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的角度看依声填词的作用及价值论文

时间:2023-05-02 06:06:46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音乐的角度看依声填词的作用及价值论文

  在我国历史上,至少到了汉魏,诗和歌词还没有分家,诗还承担着歌词的作用,可以披之管弦,进行演唱。大概由于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乃,王室播迁,典籍散逸,乐器焚毁,乐人逃亡,百官哀亡无暇,何惶赏心乐事?就是一旦安居,也是有诗无曲,有曲无器,有器无人,久而久之,诗与歌分离,诗成为不能演唱的徒诗。但与此同时民间歌谣却野火烧不尽,蓬蓬勃勃在发展。由隋唐至五代蔚然成为与诗不分轩轾的另一种艺术形式:词。而到了北宋,则达到了顶峰,依声填词成为文人寄托心灵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后来又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和元曲、杂剧等艺术形式的出现,词也逐渐演变成了徒词,成为案头文学而非音乐文学。但词原是音乐文学,所以我想从音乐的角度,来粗浅地谈一谈“依声填词”的作用和价值。

从音乐的角度看依声填词的作用及价值论文

  一、“依声填词”是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北宋所承接的唐末和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大混乱的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朝代瞬间更迭,篡弑频发,军阀割据,百业凋敝,人民水深火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此,作为其反映的意识形态更是混乱。皇权神授、皇权至上的观念几乎破灭,孔孟之道的统治地位接近崩溃,与此同时,由于统治者安内重于攘外,有意用文事和享乐来弱化人们的精神,士大夫及知识分子像唐代那样向外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豪气也逐渐消亡。面对这样的局面,从北宋建国之初,统治集团便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政治上削弱将帅的军权、削弱地方官员的财权,进一步集权,加强皇权;二是在思想上加强统治,发展理学,借鉴佛学的一些观念重新论证和确立孔孟之道的统治地位,以期禁锢人们的精神,支撑和维护封建集权统治。前者使人们生活在皇权奴役之下,后者使人们郁闷于理学牢笼之内。统治者及其御用的文士,以理学的观点来评价和指点文章和诗歌,迫使人们压制人性,排斥情感,“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使得诗歌承载和表现情感的功能日益缺失。但人性及人的情感是现实存在的,不会因你压制和排斥而消亡,它一定会寻找一种形式表达和宣泄出来。这一表达形式在文学领域就是词,可以说是理学对人性的压制和对诗表现情感功能的削弱,将人们推向了词。

  另一方面,在统一稳定的环境中,北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制造业和商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更是发展迅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生产、交易的区域,从而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为市民、商人和官僚、文士提供消遣娱乐的青楼歌馆、勾栏瓦肆到处出现。消费市场的旺盛需求,刺激了包括歌曲在内的各种表演、演唱形式的创新、发展和大规模的创作生产。据史料记载,北宋年间,仅东京汴梁从事娱乐业者就达4万多人,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就承担着演奏和演唱的工作,而演奏和演唱就要有曲和词,就要有不断翻新的曲和词,这就又进一步促进了曲和词的创作。

  这一时期词和乐曲的创作,大量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表现和咏叹的是人的世俗生活和感情,是男女之情,是离愁别恨,是感时伤怀和生命的自觉。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传统音乐开始由贵族化、等级化向世俗化、市民化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依声填词”是适应当时音乐生产力水平的一种方式

  比较我国古代的诗词史和音乐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反差,这就是我国古代的诗词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不胜枚举,而我国古代的乐曲,其见诸史籍被记录下来的曲目就可数可查,有曲谱流传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我国古代社会歌词或词的生产能力强而乐曲的生产能力弱或者说低下,应是根本原因。

  创作生产歌词的生产工具简单,只需纸和笔;创作生产乐曲的生产工具复杂,不但需要用于记录的纸和笔,还需要有用来定调、推敲、演示的乐器;纸和笔是复合型生产工具,可以用来进行社会管理、家庭管理,其他方面的文学创作,也可以用来进行包括歌词创作在内的文学创作和生产,而乐器则是单一的乐曲的创作和演奏工具。在生产力整体水平地下低下的农业社会,作为文学艺术生产工具的纸和笔较为廉价普及,而相对昂贵的乐器则极为稀缺。另外,作为生产者,歌词的创作生产可以是复合型的,其可以是官员、行伍、商人、方外甚至是家庭妇女,具有识文断字能力又爱好诗词歌赋,每有心曲需要表达,即可述诸笔墨,进行歌词的生产创作。而乐曲的创作生产者,大多都是单一的专业人才,他们一般来讲都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甚至是音乐演奏水平。在古代社会,乐器珍贵和稀缺,音乐演出极为稀少,音乐欣赏极为难得的情况下,乐曲创作人才的造就是极为不易和相当难得的。生产工具的珍贵和稀缺,创作人才的不易造就,其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必然稀少。歌词的生产能力与乐曲的生产能力不成比例,前者强而后者弱,前者产品多而后者产品少,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呢?古人找到了解决之道,这就是“依声填词”,将优秀的乐曲固定化,使之成为“词牌”,能够反复使用,然后按照乐曲来填写创作歌词,使一首乐曲可以与无数歌词相配,从而取得词和曲在量上的平衡。

  三、“依声填词”推动了音乐事业的发展

  “依声填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创作活动,即按照已有的歌谱填写歌词,就先有歌谱后有歌词的关系来看,填词是被动的,但从北宋初年的创作和演出活动来看,填词也有主动地一面,填词即歌词创作由于有大量文人参加进来以后,不仅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优秀歌词,还有力地推动了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是“依声填词”推动了音乐的普及。在唐代,我国音乐的最高成就是为宫廷服务的歌舞大曲。这是集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艺术表演形式。见于记载的《霓裳羽衣曲》、《绿腰》、《六幺》、《乐世》等都是这样的大型演奏和歌舞表演。大曲其结构十分庞大,一般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若干段。其第一部分为散序,是一种节奏自由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有若干遍,每遍奏一个曲调,最后以称为“靸”的一曲过渡到慢板。第二部分为中序,又称为拍序或歌头,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为主,并配有舞蹈。中序也包括若干段落,其中还有节奏略快的段落。第三部分为破或舞遍,以快速的舞曲为主,器乐伴奏,有时也配以歌唱,其中又有入破、虚催、衮遍、、实催、歇拍、煞衮等区别。据记载,《霓裳羽衣曲》就长达三十六段之巨。这样的表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这是专为皇家贵族们享用的,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机会参与欣赏的。但到了宋代,由于“依声填词”的需要,人们从大曲中摘取旋律动人而又可以独立演奏的曲子,作为词牌也就是词谱来供人们填词和歌唱。如《徵招调中腔》、《钿带长中腔》、《阳关引》、《莺啼序》、《浣溪沙慢》、《水调歌头》、《诉衷情近》、《隔浦莲近拍》、《剑器近》、《浪淘沙令》、《十六字令》、《促拍丑奴儿》、《满路花促拍》等等。这样就使得“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一般人难得一闻的乐曲,可以为广大的百姓所欣赏。 二是“依声填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词在唐朝和五代,多为小令,所谓小令,在曲式上一般也就是一个乐段,有的也仅仅是增加为双调,也就是有两个乐段。但进入宋代以后,原有的小令,已满足不了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一是因为情感的多种多样,需要多种多样的曲调来表现,二是因为情感的内涵丰富,需要大容量的曲调来承载。为了丰富曲调,为了向人们提供更加多样的词牌以供人们填写和歌唱,当时的乐曲的创作生产者,采取了多种的手法,进行新词牌的创作。

  其一是乐曲反复演奏,拉大乐曲的容纳量。在唐代,词多为单调,后增为双调,直到五代还是这样。但到了宋代情况开始改变,出现了《十二时》、《夜半歌》、《瑞龙吟》、《兰陵王》等三叠的词曲和《莺啼序》等四叠的词曲。其二是用的“犯”的手法创造新词牌。就是将几个不同词牌的乐句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新词牌。如《四犯剪梅花》就是把《解连环》、《醉蓬莱》、《雪狮儿》、《醉蓬莱》词牌的乐句依次联接起来而形成的。由于原来的每首词牌都有自己的调性,串联成一首词曲来歌唱,就需要不断地移宫转调。古人将移宫转调称为“犯”,四次移宫转调故称为四犯。犯调以三犯、四犯为多。其三是用“摊破”的手法创新词牌。“摊破”,就是在已有的乐曲上增加新的乐句。如《摊破浣溪沙》、《摊破丑奴儿》等都是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新词牌。其四便是自度曲,也就是谱写新曲。如宋初大家柳永,他在采集市井俗乐新声的基础上,创作出《秋蕊香引》、《归去来》、《惜春郎》、《还京乐》、《佳人醉》、《雪梅香》等大量的新曲。再如姜夔,这是一位集诗人、词人、书法家、音乐家于一身的艺术巨匠,他热爱词牌创作,像《扬州慢》、《长亭怨慢》、《暗香》、《疏影》、《秋宵吟》、《凄凉犯》、《惜红衣》、《翠楼吟》等都是他创作出的新词牌。再如南宋的慢词大家曹勋,在其《松隐乐府》中,许多慢词的词牌,如《大椿》、《保寿乐》、《隔帘花》、《忆吹箫》、《倚楼人》、《夹竹桃花》、《峭寒轻》、《清风满桂楼》、《雁侵云慢》、《六花飞》等,都是其自度自创的新曲。

  依据宋代200多位知名词人的词作来统计,宋代的词牌,达到了870多首。而据唐代崔令钦所著的《教坊记》记载,在其所录的曲名中,为唐宋词调的仅有70余首。这说明经过五代尤其是宋代,词牌音乐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将我国古代的歌曲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四、“依声填词”促进了优秀音乐作品的传承和推广

  在现代录音技术和通讯技术出现之前,音乐作品的传承和推广十分困难。其传承方式不外乎乐谱记录和师徒传授,而推广则是一次性演奏,一次性消费,传承和推广的范围都比较狭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农耕经济状态下的我国古代社会,社会的劳动产出,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和支撑劳动力的再生产已属不易,支持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能力微乎其微。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只能被少数人所垄断。宋代以前的我国社会就是这样的局面。但“依声填词”,将前人、今人和民间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吸收、整理成词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优秀的词牌音乐,并将这些词牌音乐固定化,使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易于为人们记忆和传唱。另外,优秀的音乐作品词牌化后,进入歌楼酒肆,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聆听欣赏,如果将自己的心意情志诉诸笔墨填上词后,还可以作为自己情感的表达。它使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里为无数的人们所欣赏所传唱,这不仅使优秀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还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可以说“依声填词”,在我国古代社会是一种有效的传承和推广优秀音乐作品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出现,将优秀音乐作品由贵族垄断的局面打破了一个缺口,使优秀音乐作品开始向平民化生产、平民化消费的阶段迈进,以后我国大量面向广大人民的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的出现,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向前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书目:

  1.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2.钱鸿瑛著:《断烟离绪——钱鸿瑛词学论集》.

  3.王易著:《中国词曲史》.

  4.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从音乐的角度看依声填词的作用及价值论文】相关文章:

从历史语法角度看《国语》的语料价值04-30

从市盈率角度看当前A股投资价值05-01

保证的价值及作用之评价论文05-01

填词05-01

填词04-29

从音乐角度看小戏形成发展的轨迹05-01

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5-02

音乐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4-29

填词杂说05-02

幼儿教育中音乐作用的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