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时间:2021-09-09 20:28:22 英语论文 我要投稿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互文性自提出以来在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被引入到语篇语言学中,越来越多地用于语篇分析理论及实用性语篇的研究上。本文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英语阅读语篇中互文性表现形式以及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关键词:互文性 阅读教学 启示

  引言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是有很多研究而且在不断发展,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对一个句子的词汇和语法都很熟悉,然而在语篇中却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个句子,这是为什么呢?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语篇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本文拟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讨互文性理论能给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这对全面深刻理解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法国符号学家J。Kristeva于1969年在其著作TheKristevaReader中提出,是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个语篇的外形都是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转化”(everytextisanabsorptionandtransformationofothertexts)。[1]Beaugrande和Dressler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篇语言学并且将其定义为“一个语篇的产生和接受有赖于参与者其它的语篇知识的方式”。[2]本文运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语篇中的体裁互文现象,文化互文现象,媒体互文现象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分析大学英语语篇中的互文性的表现形式极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二、互文性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体裁互文性

  新斌建议从读者的角度把互文性分为“具体的”(specific)和“体裁的”(generic)。具体互文性是指语篇中有具体来源的引用他人的话语及不加标明的引用他人话语而产生的互文关系。[3]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风格(style),或语域(register)的混合交融。

  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有些语篇是几种体裁的混合。在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语篇被认为是由句子组成,句子又是由词语组成,所以阅读语篇的大部分时间被用于解决重难点词汇、语法上,所以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读懂了句子就学会了语篇。结果,学生解决单个的语法、句子能力很强,而在语篇的整体理解,尤其是对语篇的欣赏性理解如对文章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理解、欣赏等能力却得不到提高。对阅读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对字面,释意的理解层次上。

  例如,我们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课“LearningaForeignLanguage”时,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在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该语篇的主题:leaningaforeignlanguagewasoneofthemostdifficultyetmostrewardingexperiencesofmylife。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观点时心里就会不禁问自己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该如何证明此观点呢。学生们就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文章主体寻找答案。作者以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经历的事例来推进观点的。在结论部分,作者再一次点题,首尾呼应。这类语篇模式“提出观点—论证—总结”就可能成为学生今后阅读同类语篇的互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依据本篇文章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能使学生更好把握此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技巧,就能扑捉语篇的宏观意义和主题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词汇、语法及习语搭配等知识,使学生形成“见林又见木”的思维模式。

  提高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体裁互文意识,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对词、句、语法的学习教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的焦点从语言的形式上转移到语言所传递的内容和信息上。采取篇章教学法,讨论语篇的宏观意义,分析语篇结构形成某类体裁一些固有语篇模式的图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重点、难点词汇语法的讲解学习,最后再根据语篇结构特点,总结出某一类体裁的语篇模式概括语篇主旨思想写作意图等,也就是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语篇—词句—语篇的步骤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记叙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的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推进的、及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学生了解整体结构框架及宏观意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出他们觉得很难理解的词汇及教师认为重点的词汇语法进行讲解,最后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及记叙文的四大要素能够达到总结、概括全文主旨,最终学生实现了“见木又见林”的阅读目的。

  (二)文化互文性

  文化互文性是指受到语篇主题的启发读者被被唤起的相关的认知心理、文化习俗、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这些在读者阅读语篇前已经作为一种图式存在于其脑中,当读到此类语篇时,读者就可以调动其相关图示来解读文本。Halliday认为,语篇的产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情景因素和

  文化因素息息相关。文化互文性就是要把语篇分析与特定社会文化副合起来对文本进行解释,透视语篇所包含的社会事件、文化语境给学生多元化的文化输入。[4]

  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内容涵盖极广,包括社会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英语语篇这一跨越多学科,包含各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学生文化知识丰富与否,会促进或阻碍学生阅读进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需要动动先前所学的词汇、句法、语法等知识,及相关的体裁、语篇模式,更要调动相关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例如:在教授《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文章“MyAdvicetoStudents:EducationCounts(给学子的忠告:教育很重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章以“我”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论述,文中无一处提到“我”就是“比尔盖茨”但是只要了解比尔盖茨个人经历及相关信息的学生,就能得知“我”就是“比尔盖茨”,就会更深入理解文章,反之则无法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所以教师在讲解引篇文章前即“pre—reading”这一部分,应该和学生一起来讨论比尔盖茨的教育过程,人生经历。当学生掌握关于比尔盖茨的知识信息后,去读此文章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为什么比尔盖茨中途退学去创办微软,而他又给学生的建议是教育很重要”,同时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如《新编大学英语》中“Foodandculture”对于这篇文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要调动记忆中相关的西方饮食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此语篇,也就是要用外国的饮食规则、民俗来理解、欣赏此语篇,而不是运用中国的饮食去理解此语篇的意义。同时对语篇的学习也要以学习西方节日,世界各国的饮食为主,采取中外文化对比方式。利用互文性使学生对课文字面意义的理解与具体语境下的语篇形成互文阐释,意味深长,从而升华了主题。

  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文化互文意识就是要把握英汉文化之间的对比和重合,如“狗”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既相似但又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多用于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狗”被认为是忠实的朋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重点应放在英语和母语的文化不同上,把目标语的文化因素提取出来,用目标语文化的规约和行为方式阐释语篇,评价语篇和欣赏语篇,随着文化交融的加深,学生更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提高其语言学习能力和效果。

  (三)媒体互文性

  媒体互文性主要是通过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物质媒介来创造互文性的效果,如插图、序言、评论、动画等。

  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媒体互文意识就要革新传统的教材,教学手段。传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要变成“网上自有黄金屋”。教材不仅是由纸质组成,同时还需有磁带、VCD光盘、CD—ROM光盘和网上课件捆绑在一起的学习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互文性教材的思想。例如学生在学习《大学体验英语》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利用纸质教材和其丰富的网络资源,该书图文并茂,声像清晰,网络资源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之,阅读活动是一种多种因素、多样形式、多项交流与反映的复杂的解码过程,解码的依据来自文字、语言、语用、文化、世界观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并无意来分析互文性的具体分类及其特征,而力图要说明要重视语篇的互文性,重视语篇体裁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媒体互文性。从互文性的角度去组织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并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戴宁熙。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转引自王娟。汉语体育新闻评论中互文性的类别和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4]谢秋恩,刘书亮。语篇互文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07-29

一种互文性视角论文12-22

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07-24

互文性对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的启示10-03

戏剧的互文性与时代性思考论文06-26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的论文06-23

互文性解构模式下的译者初探10-25

互文性分类与翻译07-14

英语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