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论文
【摘 要】 解读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音乐赏析的重要环节。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乐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其鲜明的思想,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关键词】 音乐赏析;肖邦;作品;情感
一、引言
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一生是音乐创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钢琴曲最多,被舒曼称之为“钢琴诗人”。对肖邦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作品中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二、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赏析
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乐创作的起始点,作品中民族音乐风格凸显。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两个乐章风格独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第一乐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彰显出了一位年轻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用轻盈的旋律表现溪流,用大型乐队表现瞬间激荡起热烈震响的山谷,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引出了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个主题。双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时而与弦乐配合,时而与全队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正式出场,华丽的钢琴独奏,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音响世界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钢琴键盘上不断变换的音符,加上圆号与弦乐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题时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练。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想。
第二乐章表现出了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的深深眷恋。弦乐与木管乐相得益彰,就像是在表现肖邦对恋人的喃喃自语;钢琴键的低音区完美地表现了渐渐燃起的爱情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这是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这段恋情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肖邦又用舒缓柔美的曲调,将自己的浪漫爱情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在乐章的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地宣泄与倾吐。那时强时弱、时而奔放时而收敛的旋律,构筑了在肖邦的一生中第一次的爱恋。正当你要觉得这段浪漫的爱情乐章就要结束的时候,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随之而来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
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曲式的主题,一下把人们从缠绵悱恻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弦乐同音反复节奏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活跃的三连音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
宏大的管弦乐队戛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结尾。
肖邦对祖国和民族那火一般炙热的感情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中涌动,将自己心中那段恋情融入到了对民间音乐的大爱之中。
三、对c小调练习曲的赏析
肖邦创作过27首钢琴练习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又被后人称之为《革命练习曲》。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最终惨遭沙俄的血腥镇压。正赴西欧途中的肖邦闻得此讯,为祖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到悲伤,为沙俄的暴行感到愤慨,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沙俄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沙俄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引子从右手弹奏的属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来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渐强、渐弱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得知革命失败的噩耗时那种复杂激愤的内心活动。当乐章进入展开性的中段,呐喊式的主题进行反复、变化和发展,而且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高昂的旋律,将乐曲推向高潮。接着,钢琴的高声部弹出一个激情澎湃、带有英雄主义的主题,音响清澈、明亮,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饶的战斗呼声。随后,乐章转回原调共四小节,表现了在感情上激烈动荡之后极度悲愤的气氛。结尾部分则再现了前面的音调,并加上变奏和装饰音,使音乐更富于冲击的力量,这冲击力一直冲向乐曲的尾声。
本曲为有魄力的快板,c小调,4/4拍,“ABA”三段体式。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各种转调至降B大调,反映出极度的悲愤与激昂;第二段的情绪稍显平和,但仍是洋溢着满腔悲愤的曲调;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结束。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由高音向低音冲击并在强奏的和弦上结束,象征了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四、结语
肖邦在其有生之年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波洛奈兹、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E大调练习曲》、《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c小调夜曲》、《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等尤为突出。
肖邦的“自由速度”,这种弹性节奏的运用,使他的音乐产生了独树一帜的意境,这也成为了肖邦音乐旋律的重要特性标志。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民族音乐家,儿时民间的马祖卡等舞曲使他着迷,农村的生活也成了他的创作基础。
在具备了深厚的音乐功底之后,肖邦开始注重旋律的调性色彩,墨守陈规从来不是肖邦的个性,他最喜欢的转调起点是在未解决的属七和弦第三转位、特强音上开始,后面紧接着一串串快速的音阶,也经常通过减七和弦进行转调等,这些变化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个性的旋律,让其作品既不同于舒伯特那般诗情画意,不同于贝多芬那英雄史诗般慷慨激昂,也不同于李斯特那般技惊四座。因此赏析肖邦的作品,首先必须对作品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结合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方能从乐章旋律的变化中去品味作者内心的情感。
肖邦在黑白键搭载的舞台上展现的是他自己所抒发出的激情澎湃,一旦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听众的心灵就会感到震颤,听众的灵魂将会被洗礼。后人也将肖邦的作品作为钢琴教学的必备曲目,在钢琴大师的演奏曲目中也同样不可或缺,一代音乐巨匠的作品始终响彻在世界的音乐舞台。
【参考文献】
[1] 钱红。谈肖邦作品的演奏特点。辽宁高职学院艺术教育,2008。1。
[2] 胡满春。黄芳。对肖邦音乐研究的反思与创新。黄河之声,2009。1。
[3] 刘潇。浅析肖邦钢琴作品中的民族精神。黄河之声,2008。3。
[4] 孙鹭。肖邦音乐作品的个性化旋律。作家杂志,2009。1。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论文】相关文章:
从肖邦的音乐体裁看肖邦的音乐风格论文05-02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05-02
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毕业论文04-28
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02
电影《孔雀》的音乐赏析的论文05-02
电影《孔雀》的音乐赏析论文05-01
九位中国诗人作品赏析04-30
久石让音乐作品的分析论文06-09
把握阅读教学中的练笔契机论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