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

时间:2023-05-06 17:48:27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启示。

  为了让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我设计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智慧游乐场》。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游乐活动情景,并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穿插其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步步闯过关卡,取得胜利。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

  例如:①你要去文具店买5本练习本,每本3角钱,一共要用多少钱?②47位师生去游乐场游玩,门票每人5元,带250元够不够?③家里要装修,估算要用多少块瓷砖。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2、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3、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我们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由此可见,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即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课《智慧游乐场》的导入,我将学校门口的景物和公共汽车拍摄下来,制成课件页面。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乘车的情景,同组的同学轮流扮演司机和乘客,要求乘客算出司机所提的行程方面的问题才能顺利开车。学生在生有趣的活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

  2、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是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令数学学习充满生机。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2

  一、初中生智能

  智能简单地说,就是智慧和能力。主要体现于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的本领,它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智慧的基础,想象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是智慧的核心。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区分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不同变量变化的规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对前人总结的定理、公示、法则的在现,洞察二维、三维空间物体相互位置关系,以及以记忆为基础的各种思维判断能力。中学生经过六年小学阶段教育,已具备一定的“数学与逻辑推理能力”,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其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即感受区、判断区、想象区已基本成熟,接近成年人这一阶段,人的认识呈“飞跃”式发展。初中生从十一、二岁进入学校,到十四、五岁初中毕业,这一段时间有人把它称为人生中“黄金时段”我们就要抓住人生中的“黄金时段”,适时开发中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获得智能资源的大丰收。

  二、发展智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作为教师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代娇子,但也完全可能让每个学生在他现有智能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提高整个一代人的智能水平做出最大努力,这一出发点也可列为中学教师应尽的责任之一。中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那种把发展智能和传授知识相对立起来,或者严重脱节的倾向,把发展智能神秘化,甚至认为高不可攀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学生教师应该清楚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智能的开发者,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上,在人生的最重要的“黄金时段”发掘人的最宝贵的东西——智能。

  三、初中生的智能开发

  开发学生的智能,要遵循客观规律。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得到发展,凡有利于这一工作的工作,都属于开发智能的范畴。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开发学生智能方面应该认识并做到以下几点:从人性角度看,人既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有人说:“生趣才能爱学,爱学才能增加,增加才能长智。”可见,生趣是爱学、增加、长智的起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每节课都必须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函数”时授课前让学生先计算:2的4次方是多少?2/3的三分之二次方是多少?学生在解决了第一题后,所学知识不能解出第二题,于是就有了找到解法的欲望。这时教师就顺势导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函数。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3

  一、数学思维的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是具备了严谨性和抽象性的显著特点,只有牢牢把握数学的特点,在严谨性和抽象性特点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

  1。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思维要求十分严格的学科,它要求教学人员对概念和定义有精准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对于问题的结论,也应做到反复论证,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完整的表达数学名词的实质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够向数学科学一样做到绝对精准,这就要求老师因材施教,差别化的对待不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而逐步走向严谨。

  2。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

  所谓抽象性,就是指用数学来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所有的数学定义都是从客观事物中总结归纳而来的,并不断提升,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和法则,最终形成的完整的数学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抽象性不断加深,概况性不断提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也就不断加深。因此,与其他学科思维相比,数学学习所需的抽象思维更有层次性。

  二、培养初中生良好思维方式的方法

  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而思维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作铺垫。在初中教学中,也应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不同技巧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1。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授讲解固然重要,但也应适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把握和充分理解。教师在对一些特殊概念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与学生深入探讨,而非停留在只教授不讨论、只讲概念不深入探究的阶段。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逐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在学生错误解答题目或错误理解概念时,应当深入分析出错的原因,从根本上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

  2。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清晰的头脑和明确的思维逻辑方式,在讲解过程中应有步骤、有层次的进行讲解。例如,在初中数学中引入绝对值的概念,这就区别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介绍负数的概念给学生,从而拓宽了学生对于数字的理解范围。对于|x|,x的值不是单一的+x,而是分成不同的情况。它的值可能是—x,也可能是+x,也可能是0。而教师在讲解绝对值概念时,也应结合数轴上的点来介绍绝对值的大小,即到原点零的距离。另外,对于不同版本的课本和教材,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顺序,适时调整教学活动,不拘泥于课本,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快速的理解知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非被动听课。同时,应关心稍稍落后的学生,适时的给予鼓励和并加以引导,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发掘新问题,提出疑惑,并和学生一同思考解答。例如,在讲解“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时,应带领学生尝试不同方法进行求解。详细介绍因式分解法、图象求解法、配方法等多种方法,并对应习题进行练习讲解,而不是固定的只讲解一种方法,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

  4。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和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电子技术的进步,应将其综合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几何学的教学,可采用动态图的演示方式,更加具体的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没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有过硬的绘图功底,通过绘制主要的图形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拓宽思维。

  三、结束语

  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其他问题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引起教学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在适当时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结合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4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实践这一指导思想,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少一点束缚,多给学生留一份空间。

  一、缩短师生距离,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放开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先拿出长方形纸,说:“同学们,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想!”学生呼声很强烈,于是我便转身一裁,即刻将长方形纸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纸,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不好玩,我们也会!”学生边笑边说,“是吗?我不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每人很快完成了这一过程,我故意沮丧地说:“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哈哈哈”学生大笑起来,笑得很得意。其实,最得意的还是我,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学生更乐意学习了。

  如果教师要走近学生,那么教师就要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比如在一节三年级上册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上,为了让学生观察1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我与学生一起去观察,发现1厘米长度中有许多个小格,并告诉学生1小格就是1毫米,再通过数数,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这个结论。这样,从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我的参与,学生当然就心领神会了,使学生学起来有平等感,有合作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状态。有了这一前提,就为“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开放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有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保障,那么开放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便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有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就会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一节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上,我让学生探究如何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内容计算周长时,有的学生把每一条边测量好了再加起来;有的用绳把这个长方形围一圈,然后展开,再测量有多长;还有的测量好长和宽后,分别乘2再加起来,等等。学生想象奇特,各有其独特的见解。不管结果怎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这时,教师要放下“尊严”,做一个谦虚的倾听者,虚心地融入学生中间。通过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和叙说,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学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很多新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让学生感到有被尊重的平等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次,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提倡多元思维。

  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例如:在教学口算除法时,提出60÷3如何口算,学生有许多想法。有的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先算6÷3=2然后再添上一个0得20;有的凭旧知识认为可以算除法想乘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有的从数的组成上来想,即6个10除以3得2个10,就是2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路开阔了。再如,教学长方体面的特征,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学生有的用量的方法,有的用画下一个面与另一个面重合的方法,有的用揭下一个面与另一个面相比较的方法,有的则凭视觉观察等等。多样交流的策略经历,无疑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过程。

  三、讲究评价艺术,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在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想法,对学生各种想法如何评价,直接关系能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恰当的评价将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催化剂。

  首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评价应注意情感效应,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达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朗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但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如“你真棒!”“好的”“很好”等等。

  其次,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以采取一些小小的奖励手段,如奖聪明星、小红花、获胜旗等等。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准备一些印章,这是为了赏识孩子们而准备的。在课堂上,哪个孩子有了好的表现或有奇思妙想,我就会把印章印在当天的家课本上。这种赏识孩子的方法,在课堂上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强化了其优良行为。孩子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实践证明,在这样一种人人都得到尊重和认可,人人都积极参与的状态下,学生的充分发展将不再是个空想。

  四、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关于元、角、分计算的课上,我设计了一场富有生活情趣的购物活动。在讲台前摆放许多小商品,有铅笔、橡皮、尺、本子等。分别标明价钱,然后给每人十元钱,让学生自己去购买想要的东西。孩子们拿着买了的东西,要说明十元钱是怎么用的,当然有“售货员”监督。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购物。生活化的课堂展开了。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在愉快的气氛中张扬了个性。这时,一个“售货员”举报:“老师,他买的不对。”“怎么回事?”我询问。“他用十元钱,拿了十元多的东西。”举报的孩子回答。没等我追问,那个买得不对的学生已经开口了:“打折。”他把买的东西和打折的价格计算分文不差。你能说这孩子调皮吗,不能。这是孩子的童趣,是他在发挥着聪明才智,我说:“哦,可以打折。”这决不是纵容学生调皮,恰恰相反,这样做不仅给了孩子极大的尊重和理解,更是保护了学生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思维和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自信心。同时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5

  一、合作学习内涵机理论述

  所谓的合作学习,实质上就是进行班级成员科学分组,确保组内学生能够针对对应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和同步学习,最终派出代表将组内核心观点表述完整,在获得教师合理性评论建议后加以整改,以此实现对应教学规范引导指标。

  二、目前我国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期间存在的冲突性问题整理研究

  首先,合作探究式问题设置形式过于简易单一。须知此类学习交流模式在于激发个体思维创新和合作意识,只有经过各类角度分析整编过后,才能绽放出独到的智慧结晶。可现实中,教师始终关注课程进度和应试结果,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关注度不够,尤其在鸭架式口语灌输讲解氛围中,学生对于既有知识感知趣味丢失,后期自主性学习动力也就不足。如若长期放置不管,对于学生今后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合作小组内部成员分工秩序极为紊乱。事实上,合作学习理念主张吸纳各类学生观念,确保话题内涵讨论结果的多元特性。可实际布置活动期间,由于教师规则指导不够规范,使得对应任务难以及时交接到个体成员之上,尤其大部分学生作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极为深刻,基本上只会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自身感兴趣的单元之上,造成固定小组向心力溃败结果,关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学习风尚难以保持延续。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成为问题提出、结论总结代表,至于其余个体完全扮演旁观者角色,小组其间隐藏的思维两极分化效应显著。最终学习好的个体素质得以合理提升,而成绩不高的个体将继续沉沦。最后,教师普遍不会参与到初中数学探究式合作学习流程中。在其思维体系中,片面地认为一切工作都将交付给学生,而应尽的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关键知识点提醒引导、课堂秩序科学规范监管职责,却顺势抛之度外。长此以往,学生整体上便处于放任自流境遇之中,在得不到合理肯定激励结果基础上,失去自主性学习动力,经常合作交流期间讨论其余话题内容,令课堂安定和谐秩序全面消散。也就是说,目前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对应的个体素质规范调试指标难以顺利贯彻。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规范引导策略解析

  (一)合作探究内容的科学选取设置

  结合客观层面分析,初中数学教材的确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开展合作交流模式,而指导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挖掘学生整体兴趣感知点,尽量寻找一些高难度且令学生产生疑惑的课题内容。经过高层次认知任务分配布置过后,学生才好联合既有知识、生活分析经验加以科学探讨解读,这样对于个体思维架构完善显得相对有利一些。

  (二)针对小组学生个体进行科学分工指导

  其核心任务在于明确组内成员之间性格、能力互补功效,确保学生经过较难话题讨论期间能够相互辅助,建立标准正向竞争合作学习风尚,使得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也能轻松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座位,将以往单纯样式的观众席位模式全面遏制,让同一组相对熟悉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确保话题交流深度的有机彰显结果。之后进行不同组间探究结果整理评估,实施不同阶段发言代表人的交替规则,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个体加以现场鼓舞激励。

  (三)尊重并鼓励学生布置多元化合作探究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着实丰富,为了确保学生逻辑和感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灵活衔接,教师必须确保单位课堂学习内容和探究任务的'明确特性,令各类学生都能针对合作探究模式创新改革问题发表自身建议,确保单位成员都能有所作为,竭尽全力令单位任务可以在预设时间范畴之内得以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各小组完成任务后要多给予鼓励。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特殊照顾、单独辅导的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信心,发挥作为集团一员的特殊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教学内容丰富,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引导开发和人文情感协调都将产生独特调试功效。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关注并挖掘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划分任务,确保学生彼此之间产生高效互补启示作用,进一步为后续课题深度解读和个体发展前景科学预测绽放提供标准疏通性建议。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6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数学教师的水平得不到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师的从教生涯中,因为受到工作和生活的限制,教师们没有时间进行知识更新,而且在教师长期的从教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难得到改变。一些师范院校把即将毕业的人们分配到初中教师队伍里,因为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更不知道该如何讲解初中数学知识。在这些年轻教师里,他们掌握的只是纯理论性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学校工作时间,很多老师尽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但这些教师的想法一般很传统,不能与现代学生的想法接轨,这些现象不但阻碍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导致学校升学率明显下降。

  2.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轨。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家都想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理念里,教师们在教学时通常把课本里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高,教师一般只讲解与考试有关的试题,从来不关心考试之外的内容,而且教师们每节课都会给学生留许多试题。这样就使数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轨,不但不能提升学生成绩,还会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3.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大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思考问题,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主动与同学探讨,也不能与同学在沟通中得到进步。

  4.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们在工作上有的时候会敷衍了事,课前不备课,课上对课程讲解一带而过,课后不能及时与同学沟通,这些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尽管教育实行了改革,但是在初中数学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

  1.培养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能对初中数学课本里的内容进行原封不动地讲解,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开发,以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以致用。初中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随之增加,教师要做的就是重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更新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教师要具备多样化的教学能力,即便教材有很大改动,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2.教学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基础性。初中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本里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进而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初中数学老师不能纸上谈兵,需要把数学课本里的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关数学的知识并且带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这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讲解数学的时候要把课本的内容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还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数学作为初中学科里的一门课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热情,所以教师们在教学的生涯中应该尽可能多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要从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方法灵活等方面做起。只有学生们具备了扎实的功底,才能为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7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与基本原则

  要想让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准确把握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和基本原则。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以问题为核心的原则。以问题为核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源头,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决定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原则。(3)以情感为依托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师生情感关系,对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任何教学方式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要遵循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际的认识结构才行。不然的话,就算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可能获得良好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学生实际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整个问题探究模式的出发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2。注重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整个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并运用多种方式,将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思维模式下自主学习,真正遵循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在讲“相似形”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埃及的金字塔,让学生观察大小金字塔的外形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这个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根据相似形能否测出大金字塔的高度?(2)相似形各边比例是否相等?各个对应的角是否相等?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答。通过教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再由学生自主去探索,这种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就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探索中学习的快乐,而且这种模式也能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

  3。探索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这就使学生只有在态度上真正接受、喜欢和参与,才能使相关的讨论或探索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有重要影响的,也是教师需要认真去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方式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情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开展的问题,无论采用探究什么形式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扬长避短,最终使数学教学优点发挥到最大化,让这种探究模式成为教学的主流,让数学教学发展得更好,这对今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8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能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主动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使学生“乐在其中”。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务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兴趣的培养相当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不辩便明:一个对数学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数学这是无法想像的。只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只有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良好地教学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品质,会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其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我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吸引每一双天真的眼睛。当每位学生都与我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得于发挥,自觉自愿,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设计情境已引起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设计课堂时都把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儿童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谓“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统计”时,我设计了“学校附近马路上经过的什么车最多”,“哪种水果小朋友们最喜欢”等情境,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加学生自信心。又如在教学“数的顺序”时,我设计了“小朋友们滑滑梯”的情境,通过媒体和语言的描述,把小朋友们带入到一个游戏的世界,让小朋友在游戏当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第一”、“第二”的含义,这就是“问题情境”的儿童化。

  三、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真正看到、听到。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带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通过分类,找出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等等的特征了,而且能再把所学知识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告诉爸爸妈妈牙膏的包装盒是个长方体了。

  另外,我使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也能将枯燥的数学寓于情景之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四、加强操作,让学生感受知识地形成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放是在手指上的。”足可见操作的重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操作使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的杠杆,顺应了儿童好动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了成高能够的体验,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和学习兴趣的低下,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即死记硬背。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进行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五、多关心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并且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感,可增强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促使人们积极地行动,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可减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使人行动消极,从而降低活动的效率。因此,要多关心差生,多与差生谈心,不歧视冷淡差生,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差生由厌学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分档提问,及时对差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差生有机会表现自我,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先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在教学中对差生坚持“低起点,小步子”,使学生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以小步子前进,将挫折的频率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长期保持一种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诱导他们发挥潜力。

  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希望被鼓励,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好表扬”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是可以用点头表示肯定、赞许;用鼓励的话来激励;还可以用大家鼓掌、奖给小红花等形式。我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教学。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不同的人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数学知识,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苦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我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总之,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我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我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优秀03-07

数学教学论文06-30

数学教学论文11-09

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06-27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范文03-28

提高数学教学论文11-0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1-3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1-21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8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启示。

  为了让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我设计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智慧游乐场》。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游乐活动情景,并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穿插其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步步闯过关卡,取得胜利。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

  例如:①你要去文具店买5本练习本,每本3角钱,一共要用多少钱?②47位师生去游乐场游玩,门票每人5元,带250元够不够?③家里要装修,估算要用多少块瓷砖。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2、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3、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我们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由此可见,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即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课《智慧游乐场》的导入,我将学校门口的景物和公共汽车拍摄下来,制成课件页面。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乘车的情景,同组的同学轮流扮演司机和乘客,要求乘客算出司机所提的行程方面的问题才能顺利开车。学生在生有趣的活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

  2、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是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令数学学习充满生机。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2

  一、初中生智能

  智能简单地说,就是智慧和能力。主要体现于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的本领,它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智慧的基础,想象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是智慧的核心。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区分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不同变量变化的规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对前人总结的定理、公示、法则的在现,洞察二维、三维空间物体相互位置关系,以及以记忆为基础的各种思维判断能力。中学生经过六年小学阶段教育,已具备一定的“数学与逻辑推理能力”,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其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即感受区、判断区、想象区已基本成熟,接近成年人这一阶段,人的认识呈“飞跃”式发展。初中生从十一、二岁进入学校,到十四、五岁初中毕业,这一段时间有人把它称为人生中“黄金时段”我们就要抓住人生中的“黄金时段”,适时开发中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获得智能资源的大丰收。

  二、发展智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作为教师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代娇子,但也完全可能让每个学生在他现有智能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提高整个一代人的智能水平做出最大努力,这一出发点也可列为中学教师应尽的责任之一。中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那种把发展智能和传授知识相对立起来,或者严重脱节的倾向,把发展智能神秘化,甚至认为高不可攀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学生教师应该清楚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智能的开发者,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上,在人生的最重要的“黄金时段”发掘人的最宝贵的东西——智能。

  三、初中生的智能开发

  开发学生的智能,要遵循客观规律。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得到发展,凡有利于这一工作的工作,都属于开发智能的范畴。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开发学生智能方面应该认识并做到以下几点:从人性角度看,人既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有人说:“生趣才能爱学,爱学才能增加,增加才能长智。”可见,生趣是爱学、增加、长智的起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每节课都必须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函数”时授课前让学生先计算:2的4次方是多少?2/3的三分之二次方是多少?学生在解决了第一题后,所学知识不能解出第二题,于是就有了找到解法的欲望。这时教师就顺势导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函数。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3

  一、数学思维的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是具备了严谨性和抽象性的显著特点,只有牢牢把握数学的特点,在严谨性和抽象性特点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

  1。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思维要求十分严格的学科,它要求教学人员对概念和定义有精准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对于问题的结论,也应做到反复论证,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完整的表达数学名词的实质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够向数学科学一样做到绝对精准,这就要求老师因材施教,差别化的对待不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而逐步走向严谨。

  2。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

  所谓抽象性,就是指用数学来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所有的数学定义都是从客观事物中总结归纳而来的,并不断提升,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和法则,最终形成的完整的数学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抽象性不断加深,概况性不断提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也就不断加深。因此,与其他学科思维相比,数学学习所需的抽象思维更有层次性。

  二、培养初中生良好思维方式的方法

  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而思维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作铺垫。在初中教学中,也应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不同技巧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1。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授讲解固然重要,但也应适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把握和充分理解。教师在对一些特殊概念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与学生深入探讨,而非停留在只教授不讨论、只讲概念不深入探究的阶段。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逐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在学生错误解答题目或错误理解概念时,应当深入分析出错的原因,从根本上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

  2。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清晰的头脑和明确的思维逻辑方式,在讲解过程中应有步骤、有层次的进行讲解。例如,在初中数学中引入绝对值的概念,这就区别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介绍负数的概念给学生,从而拓宽了学生对于数字的理解范围。对于|x|,x的值不是单一的+x,而是分成不同的情况。它的值可能是—x,也可能是+x,也可能是0。而教师在讲解绝对值概念时,也应结合数轴上的点来介绍绝对值的大小,即到原点零的距离。另外,对于不同版本的课本和教材,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顺序,适时调整教学活动,不拘泥于课本,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快速的理解知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非被动听课。同时,应关心稍稍落后的学生,适时的给予鼓励和并加以引导,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发掘新问题,提出疑惑,并和学生一同思考解答。例如,在讲解“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时,应带领学生尝试不同方法进行求解。详细介绍因式分解法、图象求解法、配方法等多种方法,并对应习题进行练习讲解,而不是固定的只讲解一种方法,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

  4。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和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电子技术的进步,应将其综合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几何学的教学,可采用动态图的演示方式,更加具体的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没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有过硬的绘图功底,通过绘制主要的图形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拓宽思维。

  三、结束语

  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其他问题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引起教学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在适当时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结合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4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实践这一指导思想,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少一点束缚,多给学生留一份空间。

  一、缩短师生距离,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放开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先拿出长方形纸,说:“同学们,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想!”学生呼声很强烈,于是我便转身一裁,即刻将长方形纸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纸,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不好玩,我们也会!”学生边笑边说,“是吗?我不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每人很快完成了这一过程,我故意沮丧地说:“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哈哈哈”学生大笑起来,笑得很得意。其实,最得意的还是我,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学生更乐意学习了。

  如果教师要走近学生,那么教师就要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比如在一节三年级上册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上,为了让学生观察1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我与学生一起去观察,发现1厘米长度中有许多个小格,并告诉学生1小格就是1毫米,再通过数数,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这个结论。这样,从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我的参与,学生当然就心领神会了,使学生学起来有平等感,有合作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状态。有了这一前提,就为“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开放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有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保障,那么开放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便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有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就会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一节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上,我让学生探究如何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内容计算周长时,有的学生把每一条边测量好了再加起来;有的用绳把这个长方形围一圈,然后展开,再测量有多长;还有的测量好长和宽后,分别乘2再加起来,等等。学生想象奇特,各有其独特的见解。不管结果怎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这时,教师要放下“尊严”,做一个谦虚的倾听者,虚心地融入学生中间。通过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和叙说,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学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很多新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让学生感到有被尊重的平等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次,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提倡多元思维。

  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例如:在教学口算除法时,提出60÷3如何口算,学生有许多想法。有的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先算6÷3=2然后再添上一个0得20;有的凭旧知识认为可以算除法想乘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有的从数的组成上来想,即6个10除以3得2个10,就是2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路开阔了。再如,教学长方体面的特征,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学生有的用量的方法,有的用画下一个面与另一个面重合的方法,有的用揭下一个面与另一个面相比较的方法,有的则凭视觉观察等等。多样交流的策略经历,无疑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过程。

  三、讲究评价艺术,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在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想法,对学生各种想法如何评价,直接关系能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恰当的评价将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催化剂。

  首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评价应注意情感效应,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达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朗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但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如“你真棒!”“好的”“很好”等等。

  其次,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以采取一些小小的奖励手段,如奖聪明星、小红花、获胜旗等等。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准备一些印章,这是为了赏识孩子们而准备的。在课堂上,哪个孩子有了好的表现或有奇思妙想,我就会把印章印在当天的家课本上。这种赏识孩子的方法,在课堂上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强化了其优良行为。孩子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实践证明,在这样一种人人都得到尊重和认可,人人都积极参与的状态下,学生的充分发展将不再是个空想。

  四、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关于元、角、分计算的课上,我设计了一场富有生活情趣的购物活动。在讲台前摆放许多小商品,有铅笔、橡皮、尺、本子等。分别标明价钱,然后给每人十元钱,让学生自己去购买想要的东西。孩子们拿着买了的东西,要说明十元钱是怎么用的,当然有“售货员”监督。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购物。生活化的课堂展开了。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在愉快的气氛中张扬了个性。这时,一个“售货员”举报:“老师,他买的不对。”“怎么回事?”我询问。“他用十元钱,拿了十元多的东西。”举报的孩子回答。没等我追问,那个买得不对的学生已经开口了:“打折。”他把买的东西和打折的价格计算分文不差。你能说这孩子调皮吗,不能。这是孩子的童趣,是他在发挥着聪明才智,我说:“哦,可以打折。”这决不是纵容学生调皮,恰恰相反,这样做不仅给了孩子极大的尊重和理解,更是保护了学生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思维和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自信心。同时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5

  一、合作学习内涵机理论述

  所谓的合作学习,实质上就是进行班级成员科学分组,确保组内学生能够针对对应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和同步学习,最终派出代表将组内核心观点表述完整,在获得教师合理性评论建议后加以整改,以此实现对应教学规范引导指标。

  二、目前我国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期间存在的冲突性问题整理研究

  首先,合作探究式问题设置形式过于简易单一。须知此类学习交流模式在于激发个体思维创新和合作意识,只有经过各类角度分析整编过后,才能绽放出独到的智慧结晶。可现实中,教师始终关注课程进度和应试结果,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关注度不够,尤其在鸭架式口语灌输讲解氛围中,学生对于既有知识感知趣味丢失,后期自主性学习动力也就不足。如若长期放置不管,对于学生今后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合作小组内部成员分工秩序极为紊乱。事实上,合作学习理念主张吸纳各类学生观念,确保话题内涵讨论结果的多元特性。可实际布置活动期间,由于教师规则指导不够规范,使得对应任务难以及时交接到个体成员之上,尤其大部分学生作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极为深刻,基本上只会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自身感兴趣的单元之上,造成固定小组向心力溃败结果,关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学习风尚难以保持延续。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成为问题提出、结论总结代表,至于其余个体完全扮演旁观者角色,小组其间隐藏的思维两极分化效应显著。最终学习好的个体素质得以合理提升,而成绩不高的个体将继续沉沦。最后,教师普遍不会参与到初中数学探究式合作学习流程中。在其思维体系中,片面地认为一切工作都将交付给学生,而应尽的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关键知识点提醒引导、课堂秩序科学规范监管职责,却顺势抛之度外。长此以往,学生整体上便处于放任自流境遇之中,在得不到合理肯定激励结果基础上,失去自主性学习动力,经常合作交流期间讨论其余话题内容,令课堂安定和谐秩序全面消散。也就是说,目前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对应的个体素质规范调试指标难以顺利贯彻。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规范引导策略解析

  (一)合作探究内容的科学选取设置

  结合客观层面分析,初中数学教材的确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开展合作交流模式,而指导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挖掘学生整体兴趣感知点,尽量寻找一些高难度且令学生产生疑惑的课题内容。经过高层次认知任务分配布置过后,学生才好联合既有知识、生活分析经验加以科学探讨解读,这样对于个体思维架构完善显得相对有利一些。

  (二)针对小组学生个体进行科学分工指导

  其核心任务在于明确组内成员之间性格、能力互补功效,确保学生经过较难话题讨论期间能够相互辅助,建立标准正向竞争合作学习风尚,使得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也能轻松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座位,将以往单纯样式的观众席位模式全面遏制,让同一组相对熟悉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确保话题交流深度的有机彰显结果。之后进行不同组间探究结果整理评估,实施不同阶段发言代表人的交替规则,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个体加以现场鼓舞激励。

  (三)尊重并鼓励学生布置多元化合作探究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着实丰富,为了确保学生逻辑和感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灵活衔接,教师必须确保单位课堂学习内容和探究任务的'明确特性,令各类学生都能针对合作探究模式创新改革问题发表自身建议,确保单位成员都能有所作为,竭尽全力令单位任务可以在预设时间范畴之内得以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各小组完成任务后要多给予鼓励。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特殊照顾、单独辅导的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信心,发挥作为集团一员的特殊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教学内容丰富,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引导开发和人文情感协调都将产生独特调试功效。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关注并挖掘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划分任务,确保学生彼此之间产生高效互补启示作用,进一步为后续课题深度解读和个体发展前景科学预测绽放提供标准疏通性建议。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6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数学教师的水平得不到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师的从教生涯中,因为受到工作和生活的限制,教师们没有时间进行知识更新,而且在教师长期的从教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难得到改变。一些师范院校把即将毕业的人们分配到初中教师队伍里,因为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更不知道该如何讲解初中数学知识。在这些年轻教师里,他们掌握的只是纯理论性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学校工作时间,很多老师尽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但这些教师的想法一般很传统,不能与现代学生的想法接轨,这些现象不但阻碍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导致学校升学率明显下降。

  2.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轨。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家都想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理念里,教师们在教学时通常把课本里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高,教师一般只讲解与考试有关的试题,从来不关心考试之外的内容,而且教师们每节课都会给学生留许多试题。这样就使数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轨,不但不能提升学生成绩,还会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3.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大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思考问题,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主动与同学探讨,也不能与同学在沟通中得到进步。

  4.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们在工作上有的时候会敷衍了事,课前不备课,课上对课程讲解一带而过,课后不能及时与同学沟通,这些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尽管教育实行了改革,但是在初中数学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

  1.培养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能对初中数学课本里的内容进行原封不动地讲解,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开发,以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以致用。初中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随之增加,教师要做的就是重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更新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教师要具备多样化的教学能力,即便教材有很大改动,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2.教学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基础性。初中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本里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进而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初中数学老师不能纸上谈兵,需要把数学课本里的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关数学的知识并且带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这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讲解数学的时候要把课本的内容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还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数学作为初中学科里的一门课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热情,所以教师们在教学的生涯中应该尽可能多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要从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方法灵活等方面做起。只有学生们具备了扎实的功底,才能为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7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与基本原则

  要想让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准确把握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和基本原则。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以问题为核心的原则。以问题为核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源头,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决定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原则。(3)以情感为依托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师生情感关系,对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任何教学方式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要遵循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际的认识结构才行。不然的话,就算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可能获得良好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学生实际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整个问题探究模式的出发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2。注重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整个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并运用多种方式,将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思维模式下自主学习,真正遵循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在讲“相似形”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埃及的金字塔,让学生观察大小金字塔的外形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这个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根据相似形能否测出大金字塔的高度?(2)相似形各边比例是否相等?各个对应的角是否相等?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答。通过教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再由学生自主去探索,这种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就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探索中学习的快乐,而且这种模式也能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

  3。探索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这就使学生只有在态度上真正接受、喜欢和参与,才能使相关的讨论或探索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有重要影响的,也是教师需要认真去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方式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情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开展的问题,无论采用探究什么形式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扬长避短,最终使数学教学优点发挥到最大化,让这种探究模式成为教学的主流,让数学教学发展得更好,这对今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8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能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主动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使学生“乐在其中”。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务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兴趣的培养相当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不辩便明:一个对数学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数学这是无法想像的。只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只有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良好地教学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品质,会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其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我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吸引每一双天真的眼睛。当每位学生都与我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得于发挥,自觉自愿,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设计情境已引起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设计课堂时都把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儿童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谓“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统计”时,我设计了“学校附近马路上经过的什么车最多”,“哪种水果小朋友们最喜欢”等情境,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加学生自信心。又如在教学“数的顺序”时,我设计了“小朋友们滑滑梯”的情境,通过媒体和语言的描述,把小朋友们带入到一个游戏的世界,让小朋友在游戏当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第一”、“第二”的含义,这就是“问题情境”的儿童化。

  三、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真正看到、听到。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带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通过分类,找出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等等的特征了,而且能再把所学知识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告诉爸爸妈妈牙膏的包装盒是个长方体了。

  另外,我使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也能将枯燥的数学寓于情景之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四、加强操作,让学生感受知识地形成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放是在手指上的。”足可见操作的重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操作使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的杠杆,顺应了儿童好动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了成高能够的体验,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和学习兴趣的低下,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即死记硬背。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进行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五、多关心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并且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感,可增强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促使人们积极地行动,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可减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使人行动消极,从而降低活动的效率。因此,要多关心差生,多与差生谈心,不歧视冷淡差生,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差生由厌学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分档提问,及时对差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差生有机会表现自我,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先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在教学中对差生坚持“低起点,小步子”,使学生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以小步子前进,将挫折的频率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长期保持一种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诱导他们发挥潜力。

  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希望被鼓励,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好表扬”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是可以用点头表示肯定、赞许;用鼓励的话来激励;还可以用大家鼓掌、奖给小红花等形式。我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教学。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不同的人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数学知识,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苦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我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总之,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我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我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