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生物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功能
发掘生物教材中的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功能在传统的观念中,中学生物学教材的功能只是单一的“知识源”,教材的教学法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结果,教学法的功能完全由教师个人去发挥,随意性大,预期效果难以保证。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的高初中生物教材都是这样,以汇编“基础知炽”为己任,而且所谓知识都是“得到公认”的“正确无误”的科学结论与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后编的某些版本教材仍然还有采用这一模式的。教材中的实验、练习等其它内容,只是附带的,或者干脆没有。如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遗传概率分析一直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但几个版本高中教材连一道例题都没有,上课时有的教师补充例题,有的不补充,做了补充的,所选例题难度也不一样,教学效果就参差不齐。另外,教材在表述方式上也历来是结论式的,其中的结论被视为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表现出不可动摇的仅威性。因此当科学进展,有些结论发生了变化,甚至被推翻淘汰时,由于教材结论未变,教师仍只能照本宣科,致使学生把谬误当成真理。所以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首先必须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以科学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为原则,以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发掘教材的教学法功能为途径,改革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一、改革教材内容
传统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单一的“打基础”的作用。对于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从创新的角度考虑,以往中学生物教材在内容上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知识相对陈旧。因为传统观点的影响,教材更新周期长的影响等原因,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很难纳入中学教材。尤其是有争议的新观点更不可能编入教材,可是生命科学大量的创新经历表明,创新不仅需要“公认无误”的经典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最新的知识进展作为基础,那些“不确定性”较强的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往往给创新带来契机。第二,教学内容组成单一,仅仅包括本学科的“双基”。科技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仅有本学科的“双基”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跨学科的东西,需要大量实践的东西,比如需要科研、产业、市场的知识与实践等,再如需要许多通用的或学科专门的方法技术。此外创新所需要的怀疑、批判等创新精神,直觉、求异等创新思维能力,都不是单靠“双基”的传授就能培养的。所以创新需要更为广阔的教材内容作为基础,作为保障。由此可见,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首先要改革教材内容。应该说人教社新版高中试验本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有益的尝试。从内容上考虑,适应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教材应该具备如下功能:
1.基础功能
即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术,特别是对创新起着直接推动作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实现这一功能就要求教材能够及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补充必要的新知识。这么做,即便学生不直接参与创新,对其较好地理解和适应科技、经济、社会的有关创新也是大有稗益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解放思想,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比如,在美国能源部(Departineni of Energy)等单位的赞助下,美国课程研究机构BSCS从1992年至1998年先后设计了四个相互补充的“基因组(教学)模式(Genome Modu1eS)”,把科学家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一个宏伟的著名的科研项目的最新动态和相关内容及时纳入了中学生物学课堂,使学生跟上科学创新的步伐。如果按照我们过去的习惯,这种正在进行之中的、尚无最终结果的研究根本不允许编入中学教材,显然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处理上过于保
[1] [2] [3]