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练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 要:笔者通过在教学第一线发现,初三学生为30分而消极锻炼,没有把目标当成动力反而当成压力。这种现象与大纲要求以及现代教育体制倡导的“终生体育”理念相差甚远。这一问题引起笔者极大关注,经过教学反思不断实践,及时改革教学手段,运用循环训练法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质量;循环训练法;学习兴趣
1 研究目的
进入初三后,为了使学生不断提高运动成绩,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就要求体育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周三节的课堂体育,还要重视教授运动技能的正确练习方法,以便于学生课外时间也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练习。作为一名初三年级的体育教师,在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主要围绕中考项目制定教学内容。在帮助和指导初三学生达到30分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虽然有奋斗目标,但却是为30分而练。
学生本来就觉得体育课艰苦、单调、枯燥,再加上传统的体育课上的练习,都是以初三中考项目为核心,严格枯燥的训练活动替代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虽然也会取得成绩,但在每一节课的后半堂课,学生就会失去激情,往往注意力下降,训练效果降低。造成老师费心费力,学生却叫苦连天的局面,中考前的体育课给师生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在心理压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地思考了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后发现,学生们觉得中考项目难,体育课上的练习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体能—机能水平达不到中考专项成绩对他们的要求。
因而,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创新和改革。以循环式身体练习替代了传统的运动项目练习。原来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中考体测达到30分,现在改进为以学生体能—机能水平增长幅度为目标。经过一段的实验发现,学生们的运动成绩有了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可喜的是他们的健康水平、体能情况及心理品格较原来也有了进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循环练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选取初三年级的19名女生为实验对象,他们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较差,离中考满分有较大差距,在体育课练习中畏难情绪明显高于一般同学,缺乏自信,情绪消极,被动练习,是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十分有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对比分析法。
3 分析与结果
3.1 循环训练法理论依据
3.1.1 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学生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个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的进行训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身体训练,也可用于技战术训练。
循环训练法由4个因素构成,即每站练习法、每站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站与站和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站的.数量和循环遍数。
3.1.2 循环训练法的主要特征 循环训练法设多少站,每站的内容、负荷均可根据训练的目的和对象水平灵活确定。因而这种方法虽然主要用于身体训练,但也可用于技、战术训练,巩固提高技战术水平。
练习过程中,学生一站接一站的按规定顺序进行,没有不必要的停滞现象。因此这种方法可加大练习密度。
循环训练法每站的练习负荷,循环遍数,不但可以预先确定而且便于在练习中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区别对待。
每站的内容可按身体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系统器官的活动交替安排,有利于克服机体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加大负荷。
循环训练法练习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如果再运用游戏和比赛方式进行,能提高学生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适用于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
3.2 对中考体育项目进行分析
中考体育项目包括800米、立定跳、实心球、仰卧起坐、垫球几个项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力量、耐力、灵巧等素质的综合能力。这要求我们在体育课上要以有氧耐力为基础,同时发展速度、力量等综合素质。
3.2.1 800米项目特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有氧功能和无氧功能水平,并在提高一般耐力的基础上,必须同时发展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对于初中女生来说,800米是有一定速度的耐力跑运动,内脏器官长时间紧张与放松相互交替的活动是该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耐力水平,而且必需具备良好的速度和很强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美国生理学家福克斯从运动的供能系统和生化系统等适应方面提出,不同运动项目的身体训练只有和该项目供能相结合,才能收到最高效。因此,800米项目从能量代谢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有氧供能和无氧磷酸能以及有氧与无养混合供能的能力。按照800米的项目特点,在身体训练中,必须发展一般耐力和力量耐力。
3.2.2 中考其他几个项目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爆发力和身体协调力等能力。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短短的45分钟体育课上,要想同时提高学生所有中考项目的运动成绩而分别进行训练,那么运动量、运动密度和强度是得不到保障的。而循环训练不是一种独立的训练法,而是一种练习的组织形式,它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及速度耐力等综合素质。运用循环式训练法提高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不断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的机能,使之能承受一定的负荷,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目的。
3.3 从“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来说
3.3.1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功能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儿童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阶段,发育成熟后,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的速度逐渐减慢。而发展有氧耐力,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不仅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吸收、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增强人体抗缺氧能力,承受长时间大强度的激烈运动,而且对其他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传统体育课用严格枯燥的跑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不但乏味单调使学生不易坚持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从整体分析,影响运动成绩各个因素的训练程度也是不平衡的。而采用“循环训练法”,练习过程生动有趣,练习内容丰富多彩,不断变化。每一站的练习可将上肢、下肢、腰腹等不同身体部位的练习交叉安排,能提高学生能过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因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训练上,适用于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而且可以发展多种素质,持续完成各站练习不但提高有氧耐力,同时增强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力量。
3.3.2 初三女生正值生长发育突增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体骨骼生长速度快于其他组织,器官系统的相应发育。女生开始囤积脂肪,体重增长。其综合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尤其是协调能力变化较大。
在这个时期的练习目的应是尽快的促进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运动功能的平衡。“循环训练法”就是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依据教学条件,自主选择组合教学内容,将耐力和力量相结合,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同时使学生学会用一种积极健康的运动方法控制体重,塑造和保持健美身材,从而达到激发体育兴趣,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的目的。
3.3.3 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来看,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发现,运动能力差、身体形态偏胖的女生在练习过程中自信度下降,表现为不好意思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在运动参与度上也更加消极,畏难情绪严重。而循环训练练习时的组织形式是采用流水作业、轮换作业两种方式。学生按运动能力不同分成几组,组数与站数相等,而训练强度有所差别,同学们互相鼓励,协作完成练习。
3.4 实施方法与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现有的小场地的教学条件,根据具体的任务和场地器材的设备条件,确定循环训练的各站内容。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3.4.1 第1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以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训练为主。在这一阶段一周的3节体育课中,两节课进行持续性身体训练,另一节课采用“匀速轻快跑”为主的有氧耐力训练。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训练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克服自身重量的方法,重点是次数多,围绕以发展下肢关节肌肉力量为主的弹跳练习,进行组合。课堂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训练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动作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各训练手段的连续性和动作速率感。训练负荷因人而异,心率控制在25±1次/10秒,各站练习连续完成。
力量既是速度的基础,也是耐力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践证明,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同时进行组合身体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水平,并且肌肉力量也得到明显的提高。持续20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就可以使机体在运动中燃烧脂肪,减少脂肪含量。这一点从学生肌肉含量和体脂百分比的改善和800米运动成绩的提高可以得到说明。
3.4.2 第2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每周3节课,分别用一节课安排以一般耐力和力量耐力为主的持续循环练习;一节课安排以发展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的间歇性循环训练;另一节课安排熟悉和适应800米节奏为主的变速跑或专项段落跑为主的练习。每周3节课的教学案例见表1。
第2阶段是以间歇训练为主的练习组合,每一组练习负荷强度可以较大,但量要适度,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就进行下一循环的练习。众所周知,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技战术的重要保证。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学生的运动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变化幅度超过了第1阶段,对比1、2阶段身体成分的变化,发现肌肉增加没有显著差异,而体脂百分比改变第2阶段明显大于第1阶段,推测体脂百分比即身体成分是800m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
3.4.3 课外训练 除了每周3节课的训练之外,还引导学生运用循环训练法为自己制定家庭作业,在家长监督下完成,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段练的好习惯。这种方法解决了学生节假日没有练习场地的困难,只要找一块平地就可以锻炼身体。在周末和假期,学生运用课上教授的诸多练习方法,自由组合一套练习内容,就可自主完成练习,保持并提高了体育课上所获得的基本能力,为下一阶段提高体育课上练习质量奠定了基础。每周笔者都认真批阅每位同学的训练日记,给予鼓励和建议。
以下列举初三八班帅维韬的家庭作业:匀速跑5分钟,按体育课上部位操练习;羽毛球活动15分钟;小三跳练习组合:(纵跳50次+交叉跳60次+蹲跳起20次)×3组;仰卧起坐20次/组×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对象身体机能改善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以及我校初三女生在中考以总平均29.64分取得全区第1的好成绩得出结论,循环训练法在初三体育教学中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
4 结 论
4.1 实践证明,循环训练法在初三体育教学中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建议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身体素质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组合,灵活操作。
4.2 把循环训练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能够保证了课的运动量、运动密度和强度,从而能保证对机体的有效运动负荷刺激,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健康和体能是十分有效的。
4.3 循环训练法将有氧耐力训练、力量素质训练和动作技术训练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正确合理的动作技术,从而使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
4.4 运用循环训练法进行体育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追求课的内容与形式变化,注重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将“出汗”与“快乐”结合起来。
【循环练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对反馈法在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09-08
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论文01-13
探究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5-05
语言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学科论文05-04
词汇法在高职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09-06
[中学体育论文]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01-20
浅谈尝试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