师要拿出几个学生的作文作为样本,进行讲评,让学生纠正错误。在纠错过程中教师不可过细,点到即可。其实,很多细节都是在多次的练习中逐步完善的,1次讲很多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 ; ;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是短时作文,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尽量不要插话或走动,以免打乱学生的思路。要给学生1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安心写自己想写的话。教师这时唯1要做的就是把握时间。
; ; ; 经过连续4周(每周1次)的训练,我们发现实验组比对比组的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初中组86%的学生能在10分钟内写出5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组90%的学生能在10分钟内写出600字左右的文章,明显高于对比组。实验组学生在语句连贯、中心集中、书面整洁等方面均优于对比组。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组的百分比略高于初中组,可能是因为高中学生知识积累比较丰富,对写作的认识更加理性1些。但总体看初中组和高中组差别不显著,这也证明了这种写作方式对初中或高中都适用。
; ; ; 3、短时作文训练的好处
; ; ; 这种作文训练1改传统“指导—写作”的方式,使学生的选择性更强,自由度更高,其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 ; 首先,因为有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得不积极思维,搜寻可用的材料,组织语言,以表情达意,使思、写得到了统1;同时又加快了语言组织速度,这很好地解决了从前写作训练中讲、写、评分离的问题。
; ; ; 其次,更容易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提笔忘字、随意涂改等。由于是随堂作文,学生的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好的地方能够得到及时巩固。
; ; ; 再次,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由于我们强调不允许改动,学生会逐渐注意措辞,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内部语言直接过渡到外部语言,省去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思维的速度。
; ; ;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会发现:原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有很多可以写,自己竟然可以那么快地作文。由于不会占用他们太多时间,又由于主题自由,学生不但不会厌倦,而且积极性很高。
; ; ; 4、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 ; 限时写作虽然简便,但如果操作不当,也会使语言训练进入死角。因此,我们要灵活掌握方法,选取好的题材,不断训练新的内容。
; ; ; 1.选择题目。题目1定要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如:“回忆暑假中的经历”“回家路上”“怎样看待弱势群体”“在忙碌的日子里”“我的1天”“假如有1天我是×”等。即使初高中题目有交叉,也丝毫不会影响写作质量,因为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是不1样的。
; ; ; 2.训练要有侧重。短时作文每次都要有明确的训练内容。比如这次写人,下次就可以写事或者写景;这次关注的是结构框架、段落安排,下次就可以注重内容。教师每次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每次训练都有新的收获。
; ; ; 3.训练频度。不可过多,适可而止。每周1两次即可,太多会让学生反感。而且,不能老是写有头无尾的文章。训练是1个对思路的牵引,要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浅论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 - 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语言认知与文化互动浅论04-28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04-28
浅论《推销员之死》的语言特色04-27
浅论网络社会语言中的简化现象05-02
浅论民族语言文字平等05-02
试论语言内部的零度与偏离04-28
我国银行改革中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04-26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02-21
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04-27
语言立法与语言政策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