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探究精神 培养实践能力
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探究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战场,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唯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要把语文从“筛子”变成“泵”,把自信心的培养不只作为教育手段,而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我认为,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因此,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知识为主、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是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探究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围绕“激发探究精神,培养探究能力”,我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视野,将课堂上的一些疑问、演示、实验等环节放到课外作业或活动当中,多采用了“开放——活动型”作业。这是根据学科特点,将一些隐含活动的书面作业改编而成,题型则根据知识自身结构、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内在需要,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完成。 “开放”是指作业内容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教材。作业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观察、制作、讨论,也可以是观赏性、体验式、课题型。作业布置的时间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作业完成的时间可长可短;作业完成的过程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活动型”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以主动探索、改革活动为特征的内隐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外显实践活动。现在,该校学生手中的现实材料及以原始素材为基础的作业增多了,学生把目光移向了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学生通过找找、看看、读读、想想、做做、改改等方式的做作业,到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的时间也增多了。“开放—活动型”作业让学生从书本回到了生活,从课堂回到了现实,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了起来,把他们从课堂上学到的“是什么”、“怎么办”直接运用到生活周围许许多多“为什么”、“这样办”中去。由于“开放——活动型”作业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和需要自由选做。如喜欢阅读的可选择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喜欢画画的可用画面来表达;动手能力强的,可选择制作模型……。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学生是用不同方式完成同一作业。学生们对这种作业方式非常喜欢。有的学生说:“以前作业是为了能回答老师的问题,现在的作业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所以有完成作业的紧迫感。”还有的学生说:“完成现在作业的感觉是发现、是攻克周围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种成就感。”
对此,在进行“开放-活动型”作业的过程中,我确定了如下几个培养目标:
(1)具有独创性,积极动脑思考,有独创见解。
(2)善于观察事物,善于质疑,有大胆询问的倾向。有一定的观察、记忆、想象、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