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和结果,从想到说,这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飞跃。所以我们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直观认识了各个已知条件后,再叙述数量关系式。如小学数学第三册中,有一道这样的`题:“二(1)班有50人,其中女同学28人,男同学有多少人?”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读题并复述题意,再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二(1)班有50人包括哪两部分?”
(包括男生和女生两部分),“题目中哪一部分人数已告诉我们?”(女生28人)。“哪一部分人数要我们求?”(男生的人数)再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找到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关系列式计算。
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逆性思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矗”可是低年级学生对顺向思维比较敏捷,而对逆向思维则是比较迟钝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特别要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9只公鸡,8只母鸡,一共有多少只鸡?通过直观教学,学生知道的是两个部分数。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求整体是多少?关系式怎样列?学生能够根据“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一数量关系,列式为9+8=17(只),在学生理解这个算式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成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再利用直观,把8只母鸡用虚线圈去(表示跑走8只),让学生知道已知整体和去掉的`一部分,求剩余的部分,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知道:求剩余部分,必须从整体中减去已知去掉部分,列出关系式:总数-部分数=部分数,列式为17-8=9(只),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部分与整体的互逆关系,经过反复练习的训练,培养逆向思维。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让学生先由直观到表象,最后再抽象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由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分析题意,抽象、概括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数量关系的能力。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为体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题意,运用实物,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按照不同的'条件得到不同的摆法,得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明确每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接着就可用线段图分析,让学生通过线段图的比较,认识到条件、结论不一样,解答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并从比较中,知道不同题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些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要求学生概括题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04-28
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05-02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5-01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4-29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04-30
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04-30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04-29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9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9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