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体育的论文

时间:2024-07-15 23:49:37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研究体育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认知形式;运动性认知;学习方式

研究体育的论文

  论文摘要:运动性认知是体育技能学习主要的认知形式,由此决定了体育学习方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高度一致的。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要改变认知至上的偏颇,又要避免脱离体育认知特点空谈育人目标的极端倾向,对多样化体育学习方式进行整合,并赋予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

  Abstract:Movementcognitionisthemaincognitiveformoflearningskillofphysicaleducation.Thisspecialcognitiveformdecidethat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characterizedofbeingexperiencing,self-independent,explorativeandco-operative.andthesecharacteristicsarealsohighlyconsistentwiththepurposeofall-roundeducationundernewcurriculum.Changeof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tovarybiasofcognitionsupremacyaswellasavoidextremetendencyofidletalkingabouteducationalpurposewhichhasdivorcedfromPE.cognitivecharacteristic,tointegratediversifiedlearningapproachandendueitcharacteristics,namelyexperience,self-independence,explorationandco-operation.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cognitiveform;movementcognition;learningapproach

  1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方式,总是与这门学科特有的认知形式和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在学科具体的认知活动中的,但总体上看,文化课的学习由于在认知形式上的共性,也就具有学习方式上的共有特征。一般教学理论(包括新课程理论)主要关注的也是一般文化课程,因此,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大都能够在文化课的教学中对号入座,直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但教学理论却较少关涉体育学科的“个性”,导致许多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学习方式的认识上的迷茫,进而出现教学实践中的拒斥倾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与学的行为上,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之一,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却受到了忽视。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要领会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的改革目标,又要

  深刻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特点,把体育认知形式的特殊性作为认识的起点,探讨新的

  体育学习方式的特征,以此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的认识。

  2体育认知形式的特点

  一般认为,学生在学校的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包括的认知形式有三种[1]:其一是概念性认知,也就是借助言语、符号对世界的认知,这是数学、语文等主要学科中广泛采用的认知形式。其二是形象性认知,这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或对一定形象的想象对世界的认知,书法、绘画、音乐等的学习主要采用这种认知形式;其三是运动性认知,它是借助身体与外界发生直接的运动关系时的认知形式,它主要运用于体育以及其它的以掌握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学习中。

  体育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言语和文字了解所学动作的要领,通过对示范和相关媒体的观察了解动作的形象与过程。但通过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学生只知道了所学的动作技能的“应然状态”,而这远不是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自己的身体把这种“应然状态”表现出来。这就要借助于“身体”这一特殊的认知工具,没有反复的身体体验与练习,即使是对体能没有很高要求的简单动作,比如徒手操,学生在身体姿态、节奏等方面也会与观察到的动作形象和所描述的动作要领大相径庭。因此,体育学习虽然包括多种认知形式,但运动性认知是体育学习的最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特殊认知形式。

  3体育认知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特征

  3.1体育学习方式的体验性特征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都是从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动作的形象和要领的感知开始的。而事实上,教师无论多么规范的示范动作和多么有效的讲解,都不能真正把所学动作的有关要领的信息完全表达出来。教师(包括体育教材)可能传递给学生的,只是诸如“两臂上举”、“抬头挺胸”之类的反映动作形象的外部信息,真正在动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身体感受的内部信息,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时甚至连活动主体也“意会”不到。换句话说,完成动作的关键是动作者的内部感觉,而不是语言文字信息。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完成动作过程中有关身体感受性的内部信息。

  很显然,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实际也就是把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的结果转化为自己身体的直接感受,从而直接体验到所学动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内部信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化自然成为我们分析问题的焦点。

  如果学生的练习是有积极效果的,那么在练习之前,学生无论在主观上意识与否,实际上都需将该形象想定为自己,即学生是把自己虚拟地投入到该动作者之中,与其化为一体地去揣摩、体验、感受。在这种虚拟地将主体(学生本人)移入到客体(示范者)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或者说“悟”出了示范者完成该动作时的内在感觉。并且在后面的实际练习时,以这种“悟”出的感受的实现作为目标来表现自己的身体。而“悟”出的内在感觉与实际练习中真实获得的内部信息之间的程度、差别的缩小或减少,也就成为学生动作学习的基本目标。[2]

  学生之所以能够将内部信息的内在感觉掌握,是学生将自己的主体“移入”到示范动作之中,潜势地使自己的运动得以成立,并随着客体(示范动作)虚拟运动的同时形成“运动共感”[3]。在这时,教师所体验的内在感觉或多或少地就被移入到学生方面。尽管这时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完成所学动作,但他或多或少地具备了那种虽然还模糊、还不太清晰,但过去未曾有过的那种体验。而这种体验才正是教师所要教、学生所要学的内容。

  可见,学生动作技能的获得,是学生所获得的外部信息与身体感受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身体的直接感受,所有的关于动作技能的外部信息都是抽象的,没有意义性的。而随着身体感受的进一步加深,表现在外部形态上是学生的动作与教师提供的外部信息的吻合程度的提高,而对学生深层的意义上看,一方面加深对通过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所获得的外部信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所获得的关于过程、方法的体验,将会迁移到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中。

  因此,体验本身既是获得技能的手段和过程,同时也和动作技能一起,成为运动性认知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体验性也就成为体育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

  3.2体育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特征

  人在婴幼儿时期,某些初级动作技能的形成会带有相当的主体不自觉的成分,但这些初级动作技能对此后的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新的动作技能学习“把自己虚拟地投入到该动作者之中”时,学习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联系自身已知或已会的动作技能去理解、揣摩和体验新动作。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任何新动作的学习,都是在已经掌握该动作的“下位动作”之后,或者说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运动性认知之后。任何新授动作本身都会包含着相当程度的已会动作的认知成分、环节或要素,所谓的新动作实际上是原有已会动作某些要素、成分的增减与组合。因此,能否形成新的运动性认知,不在于各种辅助练习手段之间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正确与否,而在于有形的辅助练习是不是与学生原有的运动性认知之间具有现实的关联性,更确切地说,是学生自己能否感受到或体验到这种关联性[4]。这时决定的因素不是教师传递过来的外部信息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自身以“心”去领悟和亲身体验新旧动作之间的联系,并自主地思考和探究如何以合适的方式以获得更有效运动性认知的结果。任何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如“手把手”地帮助或机械地重复模仿,即使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动作的外部表现上有所改变,但并不能获得适合学生自身的身体感受和体验,在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上必然是低效的。

  因此,在运动性认知形式中,身体运动只是这种认知形式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真正的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还在于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身体运动的协同一致。而自主性不仅是运动性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体验性特征的进一步解读,体验本身就是自主性基础上身、心协同活动的过程。

  3.3体育学习方式的探究性特征

  运动性认知与其它认知形式具有的共同特征,从心理活动过程来看,学生在学习任何一个新动作前都带着他过去动作学习或生活所留下的意识痕迹,以此来同化或顺应相关的新动作。同化是当新的动作技能与原来所体验到的在性质上一致时,原有的体育技能认知结构的数量获得扩充,而顺应则是指学习者原有体育技能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内部或外部信息时而引起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的知识和技能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这表明学生学习动作技能不是被动接受,不能靠机械重复来掌握,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分析是对新旧动作技能之间联系的更为深刻的把握,是对内、外部信息关系的自主的理解;判断是基于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价值判断;创造是既在分析判断基础上对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抉择,也是在个体独特性基础上对新的动作技能价值意义的更深层的构建和探求,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因此,体育学习方式的探索性特征体现了体育学习运动性认知与其它认知方式的共同特征。

  3.4体育学习方式的合作性特征

  体育认知形式的特点,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体育学习在组织形式上与其它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运动性认知在内部体验性上表现为个体性,但在外部表现上则主要表现为运动性。这在一方面反映了运动过程群体性的特点,小组与团队活动成为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也为互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互之间可以在群体活动中真实地检验学习结果,判断存在的内部原因,为个体改进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外部参考信息。另外,有些体育技能本身就是通过游戏活动来体验和掌握的,在游戏中每个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从而形成“先天”的合作性学习。

  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体育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

  从动作技能学习运动性认知形式的特点来看,体育学习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的特征。诚然,从学科教学的目标看,体育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动作技能的,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突出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但是,无论如何,离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来谈育人目标,则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把握住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特征,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特点和机遇。有了动作技能学习的体验性,动作技能的学习就能够从认知领域扩展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有了动作技能学习的自主性,就能够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形成高品质的学习,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有了动作技能学习中的探究性,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合作性,就有利于形成合作交往、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积极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和相互信任、互助合作的社会心理品质。

  而在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中,为了突出新的学习方式却往往把体育技能的学习搁置在外:为了体现自主体验性,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排斥在外,新的“放羊式”教学较之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体现探究性,就不切实际地在把讨论、提问等大量充斥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过程本身的价值思考,形式化地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为了体现合作性,凡是课堂都是游戏,失去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心理品质方面所应有的本真。教学过程表面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乐此不疲却茫然无所获。在一阵轰轰烈烈的闹腾之后,我们不能不反思:体育作为学科存在的价值特殊性何在?

  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不仅体现了体育学科认知形式的特点,是反映体育学科认知目标的学习方式的特征,同时也是与课程改革全面育人的目标完全一致的,更体现了体育技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媒介作用。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认知至上、体育技能惟一的偏颇,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人格精神的全方位的培养,意味着多样化的体育学习方式的整合,在继承和利用前人发现和发明的一切有效的体育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紧紧把握住体育学科的育人特点和目标,赋予练习、游戏、比赛、体验、感悟等多种体育学习方式以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任何脱离学科的认知目标来谈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倾向最终只会弱化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是违背课程改革主旨的。

  参考文献:

  [1][3]贾齐.浅谈体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性认知[J].体育与科学(南京),1998,(2):9-11.

  [2][4]贾齐.从“体验性”看运动学的方法论特征[J].体育与科学(南京),1998,(5):11-13.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6):1.

【研究体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研究论文05-04

关于体育绘图体育学研究的论文05-04

体育游戏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04-27

高校体育对个人今后体育的影响研究论文05-02

高职体育赏识教育研究论文05-02

大学体育教学研究论文05-05

试析体育旅游的开发与研究论文05-04

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研究论文04-29

社区体育理论框架研究论文10-06

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