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热情激发自信

时间:2023-04-30 12:20:13 英语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倾注热情激发自信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叫做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的国王。他非常善于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具美丽少女的塑像,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最终竟然如愿以偿地使少女活了过来。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罢了,并不具备可信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那就是如果我们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寄予越大的期望并付出努力,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工作。其实教学过程不就是一个“雕刻”的过程吗?教师即是雕刻师,而学生则是雕刻师手下的作品。雕刻师能按照自己心中的构想和希望,将一块石材雕刻成形,而教师应该也可以培养出与自己期望水平相符的学生来,简单的说就是使学生的学业朝教师设置的目标发展并最终实现之。早已有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与学生的成绩(志向水平)相关。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为智力测验)后,随机在多班抽取20%的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一个班的老师: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习冲刺潜力”。八个月后,再对全部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求知欲更强”,“更有适应力与魅力”。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暗示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于是更加信赖老师,积极起来,并给老师以反馈。老师越是见到这种反应,感到他们更加顺眼与可爱,更是会把自己的感情与期望投注到学生身上,于是激起更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热情。罗森塔尔借用典故将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望效应”)。

从以上实验的效果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一效应广泛地运用与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我校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若能很好地运用这一效应,必将对我们教学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现状来看,我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缺乏自信,学习兴趣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而且影响甚广甚深。如果仅有教师单方面进行外在教学、灌输知识,而没有学生由内在需要而主动接纳的话,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困难的。相应的,教师们也就难免对学生失去信心,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热情不足,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如此一来,学生更学不好,教师也因此更无信心,教与学便陷入一种难以解脱的恶性循环。既然基础差已是难以改变的现实,那末我们只有从可以该变的心理状态着手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形成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即学习动机。但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该调整好自身心态,才能对学生倾注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已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成熟的心理。与心理尚未成熟,文化知识不够全面,人生观尚未形成的学生相比,教师应更具备冷静地认识现实、客观公正地分析对待事实的能力。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灰心,不能将学生看扁了而任其发展,而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我们应以较强的毅力使自己保持耐心,细心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并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使他们取得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可爱,才能激发心中对他们的爱心和热情,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也才能对他们付出爱心和热情。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认定学生的现状无法改变,并且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对学生的不满或失望表现在行为和言语中,那么当学生接受到老师反馈过来的信息后,感觉到老师的不信任,再加上本身已有的自卑,就会更加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更不利于教学工作的

[1] [2] [3] 

【倾注热情激发自信】相关文章:

激发团队热情励志名言04-27

[精选]倾注的作文11-02

倾注的作文08-17

(经典)倾注的作文10-31

倾注的作文03-14

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自信心04-29

激发潜能,收获一生自信05-01

如何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05-01

(实用)倾注的作文11-06

【精华】倾注的作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