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践活动设计

时间:2023-04-30 09:47:36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1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

点击浏览该文件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2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和人文性。数学是知识海洋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有助于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我是小小数学迷”数学节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去获取和发现新的知识,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形式多样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3.进行数学小论文的评比,促使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研究问题,进而展示学社的数学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

  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切身体会到数学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激起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形成校园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活动时间:

  XX.10——XX.11

  四、活动参与对象:

  全体学生及数学教师

  五、活动安排:

  1.一本课外书

  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汲取数学家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促使学生爱上数学,逐渐形成理性精神。阅读数学家或者数学科普作家的书籍,如李毓佩、谈祥柏的书籍,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并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然后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读书交流会。

  2.一份手抄报

  教师首先在内容选择和版面设计上进行指导;然后采用小组合作或者个人独立的方式进行手抄报的设计;其次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展评,并评出一(2人)、二(3人)、三等奖(5人);最后挑选出最精美的手抄报进行张贴展示。

  3.一则小论文

  让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关注一道问题的解决,实现解题方案的多元,写一篇数学日记。教师在学生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润色,让学生二次作文,形成较为成功的小论文。每班上交5到10篇数学小论文,形成《数学未来星》的小册子。

  4.一次小竞赛

  我们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结合本学期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具有生活情境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根据学生在四方面的综合表现,评选出“XX年度明道数学之星”颁发证书和奖品。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3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4

  教学目标:

  1、数学实践活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数感。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自我评价,一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反思,激励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观察今年的年历,问: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占这个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释疑:法定休息日,指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五一国际劳动节法定休息3天,而且如果这3天与双修日重叠,应该把双修日顺延。

  3、学生回答前两个问题

  4、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

  活动二:

  抛小正方体,再用分数表示活动的结果。然后小组内交流

  活动三:

  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分数,交流这些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活动四:

  进行自我评价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5

  摘 要: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想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是最能起到成效的。因此本文就如何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作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自主 设计 实践 应用

  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听来的就会忘掉,看到的可能记住,做了的就能学会。在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让学生在“做”中求发展,在“做”中求创新。《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相并列的学习领域。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这一概念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实践活动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并设计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自主设计反思性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内容后,大部分学生对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易产生混淆。我除了让学生顺向学习外,还通过置换反思来辨析错误,加深认识。我说:“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性的活动来证明求体积用底面周长×高是错误的,可以吗?”学生明确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提出设想,然后筹集材料,开展验证性的实验。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各展所长,方法多样。方法一:用圆柱形罐头装满了水,倒入量杯中测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测量出圆柱形罐头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出它们的乘积。这时将计算出的结果与用量杯测出的体积相比,就能发现结果不符,得出只有用“底面面积×高”算出的积才比较接近圆柱形罐头的容积。方法二:将两张一样大的长方形硬纸板分别围成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体(分别用长方形的长、宽作高),这样围成的形体,底面周长和高都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平放在木板上,里面装满沙(不要压紧)。通过称量,学生发现两个形体所装的沙的体积是不等的,就可以从反面推断出底面周长×高不能准确地反映容器体积的大小,因此,计算体积不能用底面周长×高。以上反思性的实践活动,它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二、自主设计获取性实践活动

  例如,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二)”一章教学结束后,我问学生:“学了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你们是否留心过身边有关利息、折扣的现实问题?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午间及双休日的时间,纷纷走上街头,走进银行、储蓄所,走访叔叔、阿姨,发现了较多的关于利息、折扣的现实性问题,并把所获取的`信息记载下来。在汇报交流中,出现了大量来自生活实际的知识信息,以及学生自编的利息、折扣的应用性问题。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化的数学也更走近了学生。

三、自主设计探索性实践活动

  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把学生数学学习禁锢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局限在封闭的课程体系内,剥夺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权利,那么数学教育只能逼着学生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缓缓前行,更无从谈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参加“用数学”的活动,让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原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和非数学问题。

  四、自主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

  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是密切联系的,而人类社会又是综合性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碰到实际问题一般都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同时,也注重让学生参与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其收效是多方面的。

  在本学期中,我发动学生寻找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切入点,经过讨论、设计,学生提出了较多有价值的方案。如“我为新校画蓝图”、“学校的银杏树”等。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采用采访、调查、设计等多种形式,融汇数学、自然、历史、美术、写作等学科知识,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校的银杏树”这一活动,学生采访自然老师,了解到银杏这一树种丰富的自然知识;访问老教师,了解学校这两棵银杏树的历史;走近银杏树,量量、抱抱、估估、测测,真切感受其大、其高;采集银杏叶制作植物标本,估算这棵银杏树叶子的数量;回味该活动,最后再用文字介绍学校的银杏树……一系列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到了立体的、多方位、全面的综合性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自主创新,各种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学生在登上这个综合性台阶中各种能力得到了推进,也品尝到了实践带来的无限乐趣。

  面对数学实践活动这一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我们应该敞开胸怀,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主动参与、合作实施、真情体验中,获取活化的知识,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的潜能,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6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教材第74-75页)

  课时

  第二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数一数、认位置、比一比的知识及加减法的含义。

  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问题提出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师:仔细听,你能听到什么?(播放“摸苹果”的歌曲)

  生:秋风姑姑摸苹果。

  生:秋风姑姑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

  2、揭示课题

  师:秋姑姑的本领可真大,不仅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还摸熟了大象伯伯的果园,想去看看吗?我们一起去参观大象伯伯“丰收的果园”。板书课题“丰收的果园”。

  二、参观果园,巩固知识

  1、出示第一层情境图。电脑出示5棵苹果树,4棵梨树。

  师:走进果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苹果树,梨树。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娃娃来说说吗?

  生:我看见5棵苹果树,4棵梨树。

  师:能一个一个数给同桌听吗?

  生:同桌互相数数。

  2、出示第二层情境图。

  师: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大象伯伯的果园丰收了,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忙摘果子,听谁来了?(动画配乐演示小鸟,小猴,小兔跑来了)可爱的小鸟,顽皮的`小猴,勤劳的小兔它们在哪儿呢?说给你

  同桌听。

  学生讨论。

  师:谁有勇气说给大家听。

  生:小鸟在树上,小兔在树下。

  师:顽皮的小猴在哪里?

  生:小猴坐在树叉上。

  师:谁能说说三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生:小猴的上面是小鸟,小猴的下面是小兔。

  生:小鸟在最上面,小猴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生:小兔的上面是小猴,小猴的上面是小鸟。

  3、出示第三层情境图。

  师:勤劳的小动物不仅帮大象伯伯摘果子,还组织了小小运输队,帮大象伯伯把果子运到家里去呢!看它们来了。(动画演示小小运输队推着小车走过来)小组讨论你看到了什么?能用我们学过的前后说说它们的位置吗?

  学生说出小动物的前后位置。

  三、合作交流,提出问题

  1、师:丰收的果园里不仅有香甜的果实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你发现吗?(学生六人小组充分讨论。)

  2、师:谁想当小博士上来提问题?(出示博士帽)学生轮流戴着博士帽提问,其他学生解答。

  3、师:小朋友动动小脑袋就解决了这么多数学问题,想不想动动你的小手呢?伸出左手,伸出右手,听音乐摸耳朵。

  学生跟着音乐做课间操。

  4、师:大象伯伯的家在大路的左边,小小运输队应该把水果往哪边运呢?往梨树那边运。应该往苹果树那边运。

  5、师:有的说“往梨树那边运”,有的说“往苹果树那边运”,到底哪种意见对呢?谁有好办法证实自己的观点?小组商量商量。我们小组的办法是和小小运输队的小动物站一个方向(师示意上讲台),瞧!我的左手在这边,所以梨树这边是左边!

  四、联系实际,全课总结

  1、师:在美丽的秋天,大象伯伯有了很大的收获,小朋友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2、师:我们的大教室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学生交流汇报)

  3、师:只要你爱动脑,会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家里的数学知识说给你爸爸妈妈听好吗?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7

  研究交流 一个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不仅涉及到教师对本班中学生发展水平的认识,对学生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涉及到活动设计的合理性、新颖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动手实践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那么,要解决数学学科性质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矛盾,在教学准备时,如何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手操作活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既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他们将会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习更轻松,更愉悦,更具有吸引力。我认为,要设计好一个数学教育活动,必须根据以下的步骤进行充分考虑和安排。

  一、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动手操作能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器官,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经验,形成知识结构,有效地降低学习难点,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其它方法所无法替代的。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就要紧扣内容,突出针对性。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冲突,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给出三根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有的一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给出9厘米、6 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看起来,动手操作井然有序,得出结论快捷准确。是不是所有的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都必须符合“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学生有困惑,但是操作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已经用完了,操作活动也结束了,我认为这时让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自主操作验证这一结论,学生在多次猜测——验证中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二、提供思考空间,注重思考性

  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时,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看似热闹,实际并没有起到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优化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在设计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时,我没有首先安排教师的示范演示,而是通过问题情境再现,直接让学生拿出同步教学实践材料,开始进行操作。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有的学生通过数数的方式,比较出数的大小;有的学生通过左手拿走一个,右手拿走一个,一个对一个地去掉,得出有剩余的比较多这一结论;还有的学生干脆通过肉眼观察,看哪一堆相比较多一点……在这个活动中,比较出结果固然重要,但我的终极目标是找到有效的比较方法。一个对一个进行比较的孩子,离我的目标已经不远了,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能很快地找出高效的比较方法:一端对齐,一一对应。

  试想,如果一开始,我就进行标准的示范操作,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看似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快掌握了这种方法,可能会节约很多时间,教学效果看起来也比较好;但是对学生来说,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他们对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根本就没有概念,不能体验到数学的思考性和优化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个方法是老师教的,不是自己通过动手得到的经验,遗忘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三、抓住数学本质,体现数学性

  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手操作,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因此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引导的方向,抓住数学本质,体现数学性。

  如在设计《对称图形》一课时,同步教学实践材料中给学生提供了五颜六色的彩纸;数学是美丽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学生很容易在忘我的活动中忽略对称图形的特征,光记得展现“美”了。我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先别急着展现美丽的对称图形,而是让他们去探索怎样剪出对称图形。因为目标不是展现而是探索,学生自然而然地忽略了颜色、别致等“美丽”因素,突出了本课教学的真正落脚点,抓住了数学本质。

  四、构建生活情境,渗透生活性

  学习活动过程需经历两次飞跃,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抽象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还需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生活圈子还比较小,认知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在设计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时,一定要贴近生活,最好是直接在生活中进行。

  学了长度单位“米”的认识,设计让学生去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一类活动;学了圆的知识后,设计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面积一类活动;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去家庭中一周各项开支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等等一类活动。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重视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课程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抓住数学的本质,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现有的操作材料,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做出适时、适度、适量的,适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活动真正为孩子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数学教学服务!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实践活动总结01-23

数学实践活动方案04-16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4-27

谈小学数学与实践活动04-28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方案04-26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08-25

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4-29

小学实践活动设计方案11-21

数学实践活动方案(13篇)11-11

小学数学活动设计方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