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作者] 文宏亮
[内容]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宝库,所在皆有,俯拾即是。做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反映”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有无数“美”的因素。负载这些内容的形式(各种各样的体裁)都是姿态纷呈的“美的形式”。但这些美的因素并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象欣赏美术、音乐那样直接获取美的愉悦,而是隐藏在(或附着在)形形色色的“内容”和“形式”上,那么如何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呢?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是第一步。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中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明理表现的“逻辑美”,说明文章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也是一片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二、披文入理是鉴赏美的关键一环。语文中的“美”,象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事理中。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画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
分析时,促使学生由自我“感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达到认识上的“理喻”。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形象是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结晶,启发学生接受这个形象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接受体现在这个形象中的“特定思想和感情”而产生共呜的过程,只要动情就具备了对形象做出理性判断的条件,最终达到“深识鉴真”的目的。当然这一切都是以教师这一“中介”恰当引导为先决条件的。
三、潜移默化升华美是以审美为桥梁渗透德育的最高境界。所谓的升华,就是在各种“审美”因素激荡下,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孝卑琐、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赶上、超越对象,或者辨清对象的卑劣、愚鲁、丑恶,萌发出远离它、铲除它的迫切愿望。要想达到美的升华这一境界,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
[1] [2]
【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相关文章:
一双眼睛作文01-29
一双眼睛作文05-01
一双难忘的眼睛(一)04-26
一双会说话的眼睛04-28
找到一双欣赏的眼睛04-08
那一双无助的眼睛作文08-12
那一双深邃的眼睛作文08-13
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作文07-12
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作文09-12
那一双明亮的眼睛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