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30 08:59:5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

    一、正视语文教学的现状,努力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负担,就是学生提高母语应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负担。目前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顺应 某些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要求而被纳入语文教学中来的,到底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什么必要性,并说不清楚。 这方面的不合理负担,概括起来,表现为四个“不可”:阅读教学非对一篇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 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译(对号入座)不可,现代文或文言文的教学非讲文体、语法等知识不可,作文教 学非按写作知识系统安排不可。

    并不是说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体语法知识等等不该讲,有时不仅该讲,甚至不妨大讲,但若变成非此 不可,就会造成学生极重的负担。在不同的情况下,四个“不可”的表现,或者有轻重不同,但总的来说这是 一种“主流”倾向。

    限于篇幅,仅就其中一个“不可”举几个例子。

    例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中的“因”,理解成“趁此 ”、“借机”或“就”,其实问题都不大。但不行,因为按语法知识,讲成“趁此”、“借机”是把“因”视 为介词;讲成“就”是把“因”当成了副词。这可是非分清不可的原因问题!

    例如“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中的“顾”,理解成“看”、“回头看”,意思本差不 多。但不成,因为前者是引申义后者是本义,也是不可含糊的原则问题!

    上述例子实在很难看出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母语应用水平有什么必要性,但我们却很难完全撇开不顾 。因为按照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这些全是顺理成章的东西。课堂被这类非必要性“知识”充塞的直接后果 ,便是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下降。

    最近,我们以高一课文《眼睛与仿生学》中的一段对高三学生进行测试调查(北京六所学校1400多个样本 )。这段文字是: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 且有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据研究,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这段文字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难度是不高的,但调查结果却颇不理想。能够准确理解这段文字意思的,仅占 0.439,即不到700人。其余均认为这段说的是“在人和动物的各种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也就是说,不能体会该段文字用语的分寸,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是不同的,看不出该段并没有说眼睛 对于所有的动物一概“最重要”。其实,关于眼睛并非所有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背景知识,高三学生并不 陌生。但在对语言的具体理解时,分辨能力却显得很差。也许有的同志以为,在言语理解问题上这样要求学生 ,是没有必要的。但我们觉得这恰恰反映了何谓掌握语文工具、何谓语文素质的不同认识。如果高中毕业而在 实际阅读中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恐怕不能说具备了较高的语文素质。如果在北京以重点学校为主的 调查中竟然是半数以上的学生处在这种水平,那就更当深长思之了。

[1] [2] [3] [4] 

【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04-30

勤工俭学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04-29

数学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尝试04-29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04-29

培养创新意识推进素质教育04-29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04-29

以国际象棋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04-29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05-01

构建三个环境,推进语文有效教学04-29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