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论文

时间:2024-06-02 15:57:44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经典】体育与健康论文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体育与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体育与健康论文15篇

体育与健康论文1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兴趣不浓,给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篮球(半场三人制)、足球(小场地五人制)、排球(六人制)、武术、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其它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报告。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总结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论文2

  摘要:根据现代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其发展趋势而改变一些教育教学方式是适应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个人素质、学生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环境等因素来进行组织教学。

  关键词:体育健康 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现在面对课程教育改革的浪潮迎面扑来,转变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探索新形势下课程的具体要求,并熟练运用到具体课堂教学中,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如何转变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很明显而残酷的摆在自己的面前。现在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生理、心理特征来安排教学,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

  一、 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标准的异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一堂课的主宰者,其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

  任何的权利或是很少能更改,学生在整堂课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几乎没有任何权利而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其能不能接受、接受了多少教师就没有充分考虑。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而且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等,这样组织的教学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使其在一个欢愉、轻松的氛围中发挥其主动性、自觉性,在愉快的环境中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二、 心理学因素

  (一) 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一堂好的体育健康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与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在运动中身体素质与免疫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培养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所谓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它能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体现,是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体育兴趣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几类。根据体育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指由体育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体育教学中新颖的活动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引起学生的新颖感、兴奋感、刺激感等,都可促进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组织方法与手段的时候要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采用一些新颖的、独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方式来进行教学,事必会激发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质的飞跃与突破。所谓间接兴趣是指体育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根据体育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所以体育兴趣的培养与形成对一堂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体育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具有定向作用;

  (2)、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体育兴趣能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积极效应。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呢?

  (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求知欲。体育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因势利导地组织娱乐性、游戏性的练习和比赛,让学生在新颖、变换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发展体育兴趣;

  (2)、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体育教师要掌握有关体育教学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和理论与方法,并善于在体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以使学生经常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不断看到成功或体验成功;

  (3)、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学中要适度地考虑到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愿望,以乐趣为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来设计教学,尽量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满意感,并由此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4)、加强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学,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由此可见,教育改革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教师改革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一个指导者的角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改革创新,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新颖性、独特性),改变自身的不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集中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与有意后注意三种。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之逐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何为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进行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组织教学,或许某些学生对某个动作并没有完全集中精力而导致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与运用技术动作的'后果。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眼神等方式观察到其事是否集中了注意,对于没有集中注意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致于走神,也不致于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而在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师生之间的磨合后就可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不需要做任何的意志努力,因为在师生之间已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最终需要达到的就是这种默契——有意后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与途径来使学生集中注意,使一堂课在轻松的情景下顺利完成。

  三、 环境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了一定的环境是不可能生存的。环境又可分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一堂体育健康课也是如此,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环境因素,使一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客观环境

  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条件好,器材、场地等全都有,有的就略为差了一些。体育教师在此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体育健康课程内容的需要来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创造性的建造一些体育器材,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有的学校有一定的场地,但不是很健全,教师可在此时利用竹竿、木桩等来修建足球门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活动,也使之的身体素质在锻炼与运动中得到了提高。资源是死的,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思维是活动的,可以充分利用的,体育教师在此时就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应,不造成有限资源的大量搁置与浪费,客观环境利用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技能。

  (二)、主观环境

  主观环境主要是指一堂体育健康课中的人为因素、主观因素,例如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课堂气氛、语言交流等方面,灵活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组织好一堂体育健康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采用一种

  科学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全新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何为管理?管理有“管辖”、“治理”、“控制”三层含义。管辖,主要指管理者具有的权限;治理,指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控制,指如何使管理者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职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体育管理则指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在现代体育健康课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以前体育教师在一堂中是绝对的主宰者,学生基本没有任何权利,往往教师说了什么就是什么,学生无权或者极少能够更改教师的意志,而现在不同了,教师在一堂课中只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与活动空间(教师有效组织、管理的前提下),能在运动中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一堂课的教学,事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活动的管理艺术。

  2、 提高语言交流艺术,丰富课堂气氛。

  学生所处的年龄与教师有着一定的差距,同时根据其年龄特征、生理与心理

  特点等因素决定其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要改变传统的“严批式”而采用“劝导式”,使之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错误,从而从更高的程度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来做一个比较,例如在面对一个学生做了错事之后,你作为一个教师把他叫到你的面前,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来对待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能、不允许这样做!”而且在说的时候脸色很严肃、沉重,板着一副令学生极为反感的“苦瓜脸”,学生在此时只是在表面上认识了、承认了错误,但其内心是否真正意识到错误的本质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改用另一种方式:“你在这样做之前是否有考虑到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吗?那么既然没有想过就不值也不能这样做,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论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而且都要对每一件事负责”,这时学生心里会想一些关于自己做错了事而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而使之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错误。两种不同的方式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虽说这样做在开始的时候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作为一名有着良好素质的教师来说你必须始终坚持下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师生的磨合之后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并鼓励他们,尤其是那些差生,让他们意识到你是在意他们的,并没有嫌弃他们,在进行交流、鼓励的时候要善于应用各种语言艺术,了解他们的心理,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有好坏之分,要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使之能正视自己的存在,消除他们内心深心的自卑感,体验受表扬、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堂课将收到不错的效果。同学生进行交谈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意见,教师可根据这些意见、建议来合理组织、安排教学,提高上课的质量。总之,善于运用各种语言艺术,使一堂课在欢悦、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对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学环境的分析,通过不断实践运用来掌握与积累一些适应体育健康课的教学经验、手段,必将会提高一堂课的教学质量,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论文3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物质以及工业文明开始向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工业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向低碳经济的新生活理念转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轻体育具有非常大的推广价值。通过实施与推广,让轻体育成为老年人群体全民健身的指导,让低碳经济形势下的轻体育成为改善老年健康状态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轻体育;老年人健康

  轻体育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方式,其具有简易性、终生性的特征。轻体育还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氧运动,通过对一些带有竞技性运动项目的弱化演变而成。对于轻体育而言,其运动项目及内容非常丰富,当前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流行的广场舞、散步、健身气功、太极等轻体育项目都属于轻体育范围。这些轻体育项目非常适合于老年人群体练习。在人们开始向着低碳经济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轻体育与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相对应,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消费理解,让轻体育成为了当前老年人健康活动的一种新方式。

  一、低碳经济形势下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轻体育的价值

  1.通过轻体育预防老年疾病。我国当前社会已经呈现出了老年化的特征,这也意味着我国社会老年人数在不断上升。当老年人群体开始关注自身身体健康时,从最初的药物养生向着运动养生的方向发展。在轻体育的作用下,一些常见的老年病得到了改善,让轻体育能够预防老年疾病的作用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群体的认可。低碳经济形势下,轻体育体现出一静不如一动的精髓,也向人们呈现出了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对于延长寿命的作用。老年人可以通过轻度运动,维护自身身体机能,改善自体质达到强身健身的效果。而且,老年人之所以关注轻体育,主要是老年人对于消费理念的转变。他们开始意识到,轻体育运动是一种非常经济实惠且对健身强体有着非常好效果的运动方式。比如老年人群体中,最常见的是Ⅰ期高血压,这部分患者能够通过轻体验来改善自身的无心血管环境、降低血脂等作用,从而让体育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群体的喜爱,已经在城市生活中成为了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一种最佳方式。

  2.通过轻体育营造健康心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人们意识到了低碳生活需要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习惯中与节能环保形成关系,从而能够有效减少个人的碳排量,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消费,这种消费理念与老年人的节俭形成了呼应。但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并不一定是来自于经济方面,还有的则会来自于孤独。因此,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轻松的体育活动,可以让老年人形成聚集并通过参与轻体育活动,扩大了老年人的社交范围,让其与其他参与者一起通过体育得到了身体锻炼,还能够从精神以及心理上得到安慰,缓解其内心的孤独感,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保障。据相关研究显示,经常参与轻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可以从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让其心情能够长期地保持快乐的状态。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老年人想要以一种低消费且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来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轻体育正好满足了老年人的低碳消费需求,不仅能够为其营造健康心理供了条件,还能提升中老年人的心理素质。让轻体育所具有的心态调节功能,在改善老年健康状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通过轻体育保持老年人愉快情绪。随着我国全民健康热潮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老年人所追求生活品质也有所提升。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一些高消费的体育项目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但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本身就比较节俭,不希望自己的体育消费有较大的增加。因此,老年人群体开始将健身目光投向了轻体育运动,这也正好符合低碳经济的消费理念。应该说,轻体育是当前增强老年人身体素质,促进其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轻体育让老年人得到了身心健康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在轻体育活动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这样的一种良性循环,让老年人既不需要消费过多,也能够大幅度提高体质。

  4.对观念的转变作用。随着轻体育活动在老年人群体中实施,老年人健康状态得到了改善。而且在其参与轻体育活动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全民健身的新理念。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老年人开始意识到了人与体育之间所存在的价值关系,能够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回归,也是当前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求。许多老年人都非常喜欢收看一些竞技运动,而且能够从中体会到竞技运动所具有的魅力。轻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将竞技运动弱化后的运动方式,老年人通过参与轻体育活动,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从低碳经济层面来分析,通过弱化后的轻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运动负荷要求。而且轻体育运动强度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来进行调整,这也正是轻体育所具有的一种“以人为本”的健身理念。这种健身理念,与老年人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了一致,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时还能够以轻体育的运动方式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真正改善了老年人群体的身体健康状态。在这样的一种影响作用下,老年人群体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习惯得到了转变,向着低碳经济理论层面发展,加快了我国低碳经济社会的快速构建。

  二、低碳经济形势下老年人轻体育的实施策略

  1.加大对低碳经济以及轻体育的宣传力度。随产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低碳经济以及生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但对于低碳运动的了解并不多。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加大对低碳运动价值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年人对低碳运动有所了解,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参与到轻体育活动中,最终实现改善老年健康状态。

  2.丰富轻体育项目。老年人之所以喜欢轻体育,原因在于其简易性以及丰富性,同时轻体育是我国全民健康的一种主要形式。老年人可以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轻体育项目,实现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目标。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轻体育运动进行研究,并通过扩展其运动项目以及弱化强度的方式,丰富老年人轻体育内容。让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增加了老年人坚持参与轻体育的吸引力。

  3.转变老年人便利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形势下的轻体育,能具备能够改变老年人便利生活习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中的消费。同时也要从生活习惯上改变老年人,让其通过轻体育活动来养低碳生活习惯。比如,以社区为主导,组织老年人慢行爬楼梯活动。其活动并非要以速度取胜,而是要改变老年人依赖性的乘坐电梯的生活习惯。此类活动的举办,与低碳经济形成关系,节约了能源的同时还能够增强老年人体质。

  4.加强对老年人轻体育的指导。这里所提及的指导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即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因为,有的老年人由于缺少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盲目性地选择一些体育活动,不仅增加了自身的负担,还对其身体健康有所损害。因此,社会各界需要更多地关爱老年人,组织安排专业人士进入到社区,为老年人指导轻体育理论,让其从低碳经济意识到能量消耗、运动内容到运动量等多个角度对低碳经济形势下的轻体育理念有所了解。让老年人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轻体育有所了解,并制定出合理化的体育消费规划以及体育运动方式。指导人员需要将不同类型的项目的运动量制作成宣传单提供给老年人,让老年人自己去选择与自己最为贴近的运动方式,并判断其类型的运动量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运动需求,从而才能够让轻体育真正意义上地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

  5.构建管理机构。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每年的老龄化人群在不断增加。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想要更好地发展与推广轻体育,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发展需求,轻体育需要专业管理机构的参与,才能够让其发展得更加顺利。通过专门的管理机构,轻体育才能够更深入地进入到市场中。同时,政府应该给予这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更多的优惠政策,为轻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在低碳经济形势下,可供老年人选择的轻体育运动项目更丰富。通过专门管理机构的引导,让老年人能够接受到专业化的竞技运动,使其能在享受轻体育运动过程中,得到身心健康的锻炼。让其保持一颗愉快的心情,增强老年人群体参与到轻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广与普及,管理机构需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前提,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与落实中。将低碳经济生活理念融入到老年人体育活动当中,让其理念能够渗透于老年人群体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老年人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轻体育活动中,让体育活动真正实现低碳运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全球都在倡导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生活理念成为了许多人的追求。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低碳经济社会是一种人类过去与自然环境力关系逆转的一种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与自然形成融合,并为人类自身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让老年人参与到轻体育活动中。同时,需要在专业管理机构引导下,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多的轻体育项目,为其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还能够通过轻体育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胡鑫.全民健身运动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价值探析[J].鸭绿江(下半月),20xx,(11).

  [2]王萌.全民健身与大众体育的内在联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xx,(24).

  [3]方钢.工房外的趣味健身运动会[J].中国军转民,20xx,(2).

  [4]徐文,陈鹏.关于全民健身运动误区的研究[J].现代交际,20xx,(2).

体育与健康论文4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树立新的思维和理念,将“健康”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正确把握教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学校的基本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它不仅担负着“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德、智、体、美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注重教书这一个方面,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方面明显重视不够。但是,当前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明显不满,同时他们还会为了自身与小团体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从现实主义出发去做事;二是现代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表现出极端的唯利是图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三是缺乏自信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与打击,就会失去上进心,失去学习目标。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就会走上歧途,给社会造成危害,也毁了自己。

  这些问题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级学校的体育中,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而且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二、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 体育运动让学生懂得知难而上,学会克服困难

  “90 后”学生是现在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学校深受关怀,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摔打和磨炼。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并鼓励学生克服对困难的恐惧。

  2. 加强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

  体育比其他的学科更具互动性和实践性;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方式也比其他学科更为特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之间,只需要用手势或者动作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必须用语言表达。这种沟通需要彼此的信任,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其实是对社会生活和活动的模拟,是社会活动的提前演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经历各种成败、挫折、优胜劣汰、个人与团体、正确性与合理性的体验与认知。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处事方式等性格态度;也将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在许多的体育项目中要求同伴间必须互相信任、互相了解、深入交流、互相帮助,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这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体育比赛中,那些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人会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融入集体,这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懂得团结进取

  体育运动是一种以竞技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面对比赛的时候,学生会摒弃一些平时的不愉快,将思想的分歧与矛盾抛之脑后,所有人空前团结,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去为集体争取荣誉,所以体育比赛是增强学生团队精神的最佳方式。体育运动中的竞赛与合作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场上与场外不同的身份关系,学会关爱与帮助同伴,明白个人与群体间的矛盾统一关系。这种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竞争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 应该将心理健康作为体育的一个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项教学指标来进行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体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认识到,因为心理因素是个复杂多变的因素,所以不能用唯一或者单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也对我们的指标考查方式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如学生的自我评价、思想品德、自信等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期进行测评,逐渐形成完善的测评体系。这个过程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校还有体育教师多方面的努力。

  2. 教师自身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心理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崇拜心理使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第一,体育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主要有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表情态度及语言习惯、行为动作等方面。当教师采用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学生的时候,会产生积极的潜在效果,甚至会比直接教育效果更好。例如,体型健美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美的追求,会促使学生加强锻炼,以求达到健美的效果;第二,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外在形象,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过硬的技术和高深的学识,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这些形象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和学习能力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因材施教

  现代的教育方式不再是一蹴而就的大面积覆盖方式,更注重一对一或者是因材施教。学校的各个教育阶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性格完善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年龄越大,性格与心理上的差异性就会越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就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与思想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于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可适当进行竞赛类活动,如球类竞技、接力赛跑或拔河等需要配合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行事缺少果断的学生,可以多进行单人快速竞赛类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培养他们的快速决断能力;对于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慢跑或者太极之类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遇事沉着冷静的能力。另外还要注重男女学生的差异,女学生应该多安排瑜伽或有氧操等活动,男生则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体育教学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体育也会失去灵魂;正确的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全体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白宗清。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32)。

  胡毅。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与职业,20xx(15)。

体育与健康论文5

  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加州于20xx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包括运动技术和运动知识、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两个学习领域。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1. 展示充满活力的身体活动风格,理解身体活动能为娱乐、竞争和自我展现提供机会,2. 显示出运动活动中负责任的个人行为;社会发展:1. 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负责的社会行为,并理解尊重所有人的重要性,2. 理解历史和文化与比赛、运动、游戏和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7]。

  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于1999 年颁布,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合设,取代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程。这一合设的课程,通过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个人健康与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与体能、健康的社区与环境四个主题,为学生如何学习健康与体育知识指明了方向。具体的说,心理健康:即学生将有机会理解和体验身体、心理、情感、社会、精神等健康;性特征教育:即学生应考虑性特征的身体、社会、心理、情绪、精神等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健康[8]。

  日本文部省于1999 年颁布了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大纲。大纲将中学保健体育课程分为体育和保健两个学习领域身体练习懂得身心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11]。

  俄罗斯新的综合体育教学大纲认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是“ 在完善身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目标是有针对性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其形成性教学大纲强调学生优化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强调个体需求的权威性。教育学生懂得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 通过自觉调节身体活动, 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和身体素质[8]。

  2、国内研究现状

  从新课程改革到阳光体育运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只停留在点的层面上。根据需要,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中国学术期刊和相关文件资料,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决定》在阐述学校体育工作时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0]。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就是要求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体育修身养性的功能, 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以拓展, 渗透以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和心理适应教育,其目的在于开发学生心智潜能,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困扰,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张鑫在20xx年8月《现代教育科学》第4 期《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说: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11]。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翟俊辉在硕士论文《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中小学阶段更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身体素质的最佳发展敏感期和重要心理素质的形成期,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的作用将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2]。

  臧德喜在硕士论文《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中谈到: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与价值已日益深入人心。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方面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13]。

  综上所述,国外早在1999年就已经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国外相比,虽然国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晚了一些,但是在党和政府“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把目光投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和对策来挖掘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心理方面,少数的涉及到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高中阶段,这类的探讨和研究更少。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所面临的压力和心理负荷之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怎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快节奏、大压力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关系到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发展的大事。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鉴于以上这些事实和理论依据,笔者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期望通过本研究得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以便为郑州市和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体育与健康论文6

  一、教学研究目的

  目的: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当前城市和农村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许多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不健康,很多时候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体精神等多种问题,综合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且性格方面表现得比较自私。本研究试图从体育教学角度研究分析,从而增进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得孩子们得到健康发展。

  二、教学研究方法

  1.实验法

  在学校,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比较样本,一个称之为实验班,一个称之为普通班。我只是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具有促进心理发展内容的体育项目,比如:拉网垫球。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的圆形绳网,直径为5米。选择十名学生,将球置于网上进行高高弹起,球着地即为失败。该运动项目锻炼的是大家的合力和团队精神。另外,在传统项目上增加具有相应效果的内容,并在活动中间进行心理辅导和技术指导。经过一年实验,实验班与采取按传统体育教学班级的个性心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2.问卷调查法

  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不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最后整理汇总分析。

  三、对比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校中我教的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优于普通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情况表明:通过心理健康促进因素得到提升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验班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自我中心,协调人际关系。实验班学生经常参加经过特定设计的体育运动,因此其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较普通班学生少。另外,通过对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14分以上)的比较,实验班学生组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者2人,占总人数的1.81%,非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异常者8人,占总人数的4.21%,以上结果也间接表明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对我校学生不同群体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调查分析表

  明,独生子女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由此,这两个学生群体应加强引导。

  (2)经过有特别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促进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结论得出,在目前学分教育的教学环境下,不能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增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加之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相对比较孤独,在家里没有适龄孩子的心理倾诉和交流对象,只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機等,人际交流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全方面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2.合理建议

  (1)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互动群。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网络的'私密、互动、快捷的特点恰好符合心理教育的需要和规律。学校心理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特长,开展网上工作。当然,在班主任管理员的指引下,针对学生在网络上流露出的心理状况,对全校学生进行多次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为每届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此跟踪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变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心理健康内容

  体育老师要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来促进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宜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要经常进行接力跑、拔河、多人跳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和球类教学,这样有利于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学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形成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兼有健身和娱乐功能的有利条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五洋.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M].甘肃日报,20xx-09-12.

  [2]周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xx.

体育与健康论文7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体育院校开始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经过15年的发展和嬗变,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科研、目标定位、特色发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同时,各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目标建设、学时分配、专业契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滞后,专业方向比较粗放,特色办学做得不充分,就业竞争力不强,使学生在就业时面临较大困难,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较大危机[1]。20xx年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数据显示,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1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2]。目前,教育部牵头进行了社会体育专业标准的起草工作。随着国务院相关就业支持政策的出台,“众创时代”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体育知识、指导大众健身的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我国古代保健康复思想和方法,以及创编开发新的保健康复体操的技能。

  一、“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主要内容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的研究范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健康复学的发展沿革,包括发展历史、相关机构、学科前沿等;二是保健康复学和其他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及研究成果;三是专业按摩对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本文从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历史的演变中,探索传统康复治疗与按摩的关系。

  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重要性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主要研究与保健康复有关的运动康复方法、手段。它将传统中国医学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起到预防疾病、提高体质、益寿延年的作用[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使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也为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充分显示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统一。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了解传统康复按摩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认识传统按摩养生方法的作用、操作手法和应用范围,掌握传统按摩养生的技法,毕业后进入社区保健养生机构,在保健养生事业上服务于广大群众。所以,在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4]。

  三、“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技术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氏族部落的人们利用其来强健体魄,疗伤治病。《荀子天论》中就有“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的记载。意思是,按照时令活动与恰当的调养结合起来,则不会产生疾病。《三国志》卷二十九记载:“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三国时期的医家华佗已经认识到劳动对养生的重要作用,推广创立了至今广为流传的“五禽戏”[5]。吴普按照华佗的方法不断习练,活了九十多岁,还是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坚固。可见在我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传统的导引养生功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导引按跷、健身气功、保健功法、针刺拔罐、中医养生等祖国医学的理论技能与现代体育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技术在体育领域中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学习了传统的养生及保健康复理论,可以提高他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水平,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民族体育文化;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康复按摩技能,能胜任健身教练、社区体育指导员、星级酒店健身教练、美容机构按摩技师、医院康复治疗师、疗养机构康复技师、运动队队医等工作。因此,掌握和了解保健康复知识及专业按摩,对社体专业学生是极其必要的。

  四、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价值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不仅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能为学生提供传统保健康复、专业按摩知识,而且是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应适当增加操作性、实践性的学时数,使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中国古代保健康复方法、养生思想和养生技术,不断开发新的技能及方法并将其充实到保健康复体系中来。

  (一)有利于传承传统康复养生思想

  传统保健康复与按摩是社体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在课程中加入传统医学、导引养生的思想及技法,既能使学生了解传统养生学的发展脉络,又能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养生观,摒弃当下社会浮躁的养生思想,真正从“治未病”的角度去探究养生的作用,从而促进对专业按摩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兴趣,这也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拓宽思维。加强对传统养生技法的培养,增加实验、实训的学时数,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对传统保健养生技法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针对社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通过刘善云等人[6]的调查分析发现,社会岗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如下要求:

  ①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深厚,专项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健身技能水平较高;具备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运动人体科学实践技能,胜任健身指导工作的职业技能;

  ②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有研究[7]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发现:获得身体锻炼的方法是社区居民首选的健康教育知识,排在第二到第五位的分别是科学健身、疾病防治、身体康复和身体保健知识。

  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可以有效拓展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五、结语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开设,基于满足体育产业化、加大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契合度的要求,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拓宽了渠道。因此,建议在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此门课程,这对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体育与健康论文8

  摘要:

  当下,有的初中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分析研究认为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与体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和充分认识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和重要意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认知、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抗压抗挫态度、指引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学习优秀的体育运动健儿事迹,真正建立起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它强调在教导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的学生,更易于被学校和教师所引导,朝着正向的方向去成长。反之,则非常容易出现逆反情绪,严重者还可能持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受到生理激素变化的影响,其情绪也较小学阶段更容易出现波动,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小觑。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学科进行融合,在初中体育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认知

  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离不开对“心理健康”这一状态本身的认知,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认知。健康的心理,并不是代表着心理不会有任何负面的、消极的情绪,相反,不论是正面积极的,还是负面消极的,这两种情绪都是一个人正常的情绪,而所谓的心理健康,它强调的是当学生出现负面消极的情绪时,可以及时地调整过来,而不是长期地沉浸在其中引起恶性循环。比如,有的学生某项体育成绩总是不达标,甚至不及格,出现这情况,部分学生会“哭鼻子”,更严重的会喊出“放弃”这种话,这是一个人受挫后的第一反应,并无大碍,但接下来,是擦干眼泪,加强训练,还是做一个逃兵,放弃训练,就是心理健康与否的表现了,显然,前者才是正确的做法。教师要借助学生在面对体育训练不达标,体育考试不及格时如何去处理,来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唯有学生培养起心理健康的正确认知,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一步步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二、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

  不论是性格多么阳光,生活态度多么乐观的人,他们的情绪都不可避免地可能“生病”,这也是一个人非正常的心理波动变化,而心理健康的人,会更容易找到调整自己状态的方法。因此,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仍然以上面举例的体育训练不达标,体育考试不及格为例,当学生第一反应是“哭鼻子”或者喊出“放弃”这种话时,这实际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宣泄和抒发,接下来,教师需要暗示学生尝试着让自己逐渐冷静下来,包括擦干眼泪,让自己的哭声由大变小直到停止,站起来挺直了腰杆大口呼吸,让新鲜的空气给自己“醒神”,这是让自己冷静下来。而后,教师可以启示学生尝试后自我发问:刚才哪个动作做不好?哪个技术要领没有发挥出来?刚才是不是太紧张了?等等,这是慢慢地将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从刚才短暂的失利转移到关注自己失败的原因。再然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如何才能提高训练效果,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实现了一次很好的情绪管理,最终回到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状态,这就是训练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实例。

  三、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抗压抗挫态度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道路上总是充满着或大或小的挫折和挑战,如何用良好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就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指数的一种体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借助体育项目来培养学生的抗压抗挫态度。以接力跑步为例,作为以集体为单位的运动项目,每一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集体成绩,假如团队中某一位学生的能力处于团队平均水平以下,那么就会“拖后腿”,这对该名学生来讲无疑是肩负着巨大心理压力的,尤其是在因为个人表现不佳影响团队时,其内心还会有愧疚感。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到科学的训练方法并加强训练,再次,要不断地鼓励和提醒学生始终要满怀信心。一个人的抗压抗挫态度其实就是“逆商”水平,它是学生在面对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

  四、指引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人际关系

  人类作为群居性生物,是生活在集体环境当中,而集体环境和氛围的和谐与否,将会对置身于其中的个体产生很大的影响。置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上讲,假如学生能够在学校与同学们建立友谊,那么不仅可以在友谊中收获更多的力量,还可以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人际关系。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集体项目,学生在队伍中会学习如何与自己的队友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来助力整支队伍的优势最大化。学生可以在队伍中找到自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体会与队友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并肩作战的感觉,在队伍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彼此督促,共同进步,这种氛围无疑能够让学生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有了更多可以依靠的`力量。长此以往,在充满爱的集体中,在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成长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更高,心理状态就会更好。

  五、鼓励学生学习优秀的体育运动健儿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学习优秀的体育运动健儿。比如,“女排精神”,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讲中国女排的成长故事,讲一讲女排队员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去向自己发起挑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女排精神,女排精神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通过分析和探讨优秀运动员的真实成长故事,学生们可以在她们身上得到启发。尤其是一些经历,学生们可能会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而更容易引发共鸣,而这些优秀体育运动健儿在面对挫折挑战时所做出的选择,所付出的努力,无疑可以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盏小橘灯。又比如奥运会,作为一项全球体育赛事,虽然赛场上的运动员们有年龄、国家、民族、项目之分,但是共同的是他们身上那股体育精神,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这背后都离不开健康心理状态的支持。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体育项目,立足于当下的时代背景来鼓励学生们关注和学习优秀运动员,从而培养自己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六、结束语

  体育学科最为突出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其实践感受性非常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跑、跳等,首先在生理上就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肢体活动,学生会有非常直接的生理感受。其次在精神上也会有很明显的情绪变化,比如感觉很兴奋、很激动、很酸痛、很疲劳等等,学生同样有明显的参与感。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其实是对客观环境的一种直接情绪反射,它敏感、浓烈、直接、个性化,这恰恰与体育学科的直观感受强,参与感强非常吻合。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开展的有利条件,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体育学科的独特教学优势和价值。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擅于利用好体育课堂上的运动科目,让学生在身体锻炼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的成长目标,充满朝气活力地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马俊。初中体育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田径,2019(05):4—5。

  [2]刘奇峰。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3):108—109。

体育与健康论文9

  现代健身健美运动是一项广受欢迎的大众体育项目。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是提升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 由于兼具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健美与交往于一体, 能够满足并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如何通过健身健美运动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识, 怎样运用健身健美运动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和途径。

  1、健身健美运动

  健身健美运动有益于提高人的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是包含各类健身健美运动项目的综合性的运动项目总称。[1]其研究范围相当宽泛, 健身健美运动也由其特殊的价值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运动。高校大学生去健身房参加有氧运动和健身健美运动比重有显着增强, 在对牡丹江动岚健身桥北店调研中, 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 每周有3~5天坚持去参加健身健美运动的学生有178人, 其中办理年卡的45人, 办理季卡60人, 办理月卡的73人, 其中有43人曾经购买过或体验过私教课程。充分说明大学生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热情和意愿有了提升, 大学生有了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意识。目前针对大学身健身健美运动的需求, 高校开设有女子形体类课程 (瑜伽、健美操) 和男子的健身健美类锻炼。这类课程融合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于一身, 往往都是有氧类锻炼, 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燃烧过多脂肪, 达到强健体魄、塑身塑型的目的, 不断改进机体性能, 进而达到愉悦身心、调整心态、释缓压力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

  2、健身健美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身健美运动是身体和心理真正交流的一种语言, 是一项可以使身心得到愉悦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体育学的学科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有益于改善和消除抑郁、焦虑的情绪, 当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表现出不健康时会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 会造成情绪的激动或不安, 进而产生沮丧或悲观厌世的情绪, 这种心理上的不健康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使得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导致自身消化系统、代谢系统的紊乱,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健身健美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 因此长期坚持健身健美运动对于整个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会产生持久的效应。当大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增强时可以通过健身健美运动, 促进一种体育与美的结合;当大学生面临过度疲惫时可以通过健身健美运动放松心态, 提高自己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 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改善心境。会使得参与者在锻炼的过程中由于彼此的互动而感到一种互相愉悦的氛围, 这种氛围就会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锻炼者, 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但仍未完全摆脱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活力、沉默寡言。[2]在这种参与度高的体育运动中, 可以提高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和兴趣,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通过对牡丹江师范学院在动岚健身会所进行健身的大学生人群进行调查发现, 大学生健身一方面想通过健身活动开阔视野,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陶冶自身道德情操,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与同学及社会的交际, 从心理学角度, 这种群体性心理会鼓励和帮助参与者排除压力和抑郁情绪, 建立一种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 增强进一步交往的意识, 因此会产生一种对他人的认同和心理上的相容, 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缓解了应对学习或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 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3、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策略

  3.1 引导大学生调整心理素质, 主动健身

  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积极调整心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最为迅速、问题最为复杂的.阶段, 因此会产生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 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多。[3]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健身健美运动。在教学中主动发挥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增强大学生体质, 利用体育课堂积极培养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的兴趣, 尤其是要激发学生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激情和兴趣, 针对女同学要积极倡导体育与艺术的结合, 例如通过开展体育舞蹈课程或瑜伽类课程, 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使学生通过健身健美运动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改变, 使学生积极主动从事健身健美运动。把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当作养成性任务, 调动积极性。

  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加强对集中力、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的锻炼, 进而提升人们大脑的反应水平;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减低焦虑的发生, 使得身体得到一种释放和缓解;通过健身健美运动能够塑造良好自我形象, 提升自我欣赏的能力;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人际交流, 克服自闭,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

  3.2 培养专业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健康教育师资, 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4]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基石。很多高校缺乏健身健美专业的师资, 大部分从事健身健美教育的教师都是从事田径或球类的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并考取相关资格证书, 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学校同时要加强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断加强系统化、专业化培训, 建立心理咨询的专业化队伍, 真正引入心理专业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咨询, 提升健康人格的培养。要加强心理咨询教师与体育教师, 特别是健身健美教师的横向沟通面, 增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使二者不再孤立地看待问题, 将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使得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最终形成二者健康有序的发展。

  3.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健身健美运动

  高校可进一步宣传健美运动的存在, 促进健身健美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比赛, 通过组织比赛将健身健美的思维和思想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宣传, 使全民健身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实践, 使学生和广大教师认识和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就像《“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所提出的, 既关注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 克服由于心理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与抑郁, 加强自身锻炼, 为今后学习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进而促进健身健美运动更好地开展。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报纸、广播站等传播媒介一方面宣传健身健美运动对于调节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宣传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健身健美场所和器械, 甚至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的讲座, 扩大健身健美的发展, 确保健身健美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xx (4) :111-114.

  [2]张育明。大学生健身意识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xx (6) :43-47.

  [3]张泽武, 吴赤蓬, 刘国宁, 等。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xx, 27 (1) :51-52.

  [4]曾钊, 刘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xx (32) :5-20.

体育与健康论文10

  1、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现状和差距

  1.1、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在体育健康教学观念上,学校存在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认为像高职类的学校,体育健康课就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让学生有一定的活动量就行了。这样的认识,一是导致了学校对体育健康课的基础设施,场地器材建设等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每学期购置的器材就只是最常见的球类、跳绳等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器材。要想开设民族项目还必须得自制器材。使得教师开课的内容、项目非常有限。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活动项目安排上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三是个别教师没有很好执行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目前在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达标化等现象仍然存在,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学生身心素质以及能力水平是否提高的评价,学生为考试和标准测试处于被动和应付的状态。

  1.2、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体育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但在实践中这却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惟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技术都是惟一的内容,学生只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健康成了体育的基础而不是体育的目标,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体育,因为他们的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情感意志的发展等,都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思想和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在我校步入高职办学过程中,由于起步较晚,体育教学盲目向其它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们民族高职师范体育健康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

  1.3、教学内容不丰富,组织形式单一

  教材内容陈旧,加之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方法手段落后。现阶段我校公共体育健康课项目内容主要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与中小学基本雷同,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被多数学生喜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的结构基本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程序一般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比赛、评价,教学方法手段也落后单一。项目繁多,蜻蜓点水,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情意功能重视不够。一节体育课学什么内容,用什么器械,做什么动作,一切由老师决定,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理解和关心。究其原因,主要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对新时期高职体育健康课教学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没有把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

  1.4、体育教学资源,教学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体育经费投入少,场地设施差,运动器材短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无法运用,严重影响和阻碍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有效开展。要上好一节体育健康课,不仅要有好的老师,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场地器材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我校场地器材设备设施较差,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更无法使教学活动向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局面是: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安排不灵活,教学计划不全面,教材内容少价值,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教学中反复练习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社会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与终身体育接轨。1.5、缺少交流的封闭式教学阻碍了民族高职师范体育教育的发展我校是少数民族学校,受人文环境的影响,缺少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学管理体现一定的统一性、固定性,指令性。具体表现在:固定班级,固定教师若无特殊情况一直教到毕业的授课方式,这种固而不动的教学模式,虽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但却难以发挥教师的技术特长,也很难使学生很长时间接受一种教学模式,进而压抑了学生对教材教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教学资源的限制,每学年的教材内容规定过死,缺少置换内容,进度缺乏伸缩性,造成盲目授课,形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我校的大多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形成的理论体系大同小异,教学组织过程也能难免同出一辙,缺乏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我校由于经费短缺,每年外出进修的机会很少,教师得不到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也很难将外面的新信息、新技能、新观念、新教材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带入自己的授课中,教学领域没有开放性,势必造成我们教学水平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推进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1、转变体育观念,确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制约民族高职师范体育课程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是体育观念滞后。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高职教育、体育发展实际与需要。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就要转变观念,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民族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要树立终身教育观,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兴趣。

  2.2、充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以民族体育内容为活力,推进民族体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体现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教学地域特色,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进行教学,极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可行性。在多年的民族体育教学中,我们利用蒙古族语言口令指挥队列,利用蒙古族的安代舞做准备活动,更易唤起学生的兴奋性和活动的积极性;放松活动抛开传统的练习,把学生组织成圆形,手拉手用轻盈蒙古族舞蹈放松,气氛和效果就好的多;把摔跤、布鲁、奔布格、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学生喜学乐练,也为民族地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如果让学生认真收集当地民族地区的体育游戏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根据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字叙述的完整性设计活动锻炼项目,这样既促使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又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总之,在民族高职师范大力推广民族体育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弘扬了民族体育文化。

  2.3、改变场地器材不足的措施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领导、教师在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共体育健康教育的功能,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资源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器材设备进行开发与利用,或是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还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2.4、采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取老师选项目,学生选教师的授课形式,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将从事自己专长项目的教学,必定得心应手并能很好的发挥技术专长,不会造成教师能力资源的浪费。学生选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其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同时,很有必要在高中起点的二年级下学期和初中起点的四年级让有特长的学生组织专修提高班,我们选派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进行辅导,使这一部分同学的体育技能和锻炼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起到体育尖子生的作用,从而带动全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另外,多创造条件,多争取机会,使他们有外出比赛交流的机会。一方面通过比赛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宣传我校的一个机会。而这一部分人,走向社会,则会成为工作岗位上一专多能的人才,对推动当地民族体育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论文11

  【摘要】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了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20xx)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20xx)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xx)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20xx)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20xx)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20xx)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

  (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

  (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

  (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

  (6)提升意志力;

  (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2、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20xx)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xx)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20xx)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xx)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xx)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xx)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xx)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xx)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xx)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xx)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1997)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xx)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xx)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xx)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1999)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20xx)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xx)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xx)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xx)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xx)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xx)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xx)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体育学刊,20xx,8(4):32-36.

  [2]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16(7):478-479.

  [3]曹国民,曹晖.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36(1):131-146.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xx,20(1):69-70.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29(1):56-58.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7(1):35-37+17.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8-52.

  [8]贺亮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30(4):481-488.

  [9]朱伟,李洪强.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xx,25(3):127-131.

  [10]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37(1):144-146.

  [11]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0(1):122-124.

  [12]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xx,24(6):635-636.

  [13]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27(12):1637-1641.

  [14]何仲恺,钱铭怡,杨寅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科学,20xx,27(6):39-44.

  [15]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学刊,20xx,9(5):59-61.

  [1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17]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20(3):235-238+287.

  [18]马嵘,黄春梅.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xx,43(2):52-55.

  [19]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7(6):114-116.

  [20]李林,季浏.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5-28.

  [21]方敏,孙影.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xx,26(2):100-101.

  [22]朱淦芳,魏纯镭.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xx,23(6):57-59.

  [23]宋子良.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31(7):948-950.

  [24]李宜南.游泳、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86-89.

  [25]卢晓文.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xx,20(5):24-25.

  [26]方秀宠,迟化,姜志强等.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xx,24(5):94-95.

体育与健康论文12

  1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有效教学成果。这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中学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轻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没有能够形成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出现了文化知识水平与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不能实现身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第二,部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项目过于传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进步。在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许多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项目的范围。这就体育的魅力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第三,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教”的味道过于浓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现代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知识起到辅助的作用,两者的位置关系是不能互换的,否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2在新课标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正确理解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它主要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以身体锻炼为主,保证中学生身体健康。学生的进步与否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最佳标准。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如果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获得了健康知识并且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第二,在新课标下,教学效性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增强,还包括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第三,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为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从总体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教学表现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3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有效教学的建议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和健康知识的掌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中学体育与教学课程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以后,我们不难看出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都应该仅仅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在人教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中,把《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章节分为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和“全面发展体能与科学锻炼”两个部分,做到了内容的精选和细化。本章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觉锻炼的意识,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本章的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形象的明白有规律的进行体育运动的好处,以张帆和王飞学习篮球的不同结果为例,引导学生去明白自觉有规律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处,不再是硬生生灌输给学生。教材的这种内容安排极大地明确了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真正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减少教学的模糊性、随意性、散漫性,提高教学的效益,节省教育资源。教学目标的明确使得中学体育教学更加注重有效性的提高,减少不注重教学内容只是把教学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的情况出现。

  3。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中国最基本的、最古老的,也是目前教学最应该具有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可以实现身体素质和健康知识水平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既包含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既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不看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实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两者并举、两者并重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要树立高大的形象,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也应该实行积极地互动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互帮互助,使他们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看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积极因素的熏陶,产生积极地情绪,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3。3建立协调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协调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反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出现对立,这将使得教学很难继续下去,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威信,使学生信服自己。只有有了学生的信服和支持,教师才能做到让学生听话。另外,教师应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单独与个别的学生相处,否则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使其他学生感到自己被边缘化了,这十分不利于整个学生团体的团结与友善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会打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

  3。4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学生有很多室内活动,比如:看电视、打游戏等等。这就在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行动源于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观念的形成,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学生的兴趣下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运动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养成运动习惯,树立运动意识的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项目,改变教学方法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4结语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要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最终才能实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实现了自身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充分表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分析,促进教学的发展,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的变化。所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体育与健康论文13

  摘要:高中體育与健康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密不可分,其作用意义也非常巨大。我们应该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学生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高中学习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高中教育非常重要。而学生要想保证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就必须先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基础支撑,即学生必须要重视健康问题。近些年,很多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样的情况都与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过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学生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高中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决定学生未来人生命运的主要阶段,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作用意义十分巨大。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关系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更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教学手段,体育锻炼意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而健康教学意在教会学生养成自主保健的习惯,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利用体育与健康教学,全面的促进学生身体得到更好的保护和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灵活的学习思维,达到身体与学习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视度非常低,使得学生的身体状况达不到最佳状态,造成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1、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分配不均衡。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过去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项目,结合学生的`锻炼和测试来评定体育成绩,只是一种应试性的教育,而如今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方面的教学,却更为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更加以学生发育为基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体育教学。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对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学却没有实现平衡教学状态,即有的教师仍是偏重体育技能知识方面的教学,主张学生多运动,增强身体,而忽略了健康知识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盲目锻炼,没有顾及到物极必反的规律,使得学生健康知识匮乏,运动知识却过度丰富化。

  2、教师和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知度较低。在很多高中学校,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认知存在较低的现象,这是由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偏低造成的,更是由于教师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带来的教学弊端,这样的体育教学,是不能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的,更加不能为学生带来强健的体魄。有的教师过度的认为体育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运动锻炼,只有运动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但是忽略了运动方式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造成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心理,排斥体育运动,对健康的理解程度也比较低,从而导致教师教学水平低下,学生运动能力降低,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双双失去兴趣。

  三、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学生要想实现成绩的提升,就必须先提升健康水平,即重视体育锻炼,掌握健康知识,结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全面的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高中体育论文提高学习能力。

  1、均衡分配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得学生既可以学习到体育运动方面的技能知识,同时又可以获得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育和成长。教师可以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女同学喜欢的瑜伽运动,男同学喜欢的跆拳道运动,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开设不同的科目,使得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下,在体育课堂中获得放松,既可以释放学生心理的压力,又可以让学生获得身体的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结合学生们平时开展的体育运动,使得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正确运动,适当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迎接学习上的各种挑战。

  2、提升教师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提升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认知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技能,拓宽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面,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看待体育运动,改变过去单一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在高中体育课堂中收获更多有益身心的运动技能;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健康知识的教育,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增添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正确的运动姿势,取得较好的运动效果,从而保证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升认知度,开始重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通过教师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使得学生在身体方面获得良好的改善,身体素质得到质的提升,为学生日常的学习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

  高中学生要想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首先做到的就是保障身体健康,即学校要重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水平,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加深体育锻炼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从而养成学生热爱体育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全面的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从而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拥有充沛的精力来面对学习,实现学习水平的提高,获得身体和学习的双重成长,从而才能更好的迎接高考,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 于飞.山东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xx.

  [2] 孟锋.西宁市(四区)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xx.

  [3] 肖尔盾.吉林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xx,10:110-114.

体育与健康论文14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所面对的种种压力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我国有多达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在休学退学的总人数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因心理疾病无法正常学习。一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社会,被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所侵蚀,他们畸形的价值观使得自身沾染上不良风气,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受到他人的排斥;还有些大学生没有人生规划和生活目标,加之自控能力差,容易产生诸如沉迷网络等依赖症状,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肯定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提高体育卫生教育的地位,切实发挥其作用。因此,政策的支持使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领域。其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可行性。

  1.2、体育教学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多样积极价值

  实际上,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确实对心理健康起到潜在的积极作用。而我们知道,体育教学具有众多特点,其动态的教学活动、实践性的身体活动、立体的人际交往、复杂的心理操作和复合式的心理体验都使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体育教学能够强身健体,使身体的锻炼带动心理的防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通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在传授过程中,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强健身心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促使学生优化个人的身体素质。而精神上的健康与否和身体状况是高度相关的,学生健康的身体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得体育运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能够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起到预防作用。很多研究都已经明确表示,体育锻炼在减轻、缓解甚至是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上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教学内容就能转移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且,情绪某种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而长期糟糕的情绪也许就是心理问题的可能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外在行为、表情动作,都可能反映了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不正常反映,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及时治愈。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虽然“自我”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但是“自我”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包括身体、观念和情感等方面。并且,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对“自我”身体的良好认识会促进精神“自我”的正确认识。研究证明,优秀的身体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个人的自尊自信和性格的发展,而且自我意识还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强。因此,体育教学中丰富的运动实践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层面的“自我”认识外,增强对“自我”的综合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他人的评价,能够获得综合全面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的人际互动,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并且严重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孤僻、自闭、抑郁等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缓解。体育教学中组织的团体性活动,能使团队中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增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孤独感,增强集体归属感。内心的坚强是不惧风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需要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多方面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长期坚持的恒心,还需要有深入人心的观念,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深入贯彻身心共育的教学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教育发展的理念。理念指导实践,高校只有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实践。因此,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倾斜,同时,还可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作用。高校的教学研究往往引领着整个教育领域的新风尚,既然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那么高校的教学研究就可以侧重这个新方向,在此新领域中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方案,从而引领更多学校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

  要增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不可或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有着直接的互动,教师在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中更能真实具体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掌握积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寻找症结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们的不良情绪提供科学的疏导方式,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倾向,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调养、心情调节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在体育教学中顺利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2.3、加强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

  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主体角度丰富发展体育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教学工具和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状况复杂且个体性极强,年龄、性别、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素都影响着人的心理状况。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体的差异性很大,其心理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有全面,不仅要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着重关注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问题。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丰富的具有心理教育作用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这不仅做到了体育教学的个性化,还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慢跑、太极等持久运动调节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的学生;通过激烈的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接力、拔河等团体项目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和团体意识。

体育与健康论文15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双向”影响关系

  (一)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学生心理消极的一面得不到及时发现和重视,任其发展,消极的一面就会占主导地位,从而发展成为“心理病人”。体育教学不注意到这一点的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毫无作用。(二)心理健康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健康心理是保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情的精神支柱。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就能正确对待运动中结果,增强掌握技术,提高水平,增强身体健康的自信心。相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就不能正确对待运动结果,就没有信心掌握体育技术,就会缺乏提高身体素质的自信心。

  二、农村学校如何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

  (一)人员配备。要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学校首先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看,一所中小学校按规定配备合格的专职体育教师已经不是问题。(二)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心理信息的收集工作。学校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对教育对象整体的教育来说则是长远的。我们对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进行研究时,要将个体信息与整体信息、阶段信息与长远信息进行对照分析、总结,做好教学研究的经验积累和工作改进工作,避免走弯路。(三)周密地计划,认真地落实。1.体育教师对每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要明确。在全面研究分析学生信息的前提下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计划使教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有步骤地实现短期和远期教育目标。体育课堂是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研究的主要载体,体育教师统筹研究制订好体育课时计划并认真实施是关键。学生心理整体得到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所以,体育教师力争把课时计划与学生心理整体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心理受到全面持续的良好影响,在老师的教导、活动下主动、健康地发展。2.落实课时计划时,体育教师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好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配置合理的练习内容、易难度、练习方法等,而且机智地给予活动指导,调动学生活动情绪,增强练习的效果。对于个别特殊学生,应给予及时关注,多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其积极地融入活动中尝试成功且具有成就感。总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坚持把尝试成功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效果显著。(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相应易难度的练习或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从而感到满足和增强自信心等。(二)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事情,“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使其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成功的同时做到正确对待目前的成功和全面认识、审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确认识自己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价值。体育教师要充分认清学生个体的能力(包括智力、体育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获取成功。(三)学生对体育一开始是感兴趣的,体育教学让学生长期在体育活动不断尝到成功喜悦的滋味,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伴随体育活动自觉地受到积极影响和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辟的责任。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有限,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是客观事实,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研究,就能做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

【体育与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体育与健康论文06-01

饮食与健康论文09-04

体育与健康教案01-11

体育与健康教案04-25

体育与健康教案05-23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精选8篇)12-22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08-21

体育保健学论文11-05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