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破、悟、学、”阅读教学四步法
读书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人杜甫的这句名言,被千千万万的学子奉为至宝,书之条幅,悬于斗室,激励自己“头悬梁,锥刺股”地去博览群书,以待“有神”之时日。然而对“读”、“破”二字的不甚理解,却使得众多废寝忘食的“书虫们”与“有神”擦肩而过。 “读”乃读书发声,侧重文字表面内容的了解。读为求知,解决的问题是文中写了什么,如同一枚鸡蛋在眼前,我们转来转去,尽管视角不同,但所看到的只是它的大小、形状、颜色而已,如此单纯的“读”只停留在对文章的表面内容了解的欣喜之中,“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怎么可能少呢? “破”是会意字,但从字面来讲,“石”与“皮”的碰撞而成的字,做物体破裂物。看来,要看到鸡蛋里面的内容,不撞破表面是达不到目的的。也就是说,“读”在于获取知识,“破”是要在获取知识的前提下,增长见识。我们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多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后者。或许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见识”理解为“见到的多,知识面广”,这就是所谓的“见多识广”吧。事实上“见识”并非此狭义可概括之词。“荷花”二字是知识,二字合成的词表示的物是知识。荷花的色、香、味、形、性是知识,这些知识可以通过眼、耳、鼻、口、皮肤来获得。这些知识来自于外界,别人可以教你,你也可以教别人,但周敦颐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评价,就非知识范畴了。那是周敦颐自己的“荷花之我见”。我把周敦颐之见“拿”来为我所用,这“见识”就成了我得到的知识,如果我对荷花产生“荷借淤泥荣自身,叶遮污秽花揽华”的看法,这便是我的见识。知识是见识的土壤,见是植根于知识,但见识不等同于知识。可见,见多识广的“识”当解为知识,“颇有见识”中的“识”方为“见识”。这就是见识的深层含义。见识是人的思维再加工的结果。它是人主观上对事物的看法、观点、意向。知识可以传授,可以教,而见识是不可能教出来。它需要日积月累的熏陶、渗透。生活经验的经久沉淀,持之以恒的培养、训练,才能使思维能够不受他人思想所左右,而能够独立的思考。产生相对独立的对事物的看法。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来说,两者不能混淆,如将知识等同于见识,我们忽略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训练,致使我们的学生只知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成为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一台台不会输入就不会输出的电脑,一个个缺少对事物存在“之我见”的无识之人。由此可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从培养学生的见识入手。 怎样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们不凡的见识呢? 今年夏天,我在济南大明湖南门口见到一位卖莲蓬的妇女,品尝新鲜莲子是我早存的欲念,便急切掏钱买了一堆,如获至宝,当我从莲篷中取出一枚莲子时,我疑惑了。它形状如橄榄,大小似花生,颜色类嫩葱,小巧玲珑,惹人喜爱仿佛一件艺术品,让我饱了次眼福。可我实在不能将此“莲子”与我曾经在“银耳莲子羹”中所见到的莲子联系在一起。我举着这枚所谓的“莲子”不知所从。卖莲蓬的妇女见状,告诉我“和吃花生一样”,我方才大悟,连忙剥去那嫩绿的“壳”,才惊喜地发现它的圆润、洁白的果肉,感觉到它诱人的清香,真是令人垂涎欲滴。我再剥开果肉,放到口里,细细咀嚼,尽情的品味,那满口生津,幽香沁脾的感觉,让我获得了满足,我暗庆自己不仅饱了眼福,也大饱了口福。然而当我再看到剥去果肉后,留在手中的嫩绿可爱、透着生命活力的莲子芯时,我不仅仅满足于眼福,口福之乐了。望着这小小的绿芽,很自然的想到了它那生津止渴,清火祛毒的药用价值。在一杯淡绿色的莲子芯茶流入腹中,被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后,那一份心满意足的快慰,足以让我回味至今。 让我们来压缩以下吃莲子的过程:看外表——剥外壳——吃果肉——喝莲子芯茶。四步,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让我有所收获。 世间万的都有其相通性,不[1] [2]
【“读、破、悟、学、”阅读教学四步法】相关文章:
《悟破习》读后感04-25
学哲理悟人生作文(精选45篇)08-18
惊悟(驚悟)04-29
晓悟(曉悟)04-29
悟04-28
破梆破群(破梆破羣)10-13
悟头诗(悟頭詩)04-29
工作汇报四步法04-25
悟作文04-28
惠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