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议语篇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阅读能力 语篇分析 背景知识
【论文摘要】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学生阅读速度过慢,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是传统语言教学只注重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导致的结果。借助语篇分析理论,将语言知识教学和语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篇整体的角度入手,掌握了文章的语篇结构,抓住了主题,了解了背景文化知识和语境,才能全面、准确、深入地达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阅读作为一种语言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长期的,普遍的一种行为,是从文字中获得知识、提取信急的最重要的手段。阅读是比听、说更为有效记忆和记忆长久的方式,即使在知识媒介如此众多的今天,阅读的作用也丝毫没有降低。而阅读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又能充分理解文章,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
引言
阅读是一种把语言符号通过心理认知转换成思维符号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有选择性运用多种技巧的过程。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度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是读者根据已有的信息、知识、经验等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语言交际行为。”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OODMAN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
从 20世纪70年代初起有人(Gough,1972;Goodman和Smith,1978;
Stanovich,1980)提出心理语言阅读模式:正向模式一反向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阅读模式理论的确立和发展使人们能深入地认识和研究阅读理解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正向模式又可称为自下而上模式((Bottom- up Models)一史密斯(Frank Smith)将其称为“从外向内”的模式(out - side in)即从文本到人脑的过程(from text to brain)。在这种模式中读者被视为解码者由字母到单词,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然后从句子到段落、篇章、最后从篇章中获得作者的意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代表人物高夫((Philip B. Gough)认为:阅读是静止的被动接受的过程,是一种系列加工的过程,是从左至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阅读,并对阅读过程中的某此现象做出假设和解释。正向模式注意语言本身的结构,强调的是词汇的学习。
反向模式又称为自上而下模式(top- down model)是以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为基础,史密斯将其称为从内向外的模式((inside- out),即从大脑到文本的阅读。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活动,是一种阅读对象与阅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利用个人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及篇章所提供的信息来构建篇章的意义(Stanovich,1980)。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新摄入的信息和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向模式强调读者是阅读的中心,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一、语篇分析理论及其意义
语篇又称为篇章、文章、话语等。黄国文教授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semantically and pragmatically)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语篇分析概要》)胡壮麟教授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不论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最终都要经由语言表现出来,因而必然受到语言本身的一些特征的制约,如任何语言在实体层都要一个音、一个音地和一个词、一个词地体现出来,而且在一定语境下的表述都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使语音和词语产生有意义的联系。这种有意义的表述的集合就是‘语篇’(text)。”(《系统功能语法概论》)国外学者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认为,最好把语篇看作是语义单位(Sentence unit),即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综上所述,决定语篇的不是形式,而更多的是意义,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形式和意义都必须有相应的完整性,但各自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依赖性。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语义连贯。语篇表达的不是彼此无关的信息,而是语言连贯,相互关联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连贯的整体。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篇章的整体理解。将语篇体裁融入教学,也是进行语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依据英国语言学教授迈克尔·荷伊(Michael Hoey)的语篇分析理论,英语语篇基本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总体—分述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如先概括后举例、先整体后细节进行推进;二是对照—匹配型(Matching-Pattern),即通过对比异同来突出中心议题;三是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先说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办法,最后进行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参考语篇的基本模式,通过归纳段落大意、进行层次划分的方式来了解语篇的宏观结构。 语篇体裁的重要作用在于将语篇归类,从而使看似繁杂无章的语料简单化和系统化。通过对不同语篇体裁的语篇进行比较语对比,我们不仅可以从微观上把握一类语篇的内在结构及其组织机制,并能从宏观上了解某一语篇体裁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语境。因此,在教学中,对语篇体裁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语篇,有助于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并能提高他们从不同层面对语篇进行赏析的能力。同时,对体裁的分析提供了自上而下对语篇描述的理论框架,从不同语言层次阐释特定语篇的内部组织机制,并在理解语篇这一认知过程起到指导性作用;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语篇体裁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语篇体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系统网络中的动态选择流程来描述相关类型的语篇体裁的构建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所学语篇。 由于语篇体裁框架是高度抽象化了的篇章模式,他解释了不同体裁语篇的本质性和主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各种常见语篇体裁框架。
二、基于语篇分析的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应将篇章作为整合单位。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篇章模式与篇章类型,促进学生语言及语篇意识向纵深发展,使学生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不同体裁的语篇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最大量的获取和掌握语篇所传递的
信息,增强其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并在阅读中又参照已有的模式对新的内容进行预测并不断修正以求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迅速、准确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语篇结构层次把握得越清晰,越有利于他们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回想、记忆。
安德森(Anderson)指出, “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也是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语言教育家拉多曾指出“我们不掌握
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作者利用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含义。背景知识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与语言本身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文化有关。而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源于文化,蕴涵着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指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及其对世界的认识的总和。因此,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英美文化的过程。在阅读前了解背景知识和中西文化的差异,能使学生做好知识上、
心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消除由于风俗习惯、社交礼仪、文化艺术、宗教传统等背景知识的缺乏可能对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章内容相互作用,实现对文章的层次阅读,即评价性理解及欣赏理解。背景知识的掌握启发并改善学生已有的构思形式。大脑中的背景知识越多对语篇的理解就越正确、深刻、透彻,交际能力的应用才得体和准确。
“离开了语言的使用场合,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确定语言单位的交际功能,语言单位也无法充分起到交际的作用。”语境(context)即语言使用时所处的环境。学习语言就必须要了解该国的文化。外语的学习不仅仅是习得语言,更要习得文化。不同社会、文化间人们的活动方式存在着差异。人们的社会活动又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受文化的制约,与语法错误相比文化错误更严重。语篇与社会语境的密切联系,阅读的目的可视为在特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在语篇层次上提取意义,达到对语篇的理解。语篇意义取决于语境。因此语境对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把握篇章主题。
总之由于阅读是读者相对独立的个人认知行为,那么读者也就是学生应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语篇教学模式的运用,冲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语篇教学改变了过去以词汇和句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到以短语、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的意思为中心的高层次阅读。语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实践的主体,更好地掌握篇章的中心思想及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Celce-Murcia, M.&Olshtain, E, 2000, Discourse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Demo, D. A, 2001,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ERIC Digest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1.
[4] Krashen S,Terrel D.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M] .Oxford:Pergamon, 1983.
[5] Schiffrin, D,1994,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Oxford: Blackwel1. [1]
[6]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 胡文仲.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9]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4
[10] 李慧. 阅读与阅读现状分析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77一78.
[11] 廖传风.语境与语境教学法[J].外语界,2000,(4).
[1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3] 司徒双. 社会文化因索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25- 27.
【浅议语篇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04-28
漫谈语篇分析和英语阅读教学论文05-02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05-03
浅议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05-02
主位推进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04-28
英语阅读教学与语篇分析04-28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论文摘要12-06
浅议英语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05-03
语篇分析与艺术类大学英语阅读教学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