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体育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长鼓舞论文
引 言
人类学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一般都是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分析的,随着人类思维的改变和完善,文化开始出现。而文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又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体育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科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人类学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以实证为基础,将人类的体育活动现象作为一种文化与社会现象来研究,研究这种活动现象所反映的生存、认知、思维和精神价值等。瑶族长鼓舞是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族舞蹈,早期都是在比较盛大的节日,如庆祝丰收的节日,或者是是隆重的祭祀典礼上进行表演,来表达瑶族先民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敬畏。而到了现代则逐渐的成为了民间非常流行的娱乐舞蹈而广泛在瑶族聚集区流行开来。
1 体育人类学视域下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
人类身体动作是文化构建的产物,身体动作也是文化的符号,赋予其外形和内涵。少数民族的舞蹈一般都是在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瑶族的长鼓舞也不例外。在遥远的古代,瑶族先民还没有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就用平时劳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配上器物的击打来传递自己的文化。后来又将其美化用到了宗教的祭祀等重大的仪式上,逐渐的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瑶族的长鼓舞。长鼓舞充分的体现了瑶族人民的繁衍和发展的过程,蕴含着瑶族收稿日期:2016-04-12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BB10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雷建(1979-),男,硕士,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人文社会学。人民的民族精神和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厚的瑶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笔。
1.1 自然环境的孕育
瑶族主要聚集在湖南,广西等地的山区地带。在这里高山险峻,地势险要,地形十分复杂,而且海拔比较高,坡度比较陡峭。瑶族的先民为了适应这些山区的生成环境,依据山的走势开凿出了用于行走的道路,但是由于当时工具的简陋和施工的局限,山路一般都非常狭窄而且异常的艰险。为了能够顺畅的使用这些山路,瑶族的先民发明了上山的动作,就是要双腿弯曲,使自身的重心下降,并且腿部要尽量保持平稳,这样可以保证人在山路上行走的时候不至于出现重心不稳而坠山的危险。在长期的山区生活中,瑶族先民也逐渐锻炼出了一双强有力的双腿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如果在上路上遇到相反的行人,瑶族先民还需要侧过身体来让行,因为山路都是很狭窄的,无法同时并肩通过两个人。而这些适应山区生活的动作全部都用到了瑶族的民间舞蹈中,使瑶族舞蹈独具特色而有别于其他的民族。在瑶族的长鼓舞中主要的动作有弹、扭、稳、矮,即腿部弯曲,拧转身体等动作,都是来源于瑶族在山区行走的动作。瑶族长鼓舞的形成是离不开瑶族的生成环境的,在极力适应艰苦的山区生活的同时,聪明的瑶族人也将这种艰辛转化成了瑶族独有的舞蹈,为瑶族后代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长鼓舞是当地自然环境造就的结果。
1.2 生产劳作的影响
生活在山区的瑶族先民主要是以打猎为生,为了传授给后代狩猎的技能,在还没有文字发明出来时,瑶族人民就通过肢体的动作来再现当时狩猎的场景。让后代可以通过模仿自己的动作来体会狩猎时的情况同时掌握狩猎所必须的一些动作要领。而且在瑶族先民集体外出狩猎结束以后,为了表达对自己获得猎物的喜悦,或者是为了庆祝此次狩猎行动__的成功,瑶族先民都会将猎物围起来进行狂欢。通过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于胜利的喜悦。有时瑶族先民会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再现当时的惊心动魄,有时会通过做出狩猎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的勇敢。久而久之,这些动作便逐渐被固定下来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不再是为了传递技能或者是表达自己的心情,而是被当作了一种艺术而流传了下来。比如在瑶族长鼓舞中的羊角长鼓舞,就是根据狩猎的场景而演变出来的一种舞蹈,用来表现瑶族先民狩猎的情景。
1.3 宗教祭祀的需要
舞蹈的形成过程除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劳作的启发以外,还有着宗教信仰的需要。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得到发展,瑶族的先民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的情况都是由看不到的神来主宰的。所以在狩猎或者是一些重大的事情之前瑶族的先祖都会通过一些特定的仪式来对神灵进行祭祀,以祈求神灵对自己的庇护,而当狩猎结束或者是事情完结后也会对神灵表示感谢。这充分体现了瑶族先民对于神灵和自然的敬畏。而瑶族的先民始终认为与神灵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载歌载舞,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可以让神灵明白自己的意图,配上击打的声音即可以引起神灵的注意又可以通过声音的快慢来辅助表达自己的意图。
2 体育人类学视域下瑶族长鼓舞的分类
用于表现长鼓舞的道具—长鼓在造型和用料上也是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长鼓最初被制造的时候,瑶族人主要选用的是空心的树干。为了声音的愉悦经过对多种树木的选择,最终确定为空桐树和梓木,因为这两种木质做出来的鼓在击打的时候声音最为悦耳。长鼓都是做成两头大而中间小的形状,并在两侧蒙上上好的牛皮,保证击打时的音量。为了美观和配合舞蹈的内容一般瑶族人都会在长鼓的外面描绘上美丽的图案来装饰长鼓。长鼓在使用的时候也会分绷绳式、横背式等多种样式。绷绳式会用六对绳索将长鼓两端固定,并用竹片卡住来调节不同的音调。长鼓在大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大型的长鼓可以达到三米左右,主要是用来摆放击打,还有一些小巧的长鼓,比较适合舞蹈的人随身携带边舞边击打,一般都在五十厘米左右,非常的精致。由于用来舞蹈的长鼓大小和使用的形式上都多种多样,致使长鼓舞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从参与舞蹈的人数来分,可以将瑶族长鼓舞分成单人,双人和群舞三种类型。长鼓舞即可以由一个舞蹈演员进行表演,也可以由两个或者是多个人进行表演。而且瑶族长鼓舞可以细分成72 套动作,每套动作都表现了不同的动物形态,无一重复。这也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3 体育人类学视域下瑶族长鼓舞的舞蹈艺术特征
瑶族长鼓舞在起源之初就是为了记录自己族群的各种生活状况,狩猎的情景等等,但是随着舞蹈艺术的形成,逐渐的将动作加以美化和艺术再现,使得长鼓舞更加具有了艺术的欣赏性。通过长鼓舞瑶族人民主要想表现本民族的勇敢和坚毅的个性,以及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信仰。瑶族的长鼓舞具有固定的动作和程序,每个参与长鼓舞的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节奏来击打长鼓,并且配合着长鼓的击打进行必要的动作,可以总结为三十六套、七十二层的打法。也就是一套长鼓舞中包含了三十六个动作,而这三十六个动作还要从相反的方向再表现一次,所以叫七十二层。而且智慧的瑶族人还为自己的长鼓舞编排了一个口诀,来帮助初学者进行动作上的记忆。瑶族的长鼓舞非常注重鼓点与动作的协调一致,使刚劲的长鼓的击打声与舞蹈者柔美的舞姿能够和谐统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和美感。而且在舞蹈的过程中长鼓还可以用来摆出不同的造型,也增加了长鼓舞的艺术欣赏性。例如,长鼓舞中的“蹲腾立跳”的舞蹈动作配合上鼓声之后可以让观赏者体会到瑶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和超强的生命活力。而舞蹈中的“屈膝”和“弓腰”的动作,又可以在舞蹈者拧转身体的时候给人一种柔和而质朴的感觉,表现了瑶族人民热爱和平,喜欢宁静的山区生活的品德。
结 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在人类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建立起来的,它体现的是人类集体的智慧的结晶。因此一个民族的传承就需要将自己的文化努力的传播下去。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先祖的生活足迹和发展变迁的历史。瑶族的长鼓舞就是瑶族文化中的一个最具特色的文化特点,它通过将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用舞蹈动作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让后人可以通过瑶族的舞蹈体会到当时瑶族人民的状态。当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交流的时候,我们更要注重对于民族文化实质的保护,在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吸收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保存下来。这样才能让长鼓舞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实现与时代的接轨。
【谈体育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长鼓舞论文】相关文章:
新视阈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有效构建论文05-02
江华瑶族长鼓舞 -资料06-28
美学视角下的木鼓舞分析的论文05-05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扁担舞论文05-06
和谐校园视阈下的高校行政管理研究论文04-28
基于生态学视阈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论文05-05
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国古代边疆文教论文09-05
原生态民歌视阈下的民族声乐传承讨论论文07-26
也谈体育教学的创造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