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神似与形似的辨证关系英语论文

时间:2023-05-03 17:42:08 英语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述神似与形似的辨证关系英语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从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重要性,强调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努力做到神形兼备,意形兼得。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尽量在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原貌和精神,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要分析其语言形式的特点,倾听弦外之音,尽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言特点,保留其审美要素,不可随意抛弃原文的形式。

简述神似与形似的辨证关系英语论文

  [关键词]翻译 神似 形似 对立统一

  人类有翻译活动已是很久远的事了,罗马人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就大规模地翻译古希腊的文学著作,中国的《礼记》记载了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口译(不排除笔译)活动,有文字记载的笔译佛经的活动则开始于公元二世纪中叶,翻译的历史可谓久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直译,还是意译,始终是翻译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到了今天,则进化为形似还是神似,更引而申之为语言学派还是文艺学派,至今未有一致的看法。

  神似与形似的问题直接牵涉到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傅雷和不少译家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的主张,其用意可以理解,虽然神似比形似更重要,但并不完全否定形似。引用著名画家叶浅予的话,从另一角度来考察形与神的问题:“凡是画,都要求形神兼备,有人认为‘得意’可以‘忘形’,就是说,传神可以遗形,这是不妥当的。神是依附于形的,形不准,神也就失之真。所以我们常说:‘以形写神。’”“这些话的意思,无非是说神要依靠形来加以表现,这同用形式来表现内容的观点是一致的。形式不完美,严重遗形,内容必然受到损伤,神也就无从保全。从而,要求神似,也必须从形似做起,做不到形似,神似也就难以实现”。“神似与形似,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极为密切。何谓形式,如何在翻译各种体裁的作品时加以再现,的确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根据一般的理解,我认为,形式大概包括作品的体裁、结构、手法和语言等等。形式由内容所决定,反之,内容只能通过一定形式来加以表现”。“总起来讲,神似与形似和内容与形式,都表现为艺术风格”。

  可见内容与形式同样重要且不可分离,翻译既要传达内容,也要重视形式。有人甚至认为,一个文本只有在它的形式比它的内容更能打动读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文学中形式因素的重要性。同一个主题,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在当代外国文学中,一部为人称道的作品,往往不是因为它的内容有多么骇世惊俗,而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新颖独特的,或者说,得益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比如加缪,比如杜拉斯。他们的作品翻译,为我们本国文学的创作无疑产生了新的动力。

  加缪不是那种盲目追求形式的作家,也不是那种单纯注重思想的作家,他始终要求内容与形式“保持经常不断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内容溢出形式,还是形式淹没内容,在他看来都会破坏艺术所创造的世界的统一性,而艺术,恰恰是“一种要把一切纳入某种形式的难以实现的苛求”。然而内容与形式结合得越完美,对翻译造成的障碍便也越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诗歌翻译中。 译者的主观意愿都是既想保住形,又想传达神的。然而事实上,一些主客观因素迫使译者在形神之间作出选择。一个译者拿到一篇作品,他想把作者说了些什么和怎样说的传达给读者,他要考虑作者和原作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和语言风格,他首先要保留的是原作的语汇、句式和结构,赖此传达出原作所包含的人物事实、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的风格;他不能保留的,如区别中外语文的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包括文化)等,他必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曲为表达。一种语言要安稳地到达另一种语言,必要经过“颠顿风尘、遭遇风险”的过程,然而毕竟是可以“安稳”到达的,须知在多数情况下中外文是一致或近似的,正所谓“天下文人之脑力,虽欧亚之隔,亦未有不同者”(林纾语)。有些情况需要变通的,无论什么样的译者都会变通的,决不会胶柱鼓瑟,弄出不通的中文来的。

  原文中的字有虚实,有音响,有色彩,有情调,句或简洁,或奔放,或舒徐,或繁复,篇章结构清晰紧凑,复杂多变,无奇不有,风格则或阳刚,或阴柔,或兼而有之,若说形似,须一一对应,谈何容易,远非字字对译或查查字典所能奏效。至于个别的表达习惯,例如法文的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后面,译成中文一定会把形容词放在前面,根本不涉及形似还是神似的问题。大体上的直译若不能做到文从字顺,只能说明译者的懒惰,或对祖国的语言的掌握还不到家,更何况还要传达出原作的精神,所以,大部分翻译家主张“以形写神”,或者“形神兼备”,或者“形似而后神似”,而对“得意忘形”或“重神似不重形似”之说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茅盾先生称那种“字对字”的翻译为“死译”,说“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表达原作的精神”。真正的直译是即重形似又重神似的,不像意译派那样对原文要去粗取精,离形得似,完全置形似于不顾。实际上,所谓直译,并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比着原文依样画葫芦,字字对译,毫厘不爽,似乎很容易,其实,直译比意译难得多,试想在有限的空间里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的风采,不许裁弯取直,不许绕过困难,不许离开原文做无根之想,还有比这更难的吗?真真是戴着镣铐跳舞啊。水天同先生说得好:“夫‘直译’‘意译’之争盲人摸象之争也。以中西文字相差之巨而必欲完全‘直译’,此不待辩而知其不可能者也。亦有两方语句,不约而同,顺笔写来,自然巧合者,当是时也,虽欲不‘直译’岂可得乎?”这就是为什么在《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直译”“意译”的说法几未出现,而代之以形似或神似、语言学派或文艺学派。直译还是意译,形似还是神似,语言学派还是文艺学派,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许钧先生说得对:“过去我们习惯于二元对立,翻译上的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也水火不相容的样子,殊不知矛盾的双方总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前提的。

  在大的方面,我们需要一种翻译哲学来解决可译与不可译的种种矛盾。可具体而言,我们仍然要强调翻译是一门实践的科学,翻译理论研究是要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而不要制订一个标准,界定两个学派的是与非。”

  简言之,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尽量在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原貌和精神,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要分析其语言形式的特点,倾听弦外之音,尽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言特点,保留其审美要素,不可随意抛弃原文的形式。文学翻译既要忠实传达原文信息,又要恰当再现原文艺术风格。在两者产生矛盾的时候,要考虑好形神的取舍,到底哪一个更能反映代表原作。翻译作品的形似与神似,不仅会影响到普通读者对原作的理解,更会影响到文学批评家对原作品的认识与研究,有时候因为作者取舍不当,将文学研究导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使人们曲解了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振江.语言的形式意义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7(1).

  [2]刘新民.评屠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J].中国翻译,1997(5).

  [3]葛校琴.翻译神似论的哲学——美学基础[J].中国翻译,1999(3).

  [4]左飚.论文化的可译性[J].上海科技翻译,1999(2).

【简述神似与形似的辨证关系英语论文】相关文章:

鲜桃和烂杏的辨证关系04-29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探析04-28

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辨证关系论文04-30

简述人际关系作用-交际礼仪03-06

辨证04-30

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辨证关系04-27

《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教案04-25

论科技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05-02

《起信论》渊源辨证04-30

科学问题哲学解和科学解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