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中文学作品的应用与文学素养的渗透的论文

时间:2023-04-27 11:16:39 生物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物课堂中文学作品的应用与文学素养的渗透的论文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异地他乡的游子,咏一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情,得以释怀;分居两地的情人,念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感情立刻无坚不摧;拼搏进取的青年,歌一曲“我是男儿当自强”,热血瞬时充盈全身,斗志昂扬。

生物课堂中文学作品的应用与文学素养的渗透的论文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笔者常常羡慕语文老师,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优美的文学语言,丰富的人文情怀,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提高学生从里到外的素养。正是这种羡慕,也可能含有笔者的些许爱好,在茶余饭后,常常翻阅一些文学作品,偶遇佳句,或熟记于心,或摘录于册。可能是由于专业的影响,几年下来,笔者发现所摘录的文字中,居然有很多是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古诗、古词。故产生了一个想法——利用跟生物学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笔者把这些想法实施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时,发现这在学生中居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部分学生居然也慢慢地爱上诗词了,有几个学生还会在课后跟笔者讨论,同时他们的生物学得很棒,这让笔者欣喜万分。

  下面就列举几个实例来一起品味。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讲到生物物种间关系时,笔者给学生吟唱出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后,学生们情绪盎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并在此过程中也理解了大豆与草之间的竞争关系。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优美,脍炙人口,中学生大多可以背诵出来,也可理解其意。当如此美好的语言融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堂时,学生的感受与语文教师带给他们的会完全不同。另在孟子的《为学》中,提到“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也可用于中学生物课堂。比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提到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有些其他生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时,就可以把“蚯蚓上食埃土”强化讲解,学生肯定会比较容易接受并理解这一知识的。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为方便一线老师参考,将部分总结如下:

  以上文学作品仅仅是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笔者相信如果平时多看书,会发现能用于生物课堂中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很多。所谓“生活中从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教学,去与学生交流,学生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得到提高。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常常利用一些与生物相关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为有文学素养的人。

  生物教师不仅仅是生物知识的传播者,更不是生物教材编写者的传声筒。身为一名教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绝不能是解题的机器、创新精神的白痴,应该是能面对未来挑战的综合型人才。要做到这些,在给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教他们怎么做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素养。笔者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可以有机会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尽一份力量。为了这一目的,笔者呼吁所有教师一道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其对生命充满赞叹,对生命充满敬畏,让生命之花开满校园,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生物课堂中文学作品的应用与文学素养的渗透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课堂核心素养渗透论文04-27

毕业论文-浅析文学作品中孙权的用人艺术 - 语言文学论文04-30

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04-29

论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补偿问题04-28

在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04-29

文学作品中婚恋观念的演变轨迹04-28

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05-01

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的渗透04-29

制药工程中反渗透技术的应用04-30

文学作品的神韵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