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论文]走出三大“倾听”误区

时间:2023-04-30 07:23:3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改论文]走出三大“倾听”误区

走出三大“倾听”误区——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

[课改论文]走出三大“倾听”误区

 

  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张用一个更大的社会概念“倾听”来代替简单的“听课”一词。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语文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即“如何听课”。

  误区1.倾听=听课

  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课是指简单的用耳朵听。听课时,学生如果不融入兴趣、思维、感情等主动性因素,即使认真到一字不落的程度,也只是被动听课,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左耳听右耳冒,老师说啥不知道”的现象。倾听则不然。丹尼斯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能力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强调和培养的目标。教师授课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认真状”,要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意,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授课和听课效率。

  误区2.能听=会听

  在这个问题上,传统教学存在三大失误。其一,从来没有认真界定“能听”与“会听”两个概念,或混为一谈,或避而不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其二,一般来说,倾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当学生进入学校时,他们几乎都是能倾听的。许多教师便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都会听课。因而,学生还没学会如何听课,老师的讲课早已开始了。其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资力量时,疏忽了让未来的教师们学习如何教学生进行正确听课的方法。教师本身不懂如何倾听,更没有具体可行的经验。正是这些失误,从根本上阻碍了教师授课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误区3.甲听=乙听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很快的发现,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倾听能力的不同,倾听状态的不同,学生的“选择性失聪”产生的频率也就不同。所以对同一堂课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自然有别。老师必须摒弃陈旧古板的教学模式,克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课堂说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用不同的味道满足不同的胃口,让吃少的吃饱,吃饱的吃好。

[课改论文]走出三大“倾听”误区

【[课改论文]走出三大“倾听”误区】相关文章:

走出排量误区05-03

走出备课的误区04-28

走出信仰的误区04-27

走出科普的误区04-27

走出儿童饮水的误区05-02

走出误区,走近成功04-29

走出身高误区04-27

走出技术批判的误区05-02

怎样走出消息写作的误区03-07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