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 公共体育 课程 模式 社会性发展
论文摘要:以《纲要》为依据构建的“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通过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育人的创新理念;建构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操一拳一泳”教学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模式与内容进行专门设计与严格控制,实现了发展理念和有效途径的成功对接。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之一。《纲要》课程目标第3、4条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目标是:“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发展目标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1]由此可见,对于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发展理念上已经先行。但是,体育课程的内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构建理论与实践协调一致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 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
大学生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认知与智能的发展,也表现在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适应是个体“基于一定的价值目标,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从而在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以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而“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称社会性发展[2]。社会适应是人对社会环境适应、是人与社会的互动,并且接受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我国大学生会学习、擅考试,但欠缺独立办事的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忍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群体协作能力,形成高智商、低情商等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现象,主要因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社会性发展不全面造成的。
1.1 心理调试与行为调整能力不强
随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出现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非常多。有的学生出现逃学、酗酒、暴力行为等缺乏控制的行为;有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孤独、交往恐惧等行为表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增多的趋势,据教育部对125所高校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证实,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有的学生在与人交往、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应对攻击等方面出现适应困难,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心理调试与行为调整能力不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1.2 人际关系比较单一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注重感情投资,且越来越多地带有功利色彩,人际关系较单一;由于网络成瘾以及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许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出现适应困难,引起的人际间冲突与发展障碍逐渐增多,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极不相称。
1.3 价值观与道德观发生严重偏差
在多元标准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评判上重新审视个人利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出现认识上的模糊,从而出现了其价值判断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偏移。选择的失衡,使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契约精神及英雄主义逐渐失落,公共道德失去稳定性,价值取向出现紊乱,严重干扰着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质量,使学校教育出现低效化。
2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依据
以《纲要》为依据构建的“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为指导[4],对传统的体育观念进行客观和深刻的反思,跳出传统体育观念的束缚,理性地思考学校体育在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学校的实际与学生的特点,在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整体的思考,所建构的课程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技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发展,还充分体现出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在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普通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
3 建构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学习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范围作了专门设计与严格控制。建构了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即基本技能、选项教学、体育生活方式、校园文化环境、运动处方,在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中,由学生自主从每1个板块中选择1项,最终建构属于自己的体育课程体系[5],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的身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要求,设计了“一操一拳一泳”为教学特色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围绕着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和“一操一拳一泳”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真实体验人际交往、同伴友谊、道德判断、冲突与矛盾等社会性发展的现实问题。
4 建构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框架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在课程结构上打破传统的体育课程框架,通过建构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将体育教学向课外延伸,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搭建丰富的交往机会、提供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提供实时的情感宣泄平台,以分散学生在生活中产生忧虑和挫折。当学生在完成某一板块目标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并从中体验到满足与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领导能力、责任感、自信心、为人的热忱度、关心他人、主动性、对挫折的反应等多项与人的社会性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进行评介,实现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全方位发展,从而达到调试学生的心理,调整学生的行为,自主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4.1 确立指向性发展的基本技能与选项教学目标
体育基本技能、选项教学从过去的以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转变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载体。在重视技能、体质等“物化”层面改变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通过“一操一拳一泳”等基本技能的教学,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指向性。学生通过健身操的练习在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合作交往的精神,对学生编操能力的培养,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通过对太极拳哲理、拳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个独立的人格空间、思维空间,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天人合一”的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强调对抗、竞争的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认识身体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对游泳的学习,提高学生适应自然、提高野外生存的能力,随着学生游泳运动水平与水上救护能力的提高,在实现保护自我的同时,拯救溺者,最终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共享。在实现基本技能与选项教学目标的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团队,团队与团队等最直接人际交往,教师对学生的意志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等进行考察,从突发事件中,了解学生真实的情感和对挫折的反应,从而实现有效、实时的监督、教育、评价,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树立自尊心、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4.2 树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把“终身体育”的理念从意识层面引入到实际操作层面,要求学生用行为、行动来展现其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使自己的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达到与社会、人群的和谐互惠。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形成,不仅仅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要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而且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永久的体育生活方式。
4.3 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遵循“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共同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标准,营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建立、健全学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广播站和体育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其次通过举办体育节,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开展体育网页设计和体育竞赛主题徽标设计比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长久熏陶,使学生能够对诸如领导能力、责任感、公共道德、社会交往方式等社会性问题产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并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产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4.4 实现运动处方的网络连接
将运动处方的应用、效果评价与校园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即时得到对自身体质与个性评价的报告,并提供健身运动处方促其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及时对锻炼的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反馈,达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不良心理症状,培养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5 结语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遵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将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能、技能等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全面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增加了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运动与健康娱乐、体育与美学等内容,凸显了体育教育丰富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自主建构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更加适应学生发展、贴近社会发展,实现了发展理念和有效途径的成功对接,为建立“和谐体育”、“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 吴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J].体育教学,2006,(1):54-55.
[3] 张二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和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144-145.
[4][5]王平.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85-87.
【论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04-30
建构主义下翻译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04-28
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04-29
论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04-29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研究论文04-27
论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论文05-01
软件测试课程的建构的论文04-27
浅析素质教育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论文05-02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