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还是形式?──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

时间:2023-04-30 05:56:2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内容,还是形式?──关于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

  内容,还是形式?

──关于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

内容,还是形式?──关于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

万金党

“形式-内容-形式”是阅读教学的通用模式。其中,前一个“形式”是字词句篇的感性存在,后一个“形式”指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这样,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文”不只是明道的工具,得道可以舍“文”,还是得道的目的,悟“文”可以舍道,因而阅读教学就成了以内容为中介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就阅读的价值、心理机制和教学实际看,这一模式只是让学生“学会生存”,而不是让学生获得发展,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效率问题,其缺陷是重大而又明显的。

首先,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行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意义的活动,这一活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所谓生存的需要是说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要从生存的具体环境中吸收信息,应付挑战,适应环境。而其最方便、最及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教学以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为目的,并通过一定手段养成阅读技能,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从阅读对象中捕捉生存所急需的信息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求得生存并不是人的最终目的,人的最终目的是在生存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恐怕是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自由性、和谐性、个性及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意志力等。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为人的这些发展提供食粮,它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走完他们的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高、更美。因此,阅读不仅仅是手段,它还是生活,是发展,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展开。人在阅读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站在这一人学的高度,我们就会发现,“形式──内容──形式”这一模式只教书不育人,只练技能,不管人性,只重生存,不求发展。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认知活动。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认知并非是S(刺激)→R(反应)式的被动反应,而是已有认知图式对认知对象的主动的同化或顺应活动。这就是说,一个阅读对象在多大程度上被认知,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更取决于认知图式的功能。而任何一个认知图式的功能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就阅读这种认知形式来说,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当然是主体认知图式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并非是起决定作用的部分,起决定作用的是在所有活动中积淀下来的真、善、美的知识及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意志力等元素的有组织的集合,因为它们一方面为阅读理解提供背景,另一方面为阅读活动提供动力。没有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及其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的认识,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至多记住几条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感情充沛等干巴巴的结论;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也无法透过质朴的语言去体味《背影》中真挚动人颇具民族特色的父子之情,至多记住一个老人的背影;没有对古老中华文化的追求和热爱,就不会积极主动地研读古典诗文,不会在节奏鲜明、音调铿锵的诵读中去享受汉语特

[1] [2] 

【内容,还是形式?──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形式美学的思考05-01

对动词重叠形式词性的思考05-02

论信息的内容、形式与载体04-30

BEC口试形式与测试内容05-04

PETS考试的形式、内容与结构概述05-04

小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05-01

佛教中国化的形式和内容04-28

试论《说文》声训的解释形式04-28

《加油,小超人》主题课程教育形式与内容04-27

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