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浅探
在小学艺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 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 发展,我们在小学艺术课教学中进行了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
早在1970年,美国音乐教育家乔治·罗曼诺夫就提倡一种音乐背景记忆法,即在乐声中进行学习、创 作或记忆。实践证明,教师在优美的古典音乐旋律中朗诵英语课文,能使学生的记忆力提高10倍,可以在7 2小时之内掌握2000多个单词。经过反复试验,乔治·罗曼诺夫得出结论:不管在任何时候,音乐都能直 接刺激大脑神经,引起兴奋,并由此产生创造灵感。
1983年召开中日教育交流恳谈会期间,我国代表团在考察日本幼儿园时看到,幼儿在学画乌龟之前, 教师先引导他们听一段表现乌龟律动的音乐,并要求他们按音乐节奏模仿乌龟爬行的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进行 绘画创作。这种教法,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幼儿更好地激发起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们认为,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 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即在美术课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在 音乐课教学中加进美术欣赏,使这两门课中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既有利于创 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近几年来,我们在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那就是抓住“视、 听、唱、奏、动、写、记、创”这八个要素,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 ,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
例如二年级上一节以“一群小鸭子”为课题的美术课,开始,教师把走的、跑的、站的、飞的等各具形态 的小鸭子画像贴在黑板上,先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接着,教师播放小鸭子叫声各异的录音,并加一段“小 鸭子戏水”的录音故事。主讲人活灵活现的讲演,使同学们浮想联翩,小鸭子戏水的画图在他们脑子里已具雏 型。继而,教师再按录音机,一曲《小鸭子》的欢快旋律划破了教室的静谧,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和 着歌曲,踏着节奏,挥动两手,模仿着小鸭子的动作。当学生安定下来,教师又引导他们观察小鸭子(画像) 的头形、身形、眼睛及颜色,然后再播放歌曲《小鸭子》。随着轻快的乐曲,同学们尽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池塘、浮莲、远山、追逐嬉戏着的鸭子……至此,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已是水到渠成了。
又如六年级一节音乐课,教唱一支云南撒尼族民歌《转圆圈》。这支民歌情调纯朴,尽管音域不宽,但节 奏轻快、动静有致,富于浓厚的撒尼民族色彩。教师教授这支歌时,把预先绘制好的云南风情画贴在黑板上, 使画中的竹楼、远山、草坪、月亮和欢乐的人群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撒尼族的风俗习 惯后,即作了表演般的范唱。刹时,学生犹如置身于草坪上的人群里,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一阵激情后 ,教师又启发学生根据绘画的意境和《转圆圈》的歌词展开想象:一轮明月由东升起,宁静的山村,微风轻轻 地吹拂着树梢;远处群山朦朦胧胧,近处小溪潺潺流着。正当同学们沉醉在美好的意境中之时,不知哪位学生 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月亮出来了!”于是,全体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齐声和着:“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有些学生还拿起牧童笛吹起来。一时间,“视、听、唱、奏、动、写、记、创”八大要素中的大多数都在课 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欢乐的气氛中,一位学生指出黑板上那幅绘画仍未完全体现《转圆圈》所蕴含的意境 ,并要求老师批准他索性
[1] [2]
【小学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浅探】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浅探05-01
《太平经》中的音乐治疗观念浅探04-29
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浅探04-30
数学美浅探05-01
瀚海的释义浅探04-27
中专美术欣赏课教学浅探04-29
老子哲学的发端浅探04-30
体育消费文化浅探04-30
英语语态的认知浅探04-27
语文活动教学浅探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