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提问,多读书

时间:2023-04-30 05:29:4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少提问,多读书

 

少提问,多读书

少提问,多读书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这已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他的姑且不论,单是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提问,我就认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久前曾听过一节关于古诗《示儿》的教学。从课题入手到最后,这位教师提出了一连串问题,70多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无暇思考。而且多数问题质量都不高,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古诗的意韵美和整体美被分析得支离破碎,更不用说对诗中所蕴含着的“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样强烈的爱国情感的体味了。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少老师苦心经营提问,并把它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他们往往边讲边问,边问边讲,常为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问题的答案,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玩"小猫钓鱼"的游戏,直到学生"钓"到那个答案为止;当学生的回答难合己意时,则干脆自己代替学生把答案讲出,就这样,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琐碎的表面问题之中,宝贵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掉了,至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则就很难说了。当然,这并不是要一概反对课堂中的提问,那种过繁、过"花"的提问,我们不能要;而那种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提问还是值得提倡的。在《示儿》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和诵读的基础上,问:"读罢此诗,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仅此一问,就能把学生带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杜甫临终前令他牵挂的心事及其所寄托的无限希望,然后再引入以"悲"字为情感基调的理解与品读,那就会是另外一种效果了。

教学一篇课文,究竟采用怎样的程序去教,先解决什么,以什么为突破口,不是单凭教师用过于繁琐的提问去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潜心在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及其表达方式等方面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问题的设计贵在精要,贵在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对教材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或存在疑问的地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用心体验作品中的情境与情感,用自己的起初情感与既往经验去沟通、交流、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在互动共振的学习中品味文字,发展语言,涤荡精神,形成素养,进而体会到作者行文的思路和布局谋篇的独特性。其次,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调换一下角色,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正如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一种标志,教师能做到这点就会赋予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应想方设法引导他们研读、琢磨课文,在师生讨论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与积累的训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做到读书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

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不管是怎样的"提问",都不是为了甩出一条缰绳拴住学生的情感、思维之野马,让一切皆入“我彀中”;恰恰相反,“提问”应能抛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自由追求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

[1] [2] 

【少提问,多读书】相关文章:

读者提问04-29

少隽(少雋)04-29

多读书的心得04-16

如何应对提问10-25

回答尴尬提问05-04

巧设提问, 事半功倍04-29

课堂提问的技巧04-30

谈谈提问的技巧04-27

多读书的感想体会11-30

有关多读书的名言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