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09 14:31:19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1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与探索,认为以下教学策略可以较好地应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1.营造气氛,进行探究式教学策略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首先教师必须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摆脱思想上的束缚,主动参与教师所设置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要做到动而有度,闹而有效.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所要获得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二面角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二面角,然后提出“什么叫二面角?”“如何求二面角的大小?”等问题,先由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协商、讨论,最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探究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课本知识.

  2.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策略

  培养创新思维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整个高中教学科目中,高中数学对创新思维的要求十分突出,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给学生更大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就应培养学生勇于批判,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习惯和精神.没有批判和怀疑,就很难有创新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课本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没有互动,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设计、教学和练习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真正实现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等内容,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环境下,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开放性和创新型习题,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形成新型的思维,突破一个问题和一个标准答案的传统的对应关系,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更多的、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习题,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如,求过点(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看似简单的习题,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的类似的习题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联系实际,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策略

  数学和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知识的运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去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客观世界,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何将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通过数学教学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去学习和理解知识.如,在学习欧拉公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塑造出不同的多面体,让学生记录下每个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角,然后通过归纳、比较、概括等过程得出公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生活情境,将丰富的生活实例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把一张厚度是0.1mm的纸,反复对折20次,其厚度是多少?能有你自己的身高高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学习、探究知识的动力,更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策略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不论是概念、定理、定律,还是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难懂,不易掌握,难以理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声音等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等动态化、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中接受抽象的数学信息.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大大增加数学知识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知识的枯燥和单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以正方体为模型,制作动画,使之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又如,在学习球、圆锥和圆柱定义时,可以通过制作半圆围绕直径、直角三角形围绕其直角边以及矩形围绕其一边旋转的动画.通过这样的动画模拟,不但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立体图形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中数学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教学策略.第二,营造气氛,进行探究式教学;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联系实际,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利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等,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有的高中数学教学观念面临着挑战和转型。教学观念的转变涉及到教学关系的转变,教学资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评估的完善等多方面。毋庸置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已经掀起了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思想革新的狂潮,但是,在这些创新的背后依然隐藏着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抓住现阶段高中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问题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是我们不得不考量的问题。

  一、当前离中数学教裔教学观念中的误区

  (一)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高中教育依然将升学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高中数学而言,更是提高综合成绩、增加高考砝码的关键。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持续走高,但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没有彻底转变高中教育为高考服务的思想,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特长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目标出现偏差无疑会从源头上误导整个教学观念的走向。

  (二)教学关系两极分化

  所谓的教学关系两极分化是指,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核心开展填鸭式教学仍占据主导,由教师单方面制定教学任务、学习目标,课上实行单向的授课模式仍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主流。另一方面,在公开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了对学生盲目肯定、乱加鼓励、教师跟着学生走的极端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新课改的压力下,任课教师既要完成提高教学成绩的目标,又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式的教学互动,所以,就出现流于形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开课。但在实践教学中却没有认清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髓,盲目认为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其结果必然是“东施效颦”,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矫枉过正

  在新课改背景下,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难以维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成为许多高中数学教师推行新课改、实行教学转变的法宝,殊不知在这些新型学习方法推广的背后,却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许多教师将自主学习理解为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实行放任式的教学,想学什么、想怎么学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对学习的探索方向并不成熟,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难以开展有效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多走弯路或浪费时间。在合作学习方面,许多教师对所有的`课堂内容一概而论,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漫无目的地讨论看似是积极的表现,实际却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对课堂的进展毫无影响,这种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应该明确认识到为高考服务只是教学目标当中的一部分,高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功底。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整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使之具备必要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对学生特长的培养,鼓励那些有浓厚学习兴趣和特殊学习能力的学生发展,例如国际数学竞赛、奥林匹克竞赛等。只有明确了这一目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科学、理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二)构建和谐双赢的教学关系

  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而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应该意识到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对教学实践的作用,杜绝形式主义教学。其次,教师应意识到学生占据主动地位并不代表要跟着学生走,同时还要坚定教师引导教学的地位,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应扮好监督者、引导者、总结者的角色。

  (三)采用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意味着赋予学生漫无边际的自由,而是让他们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开展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无论问题探讨得有多深入,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总结和指导。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

  三、结语

  面对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提出的挑战,我们的理解和应对决不能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而是应抓住本质,深入理解教学目标、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转变现有思路,突破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3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的得到益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在观念和行为上尽快转变,从研究教数学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一跳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1.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情感互动的转变

  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就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的充满兴趣.

  五、教学手段的转变

  1.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具有发音、作图等功能,借助计算机进行比较抽象的概念、法则的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函数的教学,计算机可以很快的描绘函数图像,反应函数的变化规律,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2.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3.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传统地位,更多的扮演监督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力.

  4.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得到启发,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4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1、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兴起并迅速向普教领域延伸的新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也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教学方法之一。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张扬人的主体性,提倡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特长,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此社会、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

  2、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方法更加完美。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有多高,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然后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探索,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将理论回归实际。这样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数列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数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义,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类,以及几个特殊的数列,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函数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列也是一类函数,当然也具有函数的相关性质,但不是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数列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数列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三、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

  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四、遵循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第一是将自己的经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第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第三就是要多与同事交流因为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第四就是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5

  抽象概括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加之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就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既要能抓住问题的特征,又要能自觉地排除一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要有发现问题中条件的细微变化的能力,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从而进行尝试和突破。然而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导致一些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会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在概括文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完每一节课后,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后概括,这种概括不是简单总结,而是要高于课本知识。经过概括后的知识要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比如说,“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有时候用“作商”比较法,有时候用“作差”比较法,这种方法也常常用在抽象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中,但学生不一定能很快地接受及分辨清楚。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把这两种思路讲完后,进行总结归纳。

  1、如函数f(x+y)=f(x)·f(y)中,当x>0,f(x)<0时,这种形式常常采取“作差”比较,且与0比较大小。

  2、如函数f(xy)=f(x)+f(y)中,当x>1,f(x)<0时,这种形式常常采取“作商”比较,且与1比较大小。

  这样概括后,学生对抽象函数的两种形式能基本掌握,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它们。这种对相应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归纳概括能力。

  二、在“概念”和“公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数学公式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的依据,也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知道概念,更重要的是怎么把具体的概念用到抽象的数学解题过程中。

  比如说,学习“棱柱”的时候,可以分几个步骤:

  1、先举出一些物体,如三棱镜、书本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主要是线面的关系)。

  2、通过抽象,提出物体本质属性的各种猜想和疑问,运用转化、举反例等方法对于题设进行证明和推断,肯定或否定某些共同属性,以确认其本质属性。

  3、让学生举出实例,将上述本质属性类比推广到同类事物,概括形成棱柱的概念,并用定义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可将零散的、杂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概括成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以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公式的应用是对学生将具体的抽象到解题中的一个应用,对公式的概括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不免存在学生记不住公式或记住公式不会应用的现象。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对诱导公式的记忆就使很多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概括,把诱导公式概括为十个字:“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这样便于记忆,学生理解起来也会减少不少麻烦。又如学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时: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各适用于什么情形?有什么特点?可以归纳为:“加法分类,类类独立;乘法分步,步步相关”。

  三、在类比和联想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使得数学结论和方法都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相关性和相似性,采用类比和联想的方法,才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许多新的结论或新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公式、性质,类比、猜想未知的公式和性质。先类比,然后提出问题,最后给予证明。这样得出的结论不仅便于学生记忆,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创造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说在解高次不等式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结构和解集的形式,概括出不等式相同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思维方法,制订各自的解题策略,从而明确解集仅与二次方程式的两根、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有关。例如:(x2-3x+2)(x2-2x-3)<0的左边多项式的根据依次是-1、1、2、3。在数轴上依次标出这些根,并类比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1,1)∪(2,3)。在解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出每题的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常用思想和方法,对解题过程有个反思,学会抽象地概括。

  总之,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更需要学生的亲身参与。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恰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施以积极的影响,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6

  一、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要重视技术培训

  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会困难累累,现在的网络发达,信息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日千里。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技术了如指掌,甚至于有的学生堪称“电脑大师”,有时候教师弄不明白的电脑问题,到了他们那里,居然迎刃而解。其中尤以男学生为熟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男学生对游戏比较热衷,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了解只是一个皮毛,用于解决数学的问题更为粗浅。我对此进行了调整,例如在进行“函数”的技术培训时,“函数”对于学生来说,在初中阶段就有所接触,教学可以“新旧结合、温故知新”,对“代数系统、数据表格、函数图像作法、数据拟合”的使用用一个半课时,“用几何画板作动态函数的图像”的培训则扩展了一倍,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自始至终自主完成,有些天赋的学生甚至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和应用了“数据拟合”。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个性是生命的精华,是智慧的闪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与众不同,春兰秋菊各擅场地,教师要经常赞赏学生,即使他们进入高中,仍然是大孩子,他们仍然会受到表扬的推动。鼓励他们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挖掘学生潜力,促使他们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如此,课下自习或是作业中概莫能外。对于同一道题,视觉不同,理解各异,学生思路或解题方法大相径庭,但是正确的结果必然是殊途同归,这里面奥妙颇多,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能力,其中独创因素熠熠闪光,这是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面对这种独辟蹊径的情况,要鼓励他们的与众不同,甚至标新立异,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支持,引领;肯定、表扬的结果会让他们的数学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激发,当然错误在所难免,不成熟的看法也会令人感到忍俊不禁,但是这正是富有个性化的展示,要给予培植,不要轻易否定,抹杀了学生的宝贵的独到思维;学会赞赏,让学生得到放松,不再感觉数学学习是压力,让情感在这里充分交融,让知识的花朵在课堂上散馥流芬,让数学财富在这里增值。注重课后练习,随时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鼓励学生不囿于常规,引导学生破臼除窠,勇于探索,勤于钻研,敢于创新,追求一题多解、难题妙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引发好奇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特效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全面、高超、新颖、独到、简易、变通的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有顾此失彼的情况,要帮助学生耐心地分析,引导他们分清主次,迅速发现主要问题;是不成熟的或错误的见解,切莫打击、嘲笑,给予肯定、表扬之后是带动他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思考,找出失误的地方,从不同侧面给予他们激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不让他们有任何的抵触情绪。

  三、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

  我总是说,坚持是一个贬义词,不要给学生太多压力,不要让他们“坚持”,大家提起数学就想到了无边无际的数学题,做题是学习数学的精髓所在,不做题是万万不可的。做题时关键在于懂得解题思路,懂得解题方法就可以一跃而过,就可以略之不做,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数学的素养,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题海茫茫必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数学素质还谈什么提高呢?关键要跳出题外,看到题的本质,教师也要格外开明,不囿于常规方可,大家心有灵犀,以诚相待,师生一起,有心灵的契合,相互理解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质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天长日久,得心应手,趣味浓浓。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弄清“学会”“会学”“想学”的关系

  教师教授任何知识,都要研究一点心理学,让学生懂得“学会”“会学”“想学”的关系;“学会”“会学”“想学”三位一体,如影随形,相辅相成。“想学”是最基本的,“会学”紧跟其后,这两者桴鼓相应,“学会”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学会是必须的,责不可卸,“会学”是最好能够做到的,技巧是成功的先导,是成绩的先行官,“想学”是愉快的,发乎于心,动之于外。优秀的教师,要科学教学,“教为不教、不教而教”,为教学竭尽微忱,知机识变;鼓励学生“学为再学、终身而学”,不断提升能力,一步步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想学才有动力,回答问题才会主动,这是最基础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随意性切莫太强,以免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经验,难以引发深层次的讨论。

  五、带领学生温故知新

  令教师最为头疼的是,教了一个阶段,一测试,发现学生把以前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教师心急如焚。数学课本内容涵盖在几年的教科书里,学生往往是学前忘后,有的学生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丢三落四,教师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教师一定要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给学生编制复习计划。

  复习过程中,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策略,结合以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制定测试题的时候,务必将主要知识点渗透,测试要求独立完成、自我检测、小组商讨、课堂评定、测后总结几个步骤。至于难点重点、学生反馈学习比较吃力、容易混淆和遗忘的内容,使之成为复习的重点。鼓励学生,认真复习,加深记忆,不断进取。测试形式避免单一、枯燥乏味,增加一点变化,要有系统性,以提起学生的兴趣。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7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

  高中数学的内容繁多,知识体系复杂。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加上学生在高中阶段课业较多,学习任务重,数学内容又比较枯燥,部分知识点难于理解,使得高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大部分教师还依据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高考做准备。而新课改的要求是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成绩的好坏。所以,就新课改的需求,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急需提高。

  二、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对策

  为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需要的改进措施如下:

  1.加强数学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待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包括学习的重心如何选择。所以,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数学教学内容的`枯燥,理论性比较强,使得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有的甚至会放弃学习。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进行交流,加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念,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加自信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深知他们的所需所想,做到因材施教,适时地改进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2.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内容,尤其是新的知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课改的创新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吸纳更多好的建议,学校也应该经常组织数学教研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精神,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3.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

  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学生和教师都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而面对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原理,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吸收和掌握,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做到有效的互动,通过问答方式或是知识点相关的小故事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4.数学教学情景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来丰富数学课堂,如多媒体的使用,对于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讲解时,将课程内容做成课件,使内容生动具体,易于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进行研究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研究数学知识的深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学习困难是学生们较为普遍的现象,不仅阻碍了学生们的健康,还影响了教育的效益。学生学习困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老师从各种角度去分析学习的苦难,获得了很多的帮助。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困难;成因与对策

  高中的数学学习关键时期在于高一的课程,在高考中占据的比例很高。对于高一的学生,经过中考的优异成绩,进入到高中的校园,既兴奋又陌生,对数学学习都充满的好的愿望[1]。但是由于感到高中的数学比较难,尤其是高中的考试很多,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1.1教材的原因

  高中数学书本中的语言是很抽象的,在初中的数学中表达的形式主要是以图形和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而高中的数学中是集合一些语言和逻辑运算以及日后学习到的函数和空间立体几何等。数学语言都是符号化,其思维方法等也比较活跃。以往初中数学中的抽象度不是很高,大多同学都是可以理解,而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数学抽象的理解是需要借助一些外界更具体、更直观的认识才能完成。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一的学生要从以往熟悉的经验性抽象思维向理论性型抽象思维过渡。还有就是,高一的数学知识内容也有所增加,并且与初中的数学明显不是同一个内容方法,所以学生们要尽快学习信息量较大的知识。高中上学期有两本数学书,分别分成必修1和必修2,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消化性的可相应的减少,节奏比较快。

  1.2教学原因

  由于学生都是由初中升到高中,而初中的数学相对高中而言容量较小,抽象程度并不很高,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教学时要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连接一些生活的背景,讲解一些细致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要分析得透彻。教师通常在课堂中讲解各种习题的解法,但高中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多,新课标需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高中数学中通常会引导学生们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1.3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在高中需要慢慢熟悉环境和校园文化、同学以及老师等,由于离开之前所熟悉的环境或是城市,陌生感是一定有的,因此,会存在一些变化,并对自己的学习心态和目标等一些习惯都需要不断地去更改,慢慢适应[2]。

  2对策分析

  2.1利用以往的知识补救新的内容高中的数学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在原本初中基本上发展而来,可以在原本的数学基础之上增加新的内容,注意以往课本中的知识,用学生们习惯的知识去铺垫新的知识。例如集合有感的概念教学中,学生们可能都并没有接触过,仔细讲解其中的理念,让学生熟悉数学载体,帮助学生们认识这些知识理念,体现知识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都需要利用旧知识,开展新知识学习,如平行几何,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学习中要有学习的动机,推动学生进行学习,这是课堂中的一种需要,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2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

  每个人都具备无限的力量,但只有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实力。因此,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可以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会不断地去挑战自己,在数学的解题中一次一次获得乐趣。与此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不停地失败,容易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认为自己的智力并不够,不想学习,甚至是逃避学习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特征,有意识地去设置一些难度适应的问题,让学生一同去思考、讨论,让学生一起努力,在独立的思考空间中解决难题,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可以体验到战胜困难的乐趣,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去战胜自己学习困难的心情,可以获得成功[3]。学生每学习完一段章节,组织一次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印象深刻,并且很多学生都会取得好的成绩,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后,对学习也就充满了自信。

  2.3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学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都能充分得到发展。搭建一个公平、和谐的思想氛围,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带动学生们共同去寻找数学中的乐趣,体验到成功和自信,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欲望。在课堂中要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促进学生们能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们的参与意识。长此以往,课堂教学就会自动变成欢快的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紧张气氛,教师要与学生们培养感情,不要特别的严肃,这样容易让学生们有距离感。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个性以及内心的承受能力,不能因为一些考试取得低分,就从此放弃学习,而不正确地去面对自己本身的问题,这样的学生在高中有很多。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初中的学习比较好,到高中凭借着自己的数学基础而不认真的学习,总想着距离高考还有好几年的时间,不着急,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知识需要日积月累的组成,并不是一时的,在课堂中教师要掌握这些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讲课。

  3总结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是因为科目涉及的较多,校园环境比较陌生、教学的改革实践停留在表面上,并未去实施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热爱,不仅从学生们自身找原因,还需要教师们的配合,更改教学方案,让课堂和生活连接起来,并且让学生可以简单地了解数学中的乐趣[4]。

  作者:汪泽亮 单位:益阳市箴言中学

  参考文献:

  [1]贾旷.高中数困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成因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张志明.高中数学学习中“似懂非懂”现象成因与对策的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xx,(8):15-16.

  [3]黄起志.“上课听得懂,练习不会做”的成因与对策[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xx,(8):77.

  [4]王海玉.浅析职业技校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科教文汇,20xx,(19):93,99.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高中教育也逐渐普及,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高中数学中这一学科上的体现极其明显。所以,想要全面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就要采取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小学生的成绩差异,并且减小部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质量得到提升,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着重探究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教习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原则;方法

  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形势,再加上数学是一门自身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掌握较差原因也是自身不具备逻辑分析的能力,因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惧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的计划,单一的传授知识是不恰当的。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再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分析结果进行分层次教学。实行高中数学分层次式教学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幅度的减小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所存在的差距,进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从整体上提高教学量。所以,针对于高中数学采用分层式教学势在必行。

  一分层教学的应用背景

  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是实施高中数学分层次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的主要内容设置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制定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高。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教师需要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与能力来分别制定学习的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来缩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分化差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要求是教师要对学生和教学的内容都进行分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案,优化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应依据的原则

  (一)个体差异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生智商等是高中生存在差异的主要方面,这些差别源于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发展速度、思想水平以及学习进度的不同、源于高中生的家庭环境因素、源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的差别性,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使得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表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高中生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层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即要坚持高中生个体差异的理念,学会通过恰当得教学方案,来做到实现不同高中生的自身学习状况,让所有高中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对学生分层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指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留意在个人智商、知识基础、学习状态和个人能力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系统性原则——尊重分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分层教学的特点就是每个层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每一层的教学都会对整体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应该尊重期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系统性原则是从整体上开展分层次教学,对高中数学进行整体性规划的`过程。我们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来确保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行,并且教师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协调好学生与教师、教学资源的关系,为满足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条件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我们教师也应该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偏差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探讨和学习,引导他们主动的思考。遇到学生不会的难题,我们要耐心引导他们进行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

  (三)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以学生为课堂式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力。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他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教师要着重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质疑与探究,耐心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不应根据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是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数学学习基础与能力来自主决定自己位于哪一层次。对于学生的层次调整中,应由学生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自己根据自身的学习与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整,我们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调整结果。在数学课堂式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策略

  依据前文所总结出分层教学应依据的原则来分析,实施分层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将学生和教学进行分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给予尊重,还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分层的这一方面,既要符合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又不能打消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等数据进行分析,来初步确定每一层次学生的大概人数,然后教师在按照自主性的原则来耐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确定自己所在的哪一个层次,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定式发展,我们还需建设各个层次之间的流动规则。对于一些不适合自己确定层次的学生,我们要依据该学生的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其进行耐心说服,将其调整到合适的层次。对于学习状况有所变动的同学,教师应在学生主动提出调整层次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对于不适合在该层次且教师动员后还是不想调整的同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决定,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给予关注。总而言之,我们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将学生自愿调整与教书说服调整相结合,进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这样,按照高中数学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而使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在许多高中生不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在对数学的理解与掌握上也有着较大差别,这使高中的数学教育变得更有难度,高中数学教学在实现素质化教育目标的同时也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优化课堂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构造有利条件,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也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小萍.关于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xx,(12).

  [2]杜大全,吴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xx,(9):164-164.

  [3]许琼.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形式——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xx,(19):17-17.

  [4]杨红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应用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2):122-122.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10

  对于高中数学学习来说,属于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若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那么学生对于一些难点知识无法有效地理解,这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渐降低,并且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有效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精心设计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好问答教学,那么首要做好的便是精心设计问题答问,以此来激发学生心中的好奇心。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以及发展性,学生能够针对这个问题联想到新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不断的思考。同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学习与思考。并且教师设置的问答活动必须要结合教材所讲内容,教师要做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思维中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框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概念,例如:在进行空间直线的讲解中,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则是属于一项教学难点,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相关的模型,以此来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提出问题“a与b,c与d所成角相同,那么是否表示其相互位置一致?求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否涉及一条线段,并且这条线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样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学生进行思考,最终会逐渐理解公垂线段相交、共垂等特征,从而来掌握寻找两条异面距离的方法。

  二、做好问与答技巧的研究

  首先对于提问的技巧来说,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同时也可以在中间切入,在结尾处也可以进行提问,并且采取的形式也十分的多样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在进行提问中,必须要选择良好的提问对象,首先要面对全体成员,教师在进行发问难度上要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能够循序渐进。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合理的问题结构,以此来保证问题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教师在提问中必须简洁明了,能够让学生直接掌握其本质,同时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做好导问以及试答

  对于导问来说,主要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问答活动需要解决的难点,要去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且针对导问的功能来说,可以将其分为提示性以及导向性的导问。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试答则是代表学生尝试性回答,对答案不够肯定,并且留有思考的余地。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利用导问来引导学生进行试答,最终来突破难点知识,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进行《幂函数》的讲解中。

  四、周密组织好问答活动

  教师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的组织,那么必须要对教材中难点以及关键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理解以及思考,从而来把握住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教学难点较多,教师要克服所有的问题,选择一些有利于语言交流并且趣味性较强的教学难点,来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来选择出一个合理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问题的发问。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中适当地引入问题,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效果,并且创设相关的问答情景,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注意力。

  另外,教师在进行问答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行进行思考以及探究,并且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干涉,要让学生去大胆地想象,从而来充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此来设置好问答活动,从而来充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数学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11

  一、切实以教材为基本,引领学生将高考备考回归课本

  当前,新课程标准已经在深入广泛地抓紧推进与落实,从中不难发现新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相对于传统教学内容来说,出现了许多“超标”、“超纲”现象.这对于老教师特别是带过多年高中毕业班的教师来说,产生的影响与冲击最为强烈,他们不得不加强研究与学习,调整传统考试大纲留给他们头脑中的印记,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扭住教学的中心、把握高考备考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可是,事实上这种以紧扣“变化”而扭住高考备考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的行为,并不合乎全面科学备考的理念,而是一种投机心理,很难促使学生考试成绩得到更加有效的整体提升.

  然而,真正科学而理想的方法和策略就是必须切实以教材为基本,辅以合理的资料参考,参照《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积极主动地回归到课本中来.因为高考命题的依据直接形式上集中于《考试说明》,而真正核心与实质内容在于课本教材这一课程的具体化形式.根据对历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统计分析,其中将近有30%至45%的试题都源自于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典型练习题、典型习题与典型复习参考题.例如:20xx年江苏高考试卷第17题测量电视塔的高度,本题的原型是苏教版数学必修5第11页第3题,将它进行了改编,并添加了初中的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这些知识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考查了解斜三角形、基本不等式的运用.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这些知识点的融合中,有部分考生往往会失去方向,似乎有很多途径来解决问题,但要找到一个真正适合的方法不容易.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高考备考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高考特点,引领学生将高考备考回归课本,切实高度重视教材,加强仔细研究教材,积极自主地回归课本.切实不能有投机心理,只注重参与资料,而将课本弃之九霄云外的做法.

  二、切实强基固本,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运用技能,从而打牢数学学习的根基.而通盘考查与梳理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无不验证了“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一格言,所有林林总总的数学知识都是由众多基础性的概念与原理构建起来,或延伸出来的.打牢了基础知识,掌握了基础原理应用技能,那么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逻辑推理自然变得容易得多,甚至可以说是迎刃而解了.

  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似乎难度有所提升,但实质上大多是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就其根本则是“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考查的主旋律与主题仍然集中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用技能,以及基于“基础知识”、“基本运用技能”和“通性通法”的“延伸知识与演变技能”.自然离开了这些基础,严谨而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数学基础知识体验、感悟、理解与分析,强化数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技能训练,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三、把握数学知识特点,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想

  高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为严谨的逻辑性与推理性,数学知识体系蕴含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许多问题可以进行梳理转变成独特“模型”的问题.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高考备考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想,从而掌握一些较为常用的`解题方法、手段与策略.

  例如::20xx年江苏卷第18题、20xx年江苏卷第20题都考查了函数零点的知识,我们可从函数零点的本质及其图象来分析解题,解题思路一片光明,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分类讨论”的解题思想,在日常高中数学解题过程中,常常可能会遇到较为烦琐复杂的情境,当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到某一步之后,突然发现不可以继续沿用“经典”方法进行解答,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行下去,此时可能延伸出多种情况,必须进行分类分析探讨,因而对此必须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最后进行综合归纳,最终得到结果.这种解题思想适应于数学的多种概念情形,以及数学某些定理、某些运算法则、某些公式限制,以及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等等.

  四、总结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和呈现形式等,都发生了许多新发展和新变化,这对于数学的课堂教学必然产生较大的影响.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一高考活动,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课程研究,以教材为基本,紧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高中数学特点规律,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想,才能在高考应战中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12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意义

  自主探究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数学老师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要求老师自主配合数学理论知识设立情景,让高中学生根据情景主动地思索,提出各式问题,组团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设立数学情景时,要求老师既要紧靠主题,又要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这种让学生贯穿其中享受整个综合过程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了理论问题,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课中的实践分析

  高中数学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来讲,高中数学又是一门复杂的抽象学科,老师如果单纯地根据课本知识进行教课,学生是无法真正地学到有用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把课本理论转变成学生易理解能接受的知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合理地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数学课程中运用.

  1.情景的设置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课的运用中,首先要求高中数学老师进行情景的设置.老师要根据自己所授课内容和实际案例进行结合.设置与之相联系的数学教学情景,来更好的辅助数学的授课.比如,上课前老师提出与上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整理搜索准备,让其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期待上课的到来.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探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情景中,高中生主动将原来学习的知识和现在新理论相结合,再进行深入的对比和分析.这种形式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更深入、更扩散地理解.

  2.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就要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出的问题不仅和授课的数学理论知识相关,还要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只有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问题,才能推动着高中学生主动质疑它主动研究分析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感受整个授课的全过程,他们才会解决问题的同时再提出新的问题,彻底摆脱高中生只接受的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设问的新型教学模式.

  3.自主的探究和分析

  自主探究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老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索研究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启发引导作用,正确指引学生,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有用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要适当提示,让其沿着正确的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探究道路前进.始终体现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导体.

  4.数学课程的互动和归总

  在整个数学课程的授课中,数学老师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同时,还要更深入地了解、完善理论知识.积极引导着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每个学生得到的不同观点、不同结论进行交流互动.互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在高中学生完成数学学习过程之后,更要求着老师做好收尾工作,带领着学生一起做总结归纳.每一段学习都会有每一段的感想和收获,学生在自主完成工作之后,要让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在探讨过程中对同学、对老师、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的发言和总结老师不仅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教课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憾还可以检测学生的真实情况,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应该再向哪方面去学习.这种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不断提高老师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是教学行业一直所推崇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符合当今教学的主题.它不仅教会学生课本理论知识,也让学生领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践证明,高中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时,老师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去探究、去分析问题,和同学之间、老师之间进行多方位的探讨,来扩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因此,老师必须做好引导作用,使创新型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授课中顺利进行。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13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1.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

  开发学生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1)根据高中生年龄特征,发挥学生的记忆力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记忆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爱听、爱用、爱记的习惯。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增强理解。(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运算、求解、证明、反思和构建等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客观事物中思考和探索蕴涵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是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掌握数学思维,才能驾驭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3)精心设计课堂节奏,吸引学生注意。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开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思维方向,使学生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同时,教师还要调控教学场景,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还可通过提问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想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学生的朋友、知音。教师语言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语言应该准确化、幽默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到亲切。(2)创设情境,形成认知情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产生认识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情感需求。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凭此开展各种复杂有效的认知活动,获取具体的感性知识。(3)享受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主要是指保持学习活动的意向或者倾向,主要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外界的刺激下或者作用下产生的。外部动机的满足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心理压力。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决定的。站在发展的角度上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内部学习动机逐渐发展起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重要任务。另外,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加强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1)走进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聊天,主动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找老师诉说内心的苦恼、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帮助解决。(2)对学生开展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心灵上的沟通是社会交际的基础,是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关系教育,合理引导学生。高中生都非常看中友情和亲情,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父母的爱。由于性格、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式不同,造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间关系的紧张。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其理解人际沟通原理,掌握社会交际技巧,克服自身的不良心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精心设计课堂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情境,形成认知情感,对学生开展人际关系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数学成绩对升学也有重大影响,所以学好高中数学至关重要。其中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的学习质量就尤为重要,学生都应该认识到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并将提高高中数学学习质量和实效性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针对于高中数学这一课程中存在的教学弊端,提出几点改革方法,改善目前的课程教学现状。并且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探讨,来提升高中数学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存在问题;实效性;改革方法

  前言

  高中数学这门课程是高中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和高考的结果,还会关系到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以及人们对高中整体的评价,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自身价值显而易见。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范围特别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对高中数学教学引起重视。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发现只有通过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1.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段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只着重于自身对高中数学的理解去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们的自身情况。这样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增加惰性。学生们不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也就不能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数学、搞懂数学,学习效果不好。而且教学中缺乏实际,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所以这样的教学手段是很不成功的。1.2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差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师资水平高低。然而现在关于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师资水平很低,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只是老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去演讲,不断的灌输,而缺乏教学实际性,非但从不顾及学生们的感受,还去要求学生们认真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教会学生这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会增加学生们的惰性,或者光用脑不思考。这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差,让高中数学这门课程难以继续下去。1.3教师盲目教学,对学生缺乏了解目前学校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也没有详细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内容,就随随便便的进行课堂授课。如果教师不了解教学内容,不了解学生,就成了盲目教学。除此之外,高中数学没有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使得学生们学到的知识都比较落后,步入社会后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或者还是用老方法去解决,比较滞后。加上高中数学这门课程逻辑性太强,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使得学生们不能去实际应用,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比较吃力。学习吃力就会让学生们产生厌学心理,缺乏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1.4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高中数学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理论联系实际,或者说偏重于逻辑性和实际性。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使得学生遇到实际问题

  2.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和对实效性的探讨

  2.1改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和完善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段,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去取代传统的教学课件。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较全面,不会让学生感到拘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当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可以亲自上手,去设计、去指挥、去实践,而不是只能通过计算来了解学习。这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具有技术性和实际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所以这样的教学手段才是成功的。2.2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教学实效性提高学校师资水平的方法有很多,有长期的培养计划,也有短期的改革措施。其中,主要的方法有:(1)学校应选择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提高师资水平,从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2)学校应从教师抓起,首先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然后才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可以通过进修的.方式来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3)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一定要灵活,并且自身也要参与到课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2.3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学生,并去了解自己所教的内容,拒绝盲目教学。根据新时期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去改变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传统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有些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去理解,学的比较吃力。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解决:(1)拒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脱离书本的束缚,让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会更好地去理解数学知识;(2)具体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实例来讲解,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改善教学质量;(3)可以不定时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课堂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逻辑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成绩。2.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性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由于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与逻辑性,还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具体事例教学。并且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去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性。

  3.结语

  从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来看,作为高中的主要学科,其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本文的具体介绍和改革方法,希望对高中数学教学实效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重点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弊端、改革方法和实效性的探讨,致力于以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我国高中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15

  关键词:高中数学 公式和定理教学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公式和定理是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推理论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公式和定理的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公式和定理大部分是需要掌握的,按照课程标准对掌握的定位,就是必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知识的本质,能从本质上把握内容、形式的变化,对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要掌握[1]。

  1.数学理解的作用

  1.1理解可以促进记忆

  由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形成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因此记忆并不是将知识直接原封不动地接收然后储存的过程,而是要理解要不断做一些建构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把原有知识变成更容易记和提取的知识;新旧知识尽量联系更多;新旧知识本质属性联系数量越多,就越容易提取。因此,在记忆知识时,个体会主动去理解,加强知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由此提高新知识的记忆程度。

  1.2理解能降低知识的记忆量

  没有理解,知识就是孤立存在,各种知识分别占用记忆单位;如果理解,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构成一些有机组成部分,那么需要单独记忆的东西变少,这样,记忆量就减少了[2]。

  1.3理解将推动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由于建构性的理解活动能突破限制,组建表象与表象之间丰富的联系,在结构内部或更大范围以及结构之间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能发挥知识方法的潜能,推动迁移的进行[3]。

  1.4理解会影响信念

  学生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会渐渐地体会到数学是一个紧密的内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之间非常有条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联系是学习者自己通过努力去探索和尝试地建立起来的,这同时就建立了比较正确的数学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信念等。就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及关联有了理解,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有体会时,学生对数学及其应用产生兴趣,想学习更新更深的知识。因此,只要抓住学习的关键—理解,或者学生的学习达到该水平,那么就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4]。

  2.强化高中数学公式和定理教学在高二学生中的理解措施

  2.1教师要增强对公式和定理证明的意识

  在课堂上适时的简单证明公式和定理,让学生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也就是把大部分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水平提升到领会水平,学会公式和定理的证明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信念,教师如果自己觉得公式和定理只要会用就可以,那么要学生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目前普遍认为公式和定理只要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可见教师信念对学生信念的影响很大以及学生本身对公式和定理的认识不深刻。处于公式和定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在解题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两者成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2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让更多的学生能正确表达数学和明白数学专用名词的意思。在学生访谈中,当问到错位相减法的字面意思时,所有的学生都不知如何回答,经过提示,才慢慢的能说清楚一些。因为数学名词的命名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它跟命名的对象有关,所以教师在讲解比如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时,把推导过程与名字结合在一起,学生当时理解会稍微深刻一点,以后估计看到方法的名字就能想起或知道具体的证明过程。这也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意识,就是中学数学中只要从字面上简单清晰地理解数学,不仅在以后可使回忆变得简单,而且呈现知识的“原貌”也显得不是那么困难了。

  2.3教师本身应提高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认识

  问卷的同时,也与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交流,比如问为什么公式和定理的证明一般只讲一遍,对公式和定理的要求一般为什么是只要记住会用就可以?教师的回答一般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差,好的学生都被最好的'市重点先录取;就算讲了,学生能掌握证明的也很少。事实上,分析学生测试卷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学生都有比较完美的解法,说明学生并不差,总是有很多不错的学生存在,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资优教育。如果教师因未发掘学生潜能而期望过低,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认为自己不行,那么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定位就己经很低了,学生要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就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教师讲得简单,没讲一些数学深刻的地方,那学生也没法领会数学的深奥,以及数学原来很有趣。

  2.4教师有时要基于数学史作教学设计

  以有趣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以一些更简单、更巧妙、更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很简单直观,只不过是自己没发现而已。

  2.5教师平时应多强调推理的严密性,少用“记住、别忘了”等词

  比如对于学生忘记分q等于1和q不等于1两种情况,或在学生忘记a=0的情况,不要只强调下次别忘了,而应该指出这是数学推理的严密性,a=0时就不是等比数列了,就不能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深刻性,可以减少认为数学只是解一些题而不存在多少思想和特点的学生的人数。

  3.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公式和定理,学生不能只是简单的“一背二套”,还要学会其证明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记忆、知道应用条件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教师也不能注重应用,而忽略推导过程,并且推导过程中最好“艺术化”一些,更好地创设情境加以引导,多加入美的元素,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因此,研究高中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水平,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和中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燕玲,喻平.对数学理解的再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xx,11(03):17-l9.

  [2]胡梅.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七种推导方法[J].考试(教研版),20xx(07):67.

  [3]刘良华.数学理解的认知过程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04): 13-15.

  [4]林湘.在有效提问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J].广西教育,20xx(05):42-43.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02-23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精选7篇)12-28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2-23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11-20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12-18

有效教学论文 教学的有效性论文04-28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04-04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2-02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