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阅读呼唤个性
阅 读 教 学 呼 唤 个 性无锡外国语学校 吴刚
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写在人生边上》,尤其是读了其中的一篇——《读〈伊索寓言〉》,我惊叹不已:作者不是引述故事情节,揭示寓意,去单纯地欣赏,而是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开生面而破余地,化腐朽为神奇,把古老的《伊索寓言》演绎成了关于现代人生的深刻体验——一部崭新的《钟书寓言》。惊叹之余,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以理解作者旨意、解读文本内涵为目标的接受性阅读,太单调,太乏味;比较起来似乎觉得仿佛缺了点什么,现在由钟书先生的阅读想来,原来缺乏的就是个性。阅读教学呼唤个性!
“新课标”的实施,为阅读个性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何培养阅读个性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一阅读教学新课题,设想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建议采取的实施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以求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我以为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阅读反思”。
所谓“阅读反思”,是以对文本的评价、探究为核心,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省察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改进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期提高阅读效率。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慎思”正居于整个阅读过程的中心位置。可见,“阅读反思”是“阅读期待”与“阅读批判”的中介,是联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桥梁,是从“入书”到“出书”的必由之路。
“阅读期待”要求达到解文、知人、论世、察己,那么,与之相应的“阅读反思”也应对文本、作者、社会意义、自我修养进行反思。下面笔者就从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阅读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反思文本解读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所要阐明的就是文本解读之思,这是阅读的第一视界,它要求读者跨越与文本的距离,全面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局限于陈式化,落入了俗套中,所以我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文本解读进行反思。
譬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就对初中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进行反思性阅读,设计了一个“话说扁鹊”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学们讨论热烈,尤其一位女生提出的观点很有见地。她说:“反思两篇文章,感到一件事成败的关键在于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语言是否得当,行动是否得力。桓侯之死不能一味的指责其讳疾忌医,扁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以为神医之‘神’不仅仅表现在其医术,更应该体现在其医德上。明知桓侯有病且对医生有偏见,又是一国之君,扁鹊竟不思劝解之法,只是告知其病之所在,言明不治的危害。这种‘依然故我’的做法仿佛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一般,结果把‘活马’医成‘死马’了,这是他缺乏医德之一。更有甚者,在确诊桓侯‘病在骨髓’时逃之夭夭,更有失大丈夫之行为,这是他缺乏医德之二。一个言不得体、行不得力的医生不配称神医。若扁鹊能像邹忌那样在‘讽’上动动脑筋,桓侯之病就不会深入‘骨髓’,更不会变成‘死马’了。”应该说这种文本解读之思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阅读反思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观点不免有些偏激,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我以为较之“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者要高明多了。
二、反思作者旨意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韦定草》中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先生告诉我们阅读必须要知人、论世。先谈谈“知人”。孟子尝云:“颂其诗
[1] [2] [3]
【阅读呼唤个性】相关文章:
《野性的呼唤》阅读心得03-14
野性的呼唤阅读心得05-17
野性的呼唤阅读感想与心得04-27
呼唤人性的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04-29
最新《野性的呼唤》阅读心得(通用20篇)09-19
个性化专业教学是时代的呼唤04-30
呼唤11-08
呼唤04-30
呼唤05-02
大海的呼唤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