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感悟”当与“训练”并举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陈旧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课改中的语文教师中已是耳熟能详。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做得却并不理想。不少的语文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似是而非、非此及彼,缺乏整合的思想,有的甚至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训练”,不见啦!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原大纲的核心概念——“训练”,不见了踪影。回顾建国后语文教学的改革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训练”这词所呈现的戏剧性变化:一度因重视对思想内容的灌输,“训练”遭到漠视;又曾因对讲析式教学的批判,“训练”被重新纳入到语文教学的视野而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鉴于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机械训练的弊端,“训练”又在逐渐地淡出。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语文教学已无须“训练”了呢? 非也!众所周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从两者的关系来看,“训练”侧重于部分、理解,是共性的、可测的、程序化的、技术性的,“感悟”侧重于整体、感知,是个性的、模糊的、意象化的、情感化的。但两者并不是水油分离、完全割裂的。“训练”与“感悟”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二、没有“训练”,就没有“感悟”。 我国这次的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在课程目标的取向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打破了沿袭40年的“双基”的二维格局,而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和内容。知识与技能不再处于独霸天下的地位,尤其是曾经特别强调的基本技能,也不再居于显赫的位置。从三维目标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表述:在“过程和方法”中训练“知识和能力”,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训练”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双翼,离开了“训练”,“感悟”也就无从谈起了。 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忘“训练”。 有一次,听青年教师研究课,内容是第三册课[1] [2] [3]
【“感悟”当与“训练”并举】相关文章:
土洋并举04-29
论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04-29
浅议法治和德治并举04-27
南京:多措并举强化管理04-27
多措并举建和谐班级05-01
儒道并举:《韩诗外传》的治国修身思想04-29
清河:多业并举兴场富民04-28
对以德治国、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思考05-02
五育并举心得体会06-03
五育并举教育心得体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