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论文

时间:2021-10-08 17:50:31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让幼儿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论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科学领域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它还指导我们“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纲要的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透露着“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程”,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让孩子生活“数学化”成为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让幼儿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论文

  一、用生活来教育——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教育的途径。从生活中学习,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必定是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如果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所提出的“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是有价值的话,那么,应该说:“生活是幼儿教育所必需的”同样是有价值的。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目标、内容关系到幼儿的生活,幼儿的学习过程本身也离不开幼儿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无疑是给幼儿的数学教学注射了一支强心针。

  当前,幼儿园的数学教学虽然有系统、有操作,但是仍存在“三多”,即教材的运用是顶礼膜拜的多;教学的过程是授受的多;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告诉的多,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越来越淡。在21世纪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给数学教学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教学设计“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避免死搬硬套,根据需要,可更新原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我们应该让教材走近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拉向教材;我们要让教材向孩子开放,而不是把孩子引向封闭。

  比如在学习按两个特征分类时,原教学设计是层次分明地引导孩子把加减算卡按运算符号和得数两个特征分类,由于算卡缺乏形象性、分类板缺乏趣味性,孩子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道,逐一分类。能力强的孩子还能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则是乱成一团,无从下手。但是在设计此教学时,我们把近来生活中搬迁之事纳入了教学内容。由于孩子中有的已有了一些搬家感性认识,有的对搬迁事情很感兴趣,加上趣味的故事情景:算式宝宝要搬家,他们邀请孩子们帮忙找家。算卡摇身一变成了算式宝宝,运算符号是搬迁的道路,得数是新家的门牌号码。这样一来,勾起了每个孩子的热情,他们乐不知疲,几经反复,在分析、判断、运算、归类中渐渐得出了经验:要能又快又对的找到家,必须先认清搬迁的通道(运算符号),然后才能去找新家的门牌号(计算得数)。像此类的教学设计深受孩子的喜欢,对于他们自己亲身探索、感悟出来的教学经验,孩子们也记忆犹新。

  2、操作练习“生活化”。

  体验和感悟是人的品格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通过感悟和体验,外界的东西再好,对主体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华盛顿大学有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看过的容易记住,做过的容易学会”,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动地说明了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们在操作练习时,要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实物工孩子摆弄,注重将园内活动引向社会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交往中获取直接经验,自己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钮扣、蚕豆、花生、红豆、开心果壳等操作材料,让孩子百玩不厌。在学习了人民币,让孩子练习使用人民币时,我们可先在小社会游戏城模拟现实情景,让孩子用游戏币购物换算,然后我们让孩子带着10元以内的人民币去联系好的超市购物,要求每人购买一样物品,要先看看自己有多少钱,然后算算还剩下多少钱,最后核对一下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孩子们在和老师、同伴的讨论、交谈中,在和营业员的交往对话中进行着购物活动。其间有的孩子奔来跑去换了十多样物品,有的孩子拿下样放上样,还有的孩子先看物品再选购,都反映了孩子们各自的思维特点和购物习惯。孩子们以其各自独特的个体在学习着人民币的使用、换算,在体验着各自不同的购物经验与乐趣,这样的活动比在教室内的操作,在游戏厅的练习更让孩子们乐学。

  3、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学科虽然有自己的逻辑性、严密性,但是在数学知识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起到优化数学教育的作用。如我们在教学口述应用题时,根据孩子所讲内容,有意识地进行保持生态平衡的教育、爱护树木爱护动物的教育、团结互助的教育、尊老爱幼的教育、购物时物归原处的教育等等。由于这些教育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又是伴随着孩子们的回答而产生的,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其德育效果是事半功倍。

  二、给生活以教育——让幼儿的生活“数学化”

  数学教学就其本质上来说,数学应用是数学知识的归宿。我国古代数学家、哲学家就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国际上,日本强调要培养孩子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态度;德国重视通过数学教学获得的知识,能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得到直接运用;美国的课程标准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学习和应用数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孩子除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一日生活中学,在社会生活中用。

  孩子生活“数学化”,就是要让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一日活动“数学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孩子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孩子一日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孩子来园后,我们可引导他们在卫生牌前找找哪个班的红牌多,有多少;每个班有多少小朋友;每班来了多少小朋友,通过统计增强了孩子的数学运用意识;孩子进餐时,我们可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孩子玩手指游戏时,我们采用算盘式计数法让孩子手口一致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顺数、倒数练习;孩子散步时,我们可引导他们数数楼梯的台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2、家庭生活“数学化”。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运用谈话、午间、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及相互间的关系称谓,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3、社会生活“数学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如果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时,我们可让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及每辆车轮的不同数目;路过新村就说说门牌号码;走过站点就看看是几路站牌,有几个站头;进入菜场就让孩子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新纲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时代的气息、生命的活力。让我们注重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经验、兴趣、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激发孩子去操作、去体验、去创造。

【让幼儿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论文】相关文章: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01-20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01-21

数学论文:论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10-07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11-29

数学教学论文01-11

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论文12-11

生活气息作文05-17

数学教学论文的格式02-1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