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合集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工程专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
摘要:以服务内蒙地区经济为导向,将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发酵与生物制药,全面修订了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对课程群、实验环节、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过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证实,专业建设显著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以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从20xx年开始,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生物发酵制药企业逐步将生产基地迁移到中西部地区。在此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的生物发酵制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国内相对集中的大型生物发酵基地,分布着众多规模较大的生物工程企业,其生产吨位及规模位居全国第一[1]。为了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内蒙古科技大学于20xx年新建生物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于20xx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20xx年被学校确定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发酵、生物制药等行业需求,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培养特色,为自治区及全国生物工程相关产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1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目前发酵与生物制药等生物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工程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掌握扎实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具有解决复杂生物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优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为了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内蒙地域经济特色,修订的培养方案强化了发酵与生物制药专业方向,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在制定过程中,建立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大量收集听取相关企业与已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同时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使培养方案制定的既科学又符合社会需求。培养方案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优化,适当加大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比重,为本科教学厚基础的要求提供保证;为发酵与生物制药等专业方向设定了模块,供学生任选其中几个模块学习,使学生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拓宽学生就业的口径;增加任选课程的门数和学分,为学生提供学习广博知识的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构建课程群
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但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课程集群[2]。围绕发酵与生物制药的专业培养方向,以建设主干课程为主线,以大的课程群为体系,根据专业知识体系的需求,将生物学基础课分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群、微生物学课程群;将专业课程分为发酵工程课程群和生物分离课程群。在建设课程群的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改革。(1)有效地协调课程群内部课程间的教学内容分配以及课程群之间的有效衔接。(2)合理确定课程体系之间的比例,安排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3)整合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同时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与新知识。(4)在教学中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方法,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4实验训练环节的改革
生物工程是一个实验性的学科,对专业的主干课程都配置了独立的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纵观学生的培养全过程,共分为三大类实验,分别是化学和物理等通识类基础实验,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实验,以及发酵工艺和生物分离工程专业实验。基础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专业实验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比如在发酵工艺实验中,包含了三大综合性专业大实验体系:抗生素发酵生产体系、酶制剂生产体系以及啤酒发酵体系。这些综合性实验都是按照实际的生产工艺路线设计教学内容,达到模拟生产的目的。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了周边企业常用的单元操作模块,进行实验内容的安排。
5加强实习管理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安排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一次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有工程教育、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电子实习、金工实习。目前电子实习和金工实习在校内的实习基地完成,工程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生物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在校外共建立了12个稳定的有协议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都是学校所在地附近的大型发酵制药企业。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联合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人员共同编写了实习指导书,包括实习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以及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我们探索了实习的指导方式,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以此弥补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强化了实习过程考核,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学院相关部门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定时检查学生实习进展情况、实习笔记及实习总结,帮助学生查找以及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6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考核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整理数据、判断推理等科研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是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或课程所无法比拟与替代的,其质量直接反映了专业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高低。近年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通过规范流程,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1)根据生物工程生产特性,将毕业设计的课题规划为与培养方案方向一致的课题,区分为好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课题两大类,且分别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不低于三周的现场实习;(2)依据生物学科的优势,毕业论文类的课题要求必须具备科学基金的支持,使得课题具有实际的科研价值;(3)将提前进入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保证提前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所做课题与毕业论文课题一致,工作具有连续性,促进了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项目;(4)对指导教师进行了基本要求,根据教师职称、学历、科研项目以及以前指导情况,规范了可指导的学生数;(5)规范了学生在就业企业或研究生录用学校等校外进行论文的管理方式,形成了正式的三方协议(学院与学生、学院与家长、学院与企业或其他学校)。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基本与就业企业的生产情况一致或直接相关,提高了学生就业后对于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而考研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科研训练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素养。总之,地方院校建设生物工程专业,要以服务地区经济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紧扣发酵与生物制药这一培养方向主题,对课程体系、实习、实验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就业企业对我们专业的学生评价很高,认为毕业生具有“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近几年可就业岗位与毕业学生比达到5∶1以上,学生成为内蒙古地区发酵与制药行业的人才首选。
参考文献
[1]赵宏宇,季祥,郑春丽,等.地方院校“生物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31(12):185-187.
[2]赵宏宇,季祥,蔡禄.生物工程专业发酵课程群建设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xx,43(4):793-797.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2
1探索生产实习的新模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稳定生产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实习规范化,保证实习质量。实习前,需要加强学生的厂前教育,有必要对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播放视频,讲解各产品的生产工艺及相关生产设备如啤酒酿造车间,通风、搅拌及发酵系统,月饼的生产工艺等等,教育学生严格遵守企业的厂纪厂规。湘潭大学院系领导逐渐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开始予以充分重视,相继与一些大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如宏兴隆、燕京湘啤、燕京衡啤、唐人神等,以供教职工、学生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培养动脑、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观察,认真聆听企业技术人员的讲解,遇到不解问题及时请教。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校友,拓展更高品质、科技含更高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销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校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为企业输送应用型工程人才,创建了双赢局面。
2实习方式的创新
2.1明确实习目的,带着问题实习
为了避免学生实习的盲目性,带队老师和厂方技术人员协商,为每个环节罗列出大量技术问题。实习开始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实习,以激发起其实习的兴趣。实习中期,带队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现场提问,督促不懂的同学通过现场观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习后期,厂方技术人员对前期罗列的技术问题统一解答,以加深学生的实习印象,提高实习效果。
2.2明确实习内容,分组轮换实习
生产实习期间采取分组轮换的实习方式,学生每组5~6人,实行轮换顶岗实习,有利于实习效果的提高。跟实习所在工厂的人事主管部门协商,督促各生产车间的负责人在每个班组都安排岗位负责人(包括部长、组长、班长等),负责具体讲解每个车间的'工艺路线和有关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设备运行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解答学生所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参观车间期间、相互提问、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实习,与理论课堂有着明显的区别。
2.3做好实习总结,绘制工艺图纸
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记录工厂有关的生产情况,包括物料来源、配比、投放情况、车间动力输送情况(包括煤电输出、蒸汽输出、地下水的传送)、产品的传送、包装、质量分析检测、各部门人员的分配情况等等,撰写实习日志,记录每天的实习内容和实习心得。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撰写实习报告,并手工绘制工艺流程图、总平面布置图及主构筑物平立剖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分地锻炼,有效掌握整个实习工艺流程、图纸设计标准,进一步提高绘制图纸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学生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改变以往只靠实习报告给成绩的方式[5],将成绩分两部分,一部分成绩为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校内课堂的学习出勤率和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成绩根据所撰写的实习报告。
3对今后改革的思考
3.1搭建校内实习基地,提供方便的实习场所
发挥生物工程专业特长,在校内建立一些相关设施,为实习教学提供便利,既可满足部分实习要求,又可节约实习经费。项目设计、建设、调试及运营都可以有高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建成运营后还可以安排四年级学生到基地进行生产实习。
3.2加强产学研结合
高校具备较强的科研装备、科研力量,企业具有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广阔的营销网络和融资渠道[6-7]。但学校若想得到企业长久支持,须兼顾“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经营理念,要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实习给企业带来切实可用的新技术、为企业搭建技术桥梁等。产-学-研三结合型实习比较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应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推向市场,提高研究的应用性。高校和企业可以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因此,深入进行产学研合作,以解决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3.3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有些带队教师由于一直或大多是一线教师,熟悉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方式关注不多,或不够重视,致使生产实习过程中,难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8-9]。积极与生产企业联系,外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较好、表达和沟通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发挥他们的技术专业特长,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师资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10]。建立“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选用业务能力强、政治修养好,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组长,以老带新,培养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
3.4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教学成效
采用“安全教育-文献调研-实习动员-车间实习-成绩考核”的生产实习新模式,整合校内资源实现生产实习新模式,以便学校自主掌控学生的生产实习。总之,重视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地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既可适应教学、科研工作,更能适应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3
摘要:专业教育在引导新生正确认知、树立专业观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在华侨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开展新生专业教育的多种方法和实践经验中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本科新生;实践
本科新生刚刚进入高校,对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认识一般是基于填报志愿时的宣传以及父母、亲戚、身边朋友及中学教师的口头信息或见闻,大多数新生对专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了解。而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又多以通识课程为主,新生能接触到专业领域的内容很少,影响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引起新生对本专业的误解,无法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1]。此外,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新生的调剂率较高,很多新生对本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再加上兴趣不高,容易导致新生意志消沉而堕落,因此大一学年的专业教育极为重要。专业教育的核心是针对学生从事专门领域的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2],是引导新生正确认知、树立专业观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近年来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多样化实践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和探讨。
一、做好新生的学习动员工作
与高中学习相比,大学的学习表现出显著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多数新生对大学学习认识不足,无法很快地适应这一转变,再加上经过高考结束后三个月的假期,在思想上有所松懈,因此大多数新生刚开始学习时表现得很迷茫,甚至无所适从,此时新生急需专业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基于这一情况,在新生正式上课前,本系组织了两次新生交流大会。第一次交流大会是迎新活动的一部分,由系主任为大家介绍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向以及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内容,让新生初步认识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第二次交流大会是新生学习动员大会,由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主持,邀请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同学与新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对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的认识,传授先进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并解答新生的困惑。此举的优点:(1)能够在新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让新生对大学的学习不再迷茫和畏惧。(2)能够让新生接触到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学习其先进经验,树立榜样的作用,走上正确的道路。在几年的实践中,学生反响热烈,不少新生对优秀的学长、学姐投以钦佩的眼光,多数学生还积极地记录他们的学习方法要点,亦主动吐露自己的心声。每一届参加学习动员大会的新生中又会产生一些优秀学生,将成为下一届新生学习的榜样。如此以旧带新,新旧交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导师组授课在新生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新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同感,尽早了解专业内容,本专业在第一学期设置了《现代生物技术》这门专业选修课(限选),并采取导师组授课制,每学年安排15位本系教师,从他们自己所熟悉的研究领域向新生讲授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内涵和外延。授课教师团队根据需要每年进行微调,但每学年都能保证三分之二以上的授课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博导至少为6人。授课形式由每位教师灵活掌握,采用讲授、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成为课程的主人,加强新生的专业认同感,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念。在第一次课上,由课程负责人发给学生一份介绍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英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而后从材料最后的十道大题中任选五题作为平时作业,并建议用英文作答。所有题目均无标准答案,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做答。在学期末,每位学生必须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要求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技术领域,阐述他们对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的认识以及学完《现代生物技术》这门课的收获。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新生对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热爱出乎所有教师的意料,他们在作业和论文中表现出来的想象能力令人惊异。例如作业中有一题是谈谈学生对克隆人的态度,有些同学联想到科幻片里人造生物反客为主对人类痛下毒手的情景并加以类比;而有极少数同学支持克隆人,认为克隆人可以作为自己的分身,让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尽管某些观点有待商榷,但经过这门课所进行的'头脑风暴,学生对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认识显著加深了,在期末论文中他们已经可以较完整地描述基因工程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能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应用;甚至有些学生能紧跟学术前沿,把最新的学术成果及个人看法体现在论文中(如CRISP基因编辑技术、3D打印人体组织器官等)。虽然没有强制使用英文,但不少学生用英文完成了作业和论文,说明他们对这门课相当重视。相比由一两名教师承担课程所有内容的授课形式,导师组授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每位教师对各自研究方向的了解比较深入,可以把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讲得很“专”。(2)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讲授风格,这就使课程的知识面扩展得很“广”,可以涉及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各个方面。(3)选用英文版教学资料,与通识课英语教育安排在同一学年,可以锻炼新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并及早接触一些专业词汇,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4)导师组授课方式是建立并加强师生联系的重要渠道,可以让新生尽早接触到本专业的教师,还促使了新生对教师的研究方向产生兴趣,并为今后的课外创新实践等创造条件。
三、重视认知实习
生物工程专业现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因此新生专业教育不仅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实验和实践的要求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3]。仅仅依靠理论课的教学难以使新生对生物工程有直观的印象,因此我们必须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新生能够亲身体会生物工程的应用。基于这一考虑,我们把认知实习作为新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实习由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作为总负责人,直接负责实习单位的联系和指导教师的安排,并亲自带队。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必须满足具有工科背景、工程实践经验、熟悉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这三个基本要求。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上下游兼顾。根据这些原则,我们选择了学院自行建设的壳聚糖氧化降解中试平台、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古龙酱文化园四个单位作为本专业的认知实习基地。这四个实习基地涵盖了从上游基础研究、中试放大到下游工业化生产这一完整的产业化流程,囊括了细胞培养、植物育种、生化分析、生物医药、生物活性物质开发、食品加工、生物过程工程等不同的方向,能够较好地反映生物工程专业的特征。学生在参观、认知的同时,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一些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从而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并加深了印象。实习期间,还邀请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为新生介绍就业条件、招聘岗位、待遇、公司福利等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坚定他们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四、试行本科新生导师制
本科新生导师制是指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一年级新生的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需求,对其进行学业、生活、思想品德等多方面及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旨在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形成合理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育人质量[4,5]。我们试行导师制的初衷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通过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学初,系主任向本系新生提供专业教师的名单、联系方式和研究方向等信息,并根据教师的职称设定指导学生的数量上限,而后由新生各班班长安排全体学生进行导师的选择和协调。学生根据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学生必须在名单确定后一周之内主动联系导师见面,积极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并当面向导师请教;导师主动指导学生如何建立专业自信心和树立人生目标,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学习。导师和学生每月至少需见面一次,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给予积极的鼓励,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实行了本科新生导师制后,新生能够通过导师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不少新生还提早进入学科实验室开始了科研训练,并在之后申请了课外创新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等,积极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对新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同时,导师制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避免了因大一专业课接触较少而导致的新生专业热情消退的弊端。从教师方面来讲,导师制的实行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潜在的后备人才,对解决实验室人员紧缺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在首届试行导师制的20xx级学生毕业反馈中,能够明显地看到学生对导师制的肯定,他们认为导师制的实行让他们对生物工程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让他们提前接触了科研,坚定了对这个专业的发展信心。
五、引导新生做好人生规划
前几年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一个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做好了规划,这些学生的目标比较明确,在平时会主动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在各方面都比较主动,而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在学习上往往比较被动,也说不清自己毕业后的打算,甚至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依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考研、找工作都像跟风似的,遇到困难又退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在学生刚进大学时就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系自行设计了一份《生物系新生目标意向调查表》。在表中,我们设置了“您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何规划?在大学毕业之后,您认为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您准备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制定一个在大一学年结束时要实现的短期目标”这三个小问题,其初衷是督促新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人生规划进行思考。此表一式两联,分别由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签字后,一联为学生自行保管,另一联交由系副主任保管。大一学年结束后,对偏离短期目标较远的学生,系里组织谈话,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鼓励。这一举措从20xx级新生入学时开始实行,目前已实行了两届。学生对这一做法普遍表示欢迎,从交上来的表格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思考,因此可以说这一举措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也发现了少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不以为然,随便敷衍了事。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不少学生把短期目标设定得过低,像所有科目考试都及格、读一两本好书等;有不少学生只是在学习方面给自己定了目标,而缺乏从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方面提升的思考;对“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时光”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写得简略而虚无,如努力学习、参加校园活动、充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之类的过于宽泛的话屡见不鲜,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我们将对今后的调查表进行修改和完善,考虑更换提问的形式,并添加适当的注解。此外,还应在新生填写时给予更多的指导。
六、定期交流,了解新生所需
在每学期期中,本系都会组织一次新生座谈会,正、副系主任和部分专业教师一同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新生在交流会上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学校活动、对大学的适应、勤工助学及兼职等方面,其中有不少问题每届学生都会提到。我们对这些问题均作了记录,能解答的问题就在现场进行答复,部分问题会及时与学院和学校的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在日常的学生管理方面,本学院还建立了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的制度。每学期班主任走访学生宿舍四次,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就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向系里和学院反馈。此外,本系学生遇到问题,除了向班主任和辅导员反映外,还可以直接向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单独面谈,寻求帮助。
七、总结
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应当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并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因此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是必需的手段。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专业教育的形式,从最初的由个别教师担当的短学时课堂讲授,逐步改进并融合新的方法手段,发展到目前的多样化及全方位指导。专业教育对新生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这几年生物工程专业申请转专业的人数明显减少,甚至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转入。(2)这几年大一、大二学生联系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及申请课外创新创业等项目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较高,重视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应该说,我们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当然,我们在工作中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而且新生专业教育的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生群体成长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彭惠.大学生物专业新生启航工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J].生物学杂志,20xx,26(3):87-88.
[2]徐晓燕,何应森.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研究———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xx,31(5):11-13.
[3]张茜.生物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及发展[J].西部皮革,20xx,(20):226.
[4]王颖,王笑宇.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xx,(1):26-34.
[5]于超美,赵静贤,张岩.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新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辅导员,20xx,(4):71-74.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4
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生物工程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技术。随着生物工程行业不断发展,对我国经济进步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为不断促进生物工程技术创新和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高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实现高效率专业教学,才能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本文将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学科特点,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内容改革,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1构建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在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中为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结合本专业自身特征和优势,实现整体课程结构的完善,优化教学资源。针对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展开:
1.1构建生物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结合现代化市场发展形势来看,主要以多元化、综合发展为主要趋势,为适应此市场发展需求,要实践教育的多元化与综合化。以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来讲,要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并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以适应现阶段社会人才需求。从生物工程专业自身课程特点来看,其涉及范围广泛,涵盖诸多学科概念。就目前高校学分制管理体系来看,要在其深度教学理念基础上实现宽度拓展,即实现专业的外延发展,从专业本身内涵出发,不断拓宽其教学范围。要结合本专业特色与优势,对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制定相对完善、符合人才发展需求的培养计划。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英语、计算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数学教育等。另外,除了必修课程设置意外还应设置选修课程,以辅助学生全方面学习,促进综合知识与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1.2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今后实践工作,因此应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开发创新能力等,这对学生走上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实践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试验课程与课外实习等,具体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实验室试验、实践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等。在实践体系构建中,要使学生明白实践的目的,准确把握每次实践以及实习机会,通过对实践内容的完成加强自身能力训练。在体系构建中要独立开设实验课,结合新时期的新技术开发,对生物工程专业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只有对内容的不断补充创新,才能提高实验技术能力,完善生物实验技术内容。要对先进现代化设备准确把握,并对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试验探究,通过实践训练以及课程内容的创新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探究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促进综合技能的提升。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允许情况可开设课外实验室,学生可自主通过实验室进行综合试验练习,对综合试验更准确把握,进而挖掘学生内在创新能力。同时将学生的实践练习和试验操作等统一划入到最终的学生成绩考核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完善教学体系。
2改革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内容
就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内容缺乏一定创新性。在综合教学中教学内容对优化教学资源,整合学科知识以及实现人才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因此,针对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实现改革创新十分必要。
2.1生物工程专业主要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现代生化技术、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工艺学、生物制药学、生物技术产品分析、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
2.2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现阶段高校使用的生物工程专业教材主要侧重系统性与理论性,教材编写注重面面俱到,对知识点逐渐细化,如从原有的十七章增加到四十章。在内容不断增长的同时教学难度不断增加。由于内容过细,且个课程强调自身独立完整性,使教学内容出现教学重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此类问题,实现教学内容改革至关重要,以提升整体教学效率。通过教研部门详细规划研究,对教学内容重新规划编排,在此过程中要明确一个原则,即要注重课程内容教学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合理处理课程之间的边界问题,实现学科之间知识整合,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避免出现教学内容以及资源重复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另外,在改革教学内容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教学,尽量克服课程教学的重叠现象,实现内容优化应用,提高教学内容整体实效性。
3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背景下,实现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有效构建高校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是其必经之路。在高校生物工程教学中构建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要加强课程重组,实现资源优化,进而促进专业知识整合,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要结合学科特色,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特色办学,最终实现优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促进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更好发展。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5
[摘要]系统生物学是本科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代表了生物学的未来。系统生物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学科交叉和多领域融合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进行换位思考,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重构教学价值,合理运用案例分析,串联系统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听众(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角度出发完成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生物工程;系统生物学;案例教学;教学价值;换位思考
系统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前沿专业选修课,是生命科学的新研究领域,其目的是在系统水平上理解生物体。区别于传统意义上以生物分类为研究内容的“老”系统生物学,“新”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属于后基因组时代,以坚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为基础,是对“还原论”和分析方法的反思与超越,侧重于“整体论”和综合方法。它是建立在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生理学,被誉为“21世纪的生物学”[1],因在诸多医学前沿领域研究中成为重要研究方法而被广泛应用[2]。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系统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生物系统分析和建模的基本原理,拓宽视野,形成全局观和系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现象,把握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总体方向,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打下基础。系统生物学以系统论、实验和计算方法整合研究为特征,研究生物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和系统功能的涌现[3]。系统生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四步。第一步是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第二步是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或结构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和相互作用、代谢途径等的变化,并把得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第三步是把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初始模型进行修订。第四步是根据修订后的模型的预测或假设,设定和实施新的改变系统状态的实验,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断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订和精练[3]。由此可见,系统生物学课程内容多,关联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最好配备实验等辅助环节和充足的实验资金。这些要求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系统生物学课程学时数偏少,且缺少实验等辅助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针对系统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框架下,吸收前人和自身授课过程中总结的经验[4],通过灵活应用“换位思考”“注重教学价值”和“案例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探索“关注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实效。希望本文的教学方案可以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中推广实验。
一、进行换位思考
有学者曾建议在教学中换位[5],主要是角色换位,即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老师给定一个科学问题,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引领大家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而老师则以一名学生的角色去聆听并参与讨论。角色换位的目的是锻炼学生主动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角色互换式教学”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不足,如由于时间和效率的关系(只能拿出少量的课时进行互换式教学,否则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教师无法让每位学生都进行角色互换(尤其是公共课,绝对没有时间让每位学生都上台讲),也不能每节课都由学生来讲授。因此,“角色互换式教学”只能作为辅助,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是不能抛弃的。老师依然必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点毋庸置疑。本文讲的“换位思考”是指将“角色互换式教学”的思想融入每节课,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站在听众(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是指授课老师以学生的角色去重新整理教学大纲,制定授课计划,设计授课讲义。这样老师的授课才能贴近学生需求,学生才会变得主动、有兴趣。以系统生物学为例,站在听众(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角度授课,教师首先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系统生物学?学习这门课能解决什么问题?这门课对今后的深造或工作有什么帮助?笔者的实践证明,在每节课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重新设计授课讲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二、设计故事情节展开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价值
笔者认为,大学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原因有二:
1.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是无穷尽的,是传授不完的,也是无法通过人脑完全记忆的;
2.现在是网络信息爆炸的年代,年轻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超过年长者(老师),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得到几乎想要的任何资料(有任何不懂的,都可以上网搜索),网络几乎可以代替老师传授知识。
在大学里,老师最应该传授的是方法和态度。知识就像是数据,而方法和态度就是程序。数据可以采集、录入和存储,而且永远也采集不完;程序可以处理数据,最终得出公式和结论。如我们采集了今天的气象数据(温度、湿度、压力和风力等),就可以通过程序处理对明天的天气做出预测。老师只传授知识,就相当于只教会学生怎样采集今天的气象数据,学生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传授方法就相当于教会学生怎样运行程序、计算数据、得出结论。那么,如何传授方法和态度?授课老师需要从问题入手,展示前人是如何抽丝剥茧最终解决问题的。知识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积累起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价值[6]。以系统生物学为例,传统的授课顺序一般依从于知识、概念、定义的逻辑顺序。笔者进行了调整,从一个案例“开发抗疟疾药物”入手,先引入非洲的疟疾问题,接着讲述青蒿素对世界人民和美军全球战略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美国科学家Keasling是如何利用系统生物学思想找到突破口并解决问题的[7]。通过设计故事情节展开教学内容,笔者不但把“怎么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将“为什么要这么做”和“怎么想到这么做的”(方法和悟性)一道传播出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感悟到:优秀的授课过程就像讲故事,可以采用正序、倒序和交互的方式,使情节扑朔迷离、高潮跌宕起伏,抓住听众的耳朵;优秀的授课过程又像写一部侦探小说,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把知识、方法和悟性一道传播给读者。
三、以案例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
我校系统生物学的开课时间是大三第一学期,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和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但尚未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因此还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讲授这些内容,也不了解讲授的各种技术、工具、软件有什么重要的使用价值,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有什么帮助。课堂教学以学生听讲为主,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脱节,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以案例为导向[8],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课题研究(“干”实验部分),在科研实践中学习知识和运用工具,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系统生物学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组,并设立了一系列论述题,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从一株筛选到的微生物中克隆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此类问题合适的解决思路和相关技术,并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授课结束后,学生完善了思路,提供了详尽的报告和本组课题的解决方案。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令笔者深思和感叹。以案例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的热情,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四、结论
“换位思考”“注重教学价值”和“案例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是笔者结合自身授课经历总结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关注人才培养”,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强化学生对原理的认识,让学生学习应用科学技术并提高综合能力。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方案收到了实效。2014年只有8位学生选修该课程,而2017年有43位学生选修。学生表示喜欢该教学方案,这是对授课老师最好的表扬和最佳的教学动力。教学方法无高低之分,教学质量却有高低之异。教师在教学前可以通过听课、阅读教学论文和同前辈探讨等途径,充分吸收教学经验,再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拘泥于自己的经验体系,而是集众家之长,兼容并包,努力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授课实效是每位授课老师的责任。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6
摘要:生物工程《专业导论》课对于学生理性认识本专业、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自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授课老师素质提升、教学内容及方式改进、特色学科建设、因材施教、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导论》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导论》;自信力;课程改革
20xx年,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生物专业人才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就开设生物工程高校数量看,20xx年國内开设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达165个,20xx年增长至293个[1]。目前,我国每年生物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约6万人,由于人数的迅速增多,以及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专业的局限性和一些教育形式的缺陷,造成生物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暂时性过剩现象,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2]。麦可思20xx年就业蓝皮书中将生物工程列为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3]。这也使部分生物工程类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学习和未来出路感到焦虑,并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专业自信心。
那么如何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自信力和就业能力呢?除了加强实践教学、鼓励自主创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开设高质量的专业导论课很重要也很必要。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助于拓展其对专业应用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其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及毕业设计环节,最终可以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能力。本文以提升生物工程专业自信力为目的,探讨新形式下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改的方向。
一、生物工程《专业导论》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对生物工程导论课程进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其教改成效[4]。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参与式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结合,通过问题情境案例、讨论和交叉领域专题四种方式,实现知识—趣味—专业背景融合[5]。笔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于20xx年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授课,结合专业教师的主要研究内容向学生展示生物工程专业包含的内容和最新进展,既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也顺利地承接下一个学期将要开始的专业课程。但是以往的《专业导论》课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讨,对于如何从教师素质、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教改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以下内容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专业导论课教改的方面
1.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素质。如何做好学生专业发展的领路人,专业老师除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思考以下的问题:(1)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信息获取已经不再是什么难题,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前瞻性的指导?(2)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何确保自己的研究及教学能够紧跟专业前沿?(3)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如何解读行业发展政策,从而对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教学内容及方式。《专业导论》课程具有概括性、前瞻性及引导性的特点,因此其授课内容及方式也与其他专业课有所区别。具体来讲,大纲的制订应该主要从研究前沿、应用领域、特色专业方向、企业导师讲座和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授课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包括教师面授、网络课件、小组讨论、ppt展示、讲座以及慕课等方式。生物工程学科目前已经在化学工业、能源工业以及医药卫生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酶制剂行业为例,其制备成本低、效率高、污染小的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催化、日用化学和食品药品制造领域。因此,《专业导论》课程向学生讲述生物工程应用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扩大眼界,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
3.特色学科建设。余水静等[6]提出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课程体系具备模块化和特色化特点,这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笔者以为,建设特色学科需要专业教师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对专业的发展趋势、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做深入的调研。其次,要深入基层,充分了解社会及企事业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使我们的专业课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引领或者紧跟市场需求。最后,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生物产业,通俗地讲就是要“接地气”,对于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4.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使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情况,培育出研究型、教学型和工程型等不同层次人才。因此在讲授《专业导论》时,应该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愿景相结合,教学大纲应该从科研、生产和管理几个方面进行制订,使导论课内容不仅能够涵盖生物工程就业的主要的领域,而且能够做到有所侧重。另外,可以聘请生物工程相关研究所或者企业导师为学生开展“企业导师面对面”的讲座,从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角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发展现状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要的标准。通过以上方式的课程教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专业课学习不再迷茫。
5.创新创业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课题。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并初见成效[7]。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不仅锻炼了学生创业、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科发展具有比较重大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专业教师在讲述专业导论课时,应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同大学生双创相结合,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本科生不可或缺,对其客观理性地认识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培养其专业兴趣,增强其专业信心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加强导论课教学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生物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只有不断思考、摸索、实践及改革,总结出一套适合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优良的职业素养以及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獻:
[1]宋忠诚,余勤,郭莹,等.中国内地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普通高校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8):14-15.
[2]吴剑荣.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从生物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分析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xx,(23):42-44.
[3]麦可思.20xx就业蓝皮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J].劳动保障世界,20xx:24-24.
[4]廖润华,杜洁,苏小丽,等.《近代生物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xx,(34):155-156.
[5]鲍佩华,郭良,郭卓维,等.参与式教学法在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的探索——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黑龙江科学,20xx,(7):128-128.
[6]余水静,邓扬悟,宋秋华.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J].高教学刊,20xx,(24):58-59.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7
摘要:为培养适应产业化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主要措施有: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体系;制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教学计划;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SRTP训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生物工程;SRTP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适应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我校于20xx年开始筹建生物工程专业,20xx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经过十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逐渐成熟,形成了理工交叉、工科特色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套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培养体系。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1学科定位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办学专业,或者说是侧重工科、工管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
1.2培养目标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既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科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学习、实验技能训练、工厂实习及参加科学研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或到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经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1][2]。
2专业建设具体实践
2.1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体系
十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与修订,基本上每年修改或重编一次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科发展,以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在听取广大教师与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专业教学小组及系、院教学委员会讨论后精心制定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有措施。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围绕“突出具有工程知识背景,又掌握一定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两个基本出发点。实践证明,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3]。
2.2制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教学计划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充分考虑了生物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基础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毕业生具有对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工厂工艺设计、组织生产生物工程产品的实际工作能力,树立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20xx级培养方案与20xx级相比,具有较大的改变,在总学分下降8分的情况下,选修学分反而提高了4.5分,使选修课程的学分与总学分的比例从18%提高到近22%。通过学分的调整,给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以前开设课程较少,专业方向单一,特色不明显,通过近5年来不断对选修课程进行整合,到20xx级为止,新增了8门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类成2组研究方向,如生物化学工程、生物制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选课自由度,使他们能充分按自己的个性发展[4]。
2.3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并能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向教学内容渗透,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国内大环境下,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以适应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发展与教学需求;通过引进、送出去培养等方式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生物工程系的.学科队伍是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队伍,同时也是一支富有合作精神、年富力强、战斗力强的队伍。目前生物工程系现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教学、科研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高达90%,平均年龄为41岁。生物工程系十分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近1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以及一批省部级基金、攻关和重大横向项目等。近3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8项。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SRTP训练
2.4.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个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独立组织、完成实验的能力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为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好基础。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在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对本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切实了解和体验到整个生产过程,达到实习教学效果。专业制定了符合本专业特点的生产实习与认识实习的大纲。在实习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所有专业的实习时间、内容、要求等。实习指导教师按大纲制定出详细完善的实习计划,对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考核、纪律等都作明确的规定。在每次联系实习时提交给实习工厂,以使实习按计划进行。实习结束后,教师提交实习小结,学生提交实习纪录本。
2.4.2专业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实验室设备精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专业实验教学人员力量强,在带好常规教学实验外,注重专业实验室建设。认真制定实验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专业实验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专业实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室目前共开出专业实验8个,均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开出的所有实验课程均有实验指导书,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不断补充和改革[5]。
2.4.3SRTP训练
我校针对二、三年级学生推出的大学生科研究训练计划(SRTP),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从第二期开始至第七期专业教师和学生共立SRTP项目15项,据不完全统计有40名以上学生参加该项训练。学生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积极性高,近年来获得校级及以上奖2项,发表论文4篇。我们采取的举措有:1)安排学生参与到本系的科研中锻炼,邀请本科生参加研究组的的专题学术研究讨论会。2)在一些专业课中布置大型作业,经过教师的评阅后,在课堂上由教师或学生本人作报告,教师组织同学点评与讨论,由此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提高文献综述和表达能力,营造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学习氛围。3)实验室对本科生全天候开放,平时可以在教师或研究生的指导协助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2.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目前专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生物工程专业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手段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创新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努力,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已经达到100%,其中讨论课、工程设计课、网络教学及双语教学课达到3门。
2.6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管理
我院对毕业环节非常重视,首先在选题上要求更多注重前沿性、实用性与创新性。根据选题原则,先各自上报论文题目及容纳学生数,再由学生自由选择填报,在毕业论文(设计)前一学期落实到学生,以便学生提前作好准备。近3年来,学生选做的毕业论文题目95%结合课题或生产实际,部分与SRTP项目、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结合。在每年的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学院督导组随机抽查5%~10%的学生,着重检查学生是否按照学校和学院关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进行工作,如完成文献综述、工作进度、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教师情况。后期论文撰写答辩,各专业制定统一评分标准,对学生的研究水平、独立完成工作能力等进行考核。今年学院还专门下达了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鉴于院、系管理到位,近5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论文复评中没有出现不符合原等级的论文。
3专业建设的体会与讨论
经过十年来的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已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体会如下:
3.1突出过程工程背景的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明显差异在于生物工程更强调工程概念,必需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过程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是培养具有工程知识背景人才的基本点。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点来制订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规划,制定培养方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落实教学计划。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改革证明,坚持这一方针符合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也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吻合[6]。
3.2高水平科研工作是教学与教研的基础
及时将前沿性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和教材中是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现此过程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长期坚持安排有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相近课程的主讲教授。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同时,利用我校多学科优势,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对于进一步增强科研活力、开辟新的课题或研究方向、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始终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将新思想、新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宝华,刘伟,齐志广,等.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xx(6):131-135.
[2]张超,张健,侯茂,等.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xx(18):11343-11345.
[3]杜志强,沈秀丽.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xx(35):40-41.
[4]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xx(5):102-105.
[5]陈六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xx(3):77-79.
[6]周秀梅,盛清,郭江峰,等.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9):175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8
摘 要: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提高同吉林省生物产业需求对接,分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问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配置、修改授课内容、进行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促进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吉林省生物产业需求对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及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国家对高等教育战略方针进行了修订。根据学校类别,将传统的“象牙塔”式高等教育细化为“研究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1]。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
1 本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吉林省产业需求存在问题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继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之后开始招生的生命科学专业,是21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98年教育部布的全国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生化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归为到生物工程专业。由于该专业具有典型“工程”性决定其专业特征为工科专业,所以学生培养模式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其它专业具有明显区别——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2]。本科毕业从事非对口工作在吉林省地方院校及新建本科院校所开设生物工程专业中较为常见。根据学院多年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考研生除外)仅有1/3从事本专业,且大多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1/3毕业生从事医药销售等生命科学相关工作;1/3毕业生放弃本专业。企业普遍反映,入职毕业生实践能力滞后于理论能力,必须在“师傅”的带领下,经过实践学习才能独立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
随着国家政策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迅速,生物产业涵盖医药、化工、检验、食品、环保等领域。已拥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修正药业、通化东宝等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20xx年1—6月,全省生物医药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3]。
此外,吉林省在生物化工,特别是“玉米化工”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现已具有大成集团、吉林燃料乙醇、中粮能源生化、松原吉安生化等龙头企业,打造吉林玉米生物化工材料基地,基本建成中国玉米生物化工材料示范基地。预计到20xx年,吉林省生物质经济形态基本确立,生物质经济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包括玉米深加工产业),使生物质产业成为吉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主导产业[4]。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宗旨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可预见未来吉林省将大量需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但由于应用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建设调整滞后、专业与产业不对接等问题,暂时无法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所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配置、授课内容、校企合作、教师培训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需求,促进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
2 根据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吉林省经济转型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急需大量应用型生物人才。因此生物工程系决定一改过去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组织生物工程专业骨干教师深入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长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并同职业研发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生物制药”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化工”部分。降低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实习学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及动手能力(表1)。此外增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时间,使学生在校内所学在企业进行检验。对于新增加的“生物化工”部分,系部教师根据企业一线情况增加发酵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础技术的操作要领。
3 根据企业需求,重新规划课程配置
根据多年企业用人情况反馈显示,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但不具备毕业入厂即工作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行业新进展了解不多。因此,本专业重新规划课程配置。降低专业课理论学时,将其中“深、难”部分作为自学内容(对于考研同学,如需学习,教师可课下辅导);对于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增加前沿知识介绍(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可让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讨论);增设“生物制药”、“生物质能”等专题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工程应用进展了解;此外,在增加实验教学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整合,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多门课程的实践技能,还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多课程实践技能。实验课的整合,更加贴近生产一线的应用。
4 提高应用能力,修改授课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需求。为此,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在重新规划课程配置基础上,修改授课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增加应用能力培养部分,即采取部分“反转课堂”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在课堂进行集体讨论,确定最佳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企业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用技术最新动态,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摒弃过去“一本教案讲一生”的教学情况,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讲授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 增加技能培养,进行校企合作
企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生物工程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本校生物工程系任课教師在进行课程理论改革的同时,于多家用人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生物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截止到20xx年末,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已同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达成了校企合作。学校与地方企业以“双向制”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即用人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生源,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以提高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与我系进行科研合作,利用生物工程系专任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校实验室资源,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上述方法,不但使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实际工作,提高实践技能;而且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做,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注重教师实践能技能积累,打造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生物工程系专任教师具有年龄轻、学历高的特点,博士研究生比例62.5%,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对于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但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高科研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实践技能。为了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本院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授课教师必须为“双师型”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及科研能力,还应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并掌握企业各生产环节,使教师可以深入细致的向学生传授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节能。生物工程系要求新任教师必须到企业顶岗1a,之后进行专业技术技工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专业教学。对于其他教师,要求5a内必须在企业下厂锻炼累计6~12个月。通过上诉举措,生物工程系专任教师“双师型”比率达到100%。此外,本院从企业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建设兼职教师储备库。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可进行理论课教学。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根据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进行转型,并主动与地方产业对接。该举措不但可以适应国家行业转型升级,还可以提高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更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生物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配置、修改授课内容、进行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不但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也为深入进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拓展了新思路、新前景。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xx,(2):11-14.
[2]李全林.现代生物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13.
[3]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医药工业处.20xx年1-6月全省医药产业运行情况[EB/OL].http://gxt.jl.gov.cn/gxdt1/zdgz/zdhy/201609/t20160907_2428213.html,20xx-07-28.
[4]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EB/OL].http://www.chinaneast.gov.cn/20xx-02/14/c_133114063.htm,20xx- 02-14.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9
摘要: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提出了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虚拟仿真训练、科研培训、毕业实习、自主创新创业为依托等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工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1明确培养方案,改革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
1.1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定位及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5].生物工程专业以基因工程为特色,以“重基础、抓素质、强实践、跟需求”为办学理念,遵从教育、教学规律,改革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且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走多模式办学之路,建设一个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以“立足西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在生物技术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产品研发的应用型人才.
1.2“1234计划”理论教学改革
以培养方案为基础,实施“1234计划”课程改革方案,达到以改促教的目的.
1.2.1打造一门重点课程
整合师资力量,更新知识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体现教学艺术,如将《分子生物学》打造成为校级重点课程,中长期打造为市级重点课程.
1.2.2建立2个教学团队
生物工程上游技术教学团队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团队.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教学工作、实施教学改革探索和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1.2.3实行3个鼓励
鼓励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尝试,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专业教师申请教改项目,以此为抓手,实施先进教学理念的体现;鼓励专业教师对重点建设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等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使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与国际接轨.
1.2.4开展4项活动
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生物工程讲座;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研讨活动;定期召开专业教学情况通报会;定期开展科研交流的以研促教活动.
1.3“P2计划”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出发点,实施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Practice)能力和提升(Promotion)综合创新能力的“P2计划”,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外开放性研究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逐步建立科学研究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实现P2计划目标,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建立生物工程教学平台,形成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物质制备与分离工程以及生物信息学4个实验室,为本科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学习提供支撑平台,成为学生提高科学实践能力的基地;组成导师组,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建设并固定一批与生物工程紧密相关的生产实习基地.
2以实验课程为基础,培养科研实验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
2.1基础实验课
学科专业基础课,主要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专业扩展以及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如化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等,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根据课程特点和开设先后制订系列大纲,确定完成的训练任务,各课程围绕训练任务精选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形成基础性、实用性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训练平台.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并制订毕业设计(论文)规定等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条件[6].
2.2专业发展实验课程
为了深化生物工程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应用学科理论和进行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习,设置了专业发展课,让学生有较强的生命科学科研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有关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以专业实验课为核心,对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合理整合,避免多门课程中内容的重复,如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的实验课程有机整合,定期讨论教学内容,避免实验重复.注重上下游实验的有机衔接,如利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分别做上游的天然DNA获取、克隆、重组等实验,利用酶工程和发酵工程进行扩大培养并探索培养条件,利用生物物质分离技术分离纯化获得生物产品.
2.3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科研能力培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生物工程学生须完成工程基本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创新,使学生在充分分析专业相关课程构成和在课程教学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研究工作,按照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要求构建新的实验项目,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以期实现以下目标:①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现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的有机衔接;②结合实践基地生产实际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③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
3以虚拟仿真平台为补充,缩短社会实习适应期
近10年来,仿真技术在操作技能训练方面的应用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普及.仿真系统能逼真地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状态的现象,没有危险性,能节省费用,大大缩短培训时间[7].为了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构建了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仿真中心,并引进了与现场生产装置非常相似的实习仿真教学系统,如生物分离工程典型工艺单元仿真实验,让学生在系统中了解和掌握板框过滤、纳滤、离子交换、溶媒萃取、结晶、喷雾干燥等实际生产工艺、设备及原理;通过对工业级发酵工厂3D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的反复操作,使学生对无菌空气制备、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养、发酵过程多参数优化控制等生产过程有了很深的认识.学生按照具体制订的实验方案实施,对仿真软件中所涉及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生产过程是否正常做出评判.一旦出现异常,首先根据仿真软件的实践经验和前期测定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调整方案,同指导教师讨论后对相关操作和参数进行调整,直至生产恢复正常.因此,仿真系统中学生可亲自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专业应用技能,还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生产实习的兴趣和能动性[8].
4以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基地为依托,构建创新能力训练创业平台
4.1实行实验室轮训制,充实第2课堂内容
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资源优势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而且也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9].生物工程专业为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覆盖面,特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非师范专业学生进科研实验室培训管理办法》,要求全部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向本科生开放,每年6月制定培训计划并于当年9月吸纳2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培训轮训,实验室安排专人负责培训计划的实施和管理.轮训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起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师开展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
4.2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综合实践技能
生物工程专业依托研究型学院的6个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吸纳本科生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功底的同时,为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学院为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制定了《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奖实施办法》、《资助奖励本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实施办法》和《本科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培训管理办法》,对本科学生的课题申报给予经费配套支持,在综合测评和推免等工作中加大了学生课外科技成果比例.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春蕾杯”课外科技学术比赛、创新性实验设计方案大赛,推动了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每年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学生达60%以上.
4.3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目前专业学习实践基地主要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西南大学生态园、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产实践基地主要有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桐君阁药厂有限公司、重庆威斯腾生物、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等.聘请部分企业人员为学院兼职教授,参与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校外实践实习教学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并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对我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4.4毕业实习(论文)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就业的起步训练.毕业实习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工程毕业生必须完成研究论文1篇.按照学校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规定,学院要求毕业生选择1个选题作为毕业选题,坚持做到一人一题,坚持所有论文全部有开题报告制度、全部交叉评阅制度、全部答辩制度.同时,所有论文必须是实验性研究论文,不能是综述性论文.正因为要求严格,本科论文质量得以保证和稳步提高,一些论文经过整理在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发表.每年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合格率均为100%.
4.5自主创新创业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加注重全方位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现代大学的教育已经不是只注重学生成绩,更应该促进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环境,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10].大学生应适应社会,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待知识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将创新精神运用到自主创业中去.我们力争通过建立多元化与科学化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搭建校内创新创业研究平台、建设校外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强化创业教育等方式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
5结论
一流大学必须依托一个强大的专业建设.生物工程专业是专门培养精生物、通工程、善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生物工程人才需求的综合性应用专业.因此,加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实验实践教学、实验课程设置、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构建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为形成个性化的实践操作平台,促进创新素质人才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4):8-12.
[2]薛飞燕,刘灿,申晓鸿,等.北京农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构建[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1):14-17.
[3]丁春邦,杨婉身,马恒东.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65-67.
[4]乔守怡.生物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3):3-6.
[5]王素英,陶永清,张明春.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228-1229,1232.
[6]桂林,巫锦雄,柯德森,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整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322-325.
[7]于贞,林剑,鞠宝,等.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163-164.
[8]戴清源,朱秀灵,陈涛.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发酵工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科教文汇旬刊,2011(13):37-40.
[9]王冰,张成鸿,李连宏,等.利用实验室开辟高校教育第二课堂[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2):155-156.
[10]张勇,能洛红.浅析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决策探索,2016,22(11):31.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0
摘要: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是生物工程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是连接学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工程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必不可少。本文对我院生物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化工原理实践教学进行了总结,同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化工原理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实践教学质量
工程类学科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及各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基本理论、工艺计算、设备工艺设计和选型、经济核算以及节能等问题[1-2]。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责任,是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我院生物工程专业自20xx年开始开展化工原理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通过对现有成绩、经验的总结,不足之处的分析,以及改进措施的提出,以期与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1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
1.1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工科的教学要求和化工原理课程所担负的教学作用,我校化工原理的实践教学坚持遵循让学生一定能深入到大型化工企业中去锻炼的理念,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0xx年实习之初,由于生物工程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缺少人力、物力积累,学院与化工类大型企业的联系较少,实习基地尚未建成。因此自20xx年至20xx年三年内,我们的化工原理实践教学基本上都处于“游击战”状态。这样必然导致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三方面互相了解较少,各方准备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从20xx年至20xx年,我们先后与兴平化肥厂、西安南风集团和渭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系,开展实践教学。至20xx年,在院领导和相关教师的不懈努力之下,经过多方对比、协商,把实践教学地点定在渭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后简称渭化集团)。经过20xx至20xx三年连续合作,深入了解,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共建、互利双赢”的共识,于20xx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化工原理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化工原理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建立,教学基地的建立,一方面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另一方面为促进“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4]。
1.2实践教学过程逐渐秩序化、正规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基本上已经与渭化集团之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实习模式。每一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化工原理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参加人数约120人,分两批,每批60人。每批学生由三名带队教师负责。实践教学开始之前,由学院主管教学院长和带队教师与企业进行联系,商洽实践教学具体事宜,使企业明确实习目的和学生人数等情况,做好实践教学接待准备工作;进企业之前,统一给学生办理临时通行证;进企业后,先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和企业概况介绍;正式实习时,一般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20人,跟随基地指导教师下到不同车间实习,实行倒班制,基地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场表现进行打分,反馈给带队教师。最终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包括纪律(20%)、实践教学表现(30%)和总结报告(50%)。
1.3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的化工原理实践教学表明:(1)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的生产组织、管理措施和经营状况有了较全面的认识,通过观看现场真实设备和了解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对进一步巩固、加深和理解化工单元过程的原理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观念,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后续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5];(2)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之逐步树立正确的工程思想、经济观点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在工业生产中感受到知识用于实践后所产生的巨大效益,主动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业生产中所需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2.1实践教学时间短,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一方面由于化工生产自身具有的易燃易爆性和随着现代化工生产自动化、连续化和集成化,企业对外来人员数量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导致目前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际的实践教学时间仅为2.5天/人,与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所要求的7天/人实践教学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实践教学实践的限制,目前的实践教学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式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2实践教学内容和基地指导教师的不确定性
按照化工原理实践教学计划,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实践教学指导书便于指导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车间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导致我们的实践教学内容很难保证按预期计划进行。此外,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的大型企业都处于不断精简状态,企业人员编制少,工作任务重。因此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车间技术员或车间主任很难抽出时间给学生详解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只能临时抽调人员,基地指导教师人员不稳定,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和效果的波动性。
2.3学生难以真正深入车间,了解相关设备构造和原理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大多进行了改制,技术保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好多企业已经出现了拒绝和学校合作的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厂方为了技术保密或担心侵犯知识产权等原因,不允许学生浏览有关的技术图纸,甚至不允许观摩设备内部结构(除非是巧遇设备检修或其他原因停机检查,否则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主要设备、管件等的内部结构及物流情况[2])学生到现场后,只能学习熟悉流程、认知设备,对一些基本的安全生产控制方法,开停车和简单的事故处理是得不到锻炼的,学生真正深入车间时间很短,深入了解相关设备构造、原理的机会很少。学生对实习的总体感觉是“实习有用,但是较肤浅”。
3几点改进措施
为了使化工原理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将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3.1调整教学计划、将原先安排在学期末进行的实践
教学调整到学生期末考试之后进行将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到所有理论课程考试结束之后进行,便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习实践中去,为提高实习效果提供了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保证。
3.2系统编写和修订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指导书,为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化工原理实践教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必须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切合自身实习情况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内容主要涉及:(1)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和预期效果。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和预期效果的提出,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实习,端正实习态度;另一方面也使实践教学单位明确责任,依此做好接待实习的准备;(2)实践教学基地概况、生产技术、主要车间的仪器设备、工艺流程、产品种类及特性介绍;(3)实践教学的管理、评估、考核标准。①实践教学考勤占20%,主要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和遵守纪律情况;实习期间由学校带队教师考核;②实践教学的现场考核占30%,由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和业务能力考核;③总结报告占50%,由所有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质量统一考核。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的编写,是实践教学进一步正规化的重要保障,这样教师有据可依,学生有章可循,企业任务明确,实践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进。
3.3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实践教学指导书,减少实习的盲目性
实践教学是完全不同于其他理论课教学的,单纯靠书面上的介绍是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接受,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资源,将实践教学基地的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典型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原理、结构以及部分现场工作录像片制作成电子课件在实践教学前、实践教学中和实践教学后让学生观看。实践教学前,播放电子课件并与实践教学指导书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教学动员,使学生在进入实践教学基地之前就对要实习的目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同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缤纷、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感性认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进一步现场实习奠定基础。
4结束语
总之,化工原理教学实习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教育部培养创新人才战略思想的不断深入,给化工原理教学实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原理教学实习的改革势在必行。上述内容和观点是我们在总结六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希望能为今后的化工原理教学实习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军.化工原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xx,77(3):80-81.
[2]张颂红.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xx,77(3):83-84.
[3]娄向东,王晓冰,赵晓华,等.《化工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6(1):87-89.
[4]王记莲.高职院校《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化工时刊,20xx,23(3):73-77.
[5]杨玲,朱孝钦,杨明,等.化工原理认识实习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xx(1):71-72.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1
摘要:分析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依托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实践教学体系、方法、评价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吉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道路。
Abstract This paper finds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 Relying on National Bi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Jilin University, we carry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find a way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way in our school.
Key words bio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training base
1 前言
生物工程作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1]。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生物产业的前景也愈发广阔。然而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却较为困难,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实验技能、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国内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弊端的基础上,依托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对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2 生物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忽视实践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教育观念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验证理论课的一种手段[2]。因此,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门数较多,学生课业较重,课余时间不足。相对而言,实验课不设考试,没有学分,只注意如何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这就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和实验技能,成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育的一大痼疾。
实验内容陈旧,实验课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大多是由课程指导教师独立设置,而部分指导教师科研方向与所教课程方向不一致,无法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势必导致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老套。再加上各课程指导教师缺乏应有的沟通,故而实验课内容零散,实验内容重复[3],使得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没有独立的学时,实验课普遍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实验时间不足,学生对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缺乏思考[4]。由于整个实验中学生都是被动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解决,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发展。
实验教学经费投入少,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很多仪器设备台套数不够,许多实验中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学生共用一套仪器设备,且难以更新换代,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入不到教学中来,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5]。加之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实验系列教师一直不被重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低、水平不高、进修机会少、职称评定和工作量计算不合理的情况[6],导致实验教学人员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3 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许多改革尝试。通过专业整合,将原属于农业与机械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调整到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实验中心对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把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设计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考核方法,理顺学科脉络,明确各课程的授业范围,引入学科交叉和开放创新实验,强化课程实验与实训实习内容的相互衔接,构建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这样调整,使得课程内容既避免重复,又相互衔接;既反映学科前沿,又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之势。
专业基础实验 专业基础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目的,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同时,在每门实验课程内设计一定学时的设计实验项目和综合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做,有一定加分,提高实验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以微生物学实验为例,设计为64学时,必选实验有3项为54学时。同时,设计6项选做实验,其中3项综合性实验“从酸奶中分离、培养产乳链菌肽的乳酸乳球菌及乳链菌肽效价测定”“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选育”,每项为8学时;3项设计性实验“高产淀粉酶霉菌的分离纯化”“高产酒精的酿酒酵母菌株的诱变选育”“高产抗菌肽乳酸菌的分离纯化”,每项为2学时。学生做完必选实验后,至少再选作1项综合性实验和1项设计性实验才能结课,這样有助于确立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其实验技能。
另外,承办院、校、省级生物实验技能大赛,根据竞赛成绩选拔下一级参赛人员。通过这样一种“层层递进式”的竞赛方式,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以巩固、加深。
实习实训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将专业实践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
校内实训建设了实训基地,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如多台5~100 L发酵罐、空压机、电锅炉、大容量冷冻离心机、高压均质机、喷雾干燥器、中试型流化床、滴丸机、冻干机等先进仪器。同时,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代谢控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以典型的生物产品和教师的科研成果为内容,在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验能力的基础上,从原材料开始到终产物的制备,用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好氧发酵—谷氨酸发酵”和“重组人白介素18的发酵、纯化及鉴定”分别是传统生物产品实验及科研成果实验的代表。为了使课程内容与产品生产一致、仪器设置与生产要求一致、教学过程与工艺流程一致,校内实训以学生为主,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通过小组合作生产出相应产品,通过这一过程使得学生对生物产品的开发、生产、提取、检验等一系列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
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开发,从企业引进生产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并与16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办实习基地。在学生完成校内实训,掌握相关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后,带领他们到相关的工厂实地实习,了解工厂设计,熟悉生产流程,加深对自动化的认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为教师和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共赢。
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依托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本科毕业论文等来推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在大创计划和创新大赛中,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献、设计路线和进行试验。在毕业论文中,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主设计题目,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确保一人一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科研过程,具备文献检索、设计实验方案、论文写作等科研工作必备素质。
经过几年的积累与沉淀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本科生承担创新实验项目47项,发表研究论文19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6项。
4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实践教学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进行选课、预习、复习、查询成绩、课后交流,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自主学习。
以实验中心网站为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数字化教材、虚拟仿真技术、微课等辅助教学。
1)在实验中心网站上发布本学期实践教学日程安排,学生根据选课查阅相应的数字化资源,通过相关仪器使用视频、课件和相关资料预习,尽早熟悉操作技能,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实验效率,减少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2)通过基本实验技术、选做和验证性等微实验知识点或技能点视频的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进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综合性、探究性实验上。
3)通过对操作复杂、大型设备使用技术、不可见的实验原理和不可见的实验现象或结果的虚拟仿真实验学习,如动物解剖、外源基因转入受体菌的过程,发酵罐控制、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等,使学生网上模拟实验过程操作,形象、直观地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为真实的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4)學生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自主答题、自主测试、师生互动、成绩查询、教学评价等。
5)教师可登录后台,查看学生的观看视频次数、时间、模拟实验操作情况,评定学生自学成绩等。
几年来,中心开发网络课程13部、在编数字化课程3部、视频71部、多媒体课件89个、仿真实验6个,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和实践,构建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内容多元性、渠道多样化、注重评价对象未来发展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两部分组成。
1)学生实践成绩评价体系由五部分组成:
①学生预习实验、观看仪器操作的程度,占总成绩的10%;
②进行仪器操作的考核,合格者发仪器使用许可证,占总成绩的20%;
③良好的实验习惯,由研究生助教和实验系列人员对实验中的行为打分,占总成绩的20%;
④全部实验结束后的考试,占总成绩的25%;
⑤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电子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5%。
另外,如果实验为探究型实验,则降低④⑤各5%的占比,增加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10%的占比。
2)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①学期末,对在校学生、毕业一年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做调查问卷,并收集网上反馈信息,以此作为改进的依据;
②学期初,组织任课教师、校内专家、用人单位专家认真总结实践教学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使各项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要;
③设立实践教学督学委员会,指导并监督各项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该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素质等具有明显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不断增加,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攀升,各级学科竞赛获奖大幅度增多,被国内外知名院校录取的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6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培养方案的执行者,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可度[7]。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采取老教师传、帮、带的措施,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最后,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参加各种教学、科研会议的机会,帮助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科研项目,提高业务水平,开阔科研视野。
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教学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比例为72%,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为39%,高级职称拥有者比例为28%。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主编出版实验教材15部、实验教改专著6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0篇,获各类教学改革奖励与荣誉158项,确保了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实践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
7 结语
吉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于20xx年在工学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开始建设,成立时间短、积累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阻碍了专业发展。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探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创新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将进一步进行实验教学梯队建设、数字化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的探索和改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2
一、生物工程专业就业现状
生物工程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兴学科,综合了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新技术手段,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对考生的吸引力也很大。但是,由于国内高校扩招,不但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生物院系,很多地方性院校甚至师范类院校也都开设了生物院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多,与化工、机械等传统专业以及IT等热门行业相比较而言,我国生物技术行业的产业化不足,生物制药、生物保健等相关产业并不发达,不足以吸纳过多的毕业生,生物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着两极分化,一方面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另一方面需求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只具备中专或者大专学历即可,导致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率较低。因此从就业角度看,生物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前景黯淡。
二、小学期情况简介
小学期又称暑期学校(SummerSchool)。自美国哈佛大学1871年首次开办暑期学校起,小学期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2]。我国高校现在正在流行的暑假小学期,就是向美国学习的产物[3]。所谓暑期小学期就是利用暑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成立“暑期班”,开设选修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报名参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各校所开设的小学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学期,是开放式的,课程内容、具体要求不一而足,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灵活性、机动性强。因此,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每年暑假,将小学期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加强就业技能训练,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小学期应该有多长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目前各高校也是长短不一,但普遍是将小学期安排在暑假。蚌埠学院就将小学期设置在每年暑假的第一周到第四周,为期近一个月。国内高校学生在选修小学期时,会获得一定的学分。蚌埠学院对于选修暑期小学期的学生,也会给予一定创新学分的认定。目前,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发酵工程方向、生物技术方向以及生物制药方向,学校在不同阶段,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在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小学期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与技能,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小学期实践课程安排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项目制,指导老师提出项目,由学生负责实施完成,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总结。这样,教师可有效利用小学期,有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效益[4]。从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看出,除近20%的学生读研深造外,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主要进入企业,从事生产第一线或参与产品检测以及科研等工作。所以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体现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原则,即要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专业实践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实践体系,因此,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设置小学期课程体系时,以就业为导向,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等四方面进行课程设置。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小学期课程设置
(一)基本操作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专业素养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其基本操作技能。在对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发现有企业认为部分学生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基础实验训练不充分的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小学期课程设置时,有意识地通过基础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本实践结合学生的相关课程开展情况,利用大学一、二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内容主要主要包括“五大化学”实验以及物质的提取以及生化分离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专项操作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结合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引导进行各种专项专业实践(如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可以熟悉企业的具体生产实际、生产条件及工艺路线,为后续实践打下基础。本实践利用大学二、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部分安排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部分安排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完成。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将重要的、对动手能力有很高要求的课程融会贯通于实验,以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如酶工程实验研究的是微生物发酵产酶生产工艺,要求能熟练地对酶进行提取与分离,测定酶的活力。学生通过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对比,就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微生物发酵产酶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参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验室操作与生产实际的区别,培养从事发酵实践的技能技巧,有利于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三)综合能力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引导学生结合顶岗实习、科研训练等活动开展综合能力技能实践,通过该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本实践利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已具备专业基本技能的条件下,被安排在企业完成。学生到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开展工作,进行锻炼。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同学,安排参加科研训练,让学生参加教师课题,或者鼓励他们申报校级或院级科研创新项目,通过科研工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学习科技论文写作,以此开拓学生的学术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四)创新创业技能实践
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5]。通过该实践,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展技术改造革与新,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本实践利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在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可引导开展创业实践,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后,引导他们在大三年级的暑期小学期开展创新实践,鼓励他们“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各级各类创新竞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四、有效的实施方法
(一)建立主体明确的责任制
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暑期小学期实行项目制,指导老师全权负责学生的项目实施情况,对学生全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强化动手能力,勇于面对困难,通过主动学习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二)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对于实践性的课程,向来很难给出科学又明确直观的分数,因此**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暑期小学期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采用百分制,形成性评价占50分,总结性评价占50分。在小学期期间,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定性评价,小学期结束后,指导老师在根据学校所制定的评价表对学生参加学习的结果进行打分,最后计算总分。
(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以前,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虽建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但企业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合作流于形式。在将小学期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后,由于学生的小学期课题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指导教师的紧密参与,可给提供一些免费的技术指导与咨询,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小学期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
总之,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实行基于就业导向的小学期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得到加强,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专业对口率明显增加。指导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学生,提升了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双师型”转变。另外,企业把去实践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员工来培养,吸纳优秀毕业生成为正式员工,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3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过程中,应与产学研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文章以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探索。
关键词:产学研 生物工程 应用型本科 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生物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且应用性强。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不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经济需求出发,都应当与产学研全面结合。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以贺州学院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生物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发酵、生物制药以及环境生物处理和食品加工和设备的生产、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三大类课程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原专业以微生物体系为主,拓宽至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酶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适当增加了上游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和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的课程。建立并完善了由化工原理、发酵工厂设计和生物工程设备等专业课程组成的工程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构建了包括由实验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知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对于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开设32学时的独立实验,对于《化工原理》《发酵工程原理》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专业课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和《发酵工程设计》等专业课,开设16学时的实验。增设了3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马蹄脱毒技术》《山楂发酵产品工艺学》和《制茶工艺学》。为了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专业实践模块由课程设计、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产学研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以产学研为依托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以生物工程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为主要依托,建立生物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贺州学院一直很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新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购置了全自动果蔬生产线、微生物发酵系统和生化检测系统等仪器设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以市内外生物工程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与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嘉宝速冻食品公司、广州花卉中心、广西农科院、广西科学院、贺州市农业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书。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开展讲座。实习基地每年都接纳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教师的科研课题与企业需要相结合,有利于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来说,丰富了教师的科研课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三)依托实习基地,构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新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课题为切入点,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和科研单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深入基地,进行完全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机制[6],在老师和基地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既可以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又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双赢。在20xx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10多名学生直接到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广西农科院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企业和科研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带动了生物工程行业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将科研渗透到教学中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搭建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使科研工作成为提升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课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老师申请的项目有“中田大山楂高产栽培与育苗技术研究”“鸡血藤悬浮细胞培养及异黄酮类合成的代谢机理研究”“贺州马蹄优质品种选育、有机规范栽培技术研究”“贺州油茶优良品种离体再生技术研究”等20多项省级、厅市级项目。在20xx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60%的毕业论文课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学校还设置了由学生自主申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班的学生每年都有2~3项大学生创新项目,且一些成果已在高水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不断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获取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专业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以职业资格证书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主要通过化学检验工、微生物检验工和食品检验工等资格培训与考核,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产学研背景下,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也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习和锻炼。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已有4人挂职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5人参与企业“特派员”工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有力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4
1加强思想重视
与其他专业不同,生物工程专业除了教学和科研,还与实践生产密切相关,需要有固定的研究场所和实验室。同时,现代教育倡导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从学生角度而言,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形势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要从思想上重视,清楚地认识到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2]。某高校最初设置生物工程专业时,只有一个简陋的实验室,主要做发酵工程使用。设备仅有几台老式显微镜,一套普通发酵设备,和其他一些仪器,也没有专业实验员。条件十分艰苦,造成实验教学难以取得突破,不但延缓了科研进度,学生的实验技能也长期处于较低下的困境。该高校大力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经过多年励精图治,学校实力逐渐壮大,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加上教育改革的影响,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关注。二是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许多新方法诞生,陈旧的设备难以开展新实验[3]。学校高层与学科专家多次讨论,论证了实验室在生物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到21世纪初,成立了专业实验室,场地规模扩大,遵循“实用、急需”的原则,添置了一批实验设备,包括氨基酸分析仪、真空干燥箱、高精度显微镜等。十几年过去了,实验室建设依旧是该专业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目前,共建立了10个独立的功能实验室,配备有16名专业实验员,大小设备已超过600件,可满足大部分实验需求。
2解决资金问题
实践教学在各高校的地位普遍得以提升,但实验设备、器材、试剂及场地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不少高校都面临着经费紧张的窘境。某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数较多,占了院系总人数的1/2左右,不管是专业实验课程,还是毕业论文设计,都需要消耗大量材料[4]。由于经费紧张,只能购置普通设备和急需的试剂。对于高价药品,或者大型设备,很少购置,以至于实验教学先进性有限,且很多实验都因此受阻。另外,专业以教研室为单位,根据实验课程安排编制器材使用计划。而该专业与其他专业在课程安排上有重复,导致耗材加倍,最终只能缩减实验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校方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财务管理,使每一笔钱都能用到实处。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在投入的同时,尽量做足调查工作,制定最经济的购置方案,以免浪费。
3进行科学管理
有了资金,有了设备,如何管理也是件难事。由于设备众多,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极易出现管理上的不当。首先,是实验室管理,多数高校都成立有专业实验室,但只供教学和实训,忽视了科研实验室。科研成果不突破,技术不创新,直至与教学环节脱节,协调性较差。在使用规划上,也有不合理之处。专业除了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毕业论文等都需要用到实验室,人数少则几百,多则过万。进入实验室后,学生使用的药品和备仪器数量较多,用途性能各不相同,堆放混乱,很多玻璃仪器都因摆放不规范而摔碎。使用时缺乏严谨的出借、归还流程,且相关专业常常混合使用,多次出现仪器丢失,或与记录不相符的情况。设备运行和电力设备等也有很大关联,但经常会因为电力不足,或者属性不同,使得一些设备无法正常使用。而用过后,保管不科学,易导致设备提前老化。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实验室用途,,对有限场地科学安排,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双重需求。如把几个使用率较低实验室合并为综合室。学生使用较多的实验室内,尽量不要放置太多贵重仪器,且应制定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在教师科研实验室中,可安排一些精密仪器。购置设备时,由专业教师集体商量后制定清单,避免浪费。购置后根据其性质、用途合理摆放,在旁边贴上使用须知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要考虑电力功率、用水情况,确保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突然停电等事故。
4建设专业队伍
除了管理人员,还需配备有专业的实验员和优秀的队伍。生物工程专业又可细分为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实验室数量多达十几间。而部分高校专业在技术人员安排上,往往是一个技术人员负责多个实验室,次技术人员既要负责日常卫生和安全防范,又要负责实验准备和设备维护,工作量太大,容易出现闪失。也有少数专业,未提前对实验员开展专业培训,业务能力不足。在管理上由于没有编制,奖励待遇极其有限,使实验员缺乏工作动力,时间一久,工作态度放松。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实验员的专业培训,令其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上岗后不断学习,定期考核,提高其业务能力,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其次,调动实验员的积极主动性,维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如增加编制,提高福利待遇,采取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者授予表彰,并提供晋升的机会,在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最后,重视人才培养,吸引更多技术人员,并以最新标准要求,建立一支稳定而优秀的`队伍。
5实现资源共享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只有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因此,建议各高校,在专项资金运用方面,除了设备购置和维护保养,还要用于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为实验室全面开放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同时,在实验室网络系统,建立开放实验项目库,设立开放实验学分,对进入开放实验室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给予一定学分的免修。在不影响课程和科研任务的基础上,可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开发新技术,选择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大型仪器设备面向全校师生乃至地方企事业单位开放,并鼓励承担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分析测试,提高设备使用率,产生合理效益,实施资源共享。此外,可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与当地生物、食品等企业合作,将一些研发试验交给实验室完成。也能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需求,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6结语
对生物工程专业来说,实验室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并对科研进度有着很大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除了校方,还需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到实验室建设中来,对实验内容、设备管理、队伍建设等共同负责,真正实现教学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5
题目名称:硅酸盐细菌的分离筛选和纯化
一、选题的依据:
硅酸盐细菌又称钾细菌,是一类特殊的细菌。这类细菌能分解岩石矿物,把其中植物不能利用的养分释放出来。
自然界中含钾素很丰富的长石和云母等硅酸盐矿物,是组成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占60%以上)。这些矿物虽然含有丰富的钾素,可是并不能为植物所利用,因为它们都是很稳定的矿物。但是,有些细菌能分解稳定的矿物,把其中对植物有用的钾素释放出来,硅酸盐细菌即属此类。
硅酸盐细菌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这类菌可分解土壤中难溶的磷、钾,此类菌发酵液中有激素类物质,在植物根际形成优势种,可抑制其它病原菌生长,达到增产效果。这类菌能分解土壤矿物,在瓷业中作添加剂,还可用来处理污水。其代谢产物如多糖、有机酸、蛋白质对作物有增产效果。
已经发现的硅酸盐细菌有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mucilaginosus)和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等。李凤汀等人在1997年报道了分离到硅酸盐细菌HM8841菌株,经工业发酵制成菌剂,使农作物提高产量。
本论文通过分离、收集硅酸盐细菌,丰富菌种资源库,筛选高效解钾菌,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菌肥生产及农业生产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分离筛选出具有解钾作用的硅酸盐细菌,并对筛选出的菌种纯化以利于保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硅酸盐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2、分离筛选硅酸盐细菌;
3、硅酸盐细菌的纯化;
4、高效解钾硅酸盐细菌的筛选。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以钾长石粉为惟一钾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能够降解土壤中钾元素的细菌.利用梯度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划线分离法对其中的细菌进行筛选并纯化。用纯化的细菌进行培养,利用ICAP仪器检测钾元素的含量,筛选高效解钾菌株。
技术路线:土壤样品稀释液制备→涂布接种→恒温培养→定期观察记录→挑菌落纯化菌株→ICAP仪器检测
实验方案:
1、土壤样品稀释液制备:所取材料为吉首大学内土壤
2、涂布接种:按梯度配制的稀释液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恒温培养
3、初次筛选:在平板上挑选大部具有一定特征的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4、经过两次的纯化后,得到纯的菌落
5、用纯菌株配制的检测液用ICAP仪器检测,从而筛选出高效解钾菌株
可行性分析:主要运用微生物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彭清静教授曾经做过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经验,能很好的'指导我完成论文。实验室也具备该论文实验的条件。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1阶段:(20xx年11月)论文选题
第2阶段:(20xx年11月至12月)查询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
第3阶段:(20xx年1月至3月)根据方案完成实验内容
第4阶段:(20xx年4月至5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并完成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连宾.硅酸盐细菌的解钾作用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8.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俞大绂,李季伦.微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鉴定分类组编.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王大耜.细菌分类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6]唐亮,张进忠,于萍萍,等.硅酸盐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xx(1):71-73.
[7]胡开辉.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95-97.
[8]李凤汀,郝正然,杨则瑗.硅酸盐细菌HM8841菌株解钾作用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7,37(1):79-81.
[9]刘光华,林洋,黄昭贤.硅酸盐细菌解钾兼拮抗活性菌株的筛选[J].应用和环境生物学报,20xx,7(1):66-68.
[10]连宾.硅酸盐细菌GY92对伊利石矿粉释钾作用研究[J].矿物学报,1998,18(2):234~238.
[11]刘荣昌,李凤汀,郝正然,等.生物钾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葛诚.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其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66~74
[12]MonibRoleofSilicateBacteriainReleasingKandSifrombibliteandorthoclasetheBiosphere.SoilBiologyandConservationoftheBiosphere[J].1984,(2):42-47.
[13][美]Breed等.BERGE’SMANVALOFDETERMINATIVEBACTERIOLOGY(EighterEdition)[M].WillansWilkins,1974.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相关文章: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06-09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优选】06-12
(合集)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5篇06-10
(必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15篇06-11
生物工程专业求职信04-27
生物工程专业求职信集合八篇04-28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05-21
南阳师院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申报成功04-28
毕业论文小学教育专业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