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啼声声 旷达情怀--新课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解读

时间:2023-04-30 08:08:1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鹃啼声声 旷达情怀--新课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解读

  第2段的中心是个"情"字。段中引白乐天和马孟容诗,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上抒写自己对杜鹃的喜爱。爱杜鹃的什么?作者说得很明白,是爱它"花鸟同名",仍扣一个"名"字。然而已是"诉尽春愁春不管",时过境迁,早年那分与杜鹃同哀的意味不很浓了。"别有情味",自在"哀情"之外。杜鹃并非只有悲哀,还满有情趣。对杜鹃品味的涟漪,轻轻荡开一层。  

    

  第3段从杜鹃的笔名说起,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鸟的习性。"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垂涕而道","出于至诚",作者归纳的着眼点在杜鹃给田家的好处。周先生聆听着杜鹃哀切的啼声,与杜鹃一道至诚关注着农事。个中滋味,是已往未曾感受过的。品味鹃啼的境界又拓开一层。  

    

  有"缘"于哀情,钟"情"于韵味,相知于"至诚",三种境界,也即作者一生不同阶段品味杜鹃的体验不断拓宽加深的过程。"瘦鹃"之名,花鸟同名,一鸟数名,一个"名"字,贯串文章前半部分。周先生对杜鹃的一腔真情,娓娓道来,心波荡漾,远非一个"哀"字了得。"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  

    

  课文第4段是本文重心所在,作者的目光纵贯古今。先说杜鹃啼声哀切之源,引述"望帝啼鹃"的典故。细细探究古代蜀王化鹃悲啼的原因,一是思念故国欲归,再是愧对鳖灵功高而难归。欲归不能,欲去不忍,"不如归去"之声,寄寓的是别离之苦。文章再由源到流,引范仲淹诗,展示的是思乡之情;引康与之词,说的是别离之念。一只作为文化象征的杜鹃鸟跃然纸上,其哀切之声,古今一脉相承,于我于人皆然。杜鹃悲啼的文化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这当然也是品味,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见识和经历,上升到了文化传统的层面。然而深谙传统的周先生并未囿于传统,段末几句话,境界顿开:古鹃及今,蜀鹃入吴,时空转换,别开生面。"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居起、居起","懒得说普通话了"。此时此地的杜鹃在说什么呢?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念和别离,分明说的是"住下来吧,住下来吧!"全无哀切意味。周先生是苏州人,解放后回归故里,莫非真是受了"居起、居起"之声的启发呼唤?真耐人寻味。  

    

  当读者还沉思驻足在"居起"声中的时候,文章末段一波又起,回应第一段《小杜鹃》欢愉之声。杜鹃的叫声在西欧并不令人哀切,如同今天在苏州一样,否则,杜鹃钟每一点钟哀切一次,西欧人怎么消受得了。哀切是人的,杜鹃自己原本从未心酸断肠过,不过是人心酸断肠罢了____苏州鹃啼不哀切的缘故,正说明周先生此时并不哀切,心中或许还是一片欢愉呢?这是品味杜鹃的一个全新境界。回顾起来,由缘至情,由情至诚;由"归去"到"居起",由哀切到未必哀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对杜鹃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脱胎出一份安然旷达。周先生一生酷爱花鸟,玩味花鸟中得到了人生的适然彻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周先生的情怀,与苏轼的那份旷达异曲同工。  

    

  周先生的情怀令人久久回味,可是"课文说明"却作了下面的分析评价:"这篇文章,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所以它区别于以前的许多课文;要说有一个中心,那也只是那只杜鹃,围绕杜鹃,作者'东拉西扯',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展现作者的渊博知识和娴熟的文字表达功夫。"这与文章言在杜鹃,意在情怀的实际大相径庭。课文于至约之中存至博,于细微之处传精神,又岂是"渊博知识"、"文字表达功夫"所能概括的。解说课文勿负于教材选编者的一片诚心,也要对得起作者的一片苦心,读周先生这样的文章,尤其值得注意。  

鹃啼声声 旷达情怀--新课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解读

【鹃啼声声 旷达情怀--新课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解读】相关文章:

啼号(啼號)04-29

啼謼04-29

乌夜啼,乌夜啼赵鼎,乌夜啼的意思,乌夜啼赏析 -诗词大全03-13

乌夜啼原文03-10

《鸟啼》的优秀教案08-26

长垂双玉啼,长垂双玉啼赵嘏,长垂双玉啼的意思,长垂双玉啼赏析 -诗词大全03-13

杜鹃05-01

干啼湿哭(乾啼濕哭)04-29

杜鹃的日记12-01

杜鹃的日记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