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思维品质”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是指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长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思维以教材为载体,以师生双边活动为桥梁,发掘思维训练的各种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学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越过耸立他们认知道路上的高山峻岭,有效地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找骆驼》,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这些可以质疑的问题在不少课文里都有,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采用定向的形式,使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教他们究竟怎么问。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或幼稚可笑。首先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并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更易准确深入,必要时要进一步追问提问的过程,以使全体学生从中学习良好的提问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几个人的回答总是对的。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教师所创设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消除紧张感,消除戒备心态暴露思考过程,有不足的,可让教师对症下药,有创造性的可让大家效仿,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暴露自我思维过程。把一些语文思维活动“拉长”,通过“拉长”产生慢镜头。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思维重要性,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得见、想得清。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上最定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学生总会种一粒、绿一片、收一筐的。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将会为每个学生所拥有。
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