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讨论实效性的方式和方法教育论文

时间:2023-05-04 09:13:29 生物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物课堂讨论实效性的方式和方法教育论文

  实施新课程的生物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课堂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确实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使课堂讨论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叛中走入误区,其实效性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一些生物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在开展新课程教学的今天,课堂讨论究竟存在什么误区?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生物课堂讨论实效性的方式和方法教育论文

  一、注重表面,讲求热闹:细说“伪”课堂讨论存在的误区

  1.重形式轻效果,华而不实

  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课堂互动”理念,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堂课都要搬出“讨论”这一环节。课堂上教师一宣布问题,学生便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大多数学生“各自为政”,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高谈阔论,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种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的做法,导致课堂讨论走向形式化和表演化,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讨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课堂讨论,即使需要进行课堂讨论,也应精心安排,有所取舍。那些一目了然的问题或难度过大、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讨论无果的问题就不宜讨论。

  2.讲数量限时间,浮光掠影

  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演变为“满堂论”,一节课提出十多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课堂容量是增大了,却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给你们1分钟时间进行思考”“给你们2分钟时间进行讨论”,这种恩赐式的“自由”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潜能更无从谈起。这样的讨论,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进发。

  3.求自主疏指导,失控失度

  有的课堂讨论追求的是学生完全的自由,教师成为旁观者。表面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确立了,但这样的讨论有可能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变成了“街谈巷议”,甚至是偏激的发泄。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在讨论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与同学发生争执,这样看似争论得很激烈,实际上是失去了控制的“假繁荣”,根本就没有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与此同时,那些胆小、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也有的学生不自觉地把自己看作弱势群体,在讨论中或害怕被人反击,或怕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嘲笑而选择了沉默。由于小组成员的程度不一,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水平有差异,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若不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加以指导、点拨,就会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乱说。这样大大降低了课堂讨论的参与度,更谈不上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课堂讨论既要突出生生互动,又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与理智的调节。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不能失去自我,忘了引导。

  4.唯结果轻过程,缺乏动力

  有些教师对课堂讨论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失去了动力。其实,许多学生在讨论的关键之处都期待教师的评价,他们想知道,教师对他们的发言是如何看待的?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比如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时,教师如能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激发其继续进行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课堂讨论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情绪状态等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评价成为课堂讨论的助推器。

  二、注重内涵,讲求实效:抓住“真”课堂讨论的切入点

  1.基于学生“学”的课堂讨论切入点

  (1)在学生情绪涣散时切入。教育心理理论证明,课堂开始后的10 min内,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课堂的最后10 min,学生则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这两个时间段里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注意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例如,在讲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时,发现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做如下思考和讨论:

  师:新鲜的蔬菜买回来,放置一段时间,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放置一段时间蔬菜就不新鲜了,蔬菜叶会变得萎蔫。

  师:萎蔫的蔬菜放置到清水中,又会怎样呢?

  生:蔬菜又重新硬挺起来。

  师:对了,那对此你如何解释呢?

  生:放置一段时间后,蔬菜中的水分散失,所以萎蔫;置于清水中后蔬菜吸水,所以硬挺。

  师:很有想象力。这实际上是一种渗透系统。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他们的思维被迅速激活。

  (2)在学生认识偏差时切入。在课堂讲授和练习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此时若能抓好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往往比教师的“独白”收效更高。

  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选择:已知某动物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A和a,B和b表示),那么经过减数分裂后(无互换)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精子是

  A.AB、ab、aB、Ab B.Ab、ab、AB、AB

  C.Ab、aB、Ab、aB D.AB、Ab、Ab、AB

  大多数学生都错选了A。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究错和纠错,最终得出正确答案为C。

  (3)在学生答题被卡住时切入。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常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的情况。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运用集体智慧理清思路、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教师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而发问: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第一、二次分裂后期有什么区别?当时学生答不上。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是否有同源染色体、是否有染色单体等方面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4)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切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问题是古怪、离奇、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不能取笑或批评学生,而是要先表扬他们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还要善于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要耐心与学生一起探讨、解答,切莫不了了之。例如,学习“免疫调节——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一节后,学生提问:“蚊子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对于这一敏感的、又与课堂内容关系不大的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在蚊子体内既不发育也不繁殖,所以不可能通过生物性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机械性的传播方式,在蚊子身上也不可行。这是因为蚊子在吸血前,先由唾液管吐出唾液(作为其润滑剂以便吸血),然后由食管吸入血液,而血液的吸入是单向的,吸入后不会再吐出。另外,蚊子嘴上残留的血液因其仅有0.00004 mL,要反复叮咬2 800次后,才能引起HIV感染。而且即使蚊子吸入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艾滋病病毒在2 d~3 d内即可被蚊子消化、破坏而完全消失。根据蚊子的生理特点,蚊子一旦吸饱血后,要待完全消化后才会再叮人吸血。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蚊子或是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教师只有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才能使学生喜欢提问,其质疑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基于教师“教”的课堂讨论切入点

  (1)需要突出重点时切入。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会。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讨论,才能使他们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讨论和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

  (2)需要突破难点时切入。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原理或规律等,设计一些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讨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渗透作用实验”时,教师提出了如下讨论题:

  师: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生:由于蔗糖溶液浓度高,水会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所以漏斗中的液柱升高。

  师:漏斗中的水分子能否进入烧杯的清水中呢?

  生:也能,不过总体上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更多。

  师:液面能否无限升高?

  生:不能,水分子进出平衡时液面就不再升高。

  师:那么此时装置内外浓度是否相等?(难度较大)

  生:不等。

  师:哪里浓度大?为什么?

  生:装置内浓度大,否则就不能维持这样的高度差。

  师:很好!

  教师边提问题边让学生思考、讨论、解答,在此基础上,再讲解一个典型渗透装置所必需的条件等问题就轻松多了。这种由浅入深增设问题台阶的方式,易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强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4)需要联系实际时切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将教材知识与日常生活、卫生保健和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这样既可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需要巩固总结时切入。讨论是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即使教师的讲解十分详尽、清晰,也决不意味着学生能全部接受。若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则能有效地将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例如,在学习了“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后,引导学生据图1讨论:

  (1)阴影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无氧呼吸释放的)

  (2)ABCD曲线段表示什么意思?(释放总量)

  (3)OCD曲线段表示什么意思?(有氧呼吸产生的的量)

  (4)无氧呼吸在哪一点停止?(C点)

  (5)储藏种子、蔬菜放点好还是一点不放好?(放一点好,即控制在B点)

  从学生讨论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知识的脉络和骨架。

  组织学生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好形式,但课堂讨论要运用恰当、及时,要能放得开、收得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亢奋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课堂讨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

【生物课堂讨论实效性的方式和方法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探讨论文05-02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的论文05-02

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讨论文05-02

幼儿数学教育中讨论方法的运用 论文04-30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探讨论文05-02

试论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论文04-27

探索有效的员工培训的方式和方法论文05-01

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技巧的论文04-27

职工培训方式及管理探讨论文05-02

青少年法制教育方法探讨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