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及排除论文
摘要: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厌倦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胆怯抑郁等心理障碍。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韵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得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障碍;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如果不认真对待,延续教学时间,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些心理张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1心理障碍的产生
1.1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错误的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体育成绩好坏无所谓。这种重文轻武,中智力轻体育,不但是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是家长们心目中的一个结。虽然教育家们都在试图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由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缓慢,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危艰,人们思想守旧等,这一问题仍然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各地的学校都在要求做到两课一操三活动,以保证学生一天有lh的体育锻炼时间,但是正真能够做到的学校并不多,三次课外体育活动常常被各种各样的理论中击而成为虚名。
1.2意志不坚强
进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噪,遇到挫折易灰心丧气等特点。从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来看,他们的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人的弱。而且每个学生对失败挫折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各不相同,受到遗传教育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引起,造成个体的压力主要来自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生理压力如患有残疾、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心理压力如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等。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限制,他们的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躁,如果内心的压力的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负荷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运动项目时,就会产生恐惧紧张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很难战胜面临的困难,从而难以体会成功的愉悦。
1.3教师的素质不高
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健美的体形,而且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重视教师育人,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他以其特有的直观性使受教育者身心受益。因此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言谈举止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素质不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简单粗暴的教法,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不公平,采取挖苦讥讽的语言,都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不但影响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苦劳、烦闷、抑郁的心理状态。仪表不端,教态不严谨,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动作示范不规范,讲解枯燥单板,缺乏趣味性,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是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消极,注意力涣散等心理障碍。
1.4教学内容不适宜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缺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材陈旧、单调,而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从而是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天性活泼好动的学生感到无趣无味,一些高难度项目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非常普遍。
2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2.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因为体育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需要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形成教师热情指导和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循环。融洽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心理障碍。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时,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书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的社会即使高科技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引导学生正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激起学身体育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自觉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2.3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人为了实现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是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要有坚强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是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上好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根本保证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如在学习跳马时,由于担心碰马和摔倒,学生常在马前减速或爬马,此时教师应针对这种恐惧心理教育学生勇敢顽强树立必胜的信念。同时采取适宜得手段,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逐渐消除。
2.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方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尚未把健康教育摆在正确的位置,“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没有正真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忽视健康教育的现象更为严重,近几年来,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大,精神负担难过重,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恰当的思想品德教育,医务监督,心理保健指导及家庭教育等途径来改善。但不能忽视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也最自然,效果也最明显。因为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是练习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2.5讲解示范要有感染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主要作用,教师要以益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主动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障碍,课堂上是师生交流畅通无阻,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赖的感觉,达到“言教”和“身教”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讲解言语要简练、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能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示范动作舒展大方,准确到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在练习中,有意识让那些瘦小的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示范,当这些学生较好的完成某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消除其他学生的心理忧虑,大大地增强了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2.6改进教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置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就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为此体育教师首先要完成由‘演员’到“编导”的角色转变,正真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到前沿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将其所长、所求、所苦、所乐都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然后教师在通过引导和培养,展期所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满其情志,促其向着“完全人”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适者生存已是不变的法规,体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更要强化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竟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你能行“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的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对于那些敢于表现自己,属于挑战性的学生,一方面要允许他们“露能”“冒尖”允许他们独劈径蹊,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的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禁受一些困难和挫折后再达到目的,使他们能够在积极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集体或他人的帮助,增强群体的竞争能力,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多给学生练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评价意识。
2.7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要按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安排,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选修课和专项课,把愉快教育引入教学中。因此恰当的安排体育游戏,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有现代气息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韵律体育与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常给人以快乐、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而教学的目标的具体化,科学化对逐步建立学习信心,培养进去精神,有独到作用。
2.8通过体育教学调节身心,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是人以自身为对象来进行改造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体育对人的改造绝对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运动,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显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来发展人的身心,确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适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不仅能增强大学生体质,还可以从中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在我国中学的卫生教育课中,大学的体育基础理论课中,应较系统的加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恰当的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2.9通过心理训练克服心理障碍
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运动项目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的克服心理障碍,如自我暗示,当学生面临完成动作信心不足时,可利用思维和语言进行自我鼓励暗示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逐渐消除不良的心理障碍。还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及在表象中回忆十分困难,复杂和危险的技术动作训练和比赛场面,诱发恐惧情绪,并不断重复是这种情绪逐渐减弱,或在这种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回忆起轻松愉快的场面,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身体各器官协调一致,这样有利于完成技术动作并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我国正处在世纪交替的时代转折关口,当今的青少年是2l世纪的栋梁,他们必须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不仅应具有博深的知识,奋力拼博得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还应具有充沛的精力,宽阔的胸襟,坚强的个性,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障碍,这是每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及排除论文】相关文章:
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的论文04-27
高校体育教学心理障碍的论文04-27
体育课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的论文04-27
试析课堂教学应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的教育理论论文04-27
排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04-30
浅谈开展阅读疗法排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论文04-27
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的论文04-27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纠正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