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改革的两点思考

时间:2023-04-30 09:38:1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语文中考改革的两点思考

今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初中毕业、 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以语文考试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工作。关于语文中考改革,教育部已于去年4 月下发了《关于中考语文改革 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包括上海市闵行区在内的全国7 个地区作为全国语文中考改革试点单位。各个试 点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门的指导意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部门 的肯定,《人民教育》今年第5期也作了有关报道。

关于语文中考改革的两点思考

    语文考试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这里仅就考试命题的改革谈 两点认识。

    一、命题内容应体现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准则。上海《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试用)》指出:“语 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传授语文知识,并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多元化的复合体,包 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方法习惯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 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中考命题应该以能力立意而非以知识立意。

    教学中,适当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但是有 知识不等于就有能力,因为从知识到能力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需要进行扎实的训练,而能力强则必然具有 宽厚的知识基础。因而,从考查角度讲,就应该着重看他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像判断一个木匠的水平如何,要 看他能不能做出既美观又牢固的家具,而不是看他懂得多少做家具的知识。以能力立意既能检测出学生真实的 语文水平,又能引导知识教学走上为能力服务的正途。

    由此看来,试题中过多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阅读理解部分许多非能力题的设置,是造成一些学生语文 “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某些阅读试题,很短的一段阅读材料,意思并不难懂,但可以出十几道题目, 做对一两题同做对全部题目没有实质性区别;有的一篇文章后面七八道题,大多是些跟阅读能力无多大关系的 知识性题,或是些外在于文章实质的细枝末节的问题,全做对了,结果却是连文章写什么还没读懂。这就是以 知识立意,把文章作为考查语文知识的材料,将阅读能力的考查异化为语文知识的考查,是把能力知识化,而 不是把知识能力化。这就难怪许多具有很强语文能力的学者、作家,因为不熟悉语文教学的那套“概念”“术 语”,闹出语文考试不及格的笑话。

    以能力立意,就基础知识的考查来说,就是要强调实用。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 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强调运用。而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应该强调实用性,不应纠缠于名词、术语、概 念,尽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检测知识的识记和辨析,而应结合具体语境从阅读理解角度考查,以及通过写作 考查知识的运用。同时,要精减内容,降低权重,减轻负担,在检测知识中考查能力。

    阅读能力的考查,要突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整体理解是阅读的规律。考查应着眼于整体,向全面理 解、整体把握方面侧重。即依据文章的特点,抓住文章的主旨、思路、篇章结构及表现方法这些全局性的问题 设计题目;即使咬文嚼字,也要不离段篇,争取“牵一词(句)而动全身”。不能死扣片言只语,设计些零零 碎碎的枝节问题,任意肢解文章,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 [2] [3] 

【语文中考改革的两点思考】相关文章:

水价改革的思考04-28

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04-29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04-29

广西农业水价改革的思考04-28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考04-28

顺德大部制改革的学习思考05-01

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04-28

加快推进我省水价改革的思考04-27

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04-26

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