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3-05-01 20:00:32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公共体育课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针对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实施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论证和研讨。这对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理论研究,以及高师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实践都有着重要意叉。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是以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为依凭,依托学校运动场馆和器材,围绕学校优势的运动项目和学生喜欢的项目,配备优秀师资的基础上,将普通体育课改变为“体育选修课”,进而发展成为“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双边关系由过去的“教师主体,学生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达到从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发展规律逐步向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教育观的转变。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使更多学生在这最后一站体育教育中建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终身健身”的理念和技能,是目前我们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改革后,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顺高师院校体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观念和体制的创新。

  1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与背景分析

  1.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挑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学体育课正接受着挑战。在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了一个疑问一为何学生在中小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体育后还要在大学期间学习体育?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坚持技能传授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大一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导致大范围的“厌课现象。在旧式体育课受到冲击的同时,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因为受到学生体育意识以及兴趣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组织形式上面还是以早操、课间操,学生自发锻炼等形式为主。高校的早操、课间操的方式上基本是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做广播操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对此厌倦,流于形式。可见开发课外体育的价值,它是我国高校体育决策层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

  1.2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观念的改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了“踺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更加注重指导性和引导性,强调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高校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多所高等院校正在结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前提下,转变观念,确立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体育改革方案,实行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体制,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大体育框架。

  1.3新体制深化和催生了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新的体育教学形式

  随着新体制的开始,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提出的一个发展要求,目前就现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组织形式和特征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自主经营,内部承办,对内不对外,以学生为主体,收取费用优惠廉价,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综合型俱乐部是最早的发展形式,体育俱乐部多以拓展学校优势热门的体育项目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和行为,以促成学生“会学体育,会练体育”为主要目标。一般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多所高校内得以实施。

  (2)学校社团协会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将热爱体育运动中某种项目、某类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缴纳一定的会员费,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按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的形式。多以定期举行体育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体育自主锻炼,培养组织体育活动竞赛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社团和协会将体育作为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把个体的自觉自愿归结在社团和协会相对固定的计划安排内,实行“自主自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通过定期的俱乐部活动提高社团和协会的凝聚力,塑造和培养社团团队精神,培养俱乐部活动骨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体育教学型体育俱乐部:运作规律是将传统体育课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时间、授课项目、授课教师的体育课俱乐部,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俱乐部。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依据。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为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的教学;从体育的项目、内容、形式、方法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完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2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发展对策研究

  21目标的确定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模式不仅仅是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重新认定,更重要的是强调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对现行的体育教学目的、内容设置、组织形式、评价标准要根据师范院校的特点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达到高师院校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

  2.2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模式上虽然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在现行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原因影响,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政策下,招生的人数增多,造成受课班容量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工作量加大,场馆器材紧缺。而相应的解决办法:增加单元教学,多设专项,改变原来固定上午单元第三、四节课和下午第五、六节的体育课时间,这样可以分流学生人数,缓解上课时间过于集中的问题。

  (2)高师院校学生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男多女少造成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专项设置不合理,不适合学生性别差异的项目选择。解决办法:对球类项目采取限定班次,限定人数,多设传统类,流行类和艺术舞蹈类项目。

  (3)教师专项单一,不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造成开设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自主选项的要求,使得现有项目的设置和学生要求不匹配。解决的方法:加强教师专项业务的交叉培训,分项分期进行培训。使每个教师在自己原有专项基础上再有两到三项专项教学能力。

  (4)高师院校学生的背景、经历等个体差别,造成对体育认识、理解和专项掌握上的不同步。解决方法:入学后,先进行一个学期基础身体素质课学习,然后在选项时,按照能力、个人特点、兴趣等划分初级班和中级班。

  (5)现行二年四学制的体育课,不能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造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比较多,大学三、四年级体育锻炼少,研究生体育锻炼更是一片空白。解决办法:通过跨专业选修课、课外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协会型俱乐部来实施对大学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后期体育教育。

  2.3所体现的主要特色

  针对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特点,对高师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创造出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特色。主要的特色应该表现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出师范教育人才在将来各基层的工作岗位上起到促进体育意识的传播和进行体育教育作用,从而缓解应试教育对体育课的冲击。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过程中体现出高师院校的男女不平衡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结合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开放性特点,在目前课程项目选择开放性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在教学内容开放性,课程评价开放性,以及在开放性特点上进一补拓展其社会化功能。在俱乐部中挑选优秀学生组成兴趣小组,一方面可以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独立开展各项群体竞赛活动;另一方面能将部分可表演类项目作为学校表演队,丰富学生课余活动,进行校际交流。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日常工作范畴中要涵盖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群体活动、业余训练、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外交流等,使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体系集教学、群体训练、竞赛、体育文化为一体,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对策研究05-01

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5-01

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11-28

高校俱乐部体育模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04-30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05-01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运用论文04-30

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论文04-30

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04-30

浙江高校专利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04-26

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